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人與海》,品味海明威作品中「無法抗拒」的文學藝術之美

2020-12-03 春城花草香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2年出版的一篇中篇小說。

1899年出生的海明威,熱愛自然,喜歡冒險,並曾以紅十字會救護司機的身份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鑑於他英勇的表現,被義大利政府授予了銀制勇敢勳章。

海明威與生俱來的這種無謂和勇敢的性格也成為他日後文學作品的底色

海明威善於用高度清晰的視覺化語言,將感官印象予以呈現,以此來直接表達物象的強烈生命力。

同時,他還強調寫作的客觀性與主題思想的含蓄性,這種隱晦和含蓄的表達藝術方式又稱為「冰山原則」,這種「冰山原則」的手法運用,賦予了海明威文學作品豐富的想像空間和無窮的延展寓意

海明威一生創造了多部優秀作品,除了這部《老人與海》,還有《春潮》《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等名著。他的這部《老人與海》小說不僅獲得了1953年美國的普立茲獎,更是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這部小說講述了:一位叫聖地牙哥的古巴老漁夫,連續84天沒捕到魚,在第85天他去遠海捕到一條巨大的馬林魚,並與馬林魚以及趕來的鯊魚展開輸死搏鬥的故事。儘管最後老人只是把大魚的骨架帶回岸邊,但老人那永不服輸的勇敢精神卻讓人為之動容。

瑞典文學院在給這部《老人與海》頒獎詞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老人與海》是一部異常有力、無比簡潔的作品,具有一種無可抗拒的美

那麼這部作品的「無法抗拒之美」到底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接下來,我將從小說的簡潔之美,意像之美,以及精神之美三個方面來品味海明威這部作品的藝術魅力。

小說的簡潔之美

簡潔的語言是智慧的靈魂,冗長的語言則是膚淺的藻飾。 ——莎士比亞

海明威在寫作技巧上,語言簡潔、明快、質樸,修辭乾淨。他常以最簡單的詞彙表達最複雜的內容,用最基本的詞彙、簡短句式表達深刻含義。他很少使用有修飾作用的形容詞和副詞,文字讀來讓人覺得暢快利索。

下面就列舉小說中比較有代表的兩處情節描寫:

老人和大魚搏鬥時的描寫

「老人放下釣索,把魚叉舉得儘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氣,加上他剛才鼓起的力氣,拼命向魚的一側刺去.....那魚開始折騰起來,儘管已經死到臨頭,它還是從水裡高高躍起,那驚人的長度和寬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展露無疑。」

這段描寫短短的幾句話,卻塑造出了一副形象生動的畫面,把老人動作的連貫,敏捷,力量之美,以及大魚掙扎瞬間暴露出的矯健之美都給讀者呈現在眼前。

從這些質樸無華的文字中,讀者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海明威作品所展現出的獨特的藝術語境和高度凝練的藝術底蘊。

老人第85天清晨出發捕魚的場景描寫

「黑暗中,老人可以感到清晨將至,他一邊划著船,一邊聽著飛魚的顫抖聲,還有它們那直挺挺的翅膀在黑暗中凌空飛離時發出的噝噝聲。他非常愛飛魚,那是他在海上最重要的朋友」

這段描述,用到了表現聲音的兩個詞「顫抖聲」和「噝噝聲」

然而,就是這兩個簡單的聲音詞語,把飛魚在老人小船周圍歡快跳躍的形態體現出來了,同時也勾勒並營造出老人即將孤身前往茫茫大海深處時的一種孤寂氛圍。

海明威這種簡潔、流暢、帶有鮮明節奏感的文字,常常能創造出視覺化的效果,給讀者帶來了視覺的衝擊感。

海明威會把繪畫藝術中的直觀生動,植入到小說的簡化語言中,使具象與抽象同時呈現在一種語言的表述中,從而讓讀者獲得與眾不同的審美愉悅。

海明威這種語言風格的形成,與印象派大師塞尚不無相關,因為曾經有一段時間海明威經常去看塞尚的畫展。

塞尚是一位藝術風格獨特的畫家,他是憑直覺去捕捉瞬間的藝術感覺。毫無疑問,海明威從塞尚那兒學會了怎樣把讀者的目光引進某一場景,並且牢牢控制讀者的目光

小說的意像之美

文學裡的「意像」作為一種藝術的創作手法,通俗理解是指作者通過對某種具象事物的描寫,以此來象徵或者暗寓某些特殊的現實意義

意像手法的運用不但可以增加作品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更是讓讀者有一種意猶未盡的美感。黑格爾曾說過這種意像美與藝術的關係: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藝術要把這兩個方面調和成為一種自由的統一的整體。

