「冰山在海裡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這就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冰山漂浮在海面上的時候,我們只能看到它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可是在水下,卻潛藏著巨大的山體。海明威以此比喻寫作: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蘊藏在文字背後的,真正通過筆端表現出來的,只有八分之一。如果作家能夠處理好這一點,讀者就能強烈地感受到這八分之一背的分量。
這種理論與中國古代的山水畫是不謀而合的。在山水畫中,畫家常常通過留白來表現雲、霧、水等事物以及遠近空間,從而給看畫的人留下無窮的想像空間。寫作也是如此,有的作品是史詩式的或全知全能式的,這樣的作品事無巨細都通過文字呈現出來;而有的作品則是極為簡練的,讀者卻能從文字中聯想到背後的意義。
海明威的作品就屬於後者。比如他在小說《白象似的群山》中,就極致地體現出了「冰山理論」。從內容上看,小說中的男女在一個火車站等車,女主看到遠處的雪山後,認為那些山很像白象。然後他們喝酒,談論一些看似無足輕重的事情,小說就在談話中戛然而止。初讀這篇小說的時候,很難從中看出它想表達什麼;再讀幾遍,就能從男女的對話中發現海明威藏在文字背後的意義。海明威並沒有點明女人發生了什麼事,僅僅通過男人的口說那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小手術。可是看都最後,讀者就會猜想出來:男人要求女人去做流產手術。
對於這一點,海明威闡述為一種「神秘化的手法」。如果一個作家寫得清楚明白,讀者很容易能看得出他是不是在偽造。如果他採用神秘化的手法來迴避直接明白的敘述,那麼讀者就會被「欺騙」,同時不斷地去猜想。這種敘述方式並非敘事圈套,而是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式的留白:只描述輪廓,讓讀者去填補文字背後的具體意象。
海明威為什麼會採用這種辦法呢?他說:「如果一位作家對於他想寫的東西心裡很有數,那麼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寫出來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