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海明威捕到海裡最高貴的魚

2020-12-05 大鼓樓

海明威

他,在世界文壇聲名顯赫一如既往,他的創作都頗具代表性,且深受讀者青睞。他在出版了多部作品之後,創作才能彰顯得淋漓盡致。

他是「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他憑藉著樸實、有力量的文字奪取了諾貝爾文學獎及多項大獎。他,是海明威。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1961),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父親是醫生,母親從事音樂教育相關工作。他是個天資聰明的孩子,這種聰明自1歲生日的時候就表現了出來。

據說,在海明威1歲的時候,隨家人參加了一個派對,那個時候,他剛好會走。年幼的海明威對於削了皮的蘋果和魚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那時他稱魚是「姨」,把不同種類的肉統稱「肉」。

海明威渴望長大,他喜歡自由,不喜歡被束縛於家中。人們都說3歲看大,一向獨立有主見的孩子都希望被家中的長輩看中。

外祖父說,這孩子總有一天會聲名鵲起,如果他願意多動腦筋,走正路,將來會出人頭地。反之,坐牢一定有他的份兒。

有遠見的外祖父早早地發現了他的潛力所在。好在,他勤奮過人且有天賦,成為了世界文壇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海明威的一生是和戰爭密不可分的,自幼至年邁,對戰爭一直十分關注。在其作品中,26部作品都是和戰爭息息相關。

童年時代的海明威

海明威的祖父時常灌輸於海明威戰爭相關的種種。這一做法深受當時研究南北戰爭的專家巴頓博士的高度讚賞。

在祖父和巴頓博士的啟蒙之下,海明威自幼研習軍事類書籍,其中包含了《聖經·舊約》部分。

海明威出生在一個「篤信」基督教的家庭中,以至於姐妹們的名字都源自《聖經》中人物的名字。總體來說,基督化家庭的緣故,他的父母之間的關係尚且和睦,即便兩個人的性子衝動,在一起生活不易妥協,但他們卻很少拌嘴。

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父親一心希望海明威是個男子漢。他希望兒子是個會釣魚、愛打獵、親近自然、勇敢、頑強、有氣魄的男人。當然,一定是個有擔當的好丈夫。

母親恰恰相反,在培養孩子方面,他期待海明威成為一個音樂家,以彌補自己不能繼續上臺演出的遺憾。

海明威與母親的關係並不十分融洽,因為他不希望自己成為藝術的「奴隸」,他希望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藝術形式是息息相通的。在海明威的一篇小說《過河入林》中,有感於童年音樂的薰陶,他寫下過這樣一段措辭優雅的文字:

他的聲音是如此悅耳,使他回憶起帕布洛·卡薩爾斯演奏的大提琴,它使你像一個受傷者感到痛苦難耐時所得到的安慰。

海明威的家庭是一個基督化的家庭,這就要求好動的海明威必須要自律,嚴格遵守「清教」的規章制度。飯前必須禱告,每天要晨禱、讀經、唱視。每周日必須去教會禮拜。

當孩子們犯了錯誤的時候,需要懇求上帝寬恕的同時,也要跪下向母親認錯,這令海明威非常不滿。

20世紀20年代的海明威是個溫雅自信的文人;30年代的他是個自信狂妄的英雄;40年代的他則成為了酗酒的吹牛大王;50年代的他,可謂是人設崩塌,形象盡毀。

對於作家海明威而言,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人開誠布公地談心。一個人儘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很可能十分孤獨。

作為一名創作者亦如此,不僅需要尋求他人的慰藉,更重要的是尋求一種「自我和解」,對於海明威而言,自我和解的方式無疑是和文字打交道。

海明威的父親看穿了兒子的想法,於是,便拜託朋友給兒子尋找了一份報社實習的工作。

讓海明威慶幸的是,他遇見了社會中第一個真正教導他寫作的導師。報社主編皮特·威靈頓是一個很厲害的老頭子,也是海明威文學之路上值得過招的高手之一。

要知道,海明威這樣不經世事,沒有過人的學歷,能夠遇見一個高手,而且能夠讓他心悅誠服的人是難能可貴的。

海明威入職第一天,接過一本員工手冊,上面密密麻麻寫了110條不得違反的規定:

