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說:「冰山在海裡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認為作者應該把思想,情感乃至語言動作等八分之七的內涵隱藏起來,不要袒露無遺。他的理由是,所有這一切被省略的東西,讀者會通過自己的想像加以聯接與彌補。
我們走進海明威在1936年作為戰地記者深入西班牙內戰的前線,在炮火紛飛中寫下的《橋邊的老人》。
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一座浮橋,畫面很平靜,老人坐在橋邊,一動也不動。他真的太累了,走不動了!戰火, 硝煙總是無情的給人以無限傷害。那些戰爭的導火線,怎麼也掩飾不了那份殘忍,那份罪惡。
一個樸素善良的老人,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戰爭,提起故鄉就高興,他並不像包括我在內的其他人面對戰爭的那種一心想著撤離的恐慌,他擔心他的山羊,貓 ,鴿子!那種不懼戰火的平靜,那種普通人身上所體現出的人性的光輝,更令人深思。
「冰山理論」的寫作方法在文中隨處可現。比如題目「橋」就非常特別,作家聚焦西班牙埃布羅河上的一座浮橋,「橋」就成了敵對雙方鬥爭的一個焦點。在戰爭中,「橋」的戰略意義愈發突出,往往就是戰爭雙方控制和反控制的一個樞紐。並且「橋」可以讓人衍生出這樣的邏輯:由「橋」及「河」,由「河」及「洲」,由「洲」及「國」,「橋」可以支撐起一片廣袤的國土,「老人」是戰爭中所有逃難的人們的一個「縮影」,海明威將一個古稀之年,體力不支,疲憊不堪的「老人」置於象徵兩種軍事力量鬥爭的「橋邊」,充滿了對小人物和弱者的無限悲憫。
這樣的解讀,正符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大大拓展了文本的理解空間。
一場戰爭,一個老人,一座浮橋,一群小動物,戰爭是殘酷的,世界是悲慘的,但人性是高貴的,溫暖地!
海明威的文章敘事極為收斂,簡潔,據說他為了追求簡潔,甚至站著寫作;為了不讓自己有廢話,甚至砍掉那些具有修飾意義和褒貶色彩的形容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