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人與海》看海明威的創作風格:到底何為「冰山理論」?

2021-01-11 文化的理想國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到底海明威在這部小說中採用何種創造風格,從而吸引了大批讀者閱讀欣賞呢?海明威倡導的「冰山風格」又該怎樣理解,這種風格對當代文學又有哪些影響?這篇文章為大家稍作介紹。

《老人與海》的故事主題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其主要代表作品之一,通過這個作品海明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從而樹立了其在文學領域的重要地位。《老人與海》的主要內容講述的是在聖地牙哥的一個海域上,一個古巴老人與馬林魚和鯊魚進行戰鬥的過程。老人在84天的時間內沒有捕獲一條魚,但是老人並沒有感到絕望,他乘著自己的小船去了一個更遠的海域,經過千辛萬苦,他終於捕獲了一條大馬林魚,在駕船回來的途中,老人遇到了鯊魚,經過一番搏殺之後,鯊魚把老人捕獲的馬林魚啃成為一個魚骨頭,老人擊退了鯊魚,將馬林魚的骨頭帶回了家,躺在床上休息,老人面帶微笑,夢中又回到了在沙灘上遊戲的群獅。

海明威創作風格的分析

冰山風格的定義

冰山風格在文學創造中被指為簡約含蓄,用通俗的語言來說即用最少的語言,表達無窮盡的思想,冰山風格之所以能在文學作品中受到歡迎,主要是源於文學語言描述時所蘊含的深層次的意境和含義,留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

海明威冰山風格的形成主要與其生活經歷有關,由於其參加過「一戰」「二戰」和西班牙內戰,在戰爭面前,廣大的人們群眾往往是無奈的,最受傷的,在這種現實背景下,海明威在文學創造中總是想塑造一種硬漢形象,不向生活和現實低頭,因此,冰山風格的形成映照了他生活的態度。

在文學創作中,海明威將這種複雜的情感和現實世界簡單化,力求用最簡單的語言去描述最複雜的意識,從而使得整個作品產生一種生動明快的基調,海明威的小說作品往往都是用簡單的語言和語句,但是語句所蘊含的意境是無窮盡的。

冰山寫作風格最主要的特點:簡明含蓄

讀者一般沒有見過冰山,但是冰山卻給人一種雄偉的感覺,產生該種意念的重要原因是:冰山在海面上展露的只有八分之一,其中八分之七的部分都藏在海水中,正是這種隱含讓我們感受到了其巨大的能量。

對冰山的欣賞,如同對小說的欣賞一樣,將其運用於小說寫作風格創造特點分析中,那就是「簡明含蓄」。這正是海明威小說創造冰山風格的特徵之一。

下面以《老人與海》為案例分析海明威在創作中所使用的這種簡明含蓄的風格。這是一篇僅有2000字數的短篇小說,講述了老人與馬林魚和鯊魚搏殺的故事,但是在這2000字中,故事遠遠還沒有展現完畢,沒展現的故事正是這藏在海水下八分之七的冰山。例如老人第一次夢見獅子,海明威用了這樣話語進行描述:「他看見了非洲海岸,群獅在四處巡視」,簡單的一句話,我們可以想像到遼闊的海岸,威武的群獅,甚至還可以想像到海岸的沙子、激流澎湃的海浪、蔚藍的天空等,但是在這裡作者並沒用一一詳盡地描述。在《老人與海》這部小說中,如同上文的語句有很多,作者更是採用了簡明含蓄的創造風格,才得到了文學界的認可,從而憑藉該部作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冰山寫作風格的重要影響

《老人與海》在1952年進行了出版,兩年以後海明威才獲取諾貝爾文華獎,這期間海明威的冰山創造風格在世界上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得到了世界文學評論家的認可,冰山風格被稱之為「強有力的形成風格的文學駕奴」「少即為多」。

在海明威冰山風格創造之前,在文學界中流行的是繁冗的藝術創造風格,海明威的冰山創造風格與其截然相反,冗繁創造風格流行對環境、人物等進行詳細的描述,為每個故事情節的展開創造了絢麗的場景,冗繁創造風格的目的是讓作者主動走入閱讀環境中。但是海明威的創造風格與繁冗創造風格恰恰相反,他以觸及讀者心靈,感悟生活為背景和目的,通過簡約的語言形式,為讀者創造一個巨大的空間,讓讀者在這個空間中自我感悟。

