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是怎麼來的?

2020-12-05 新京報

撰文|張進

作為極富盛名的文學偶像,海明威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可用「難以估量」來形容,正如我們不可能估算出,到底有多少作家的寫作受到了「冰山理論」的浸染。

但凡解讀海明威,「冰山理論」絕不可錯過,但楊照並沒有停留在這一理論「是什麼」這一層面,而是進而從歷史背景中探究:「冰山理論」是怎麼來的?

為了找出「冰山理論」之所以出現的原因,楊照深入當時的現代主義潮流、一戰、歐洲十九世紀因理性主義對宗教的衝擊而導致的人們對死亡看法的轉折,以及死亡給人帶來的生命觀的轉變,從而在文化思想和現實境遇層面,給出了答案。

《對決人生:解讀海明威》,作者:楊照,版本:新民說·廣西師範大學2019年12月

喜歡文學的人,應該沒有人會完全忽略海明威。作為文學偶像,海明威的性格極為鮮明,因此非常容易辨認。海明威男性特徵十足,熱愛拳擊、鬥牛、釣魚、打獵,寫的小說簡潔到極致,還有一個專門的稱謂,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論」:「冰山之雄偉壯觀,是因為它有八分之一在水上面。」而其餘的八分之七,就要求讀者依照個人經驗和想像力自行補充。在這種被迫的個人經驗的調動中,讀者的情感和理智更積極地參與進小說,和文本一起實現作者意圖要表達的內容。

但凡講海明威,一定會講「冰山理論」,楊照也不例外。不過,他沒有停留在解釋「冰山理論」是怎麼回事這一層面,而是進而探究它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

尋找「冰山理論」的起因,離不開歷史大背景。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現代主義潮流在文學、繪畫等領域興起,影響至今。當時的藝術教母格特魯德·斯泰因對文學和藝術的革新有著重要作用。無論是畢卡索還是海明威,都是她家的常客,他們的畫作和小說也因受到斯泰因的賞識而逐漸獲得更廣泛的認可。

在個人寫作上,斯泰因有自己明確的主張。她和詹姆斯·喬伊斯一樣,尋求打破傳統敘述慣性的方式。得益於心理學知識背景,確切地說是研究「自動現象」的經歷,斯泰因意識到,傳統敘述中的語言都是被整理、被秩序化的語言,而這並非語言的全部。事實上,在我們日常的感受或思考中,沒有被整理過的語言才是常態。依照這種理念,斯泰因創作了《美國人的形成》,成為現代主義的經典作品。喬伊斯同樣也摒棄「理性秩序化」的語言,而用混亂的意識流表現人物內心。身處現代主義大潮之中,海明威自然也會試圖擺脫傳統敘述的慣性,但他的選擇不是展現未經理性整理的語言,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來進行整理」的語言。這種整理方式,和立體主義畫作有異曲同工之處。

立體主義畫作通過碎片的拼貼,形成沒有明確意義的載體,畫作本身不再像以前一樣是完整的訊息和「意義的承載者」,而只是訊息的暗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獨特的觀看形成獨特的感受。「冰山理論」同樣如此。露出的八分之一只是訊息的暗示,讀者通過千差萬別的個人想像,可以形成完全不同的閱讀感受。比如《白象似的群山》,那一對年輕男女到底是什麼關係?是長時間的情人,還是剛見面不久?孩子是那個小夥子的,還是女孩和其他人的?這些在小說中都沒有明確說明。你如何添加這些信息,故事的樣貌會完全不同。

「冰山理論」除了受現代主義潮流的浸染外,還受到戰爭的影響。十九歲的海明威主動參加一戰,切身體會到了死亡的恐懼。「戰爭使你喪失了原來那種覺得自己不會死、不會那麼快死去的青春本能,戰爭讓你不再相信有純然安全、能夠好好活著不受威脅的生命時刻。」

在戰爭中,最讓人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無所不在的死亡的威脅,它像巨大的陰影覆蓋在你的生命之上,讓你無法像普通人那樣思考。海明威對戰爭的這種直接感受,促使他形成了冷靜、無所謂的敘事口吻。既然死亡無法躲避,那就只能用無所謂的態度去面對。在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下,「逼出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戰爭狀態中的人的處境幾乎無法用正常語言可以形容,因此海明威「寫表面的平靜,為的是暗示底下的惶惶不可終日。」只有了解這一點,我們才能讀懂《永別了,武器》中那些看似沒有緣由、甚至無聊的對話。