在《老人與海》這部小說中海明威明顯的使用了大量的這種意像表現手法,下面我就以小說中最具意像代表的獅子和鯊魚來品味小說中的意像之美:

小說中獅子的意像理解

小說裡有五處提到老人夢到獅子。

譬如文章開頭部分提到「他(老人)如今夢到一些地方,還有沙灘上的獅子,獅子在暮色中像小貓一樣一樣嬉戲。」再比如文章的結尾:「在路另一頭的棚屋裡,老人又睡著了他還是臉朝下趴著,男孩坐在一旁守著他。老人正夢見獅子」。

海明威對獅子的描寫情節,猶如鑲嵌在一串鏈子上的五顆珍珠,把老人心理變化串連起來;不但使小說的結構嚴謹,而且前後呼應。這對烘託老人的心靈世界,塑造出老漁民生動、豐滿的硬漢形象具有深遠意義。

小說是在「老人正夢見獅子」中結束,足見獅子這一意象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大家都知道獅子是萬獸之王,天生帶著威嚴和勇猛,不懼怕任何動物。而在這裡,把老人和獅子聯繫在一起,寓意著老人的精神就像一頭獅子,有著王者之威,有著不懼怕,不退縮的勇敢

小說裡的老人聖地牙哥的身份,雖然是古巴一位普通的漁民,但在海明威的筆下,已經成為人類一種英勇品質的代表

小說中鯊魚的意像理解

小說裡描寫一條又一條巨大而兇猛的鯊魚,尋著血跡而來,老人不但要面臨著鯊魚隨時吃掉自己心愛的大馬林魚的風險,同時也要面臨鯊魚對小船攻擊的風險。老人用自己僅有的幾樣簡陋工具,和鯊魚做著鬥爭

鯊魚」本身就是讓人一提起就不寒而慄海裡的「萬魚之王」。在這裡出現,鯊魚本身寓意著一切破壞性的力量,是阻止人們實現理想和目標的各種邪惡勢力集合體的象徵。

不僅僅是這位古巴老人,在現實社會裡,每個人都會面臨著來自各方的反勢力和破壞力量,這種力量有時會非常強大,嚴重影響著我們目標的達成。

現實裡,一些人會向反勢力低頭屈服,無能為力的看著目標越來越遠;但仍然會有一些像這位古巴老人一樣不屈不撓的鬥士,進行著勢力懸殊的鬥爭,永不言敗。

有時候,我們看一個人有多強大,最好看看他的對手有多強大。海明威把龐大而兇狠的鯊魚作為老人強大的對手,毫無疑問,更加凸顯出了老人頑強勇敢的意志。

海明威在小說中把獅子和鯊魚等動物,作為意像表現的巧妙連接體,與所要表達主題的密切相關,不但為小說增添了強烈的戲劇性效果,同時也增加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小說的精神之美

一個人可以被摧毀,但不可以被打敗------ 海明威

無論是小說中提到的獅子,還是鯊魚,海明威都是為了突出和讚美老漁民聖地牙哥一種崇高的精神之美。

那麼這種精神到底是什麼呢?看過小說後發現,那是一種敢於挑戰極限,永不言敗的精神。

從古至今,也正是這種精神在推動者人類社會不斷的向前,克服一個又一個艱難的障礙,學會掌控未知的領域,從而能夠超越過去,超越自我。

接下裡,我們將通過小說中兩個典型的情節描寫,來看看是小說是如何體現聖地牙哥的這種精神的。

老人與大馬林魚搏鬥的勇氣

老人第85天捕到了「比小船還長兩英尺」的大魚,老人孤身一人,沒有知心的馬諾林作為助手,又是在遠海,作為捕魚經驗豐富的老人來說,他應該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勝算的機率有多大