冰山寫作風格簡約含蓄,並且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能讓讀者在有限的語言引導下去欣賞無限延伸的畫面空間,在這個畫面空間中讓讀者跟著作者的思維去思想、去感悟。因此海明威的創造風格與前幾個世紀的創作風格迥然不同,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這種風格給人一種清新的空間,激發了讀者的興趣,對文學創造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海明威:「冰山」風格
    此後 80 年代特別是90 年代後學術氛圍活躍時期,這一「冰山原則」在中國的評論界廣泛用以評析海明威的作品,涉及敘事藝術、文體風格、意境等多方面。國內的評論群體對《老人與海》的研究有近三分之一的評論文都停留在討論這部小說的「冰山原則」,將其視作是海明威「精通現代敘事藝術」的精髓。
  • 老人為何不走?——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論」解讀《橋邊的老人》
    海明威的"冰山原則"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紀實性作品《午後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則"。他以"冰山"為喻,認為作者只應描寫"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應該通過文本的提示讓讀者去想像補充。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 關於寫作,海明威的「冰山理論」講了啥?
    《談寫作》系列之十四在前面的談寫作系列文章裡,我談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提出寫作時要有所克制,話別說太滿,就像國畫一樣,要有適當的留白。有簡友通過簡信留言,希望我能具體展開來談「冰山理論」到底是什麼,以及其在寫作中的實際運用。
  • 從冰山理論分析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
    海明威大家應該再熟悉不過,《老人與海》便是他著名的著作。而他是美國作者、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複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茫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都有哪些隱喻,你覺得最深刻的是哪個?
    海明威無疑是非常了解這一點的,他所有的文章都力圖在敘述上儘可能的用少的單詞,用最短的篇幅去隱喻最多的道理,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正是對此文體絕佳的解釋。當有作者問他如何才能把文章寫得那麼短時,海明威幽默的回答:「站著寫」。
  • 由一篇小文看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海明威說:「冰山在海裡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認為作者應該把思想,情感乃至語言動作等八分之七的內涵隱藏起來,不要袒露無遺。他的理由是,所有這一切被省略的東西,讀者會通過自己的想像加以聯接與彌補。
  •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是怎麼來的?
    撰文|張進作為極富盛名的文學偶像,海明威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可用「難以估量」來形容,正如我們不可能估算出,到底有多少作家的寫作受到了「冰山理論」的浸染。但凡解讀海明威,「冰山理論」絕不可錯過,但楊照並沒有停留在這一理論「是什麼」這一層面,而是進而從歷史背景中探究:「冰山理論」是怎麼來的?
  • 從《老人與海》,品味海明威作品中「無法抗拒」的文學藝術之美
    同時,他還強調寫作的客觀性與主題思想的含蓄性,這種隱晦和含蓄的表達藝術方式又稱為「冰山原則」,這種「冰山原則」的手法運用,賦予了海明威文學作品豐富的想像空間和無窮的延展寓意。海明威一生創造了多部優秀作品,除了這部《老人與海》,還有《春潮》《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等名著。他的這部《老人與海》小說不僅獲得了1953年美國的普立茲獎,更是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冰山在海裡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這就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冰山漂浮在海面上的時候,我們只能看到它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可是在水下,卻潛藏著巨大的山體。海明威以此比喻寫作: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蘊藏在文字背後的,真正通過筆端表現出來的,只有八分之一。如果作家能夠處理好這一點,讀者就能強烈地感受到這八分之一背的分量。這種理論與中國古代的山水畫是不謀而合的。在山水畫中,畫家常常通過留白來表現雲、霧、水等事物以及遠近空間,從而給看畫的人留下無窮的想像空間。
  • 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冰山理論」運用下的多重可能性的故事
    海明威,以文壇硬漢著稱,是公認的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他的大多作品以戰爭、死亡以及戰後等為題材,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文筆簡潔有力。以名詞、動詞組成的一個個短句構成文章,摒棄了不必要的華麗修飾,開創了「新聞體」式的獨特寫作風格。而其提出的「冰山理論」更是成為每一位閱讀或者嘗試解讀海明威作品的人不可錯過的。海明威的作品以短篇尤為出色。
