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冰山」風格

2021-01-15 挖史人

「冰山原則」(The Principle of Iceberg)最早是海明威於 1932 年在其小說《午後之死》中提及,他在文中說「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於他想寫的東西心裡很有數,那麼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象作者已經寫出來似的。冰山在海裡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一個作家因為不了解而省略某些東西,他的作品只會出現漏洞。」,此後海明威經常提及這個比喻,西方許多學者論及此。在中國,董衡巽最早涉及,他認為「這個比喻揭示了藝術形象與思想感情關係的一個方面,即是:如何把思想感情融入藝術形象之中。露出水面的是形象,深藏海裡的是感情。形象越集中,越鮮明,感情就越深厚,越有力它們是顯與隱,實與虛的關係。」後刁紹華曾完整介紹了這一原則,他還認為「在有限的文字中表現無限豐富的內容,這是『冰山』原則在文字表達上的基本要求之一。」在他看來海明威的創作中這一「冰山原則」是在變化著的,不過他認為這一原則「最適於表現個人主義英雄的個人感受。一旦作家想突破這個範圍,對社會生活進行更廣泛的描寫,這個原則便有些束手束腳。」

此後 80 年代特別是90 年代後學術氛圍活躍時期,這一「冰山原則」在中國的評論界廣泛用以評析海明威的作品,涉及敘事藝術、文體風格、意境等多方面。國內的評論群體對《老人與海》的研究有近三分之一的評論文都停留在討論這部小說的「冰山原則」,將其視作是海明威「精通現代敘事藝術」的精髓。

以下筆者摘取四段引語:

(1)「《老人與海》本來可以寫成一千多頁那麼長.小說裡有村莊中的每個人物.以及他們怎樣謀生.怎樣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等的一切過程。這此東西別的作家們做得非常拿手非常好。……所以我試圖學習去做別的事情。首先.我試圖刪去沒有必要向讀者傳達的一切事情。」

(2)「沒有什麼象徵主義的東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男孩就是男孩,魚就是魚。鯊魚就是鯊魚……人們說什麼象徵主義,全是胡說」

(3)「我試圖描寫一個真實的老人,一個真實的男孩,真實的大海,一條真實的魚和許多真實的鯊魚。然而,如果我能寫得足夠逼真的話,他們也能代表許多其他的事物。」

(4)「冰山在海裡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這四段引語是中國學者評論群體在評述《老人與海》中引用最多的,多數評論者受這四段話的影響,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冰山」風格在小說中的體現。

評論者經常引用第一段,作為分析小說的敘事結構的「冰山」原則的引證,對作者突出老人在海上的三天三夜,儘可能省去背景這樣的結構安排加以評論,以解讀文中所蘊涵的意境。引語第三、四段雖然都出自於海明威,但國內的評論者大多都傾向將後者作為依據,源源不斷地評析《老人與海》中運用的象徵藝術手法。如,柳鳴九的《性格描寫中的「冰山」藝術與象徵藝術: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李小鹿《論<老人與海>中象徵手法》、周湘的《〈老人與海〉的象徵藝術》(碩士論文)等,在這些評論中,他們將小說中存在的一切—聖地牙哥、時間、曼諾林、獅子等看作具有象徵意義的存在,力所能及地挖掘作品中蘊含的各種意思,即冰山下那「八分之七」的內容。

但仔細比較後,就會發現,對於「冰山」風格所包含的「電報式」文體風格,即那簡約、清新、使用簡單的句子結構及日常用語,少浮誇等,在對《老人與海》的評述中往往只有論述沒有引證,有的評述也只是僅限於對原版的解讀,譯本的《老人與海》由於與英語原文在語言上的差別,致使海明威的那種動詞連用、少形容詞和副詞的語言風格因語言載體的不同而減少了論述的依據。比如,海明威多用盎格魯·薩格遜詞彙,這是英語中的核心、也是最普通的詞彙,在各個階層、各種場合以及從古至今普遍使用,這不具有文體意義,海明威卻賦予這些毫無特色的詞一種新的生命力。但這種情況在漢語譯文中很難全部體現出來,因而評論學者也很少涉及這方面的評述,既使偶有幾篇也帶有牽強附會的意思。