小說裡這樣形容老人:「老人見過很多大魚。他見過不少重量超過一千磅的,還逮住過兩條這麼大的魚,不過從來都不是單槍匹馬。」

實際上,老人完全可以選擇放棄這條很難駕馭的大魚,去選擇他可以從容處理的小一些的魚。但是,老人沒有

老人想證明自己,證明自己的勇敢,經驗和能力,以此來堵住嘲笑他那些人的嘴。況且他已經84天沒捕到魚了,生活極其窘迫,老人想孤注一擲的逮住這條大魚擺脫窘境。

老人與鯊魚搏鬥的勇氣

在老人殺死了大馬林魚之後,鯊魚聞著血腥味趕來,老人的魚叉被第一條尖齒鯊帶走後,老人依然用船上僅有的一把小刀和船槳殺死了後來的三條鯊魚。當小刀都斷在鯊魚頭裡之後,老人就用僅有的一根舵柄在夜晚與一群鯊魚混戰

老人自言自語著「跟它們(鯊魚)鬥,我要跟它們一直鬥到死

從表面上看,老人的大魚最後還是讓鯊魚給吃了,是失敗了。但實際上,老人的精神沒有被打敗,他面對一次比一次嚴峻的境遇,始終保有鬥志,哪怕手無寸鐵,哪怕遍體鱗傷。

失敗「原本是形容一個人沒有達成目標,常常用作貶義詞使用。但老人聖地牙哥的「失敗」裡卻透著勝利的榮光

只有一個人失去了繼續鬥爭的信心,主動放下了手中的武器而屈服所造成的失敗,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失敗。

相反,那些沒有放下手中武器,還在繼續鬥爭,繼續向限度挑戰的人,無論結果如何,他都沒有失敗

應該說,是老漁民聖地牙哥重新定義了「失敗」這個詞的含義。不得不說老人是一位「失敗」了的英雄

人們往往遇見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就容易退縮,這樣會造成,有些事還沒開始就是失敗的命運,而這種「失敗」是那種徹頭徹尾的失敗

老漁夫在孤立無援,條件有限,勢力懸殊的情況下,勇敢的證明了自己

我們不但從這位老漁民身上看到了詩人般的尊嚴和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時還能感受到強烈的藝術美感

結束語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一生中最為成功的作品。小說裡的主人公聖地牙哥取自現實裡一位原型人物,本名叫作雷戈裡奧·富恩特斯的古巴老漁民,他曾經搭救過在海山遇險的海明威。自此,成為朋友的兩人經常一起出海捕魚。

在《老人與海》這部小說裡,海明威無論是對老人捕魚技巧的描寫還是對海上各種景物的描摹,無不讓人感覺真實可信,這和海明威豐富的海邊生活體驗密不可分的,有句話說的對「藝術來源於生活」。

《老人與海》整部小說的人物和故事都簡單明了,但就是這樣簡單明了的故事,被海明威訴說得氣勢磅礴,盪氣迴腸

我想凡是看過這部小說的人,對於那位面目滄桑但意志堅定的古巴老漁民聖地牙哥都印象非常深刻吧!不得不說,海明威是用文字作畫的偉大畫家

他用自己獨特的文學藝術手段,和近乎白描的語言,創作出了一副不朽的畫作,展現出了無法抗拒藝術之美。我想,這或許就是這部作品深受人們喜愛的原因吧。

(全文完)

