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吉力馬札羅山的雪》:豹子為什麼凍死在雪山頂上?

2020-12-05 沁說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後之死》裡寫道:「一座移動著的冰山顯得高貴,是由它那浮出水面的八分之一決定的。一個作家採用省略的辦法,如果他不懂的話,那這只能留一些空缺在自己的作品裡。」海明威曾多次把自己的創作風格比喻為冰山,「冰山在海裡移動之所以顯得莊嚴宏偉,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露出水面。」,而正由於他寫作所遵循的「冰山原則」,形成其作品中獨有的美學印記,故而成就了海明威作品的文學高度。

《吉力馬札羅山的雪》是海明威比較經典的一個短篇。單薄的情節基本褪去敘事性故事的常規格局,用「外聚焦"的視角,只通過男女主人公間的對話直述穿插意識流的回憶重現,構建了極強的敘事張力,表達出作者厚重的對於生存和死亡的思考與叩問。

肯亞安博塞利公園所見的吉力馬札羅山

吉力馬札羅山、雪、風乾僵死的豹子、禿鷲和鬣狗,都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

吉力馬札羅山,常年積雪,海拔一萬九千七百一十英尺,據說,這是非洲最高的山。它的西高峰叫作馬塞人的「厄阿奇-厄阿伊」,即上帝之殿。在西高峰的近旁,發現了一具風乾凍僵了的豹子骨架。這頭豹子到這樣的高山上尋找什麼?至今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豹子到高山上尋找什麼?是為了離上帝之殿更近嗎?一如男主人公哈裡,執著地要遠離物質財富來到吉力馬札羅開啟這趟非洲之旅。他在尋找什麼?

這趟旅程要了哈裡的命,因為狩獵時膝蓋被劃傷,消毒不及時引發了壞疽,唯一的交通工具卡車中途拋錨,他和妻子僕人不得不滯留在草原上等待經過的飛機救援。小說的開始就表現出了死亡的侵襲,三隻禿鷲盤旋在哈裡躺著蔽蔭的金合歡樹上,哈裡這時候對於死亡是恐懼的,看見禿鷲讓他想到自己正在腐爛的腿,因為恐懼他帶著無名的憤怒,不斷把惡劣的情緒發洩到妻子身上。一個將死之人的厭世,其實帶著無能為力的自暴自棄,其背後是掙扎的生存欲望。

哈裡回憶的部分用的是不同的字體,代表了回憶與現實的分割。第一個回憶的影像是火車站,車站在海明威的小說中經常出現,承載了等待與離別的火車站在這裡,映射出哈裡對於死亡的等待和對於生命的離別。

在生命的能量不斷地從哈裡身體上流失的同時,鬣狗開始在他周圍出現。它們暗暗地在不遠處蟄伏於長草叢間,鬣狗的經過像一陣散發邪惡氣息的風,帶給他一股無力而綿長的空虛。

派克主演的電影《吉力馬札羅的雪》

哈裡對於死亡臨近的體驗也是層層遞進的。從一開始讓他厭惡的禿鷲,在他目之所及處盤亙不已時,他雖然抗拒卻不得不面對死神的預警。禿鷲作為食腐動物,它的出現會令讀者一下就聯想到死亡和腐敗,引出哈裡頹靡的人生和即將死亡的現實。鬣狗是非洲草原上臭名昭著的掠奪者,它們有的是耐心從其他捕獵者那裡奪取到獵物,鬣狗在哈裡附近徘徊了兩個星期,這種伺機而動等待對手虛弱的耐力,一如哈裡不斷衰竭的健康狀況下必然的歸宿。哈裡的內心從抗拒過渡到恐懼再到耐心消耗後的認命,這個過程裡看到了哈裡對人生的回望和自省,留戀與解脫。

長年積雪的吉力馬札羅山,在斯瓦西裡語中的含義是:燦爛發光的山。曾經在幾個世紀裡它都沒有出現在地圖上,因為那時的歐洲人不相信,會有一座雪山存在於赤道上。哈裡作為一個參與過戰爭的歐洲人,這座「不存在」的山脈不啻於是奇蹟之地,他企圖通過一場接近這座高山的旅程,來濯淨他迷失在物慾現實裡逐漸鈍化的感知力,找回他曾經身為一個作家敏銳的心性和創作欲。山頂的白雪,是理想之地封存的純潔和美好,在紙醉金迷的生活裡流失掉才華的哈裡,企圖通過旅程的洗滌祛除心靈上的脂肪 ,尋求內在自我的回歸。