為了解釋《永別了,武器》中亨利和凱薩琳之間的愛情,楊照回顧歐洲看待死亡的歷史,為亨利和凱薩琳愛情的極端熱烈提供了思想根由。

十八、十九世紀的歐洲,隨著科學的發展,理性主義逐漸佔據主流,宗教信仰慢慢退居到角落。這無疑是種進步,但因此出現的問題也不少,其中之一就是如何看待死亡。在基督教傳統中,有天堂和地獄這樣的空間,供死去的人前往,但在理性思維裡,天堂和地獄都不存在,那人們該如何看待死亡?如何面對死亡是「徹底的終結」這樣的現實?與之前不同,死亡不再處於生命結束之後,而成為思考生命的前提。

這些思考讓人們重新調整對待生命的態度,其中有兩個關懷的焦點,其中一個就是,在這個僅能擁有的現世,你如何把握有限的時間,充分運用?正是在這樣的思想下,加上戰爭把死亡的面目時時刻刻展現在眼前的現實,凱薩琳和亨利的愛情才如此不管不顧,甚至顯得過於突然,乃至凱薩琳對亨利說:「你要什麼就是什麼,我都答應你,我都同意你,我沒有意見。」這句話曾被女性主義者用來證明海明威的男性沙文主義,但楊照認為,在以死亡為背景的情景下,凱薩琳在此表現的是面對死亡時的生命極致情感的表達,如果無視歐洲對死亡看法的轉折,無視死亡現實的陰影,就無法理解凱薩琳和亨利之間的愛情。

撰文|張進;

編輯|張婷:

校對|翟永軍。

相關焦點

  •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冰山在海裡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這就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冰山漂浮在海面上的時候,我們只能看到它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可是在水下,卻潛藏著巨大的山體。海明威以此比喻寫作: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蘊藏在文字背後的,真正通過筆端表現出來的,只有八分之一。如果作家能夠處理好這一點,讀者就能強烈地感受到這八分之一背的分量。這種理論與中國古代的山水畫是不謀而合的。在山水畫中,畫家常常通過留白來表現雲、霧、水等事物以及遠近空間,從而給看畫的人留下無窮的想像空間。
  • 由一篇小文看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海明威說:「冰山在海裡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認為作者應該把思想,情感乃至語言動作等八分之七的內涵隱藏起來,不要袒露無遺。他的理由是,所有這一切被省略的東西,讀者會通過自己的想像加以聯接與彌補。
  • 關於寫作,海明威的「冰山理論」講了啥?
    《談寫作》系列之十四在前面的談寫作系列文章裡,我談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提出寫作時要有所克制,話別說太滿,就像國畫一樣,要有適當的留白。有簡友通過簡信留言,希望我能具體展開來談「冰山理論」到底是什麼,以及其在寫作中的實際運用。
  • 從冰山理論分析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
    海明威大家應該再熟悉不過,《老人與海》便是他著名的著作。而他是美國作者、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複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茫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 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冰山理論」運用下的多重可能性的故事
    海明威,以文壇硬漢著稱,是公認的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他的大多作品以戰爭、死亡以及戰後等為題材,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文筆簡潔有力。以名詞、動詞組成的一個個短句構成文章,摒棄了不必要的華麗修飾,開創了「新聞體」式的獨特寫作風格。而其提出的「冰山理論」更是成為每一位閱讀或者嘗試解讀海明威作品的人不可錯過的。海明威的作品以短篇尤為出色。
  • 海明威:「冰山」風格
    後刁紹華曾完整介紹了這一原則,他還認為「在有限的文字中表現無限豐富的內容,這是『冰山』原則在文字表達上的基本要求之一。」在他看來海明威的創作中這一「冰山原則」是在變化著的,不過他認為這一原則「最適於表現個人主義英雄的個人感受。一旦作家想突破這個範圍,對社會生活進行更廣泛的描寫,這個原則便有些束手束腳。」
  • ——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論」解讀《橋邊的老人》
    海明威的"冰山原則"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紀實性作品《午後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則"。他以"冰山"為喻,認為作者只應描寫"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應該通過文本的提示讓讀者去想像補充。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 從《老人與海》看海明威的創作風格:到底何為「冰山理論」?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到底海明威在這部小說中採用何種創造風格,從而吸引了大批讀者閱讀欣賞呢?海明威倡導的「冰山風格」又該怎樣理解,這種風格對當代文學又有哪些影響?這篇文章為大家稍作介紹。
  • 張中山:淺談教育與「冰山理論」
    冰山理論「冰山理論」的提出,首先來自於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後著名作家海明威於1932年運用到文學創作中。他把文學創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正是因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領域將「冰山理論」提出並加以應用,「冰山理論」才得以廣為流傳,並應用到廣泛的管理學界中。我想「冰山理論」在教育中也同樣適用,且非常重要。把我們的一個老師或職工的全部才能看作是一座冰山,呈現在我們視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而看不到的則佔7/8。
  • 作家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在小說《越野滑雪》中的運用及延伸
    燕子覺得人生的很多道理是不分國界,不分領域的,月盈則虧,這與海明威的文學理論——冰山原理很相似。01 何為「冰山原理」「冰山原理」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他認為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八分之一,而有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之下,寫作只需表現「水面上」的部分,而讓讀者自己去理解「水面下」的部分。
  • 《吉力馬札羅的雪》:海明威就是哈裡,冰山上那隻豹子也是他
    如果讀懂他的冰山寫作法,就不奇怪了。海明威就是哈裡。極簡主義的冰山之下,它是海明威對愛情和理想的追述,尋找自我之路的小說。不妨先講講1952年拍的同名電影:立志成名的作家哈裡,與前妻辛西亞結婚以後定居巴黎。
  • 海明威代表作《吉力馬札羅的雪》新譯本
    《吉力馬札羅的雪》,[美]海明威著,楊蔚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版海明威開創「冰山理論」和極簡文風海明威開創的「冰山理論」和極簡文風,深深影響了馬爾克斯、塞林格等文學家的創作理念。他單腳站立寫作,用簡潔的文字表達豐富的思想,藏露有度,虛實結合,言有盡而意無窮,在有限篇幅中傳遞了蘊含無限的內涵。文壇硬漢曾在抗日戰爭時期訪問中國海明威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更是反法西斯鬥士。
  • 再說冰山理論,認識到自己的「冰山」,你的學習就會本質的改變
    心理學中的冰山理論是一個幫助探尋自我和增進覺察的有效工具,讓我們不只停留在行為層面去解決問題,而是去覺察行為與情緒背後深層的心理需求與成因。人最想認識的是自己,但最難的也是認知自己。為什麼人很難認知自我?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發生,可我們處理事情的方式卻大同小異,因為我們有著固有的模式來應對。
  • 淺讀·海明威·《吉力馬札羅的雪》
    因為語文考試知識點的需求,背誦記憶過諸多國內外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作為美國「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冰山理論」的開創者,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自然曾被反覆誦讀過多次。直至如今,我依然能記得他的代表作品有《老人與海》、《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以及《吉力馬札羅的雪》。
  •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都有哪些隱喻,你覺得最深刻的是哪個?
    海明威無疑是非常了解這一點的,他所有的文章都力圖在敘述上儘可能的用少的單詞,用最短的篇幅去隱喻最多的道理,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正是對此文體絕佳的解釋。當有作者問他如何才能把文章寫得那麼短時,海明威幽默的回答:「站著寫」。
  • 備戰2021|今年高考考「冰山」理論,這些小說知識要點必須掌握!
    今年高考考「冰山」理論,這些小說知識要點你必須掌握!【2020年全國一卷小說閱讀題】9.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將文學作品同冰山類比,他說:「冰山在海面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說正是只描寫了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請據此簡要說明本小說的情節安排及其效果。
  • 什麼是冰山理論?
    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是美國心理治療師維吉尼亞
  • 海明威《吉力馬札羅山的雪》:豹子為什麼凍死在雪山頂上?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後之死》裡寫道:「一座移動著的冰山顯得高貴,是由它那浮出水面的八分之一決定的。一個作家採用省略的辦法,如果他不懂的話,那這只能留一些空缺在自己的作品裡。」海明威曾多次把自己的創作風格比喻為冰山,「冰山在海裡移動之所以顯得莊嚴宏偉,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露出水面。」
  • 每日分享:什麼是薩提亞的冰山理論?
    十分浩學的爸爸媽媽們經常會使用薩提亞模式中的「冰山」工具來處理遇到到問題,那麼冰山理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冰山理論是可以療愈自己、療愈他人、療愈家庭的一個很好用的方法。冰山理論通過圖片很容易讓人看明白,行為、應對、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生命力構成了冰山的不同層級。
  • 來試試這招情緒冰山理論法!
    導言:冰山理論,幫助您在緊張親子關係中拔雲見日。《三塊廣告牌》以領先之勢成了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熱門候選,本片講述的是一位絕望母親因女兒慘遭姦殺而追兇無果,無奈之下在路上豎起三塊廣告牌與警察局對峙的故事,這是一個憤怒又暴力母親的故事。女主米爾德麗德性格激烈頑固,一味以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與愛人、孩子溝通,真是讓人既同情也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