「冰山」風格是對海明威創作的高度概括,凡國內外對海明威的作品創作評論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這一風格理論。實際上,這一風格它既指的是一種包括語言運用在內的一種獨特的敘事原則,又是指作者的一種創作個性。前者給了作品以無限伸展的廣度和寬度,使小說簡潔中蘊含深意;後者是海明威身上獨特氣質或者說成是「硬漢」的映射,以簡練的語言體現在其作品中。「冰山」風格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是不斷發展、成熟的,到了《老人與海》這部作品,無疑是海明威這種風格的經典代表。「冰山」風格已具有永恆性。當然,國內評論者關於《老人與海》「冰山」風格評論文佔到這三分之一也就不足為奇了,也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這一風格與我國的文化和審美習慣是契合的。

相關焦點

  • 從《老人與海》看海明威的創作風格:到底何為「冰山理論」?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到底海明威在這部小說中採用何種創造風格,從而吸引了大批讀者閱讀欣賞呢?海明威倡導的「冰山風格」又該怎樣理解,這種風格對當代文學又有哪些影響?這篇文章為大家稍作介紹。
  •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冰山在海裡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這就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冰山漂浮在海面上的時候,我們只能看到它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可是在水下,卻潛藏著巨大的山體。海明威以此比喻寫作: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蘊藏在文字背後的,真正通過筆端表現出來的,只有八分之一。如果作家能夠處理好這一點,讀者就能強烈地感受到這八分之一背的分量。這種理論與中國古代的山水畫是不謀而合的。在山水畫中,畫家常常通過留白來表現雲、霧、水等事物以及遠近空間,從而給看畫的人留下無窮的想像空間。
  • 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冰山理論」運用下的多重可能性的故事
    海明威,以文壇硬漢著稱,是公認的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他的大多作品以戰爭、死亡以及戰後等為題材,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文筆簡潔有力。以名詞、動詞組成的一個個短句構成文章,摒棄了不必要的華麗修飾,開創了「新聞體」式的獨特寫作風格。而其提出的「冰山理論」更是成為每一位閱讀或者嘗試解讀海明威作品的人不可錯過的。海明威的作品以短篇尤為出色。
  •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是怎麼來的?
    撰文|張進作為極富盛名的文學偶像,海明威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可用「難以估量」來形容,正如我們不可能估算出,到底有多少作家的寫作受到了「冰山理論」的浸染。但凡解讀海明威,「冰山理論」絕不可錯過,但楊照並沒有停留在這一理論「是什麼」這一層面,而是進而從歷史背景中探究:「冰山理論」是怎麼來的?
  • 從冰山理論分析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
    海明威大家應該再熟悉不過,《老人與海》便是他著名的著作。而他是美國作者、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複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茫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 由一篇小文看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海明威說:「冰山在海裡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認為作者應該把思想,情感乃至語言動作等八分之七的內涵隱藏起來,不要袒露無遺。他的理由是,所有這一切被省略的東西,讀者會通過自己的想像加以聯接與彌補。
  • 作家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在小說《越野滑雪》中的運用及延伸
    燕子覺得人生的很多道理是不分國界,不分領域的,月盈則虧,這與海明威的文學理論——冰山原理很相似。01 何為「冰山原理」「冰山原理」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他認為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八分之一,而有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之下,寫作只需表現「水面上」的部分,而讓讀者自己去理解「水面下」的部分。
  • ——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論」解讀《橋邊的老人》
    海明威的"冰山原則"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紀實性作品《午後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則"。他以"冰山"為喻,認為作者只應描寫"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應該通過文本的提示讓讀者去想像補充。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 關於寫作,海明威的「冰山理論」講了啥?