比如,要用短句。要有明快的風格。要切實可靠。要用動作詞彙寫。刪去不必要的形容詞。刪去存疑的段落或語句。能用一個字表達的,絕對不能用兩個。不要出現諸如黑色的烏鴉,大的悲劇這樣的描述。嚴禁過時的俚語,辭藻必須全新。

如此苛刻的標準,海明威沒有因此以為是追夢道路上的羈絆。他一頭扎進了工作之中,用自己最大的熱情,專心致志地寫好文章。

在報社的同事們看來,海明威無疑是個正義感極強的人。他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只要遇見一些突發緊急事件,他都會首當其衝。

海明威

誠然,因著他敬虔的本性,以及嚴謹的工作態度,在報社工作的時間裡,他寫了13篇未署名的文章,這些文章對於他日後的寫作有著極大的幫助。

提及海明威的創作,就不得不提及他的一本書。

聖地牙哥是一個獨自在灣流裡的一隻小船上打漁的老頭兒。他為了證明自己是個毅力和勇氣並存的人,為完成只屬於自己的那項別人無法替代完成的任務。後來,他捕到了他一生中見過最大的魚,後不幸遇見了一群鯊魚。老頭兒耗盡了全力,最終以失敗告終。大馬林魚的骨架成了老人的念想。

這本書就是海明威生命後期的最後一部作品《老人與海》。他在寫完這部最優秀的作品之後,直到生命的末了,都沒發表過任何作品。

紐約《世界電訊報》用「老海明威捕到海裡最高貴的魚」作為頭版通欄大標題,欣喜地將他因作品《老人與海》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喜訊公之於眾。

斯德哥爾摩的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安德斯·奧斯特林博士宣布說:勇氣是海明威創作的主題。是使人敢於經受考驗的支柱。勇氣能使我們堅強起來,迎戰缺乏勇氣時,看來是嚴酷的現實,敢於直面困境。

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讓我們更堅強。海明威成功了,緊隨著諾貝爾獎而來的是普立茲獎,《老人與海》風靡了全世界。他因此走向了世界文學史的「神壇」。

廣告時間,導演柯魯的新作《老人與海之雙勇士》將於9月21日-23日,在大麥超劇場上演。除此之外,10月19日-21日,《小王子之風沙星辰》將於烏鎮戲劇節和大家見面。

關於導演柯魯

大山派戲劇創始人、戲劇導演、實驗藝術家、戲劇美育教育實踐者。從繪畫、動漫影視到舞臺、從業至今16年。在戲劇的創作中探究人類的「兒童狀態」,用最本初的方式觸碰周圍生活實相,從而把視角向生命的本質打開。

戲劇編/導作品:

