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分享:什麼是薩提亞的冰山理論?

2021-01-09 十分浩學

十分浩學的爸爸媽媽們經常會使用薩提亞模式中的「冰山」工具來處理遇到到問題,那麼冰山理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冰山理論是可以療愈自己、療愈他人、療愈家庭的一個很好用的方法。冰山理論通過圖片很容易讓人看明白,行為、應對、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生命力構成了冰山的不同層級。

冰山上面的行為是我們看的見的,也就是我們最需要調整的地方,可是只能說水平面上的行為是表面的,其實是內在的應對姿態、感受、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等在起作用,而內在的也就是冰山下面的這些需要我們去理清。十分浩學浩學君下面就幫大家一一解讀:

應對姿態

當我們有冰山上的行為時,首先要進入自己的內在思考我是什麼樣的應對姿態,我又在指責或是討好誰,這樣我們就會脫離行為本身。進入下一個階段,這是自己固有的模式,我們可以選擇繼續還是不再。這是一個很好的自我察覺的過程。

感受

感受是我們在經歷事件時所產生的情緒體驗,每刻都存在,比如生氣、害怕、輕視、疼惜、委屈和嫉妒等。並且每刻有不同的感受交織在一起,存在我們的身體內。

通常認為薩提亞冰山理論中的感受就是我們平常意義上的情緒。喜怒哀樂悲恐驚。

感受的感受

薩提亞理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感受的感受!這個我們平時容易忽略。

感受是對當時事件的情緒體驗,感受的感受是對自己當下狀態的情緒體驗。比如,當學生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做事,老師的行為是批評學生,老師的感受是生氣,老師的感受的感受是無力感。

觀點

觀點是我們對事物的態度,包括想法、思想、信念、規條、價值觀、人生觀、解釋等。

學生不聽老師話,老師的觀點就是「00後學生太沒大沒小,不尊敬師長」

期待

期待就是我想要什麼,想希望發生什麼。我們會形成為滿足期待,這些期待會跟我們好久,如果不解決最長可能一輩子。

就比如:學生不聽老師的話,老師的期待是他聽我的話。而未被滿足的期待就得從我的童年來說起,從一位老師受到的教育來說起,童年他是低自尊的,不被父母尊重,所以他的期待就帶到了工作中,會向他的學生要尊重。

渴望

渴望是人類共有的,共通的,人類生存基本需要。我的感覺是既然知道了自己的期待那麼就要上升一個層次,看下我屬於哪種,這時我們可以啟動「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那裡面的心理需求就是人類共同的。其實無非:愛、價值、自由、尊重、認可、關注、接納。

舉例:學生不聽老師的話,老師的渴望是(上升高度,人類共有的)希望被認可。

自我(生命力)