我是春城花草香,聽風賞雨,採菊南山,希望送你一段輕鬆有趣的時光

相關焦點

  • 從《老人與海》看海明威的創作風格:到底何為「冰山理論」?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到底海明威在這部小說中採用何種創造風格,從而吸引了大批讀者閱讀欣賞呢?海明威倡導的「冰山風格」又該怎樣理解,這種風格對當代文學又有哪些影響?這篇文章為大家稍作介紹。
  •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都有哪些隱喻,你覺得最深刻的是哪個?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都有哪些隱喻,你覺得最深刻的是哪個?讀過《老人與海》的讀者們肯定都對書中的各種隱喻讚不絕口,有些隱喻我們只需要稍動腦筋便能猜到是什麼,而有些則需要我們有足夠的生活經驗才能體會到作者的「良苦用心」。那麼書中藏得比較深的隱喻都有哪些呢?
  • 老人為何不走?——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論」解讀《橋邊的老人》
    海明威的"冰山原則"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紀實性作品《午後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則"。他以"冰山"為喻,認為作者只應描寫"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應該通過文本的提示讓讀者去想像補充。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 《老人與海》:出海85天,捕回家一副魚骨,老人歸來成笑柄
    2020年7月21日,是「文壇硬漢」海明威的誕辰120周年,他是美國「迷失的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但他被世界文壇記住,是因為他的《老人與海》。1954年,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奪得諾貝爾文學獎。《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最負盛名的作品。他兼具各家之長,自成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 老海明威捕到海裡最高貴的魚
    海明威的一生是和戰爭密不可分的,自幼至年邁,對戰爭一直十分關注。在其作品中,26部作品都是和戰爭息息相關。提及海明威的創作,就不得不提及他的一本書。聖地牙哥是一個獨自在灣流裡的一隻小船上打漁的老頭兒。他為了證明自己是個毅力和勇氣並存的人,為完成只屬於自己的那項別人無法替代完成的任務。後來,他捕到了他一生中見過最大的魚,後不幸遇見了一群鯊魚。老頭兒耗盡了全力,最終以失敗告終。大馬林魚的骨架成了老人的念想。
  • 海明威:「冰山」風格
    此後 80 年代特別是90 年代後學術氛圍活躍時期,這一「冰山原則」在中國的評論界廣泛用以評析海明威的作品,涉及敘事藝術、文體風格、意境等多方面。國內的評論群體對《老人與海》的研究有近三分之一的評論文都停留在討論這部小說的「冰山原則」,將其視作是海明威「精通現代敘事藝術」的精髓。
  • 『書海無涯』海明威《老人與海》——勝利的失敗者,失敗的英雄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大家都特別熟悉,講述的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漁夫聖地牙哥一連幾十天都沒釣到一條魚,受到周圍人的取笑和同情,但他卻毫不認輸,仍然天天出海捕魚,義無反顧地堅持著,最終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大魚。這條大魚,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大到老人的小小漁船負載不下。
  • 《老人與海》奮鬥中痛並快樂
    ——海明威《老人與海》《老人與海》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傳世佳作,小說中描寫了一個老漁夫智鬥大馬林魚和一群大鯊魚的故事,刻畫了老漁夫桑提亞哥頑強的毅力、強大的自信心以及面對強大的敵人毫不退縮的勇敢精神。記得在初中時第一次讀這部小說,不甚理解。那時不懂生活的艱辛,當讀到老人在海上一連幾天不吃不睡和大魚搏鬥的情景時,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 海明威《老人與海》的悲劇色彩:人只是在和自己的錯誤搏鬥
    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看上去沒有什麼複雜曲折的情節,故事內容非常簡單,簡要概括一下就是:老人聖地牙哥八十四天沒有打到魚,釣到了一條大馬林魚卻被它拖了三天兩夜,把它殺死之後無法放在小船上,只好把它系在船邊,於是被嗅到魚腥氣的大鯊魚咬得只剩殘骸,老人最終什麼也沒得到。最簡單的故事往往有著極為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和寓意,《老人與海》就是如此。
  • 淺讀·海明威·《吉力馬札羅的雪》