哈裡最終像那頭不知道去寒冷的高山尋找什麼的豹子,被「凍斃」於積雪的山巔。小說最後哈裡在一片夢境中走向死亡,夢裡那架不存在的救援飛機,帶著他俯瞰非洲大地,穿越尖峰和深谷,穿過南方飛來的蝗蟲陣和瀑布似的暴風雪,終於哈裡看到白到令人炫目的吉力馬札羅山顛,驕陽與白雪交相輝映,生與死跨越了邊界,在精神的伊甸園裡,哈裡滿足地走向了永恆的死亡。豹子代表哈裡朝聖的心,他的精神實質就像豹子凍成塑像的存在,定格成一個守望的姿勢。

電影《吉力馬札羅的雪》劇照

從回憶裡對死亡不厭其煩的重現中,看玫瑰色幻想之下的殘酷現實

哈裡的回憶在對話間毫無徵兆地浮起,團塊狀的回憶密密匝匝地擠在一起,像各自獨立的囈語。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拼湊出哈裡貧窮的出生,懷揣著作家的夢想為增長閱歷而參軍、體驗各種感情生活。虛實相交的寫作手法,體現的是理想與現實的膠著,對照式的結構提供了打開人物精神世界的鑰匙。

「我會把我看到的寫下來」,哈裡的文學夢把他推進一次次的歷見中去,他渴望看到世界的變化,也切實地置身於世界的變化之中,為了填充他生活的複雜性,他走進了最真實的戰場,也為了體會情感的複雜性,他追逐著一段段愛情遊戲。

死亡和情愛在他的回憶裡交叉出現,那些殘酷的戰場和女人的胴體成為一幕幕無意義的畫面,他只記得在戰場上拼了命地奔跑,直到肺部發痛,嘴裡滿是鐵鏽味。曾經也擁有過因為愛情而締結的婚姻,但是太多段露水情緣停留在動物性的感官上,就像戰場上綿綿不斷的死亡衝刷著他對於生命的敬畏與同情,和太多陌生女人的風月遊戲也消耗他對於愛情真摯的感知力。情感上的鈍化,是擊碎哈裡作家夢的一響重錘,摧枯拉朽之勢,他的理想和愛情迷失在本能生存的物慾中轟然崩碎,曾經的熱忱與理想從內心抽離,留下一具無能的、時時充滿無名憤怒且欲求不滿的軀殼。

他憎恨現在的妻子,因為她足夠有錢。金錢侵蝕了他的靈魂,溫柔是頹廢的溫床,他說著滿口謊言的情話,這是他博取優渥生活的伎倆,卻在內心裡咬牙切齒地憤懣——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哈裡回憶中細微的美好和快樂,都會被強烈的死亡衝擊毫不費力地湮滅,他在貧民區成長中那些窮人間守望相助的快樂,無力支撐這支將會刻進他記憶中循環播放的死亡奏鳴曲。他曾想像自己會成為以筆為戎、揭露現實的一柄利刃,為自己的理想主義祭獻青春熱血,然而現實的殘苛輕易吹散他那年輕的、玫瑰色的幻想,他墮怠、冷漠、享樂、滿口謊言,和有錢而孤獨的女人結婚,在憤世嫉俗的抱怨裡喝到爛醉如泥。

「到非洲去」,遠行是哈裡尚存的羞恥心,在他看來,一趟苦旅就像拳擊手走進大山的刻苦訓練,似乎能讓他產生了一種寫作力量回歸。然而,浸淫在物慾和享樂主義之中太久了,他已經融為其間,即使定義為朝聖的苦旅,他卻帶著美麗的妻子,離不開服侍他的僕人們。這無疑是對哈裡出發點最現實的諷刺,他將永遠無法找回初心的自己——唯有死亡。

達達主義木版油畫

從「達達派運動」中,看一戰背景下青年一代的幻滅感和精神悲劇

哈裡從一個有夢想有抱負的青年,漸漸墮落成一個於金錢的精神空虛者,平庸之下,他確信自己丟失了敏銳的觀察力和寫作才華,故意行為荒誕,追逐看起來離經叛道的激情。

二十世紀德國政治家德裡希·瑙曼曾說:「戰爭令大眾政治化」。達達運動就是在一戰背景下一場興起於文藝界的反抗運動。通過一切反美學的作品和行為,來表達對戰爭之下社會環境的叛離和嘲諷。

如果用一句話來歸納「達達運動」的核心本質,那就是為了意義而無意義,為了反對而反對。達達主義的基本主張就是反理性、反傳統、反常規、反統治、反約束……它產生於混亂的世界,又致力於不懈地製造混亂,打破一切固有觀念和格局,帶著很強的虛無主義傾向。

