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初聽聞「吉力馬札羅的雪」的這個名稱,是少年時,在央視六套。
作為央視節目當中的「電影頻道」,央視六套總是會全天候的播放些海內外的電影作品,而「吉力馬札羅的雪」,是其中之一。
九十年代初,影視作品並不似如今這般量產,因此央視六套的很多電影都反覆播放過多次,我印象最深的是「鐵達尼號」,其次就是「吉力馬札羅的雪」。可奇怪的是,同樣作為經典著名的愛情片,前者我反覆觀看了很多遍,而後者卻從未能完整看完過,只是深深記住了它的名字。
而後,再次聽聞這個名稱,是在高中時期的語文課上。
因為語文考試知識點的需求,背誦記憶過諸多國內外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作為美國「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冰山理論」的開創者,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自然曾被反覆誦讀過多次。直至如今,我依然能記得他的代表作品有《老人與海》、《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以及《吉力馬札羅的雪》。
至於這位最終吞槍自盡的傳奇人物,他的其他諸多作品因為未曾記憶過,所以並不知道名稱。而且,彼時我們並不被要求背誦他的全名,只要記得叫做「海明威」就好。
再之後,日常的閱讀裡,曾了解過關於非洲的種種,關於撒哈拉,關於東非大裂谷,關於吉力馬札羅山。但卻再未想起過,曾有本挺感興趣,但未讀過的書,喚做《吉力馬札羅的雪》。
「貳」
前陣子,因為工作忙碌心煩意亂,懶於閱讀,索性開始補番,做些不太需要耗費腦力的消遣娛樂,把前兩三年沒看過的日本動畫翻出來看。
意外掃到一部名為「顫慄殺機」(原名:BANANA FISH)的動畫作品,這部以美國為文化背景舞臺的古早少女動漫中,曾多次提到「吉力馬札羅的雪」,提到「雪山西峰頂附近有一具風乾冰凍的花豹屍首,沒有人知道,花豹跑到這麼高的地方來做什麼。」
漫畫原作者吉田秋生,在作品中多次隱喻男主ASH(亞修)如同雪山上凍死的花豹,而ASH一詞原本的意思是:灰燼。
於是又想起那本未讀過的海明威的作品,出於對雪山上那隻花豹的好奇,以及這些年來從未讀過這部作品的虧欠感,最終一點點耐著性子讀完了《吉力馬札羅的雪》。
這部短篇小說集的開篇,便是THE SNOWS OF KILIMANJARO(吉力馬札羅的雪)。
開篇第一段上,有一行小字,寫道:「吉力馬札羅是一座冰雪覆蓋的山峰,海拔19,710英尺,據說,是非洲最高峰。它的西峰在馬賽語裡被叫做』恩伽耶-恩伽伊』,神之居所。西峰頂附近有一具風乾冰凍的花豹屍首。沒人知道,花豹跑到這麼高的地方來做什麼。」
「叄」
年少讀書時,曾讀過海明威作品《老人與海》中的幾個片段,語文課上管這種「片段閱讀」叫「閱讀理解」。其實那會兒真心不太讀得明白,只能聽著語文老師結合海明威的生平事跡來做一些解析,對於十來歲的少年而言,這種言簡意賅且意蘊豐富的翻譯性文學,真的不太好懂,畢竟這之間還相隔著中美文化的差異,即便追溯到更深層的意義層面上,文學的表達都是相通的。
所以這部短篇小說選集,算得上是自己嚴格意義上第一次完整閱讀海明威的文學作品。譯者楊蔚的中文造詣,以及對於海明威的了解,讓中文譯作讀來非常流暢。
其中很喜歡「吉力馬札羅的雪」、「印第安營地」、「大雙心河」、「兩代父子」這幾篇,描寫的詞彙和手法很精妙,讀來有著非常強烈的畫面呈現感。
整部作品的閱讀,其實都需要結合海明威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個人的一些喜惡,才能讀得比較順暢些,不然總有些隱喻會讓人覺得莫名其妙。比如說,海明威在作品中多次提到好友菲茨傑拉德,本意是想敦促他寫出更優秀的作品,但若是不明白兩人關係的讀者,讀來多半會以為他們在互撕(我自己一開始也是這麼認為的。)
另外,作品中有些言辭比較激烈,尤其是對於女性角色的描述上,會讓尊重平權的人有些難以接受,但這些都需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拋開時代性來看待書中的不少表述,就顯得有些無力、尷尬,且莫名其妙。
每一篇作品都在展示著海明威的極簡文風,文字背後隱藏的深意,需要人深度挖掘,這無疑讓閱讀海明威的作品顯得有些吃力。像這樣閱讀要求比較高的世界性文學作品,真不明白,為何當年會被列入中小學課外閱讀書目。我個人比較懷疑,中小學生能否讀懂作品想要表達的內容。
作為一代傳奇文學巨匠,海明威的作品有著非常深刻的時代印記,初讀譯作,只能說對其有些淺顯的了解,而自己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文字精煉且有深度,關於其他,很難說有太多感受。畢竟,身為一個普通讀者,與作者之間隔著諾貝爾文學獎和一個傳奇的距離。此後,或許該先讀一讀原著,再讀一讀其他譯者的譯作,才會有更多的了解。
但不論如何,終歸讀了「吉力馬札羅的雪」,了解了那隻凍死的花豹,以及山頂終年不化的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