童話音樂歌舞劇《糖果的魔力》、成人童話《別怕黑》、感官劇《黑暗中的怪獸》、實驗文學劇《小王子》、實驗文學劇《老人與海》、實驗文學劇《小王子之風沙星辰》

相關焦點

  • 從《老人與海》,品味海明威作品中「無法抗拒」的文學藝術之美
    《老人與海》這部小說講述了:一位叫聖地牙哥的古巴老漁夫,連續84天沒捕到魚,在第85天他去遠海捕到一條巨大的馬林魚,並與馬林魚以及趕來的鯊魚展開輸死搏鬥的故事。儘管最後老人只是把大魚的骨架帶回岸邊,但老人那永不服輸的勇敢精神卻讓人為之動容。
  • 海明威:「冰山」風格
    冰山在海裡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一個作家因為不了解而省略某些東西,他的作品只會出現漏洞。」,此後海明威經常提及這個比喻,西方許多學者論及此。在中國,董衡巽最早涉及,他認為「這個比喻揭示了藝術形象與思想感情關係的一個方面,即是:如何把思想感情融入藝術形象之中。露出水面的是形象,深藏海裡的是感情。
  • 台州:海裡的怪魚 你的名字是什麼?
    大海是地球上最神秘的地方,廣闊無垠的海水裡孕育著各種生命,時不時就會給我們來個驚喜。前幾天,台州漁民就在海裡捕到了一個奇怪的傢伙,誰也不知道它的名字。   你看這條怪魚,一張方正國字臉,硬邦邦的身子,白色的肚皮,「波點」的皮膚,還有酒糟鼻子、烈焰紅唇,要不是漁民在旁邊,看起來還真像是一個滑稽的模型呢!
  • 晉江漁民在海裡捕到一條怪魚 長著鋒利的牙齒
    泉州晚報社APP-泉州通3月2日訊(泉州晚報記者 王麗虹 謝宜萱 通訊員 林華楠 文/圖)3月2日上午,晉江仙石邊防派出所接到轄區漁民陳先生報警稱,他在海裡抓到一條怪魚。民警接警後趕到其家中,發現該怪魚身體呈長筒形,身上密布青灰色菱形鱗片,魚嘴扁平且長著鋒利的牙齒。邊防民警詢問漁業專家以及網上查詢,確定該魚叫雀鱔,產於北美等地,屬於外來物種,主要棲於淡水,但有些種類也可以進入半鹹水。這種魚的魚卵有劇毒,不可食用,和「食人魚」一樣,屬於臭名昭著的「世界十大最兇猛淡水魚」之一,該魚作為外來物種,對當地其他魚類構成極大威脅,有可能會破壞當地生態系統。
  • 老漁民出海捕到「龍魚」,帶回家飼養3年,得知身份立馬放生了!
    老漁民出海捕到「龍魚」,帶回家飼養3年,得知身份立馬放生了!一些漁民在出海捕魚時,經常會捕撈到一些並不常見的海洋生物,一位老漁民就在出海捕魚時捕到了一條「龍魚」,帶回家飼養3年,得知身份立馬放生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 漁民出海捕魚,自稱捕到了「龍魚」,同伴卻讓他放生
    漁民出海捕魚,自稱捕到了「龍魚」,同伴卻讓他放生 海洋中生活的動物都是我們不經常見到的。所以我們對於某些海洋生物的生活習性並不了解,一位小男孩跟隨的自己的父親到海上釣魚的時候。沒一會兒的功夫,就從海洋中釣上了一條又長又大的魚。
  • NO.114|海明威:人可以被打敗,但不可以被打倒……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
  • 由一篇小文看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海明威說:「冰山在海裡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認為作者應該把思想,情感乃至語言動作等八分之七的內涵隱藏起來,不要袒露無遺。他的理由是,所有這一切被省略的東西,讀者會通過自己的想像加以聯接與彌補。
  • 為捍衛漁獲,海明威端起槍掃射鯊魚
    死亡是我最想睡的婊子。」如果你足夠了解他,你就能理解上述對話。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世界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當過戰地記者、紅十字救護車司機,也曾被招募為克格勃間諜,有著跌宕起伏的一生。
  • 《老人與海》:一艘破船,一個漁夫,捕了一條魚,是一曲「頌歌」