戰爭拉近了人與人之間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達達主義很快形成了視網膜效應,以星火燎原之勢擴散複製。這場對於現實意義的否定的狂歡,必將不能成為人們迷惘中的精神支柱,一場喧鬧的無意義行為終究會落定到更為空虛的荒誕中去,隨著一戰的結束,達達派也宣告了落幕。

哈裡對待人生的頹然,對於無意義的情愛的追逐,對於所擁有和失去的一切的憤世嫉俗,以及在精神混沌之下隨之產生的揮之不去的幻滅感,無一不是對達達主義的吸納和詮釋。哈裡有美麗溫柔體貼又有錢的妻子,僕從成群,住在巴黎最上流的社區,但是他依舊感受到靈魂深處的孤獨,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隔絕了情感上的締結,人們活成了一座孤島。哈裡的妻子因為恐懼寂寞而狂熱地愛著他,或者說,愛著他出賣給她的「過去」,那是一個充滿創作欲望、有才華的作家。在妻子深切的愛裡,哈裡瘋狂羨慕他所出售的「曾經」,現實中活著的哈裡如同死去,他活著的人生,仿佛一場達達派的虛無主義,而虛無背後,是殘酷的戰爭對人性的褫奪。

青年、老年時期的海明威

從海明威個人經歷上,解構《吉力馬札羅山的雪》,哈裡是海明威自身的投射,代表了「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曾說:「作家要寫的真實,並在理解真理何在的前提下把真理表現出來,並且使之作為他自身經驗的一部分深入的讀者意識。」海明威的作品充斥著對生命和死亡的思考,筆調籠罩著一層灰色的陰霾,多帶有一種壯烈的悲情主義。這種具有強烈個人印記的作品和海明威自身的經歷密不可分。

海明威出身於美國奧克帕克瓦隆湖邊的農人家庭,自小便對打獵、釣魚、露營等戶外運動有著深厚的興趣,在自然的洗禮之下,海明威小說裡山川湖泊、森林野外的描寫都非常簡樸動人,汲及打獵垂釣的情節也很多。比如在本書中,就有狩獵和鄉間回憶的描述。海明威曾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先後參與並經歷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歐洲戰場上,他身負重傷經過13次的手術,從身體內取出二百多塊碎彈片,並且後期他還經歷過兩次飛機失事。在戰爭前線近距離目睹了大量的死亡和殘酷,無論是身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對他造成了難以癒合的重創。海明威經典的幾部戰爭題材的小說,正是孕育於他對於戰爭的洞見和思考。

歷見生死,自身數次與死亡的擦身而過,使海明威對於死亡有了獨特的見解:「我學會了正視死亡,死自有一種美,一種安靜,一種不會使我懼怕的變形。」《吉力馬札羅山的雪》將他對死亡的美學感悟體現的淋漓盡致,哈裡的出生與人生軌跡與海明威的個人經歷極其相似,甚至書中提及哈裡的四段感情,也和海明威現實中的四段感情相應。哈裡對死亡的感知體驗,無疑是他真實經歷的轉稼,臨終前的夢境將看是終結的死亡升華為純淨的嚮往,寥寥數句對吉力馬札羅山頂的描述,卻傳達出哈裡這個痛苦的生存者終於解脫的喜悅與安寧,這概是海明威所說的死亡之美吧。正如美國學者羅伯特·斯比勒所評價:「他只寫一個主題:在一個失去所有價值,只剩下強烈情感的世界上人類會如何面對死亡。」

海明威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裡,引用了美國女作家格特露德·斯坦的一句話作為小說的題辭:「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自此,以海明威為代表的、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的一類美國作家,被稱作為是「迷惘的一代」。這一類作家的相似點就是都經歷過帝國主義戰爭的浩劫,因而對戰後社會經濟危機下的歐美青年的命運尤為關心。許多抱著愛國主義幻想的青年,被戰火所摧殘甚至喪命,「迷惘的一代」文學正是以悲憫的目光撫觸這群年輕人,剖析他們被戰爭奪取了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準則後,面對動蕩生活的茫然和苦悶。哈裡正是海明威以此塑造的一個形象,他無從面對自己心靈上的空虛和病態,只好縮進逃避的殼裡,尋歡縱樂,虛擲光陰,正常的人生訴求被壓抑,企圖用刺激性的活動解脫精神上的痛苦,結果卻陷入了更為糟糕的死循環。

海明威

結語

小說中的哈裡之死,在救援飛機中穿越「南方的蝗蟲」和 「如注的暴風雨」,又是一層「冰山之下」的暗喻,像是穿過了槍林彈雨,方才到達了內心最神聖的高地,哈裡明白「那兒就是他現在要去的地方」,救援的最終目的地是死亡,這是海明威對於筆下人物的憐憫,也是對自身境況的憐憫。

讀海明威的小說,會不自覺地痛心,因為深知他最後的結局,很想知道,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先生:那一枚子彈穿過頭顱時,是否看到了如同哈裡一樣的精神之地?