  • 海明威代表作《吉力馬札羅的雪》新譯本
    《吉力馬札羅的雪》,[美]海明威著,楊蔚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版海明威開創「冰山理論」和極簡文風1953年,《老人與海》為他獲得普立茲獎;1954年,《老人與海》又為他奪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新版收錄《吉力馬札羅的雪》、《世界之都》、《大雙心河》、《死亡博物志》、《懷俄明葡萄酒》和《蝴蝶和坦克》等16篇海明威經典短篇小說。
  • 《吉力馬札羅的雪》:海明威就是哈裡,冰山上那隻豹子也是他
    如果讀懂他的冰山寫作法,就不奇怪了。海明威就是哈裡。極簡主義的冰山之下,它是海明威對愛情和理想的追述,尋找自我之路的小說。不妨先講講1952年拍的同名電影:立志成名的作家哈裡,與前妻辛西亞結婚以後定居巴黎。
  • 作家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在小說《越野滑雪》中的運用及延伸
    燕子覺得人生的很多道理是不分國界,不分領域的,月盈則虧,這與海明威的文學理論——冰山原理很相似。01 何為「冰山原理」「冰山原理」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他認為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八分之一,而有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之下,寫作只需表現「水面上」的部分,而讓讀者自己去理解「水面下」的部分。
  • 『書海無涯』海明威《老人與海》——勝利的失敗者,失敗的英雄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大家都特別熟悉,講述的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漁夫聖地牙哥一連幾十天都沒釣到一條魚,受到周圍人的取笑和同情,但他卻毫不認輸,仍然天天出海捕魚,義無反顧地堅持著,最終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大魚。這條大魚,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大到老人的小小漁船負載不下。
  • 海明威《老人與海》的悲劇色彩:人只是在和自己的錯誤搏鬥
    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看上去沒有什麼複雜曲折的情節,故事內容非常簡單,簡要概括一下就是:老人聖地牙哥八十四天沒有打到魚,釣到了一條大馬林魚卻被它拖了三天兩夜,把它殺死之後無法放在小船上,只好把它系在船邊,於是被嗅到魚腥氣的大鯊魚咬得只剩殘骸,老人最終什麼也沒得到。最簡單的故事往往有著極為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和寓意,《老人與海》就是如此。
  • 關於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的那個老人
    老人與海我應該歌頌著古巴老漁夫聖地牙哥的品格,卻難免不知從何說起。那麼,我還是先感謝一下,創作《老人與海》的人,沒有他的硬漢筆鋒,怎麼能夠刻畫出聖地牙哥與海。聖地牙哥與大馬林魚因此,走進《老人與海》,走進聖地牙哥,你應該不難看得出來他是一個狠角色。我想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沒有放棄八十四天厄運,才換得了第八十五天的一條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
  • 海明威:我可以被殺死,但永遠不會被擊敗(內含語錄,建議收藏)
    在之後,海明威前往巴黎定居,在那裡開始進行自己的文學創作,並在1923年,海明威的處女作《三個故事和十首詩》問世,到此,我們應該稱他為一名作家。之後的海明威開始進行遊作,他先後前往美國,西班牙,非洲,看見不同的事物就寫自己心中所想所悟,這樣的人生到此不算悲劇。
  • 《老人與海》的50句經典語錄
    海明威一生當中寫過很多部作品,他的《老人與海》是一部嚴格的中篇小說。1953年,海明威憑藉《老人與海》獲得普立茲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的一生充滿傳奇,他的身影、腳印一點也不比他的作品遜色。他當過記者,打過仗,打過拳擊,做過間諜。
  • 張中山:淺談教育與「冰山理論」
    冰山理論「冰山理論」的提出,首先來自於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後著名作家海明威於1932年運用到文學創作中。他把文學創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正是因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領域將「冰山理論」提出並加以應用,「冰山理論」才得以廣為流傳,並應用到廣泛的管理學界中。我想「冰山理論」在教育中也同樣適用,且非常重要。把我們的一個老師或職工的全部才能看作是一座冰山,呈現在我們視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而看不到的則佔7/8。
  • 《老人與海》,他夢境裡的獅子到底是什麼
    獅子是草原之王,它威風凜凜的樣子,充滿了野性的張力,海明威把獅子寫進小說裡,並不是一個偶然,在他男性的世界裡,獅子就是雄性且張揚的物種。海明威在文壇一直有「硬漢」之稱,他寫的小說,具有男性的張力與果敢,在《老人與海》中,桑提亞哥三次夢見獅子,而這三次關於獅子的夢境,又標誌著什麼呢?為什麼獅子會頻繁的出現在海明威的夢境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