    因為語文考試知識點的需求,背誦記憶過諸多國內外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作為美國「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冰山理論」的開創者,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自然曾被反覆誦讀過多次。直至如今,我依然能記得他的代表作品有《老人與海》、《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以及《吉力馬札羅的雪》。
  • 關於寫作,海明威的「冰山理論」講了啥?
    《談寫作》系列之十四在前面的談寫作系列文章裡,我談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提出寫作時要有所克制,話別說太滿,就像國畫一樣,要有適當的留白。有簡友通過簡信留言,希望我能具體展開來談「冰山理論」到底是什麼,以及其在寫作中的實際運用。
  •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小說,也是這篇小說,讓海明威一舉奪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老人與海》講述的是,一個古巴的老漁夫,連續84天都沒有捕到魚,在85天的時候,他決定出海釣條大魚。結果,遇到了一條比他的船還長的馬林魚。老人與這條大魚搏鬥了兩天兩夜,終於將它制服。然而在歸來的途中卻遇上了鯊魚。
  • 《老人與海》中,老漁夫越挫越勇,小男孩、馬林魚和大海功不可沒
    老人與海《老人與海》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海明威創作的,這部海明威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小說。現在提到《老人與海》,即便是沒有完整地讀過原著,很多人對小說中的那句震耳發聵的名言,「人生來就不是為了被打敗的,人能夠被毀滅,但是不能夠被打敗」,一般都是不陌生的。最初讀這部小說的時候,最大的疑問是,這個老漁夫出海捕魚,為什麼總是一個人,在無風三尺浪的大海裡,想站立平穩都很難,更別說捕魚了。後來居然還帶了一個孩子馬洛林。是不是有些奇葩?
  • 解讀經典 《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最負盛名的文學作品,曾兩次被改編成電影。對很多人來說,1958年美國版的改編更忠實於原著的情節,堪稱經典。 但是對我來說,這個版本的失敗之處正在於此,因此我反而更加欣賞1990年的英國版。
  • 《老人與海》啟曦教育本周好書推薦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海明威《老人與海》推薦理由:這是一部人與大自然搏鬥的小說,是一部非常現實,非常具有寓意的文學經典。
  • 姜東霞做客首期「雲上讀書會」分享《崖上花》和《老人與海》
    直播過程中,姜東霞不僅分享了《崖上花》一書的創作初衷及相關故事,還結合美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一書,分享了自己閱讀方面的獨特見解。此外,她還就閱讀方法、寫作技巧等與觀眾積極互動,並現場籤贈了10本《崖上花》新作。之所以寫《崖上花》,是念念不忘那片土地很多讀者不知道的是,《崖山花》的發表,距作者第一部作品《無水之泳》出版,已經過去了14年。
  • 48小時賣530萬冊,海明威這本小說究竟寫了什麼,能有這麼大影響
    《老人與海》就是海明威的好友古巴漁民格雷戈裡奧的真實故事,出於1936年格雷戈裡奧在古巴出海打魚的所見所聞。直到1952年海明威才把它寫成小說。這部小說在美國出版後受到了空前的關注,從此成為海明威的代表作,甚至是二十世紀歐洲文學的代表之一。海明威被稱為「文壇硬漢」,他筆下多是社會底層人物,諸如獵人、拳擊家、鬥牛士、漁人等等。但他們活得很獨立,很堅強。
  • 海明威:55歲獲諾貝爾獎,62歲娶4個妻子,他是才子還是浪子?
    在丁香園咖啡館猛寫了六個星期之後,海明威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小說《太陽照常升起》誕生了。為什麼要讀海明威?看看這些名人作家怎麼說。1954年,海明威憑藉《老人與海》斬獲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
  • 海明威代表作《吉力馬札羅的雪》新譯本
    《吉力馬札羅的雪》,[美]海明威著,楊蔚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版海明威開創「冰山理論」和極簡文風他是美國「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1953年,《老人與海》為他獲得普立茲獎;1954年,《老人與海》又為他奪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新版收錄《吉力馬札羅的雪》、《世界之都》、《大雙心河》、《死亡博物志》、《懷俄明葡萄酒》和《蝴蝶和坦克》等16篇海明威經典短篇小說。
  • 海明威:我可以被殺死,但永遠不會被擊敗(內含語錄,建議收藏)
    在之後,海明威前往巴黎定居,在那裡開始進行自己的文學創作,並在1923年,海明威的處女作《三個故事和十首詩》問世,到此,我們應該稱他為一名作家。之後的海明威開始進行遊作,他先後前往美國,西班牙,非洲,看見不同的事物就寫自己心中所想所悟,這樣的人生到此不算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