-END-

讀書是成本最低也是快捷感受世界的方式,一起讀書,共同成長。歡迎關注我的帳號@耳目讀書

相關焦點

  • 《吉力馬札羅的雪》:海明威就是哈裡,冰山上那隻豹子也是他
    海明威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非洲雪山下一個作家,因被荊棘劃傷感染而死的簡單故事,為什麼被"文壇猛漢」海明威視為第一佳作小說開篇這樣寫道:吉力馬札羅山常年積雪,海拔一萬九千七百一十英尺,據說是非洲最高的山。它的西高峰叫作馬塞人的「厄阿奇-厄阿伊」,即上帝之殿。在西高峰的近旁,發現了一具風乾凍僵了的豹子。至今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 吉力馬札羅山上的雪,以及,一具風乾的豹子的屍體
    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經風乾凍僵的豹子的屍體。豹子到這樣高寒的地方來尋找什麼,沒有人作過解釋。豹子是海明威非常喜愛甚至到崇拜的地步的一種動物。他曾在《非洲的青山》中通過人與豹智力與耐力的較量,對豹做出過人格化的描述。不惜失去生命,在大雪茫茫的西高峰,豹子在追尋什麼?為什麼最後屍體仍風乾保存了下來?
  • 赤道雪山瀕危 吉力馬札羅山將不再有雪
    「在前方,極目所見,他看到,像整個世界那樣寬廣無垠,在陽光中顯得那麼高聳、宏大,而且白得令人不可置信,那是吉力馬札羅山的方形的山巔。於是他明白,那兒就是他現在要飛去的地方。」——海明威《吉力馬札羅的雪》
  • 淺讀·海明威·《吉力馬札羅的雪》
    而且,彼時我們並不被要求背誦他的全名,只要記得叫做「海明威」就好。再之後,日常的閱讀裡,曾了解過關於非洲的種種,關於撒哈拉,關於東非大裂谷,關於吉力馬札羅山。但卻再未想起過,曾有本挺感興趣,但未讀過的書,喚做《吉力馬札羅的雪》。
  • 赤道上的雪景:非洲屋脊,同一位置溫差接近100℃,海明威也寫過
    很多喜歡海明威的朋友,都讀過一本名為《吉力馬札羅的雪》的小說。很多人知道在非洲大地上有一座名為吉力馬札羅的山,也是因為這本書。在海拔將近6000米的雪山之上,人們發現了一隻豹子的遺骸,引發思考。到底,是千百萬年前,非洲大陸是處於海洋呢?
  • 非洲第一峰積雪融化 「吉力馬札羅的雪」消失
    2008年11月11日航拍的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峰頂,由冰川和積雪組成的白色雪冠所剩無幾    據有關研究數據顯示,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上的冰川面積在過去的  組圖:非洲第一高峰山頂積雪融化   近年來,海拔5896米的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山頂積雪融化、冰川消失現象非常嚴重,在過去的80年內冰川已經萎縮了80%以上。有環境專家指出,吉力馬札羅雪頂可能將在10年內徹底融化消失,屆時吉力馬札羅山獨有的「赤道雪山」奇觀將與人類告別。
  • 非洲屋脊——吉力馬札羅山
    相信很多朋友知道吉力馬札羅山,都是源於海明威那篇著名的小說《吉力馬札羅的雪》。在海明威的筆下,她高大、雄偉,令人炫目地矗立在陽光下。今天小旅兔要給大家介紹的,正是吉力馬札羅山。坐落在坦尚尼亞與肯亞兩國的交界處的吉力馬札羅山,高5895米,面積756平方公裡。它不僅是非洲第一高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式山脈,有著「非洲屋脊」、"非洲之王"、「上帝的殿堂」之美譽。在東非的斯瓦西語裡,「吉力馬札羅」意為「光明的山」。
  • 地球「赤道雪山」奇蹟:吉力馬札羅,它也是世界各國探險家的天堂
    一提到吉力馬札羅這個地方,肯定就會聯想到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吉力馬札羅的雪》,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本書,而這本書裡所描述的內容中,有一處非常吸引人的眼球,那就是在吉力馬札羅這個地球赤道上的山,居然還能看到雪,這是衝刺讀者的第一眼球。
  • 吉力馬札羅山:非洲屋脊
    赤道橫穿非洲,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更神奇的是,在赤道附近的山峰上,居然有面積不小的冰川。1990年,冰川面積達10.7平方公裡。