    《談寫作》系列之十四在前面的談寫作系列文章裡,我談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提出寫作時要有所克制,話別說太滿,就像國畫一樣,要有適當的留白。有簡友通過簡信留言,希望我能具體展開來談「冰山理論」到底是什麼,以及其在寫作中的實際運用。
  • 《吉力馬札羅的雪》:海明威就是哈裡,冰山上那隻豹子也是他
    如果讀懂他的冰山寫作法,就不奇怪了。海明威就是哈裡。極簡主義的冰山之下,它是海明威對愛情和理想的追述,尋找自我之路的小說。不妨先講講1952年拍的同名電影:立志成名的作家哈裡,與前妻辛西亞結婚以後定居巴黎。
  • 海明威代表作《吉力馬札羅的雪》新譯本
    《吉力馬札羅的雪》,[美]海明威著,楊蔚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版海明威開創「冰山理論」和極簡文風海明威開創的「冰山理論」和極簡文風,深深影響了馬爾克斯、塞林格等文學家的創作理念。他單腳站立寫作,用簡潔的文字表達豐富的思想,藏露有度,虛實結合,言有盡而意無窮,在有限篇幅中傳遞了蘊含無限的內涵。文壇硬漢曾在抗日戰爭時期訪問中國海明威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更是反法西斯鬥士。
  • 海明威:我可以被殺死,但永遠不會被擊敗(內含語錄,建議收藏)
    1899年7月21日,一個孩子在美國誕生,名叫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海明威的童年承載在一個湖上,他喜歡縫紉,喜歡模仿,像所有幸福的孩子一樣,他有一顆好動的心和開朗的性格。母親以為海明威長大會在音樂方面有所建樹,但出人意料的是,海明威選擇繼承父親的愛好,他愛好釣魚和在大自然中露營。
  • 海明威《吉力馬札羅山的雪》:豹子為什麼凍死在雪山頂上?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後之死》裡寫道:「一座移動著的冰山顯得高貴,是由它那浮出水面的八分之一決定的。一個作家採用省略的辦法,如果他不懂的話,那這只能留一些空缺在自己的作品裡。」海明威曾多次把自己的創作風格比喻為冰山,「冰山在海裡移動之所以顯得莊嚴宏偉,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露出水面。」
  •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都有哪些隱喻,你覺得最深刻的是哪個?
    海明威無疑是非常了解這一點的,他所有的文章都力圖在敘述上儘可能的用少的單詞,用最短的篇幅去隱喻最多的道理,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正是對此文體絕佳的解釋。當有作者問他如何才能把文章寫得那麼短時,海明威幽默的回答:「站著寫」。
  • 淺讀·海明威·《吉力馬札羅的雪》
    因為語文考試知識點的需求,背誦記憶過諸多國內外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作為美國「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冰山理論」的開創者,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自然曾被反覆誦讀過多次。直至如今,我依然能記得他的代表作品有《老人與海》、《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以及《吉力馬札羅的雪》。
  • 從《老人與海》,品味海明威作品中「無法抗拒」的文學藝術之美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2年出版的一篇中篇小說。1899年出生的海明威,熱愛自然,喜歡冒險,並曾以紅十字會救護司機的身份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鑑於他英勇的表現,被義大利政府授予了銀制勇敢勳章。
  • 張中山:淺談教育與「冰山理論」
    冰山理論「冰山理論」的提出,首先來自於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後著名作家海明威於1932年運用到文學創作中。他把文學創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正是因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領域將「冰山理論」提出並加以應用,「冰山理論」才得以廣為流傳,並應用到廣泛的管理學界中。我想「冰山理論」在教育中也同樣適用,且非常重要。把我們的一個老師或職工的全部才能看作是一座冰山,呈現在我們視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而看不到的則佔7/8。
  • 老海明威捕到海裡最高貴的魚
    他,是海明威。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1961),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父親是醫生,母親從事音樂教育相關工作。他是個天資聰明的孩子,這種聰明自1歲生日的時候就表現了出來。據說,在海明威1歲的時候,隨家人參加了一個派對,那個時候,他剛好會走。年幼的海明威對於削了皮的蘋果和魚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 NO.114|海明威:人可以被打敗,但不可以被打倒……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
  • 今天中國的年輕人,讀讀蓋茨比和海明威,都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迷惘一代的另一位代表性作家海明威給出了答案——在更大的空間和時間裡尋找自己的位置。海明威在19世紀的最後一年,出生在美國中部的一個富有家庭。他的父親很像文藝作品中的硬漢形象,喜歡戶外活動。他的母親是一名歌唱家。雖然家裡一度想挖掘海明威的藝術天分,但是他卻和父親一樣喜歡戶外運動和冒險。不過海明威從小就顯示出文藝創作的天分,在中學就是校報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