    墨西哥灣上,有一位已經有八十四天,天天出海卻捕不到一條魚的老人,在一艘破的小船裡。老人年紀很大,滿面的風霜,雙手上全是傷。船帆上全是破布打上去的補丁,「那象徵永恆的失敗」。2此時,並沒有意識到危機來臨。鯊魚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它們聞到了血腥味。一條體型龐大的灰鯨鯊,它飛速地逼近船艄,它張開了嘴,襲擊那魚。鯊魚的牙齒咬住魚尾巴,咬得嘎吱嘎吱響。
  •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冰山在海裡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這就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冰山漂浮在海面上的時候,我們只能看到它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可是在水下,卻潛藏著巨大的山體。海明威以此比喻寫作: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蘊藏在文字背後的,真正通過筆端表現出來的,只有八分之一。如果作家能夠處理好這一點,讀者就能強烈地感受到這八分之一背的分量。這種理論與中國古代的山水畫是不謀而合的。在山水畫中,畫家常常通過留白來表現雲、霧、水等事物以及遠近空間,從而給看畫的人留下無窮的想像空間。
  • 48小時賣530萬冊,海明威這本小說究竟寫了什麼,能有這麼大影響
    那麼海明威的這部小說講了些什麼,能有這麼大的銷量和影響?同樣是1986年,為了避免了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帶來的經濟厄運,「古巴國父」卡斯楚調整經濟發展模式,持社會主義方向,改善老套的經濟模式。《老人與海》就是海明威的好友古巴漁民格雷戈裡奧的真實故事,出於1936年格雷戈裡奧在古巴出海打魚的所見所聞。直到1952年海明威才把它寫成小說。
  • 漁民在錢塘江捕到「怪魚」 確認為「國寶」江豚後放生
    漁民在錢塘江捕到「怪魚」 確認為「國寶」江豚後放生 2013年12月03日 22:08:16   浙江在線杭州12月3日訊(見習記者劉永拓)今天6時許,杭州錢江4橋附近的繽紛農貿市場圍了一群看熱鬧的人。
  • 水能導電,那閃電劈到海裡時,海裡的魚會電熟嗎?原來是這麼回事
    如果這樣來說的話,那生活在水中的魚在打雷的時候會被烤熟嗎?水能導電,閃電劈到海裡,海裡的魚會怎樣呢?水能導電,那閃電劈到海裡時,海裡的魚會電熟嗎?原來是這麼回事·在下過大雨後的城市,一些行人因為靠近周圍滿是積水的電線桿發生了觸電而亡的慘案。
  • 寫完《老人與海》,兩年後就獲得諾獎,海明威的這本書講了啥?
    海明威寫完《老人與海》,兩年之後就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怎麼做到的?眾所周知,很多作家一生的夢想就是能夠獲得一次諾獎。當然諾獎的審核標準也非常嚴格,很多作家多次被諾獎提名可就是拿不到獎項,比如村上春樹。因此海明威新書剛出版兩年就拿獎非常厲害。
  • 閃電劈到海裡,水是能導電的,那海裡的魚會怎樣?看完你就明白了
    閃電劈到海裡,水是能導電的,那海裡的魚會怎樣?看完你就明白了大氣中衝脈式的放電現象,被叫做是閃電,一般來說都是暴風雲產生的電荷,打雷閃電的時候最好離高的地方遠一點,沒有必須要出門的事情還是不要出門得好,同時還是要離水和船遠一點的,我們人能遠離水面,但是不能離開水的魚會不會被烤焦呢?水能導電,那閃電劈到海裡的時候,魚會怎麼樣呢?看完之後真的很驚訝呀。
  • 動物百科知識,海裡的魚,放到淡水裡沒有辦法存活,為啥呢
    同樣在海裡,對高水壓具有適應性的深海魚類無法適應淺海區的低壓力;反之,淺海區的一些魚類也不能適應深海區的高壓力。如將海魚放入比海水壓力小得多的淡水中去,魚更沒法存活下去了。因為海水魚終年生活在海洋中,逐漸形成了適應海水巨大壓力的身體構造。某種海水魚類只能通過調節體內的壓力適應一定深度範圍內的海水壓力,也就是體內外壓力的平衡。如果海水魚突然離開海洋,壓力驟減,體內的鰾會因此膨脹,甚至會炸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