  • 吉力馬札羅的雪加速融化 赤道雪峰可能消失?
    文/周一妍  再一次目睹「吉力馬札羅的雪」,徐速繪非常震驚。  作為新華社駐非洲記者,徐速繪曾拜讀過海明威的著名短篇小說《吉力馬札羅的雪》。至今,他都還記得書中的精彩片段:「吉力馬札羅是一座海拔19710英尺的長年積雪的高山,據說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經風乾凍僵的豹子的屍體。豹子到這樣高寒的地方來尋找什麼?沒有人作過解釋。」
  • 坐落在赤道的雪山!非洲吉力馬札羅山秘境探尋
    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經風乾凍僵的豹子屍體。豹子到這樣高寒的地方來尋找什麼,沒有人作過解釋。」海明威對吉力馬札羅山寥寥數筆的描述,讓世界上許許多多的人對這座神秘的山峰充滿了嚮往。 吉力馬札羅山是非洲第一高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式山脈,有「非洲屋脊」之稱。在斯瓦西裡語中「吉力馬札羅」即是「閃亮的山」的意思,山的頂峰終年積雪,形成了赤道雪山的奇觀。
  • 上帝的殿堂 乾涸的淚光 記消逝中的吉力馬札羅之雪
    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經風乾凍僵的豹子屍體。豹子到這樣高寒的地方來尋找什麼,沒有人作過解釋。」這座常年雲霧繚繞、難得一睹真容的聖山曾在海明威著作《吉力馬札羅的雪》中折射出雪冠下非洲大地的幽謐。「吉力馬札羅」在斯瓦西裡語中意為「閃亮的山」,聳立在東非高原肯亞與坦尚尼亞交界處的廣袤原野之上,海拔5896米,被稱作「非洲屋脊」和「上帝的殿堂」,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獨立火山。
  • 地球上唯一的赤道雪山,真正冰火相融的世界,為什麼能存在?
    一提起赤道上的非洲大陸,我們的腦海裡都會浮現出烈日炎炎的場景,那如果說這裡也會有雪山的存在,你敢相信嗎?你知道為什麼赤道上也會有雪山?事實上,非洲不但有雪山,而且還有冰川,這就是有著赤道雪山支撐的吉力馬札羅山,它位於坦尚尼亞東北部,是非洲最高的山脈,最高峰的海拔達到了5895米,整座山脈的環境跨度非常大,從赤道氣候一直到極地氣候應有盡有。
  • 去看吉力馬札羅的雪:再不出發,2020年吉力馬札羅山頂的雪將消融
    海明威書中的被凍成乾屍的豹到這樣高寒的地方來尋找什麼,並沒人知道。而我走過半個地球來到山下,也並不需要找尋和定義什麼。吉力馬札羅山(Kilimanjaro)位於坦尚尼亞東北部及東非大裂谷以南約160公裡,是非洲最高的山脈,也是一個火山丘,世界上最高的火山。
  • 有「非洲屋脊」之稱的吉力馬札羅山,據說是世界獨有的赤道雪山
    想在非洲看雪基本是一件奢望的事情,但是非洲有一個地方依然可以看到雪景,並且位於赤道附近,那就是有「非洲屋脊」之稱的吉力馬札羅山。吉力馬札羅山位於東非高原東北部,坦尚尼亞的東北部,海拔5892米,緯度是南緯3°,從緯度上我們可以看出它緊鄰赤道,因此有「非洲屋脊」之稱的吉力馬札羅山,據說是世界獨有的赤道雪山。
  • 「赤道雪山」吉力馬札羅 與你的6天時光
    吉力馬札羅山,有「赤道雪山」「非洲屋脊」「非洲第一高峰」「非洲之王」等諸多頭銜。海明威在《吉力馬札羅的雪》一書中寫到:「豹子到這樣高寒的地方來尋找什麼,沒有人作過解釋」,更為吉力馬札羅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吉力馬札羅山就像迷一樣地吸引著我。
  • 地球上最炎熱的赤道竟然存在冰雪覆蓋的世界!
    非洲地貌多變,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和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它還有廣袤的草地和雨林。在赤道南緯3度東經37度的位置,有一座非洲最高的山脈——吉力馬札羅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稱,也被地理學家稱之為「非洲之王」。它坐落在坦尚尼亞東北部及東非大裂谷以南約160公裡處,面積756平方公裡,是坦尚尼亞的國家級地質森林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