如果冰山都走通了,那麼我們將進入最高境界自我的境界,有生命力的境界。我們的心理營養是滿的,所以不需要向外界來要。所以我們就不會被冰山的各個層所累。

十分浩學的你,學到了嗎?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冰山理論?
    ·薩提亞(Virginia Satir)的薩提亞家庭治療中的一個重要理論。這個理論實際上是一個隱喻,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一部分的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七個層次。
  • 薩提亞「冰山理論「渴望」層次在生活中的應用
    還有把狗糧比作人類的心靈營養「愛、欣賞、自由、價值」(薩提亞冰山理論中的渴望層次)的話,如果孩子得不到這些「狗糧」的話,行為出現偏差也就不奇怪了。所以當孩子出現行為偏差的時候,我們作為家長是否應該反思,我們是否給予孩子足夠的人類普遍的需要「愛、欣賞、自由、價值」呢?
  • 再說冰山理論,認識到自己的「冰山」,你的學習就會本質的改變
    下面我們來談一談如何使用冰山理論,去認知行為下面的真實自我。01什麼是冰山理論?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把一個人的心理、意識比作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大海中的冰山,露出水面、可以看見的那一部分是很小的,而淹沒在水下的、看不到的部分,佔絕大部分。
  • 讀懂「冰山理論」,實現高質量「親子溝通」
    有研究表明:家長如果可以讀懂"冰山理論"的話,可以實現高質量的"親子溝通"。"冰山理論"是什麼來著自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冰山理論指的是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夠看到的東西往往只是表面上的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一部分卻在內在的世界藏在更加深層次,不為人所見,就和冰山一樣。其中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這七個層次。
  • 來試試這招情緒冰山理論法!
    導言:冰山理論,幫助您在緊張親子關係中拔雲見日。《三塊廣告牌》以領先之勢成了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熱門候選,本片講述的是一位絕望母親因女兒慘遭姦殺而追兇無果,無奈之下在路上豎起三塊廣告牌與警察局對峙的故事,這是一個憤怒又暴力母親的故事。女主米爾德麗德性格激烈頑固,一味以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與愛人、孩子溝通,真是讓人既同情也心痛。
  • 「韓林語」遇見你不了解的自己—-冰山覺察訓練營
    甚至你也是心理工作者,知道很多理論,卻被眾多流派弄得暈頭轉向,不知如何運用?那麼,你一定需要進來看一看,儘管看一看也不如直接體驗。因為這是一個體驗式訓練營!1895年,佛洛依德提出了心理學的「冰山理論」。
  • 貝曼博士對「個人內在冰山」的解讀
    我說明一下為什麼用「冰山」而不用「金字塔」。因為我和Dr.Maria.Gomori以前都住在溫尼柏格,到過那裡的人就會了解了,冰山是我們熟悉的意象,就像主角在農場長大,牛馬這些動物是他熟知的意象,所以,我們發展出這個美妙的冰山隱喻。薩提亞諮詢師會問很多問題,你可以用冰山的架構來看她問的是針對哪個層面的問題。
  • 青島女律師不幸案情讓人發懵,「冰山理論」給出最好的詮釋
    薩提亞心理學上有個「冰山理論」。從冰山,可以看出,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但是浮在表層的,只是表面現象。潛在的影響,隱藏得更深,壓抑得更深。而這種情緒的壓抑,內在無處發洩,甚至會變成外向的欺凌和暴力。2020年5月26日,在山東青島又發生了一起親子關係的慘劇。一名十五歲的高一女生,在家裡假借「給媽媽按摩」的名義,殺死了自己的媽媽。
  • 「冰山理論」:跟父母的行為偏差有關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我們家的孩子在從小的時候就採取放養的教育方式,為了不讓孩子有很大的學習壓力,我和孩子的爸爸商量讓孩子在幼兒園階段以遊戲為主就可以,不需要在識字算術方面花費太大的精力。轉眼間孩子上了一年級,接觸到的都是知識性的東西,儘管他在幼兒園階段以遊戲為主,但是由於他思維敏捷,所以對知識的理解並沒有什麼難度。
  •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冰山在海裡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這就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冰山漂浮在海面上的時候,我們只能看到它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可是在水下,卻潛藏著巨大的山體。這種理論與中國古代的山水畫是不謀而合的。在山水畫中,畫家常常通過留白來表現雲、霧、水等事物以及遠近空間,從而給看畫的人留下無窮的想像空間。寫作也是如此,有的作品是史詩式的或全知全能式的,這樣的作品事無巨細都通過文字呈現出來;而有的作品則是極為簡練的,讀者卻能從文字中聯想到背後的意義。海明威的作品就屬於後者。比如他在小說《白象似的群山》中,就極致地體現出了「冰山理論」。
  • 張中山:淺談教育與「冰山理論」
    冰山理論「冰山理論」的提出,首先來自於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後著名作家海明威於1932年運用到文學創作中。他把文學創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正是因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領域將「冰山理論」提出並加以應用,「冰山理論」才得以廣為流傳,並應用到廣泛的管理學界中。我想「冰山理論」在教育中也同樣適用,且非常重要。把我們的一個老師或職工的全部才能看作是一座冰山,呈現在我們視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而看不到的則佔7/8。
  •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是怎麼來的?
    但凡解讀海明威,「冰山理論」絕不可錯過,但楊照並沒有停留在這一理論「是什麼」這一層面,而是進而從歷史背景中探究:「冰山理論」是怎麼來的?海明威男性特徵十足,熱愛拳擊、鬥牛、釣魚、打獵,寫的小說簡潔到極致,還有一個專門的稱謂,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論」:「冰山之雄偉壯觀,是因為它有八分之一在水上面。」而其餘的八分之七,就要求讀者依照個人經驗和想像力自行補充。在這種被迫的個人經驗的調動中,讀者的情感和理智更積極地參與進小說,和文本一起實現作者意圖要表達的內容。
  • 經典模型第一講:冰山模型建立自我認知
    借用冰山模型建立自我認知,這是一個分析自我的有效方式。作者闡述其中的具體步驟,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幫助。在職場和生活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你永遠不會知道對方是什麼的人,自私而毫無底線?同一個團隊裡,誰值得相信?選擇誰將會你的產品Team裡的合適的人?或者辨識領導的性格,以及深層次的人格、動機、價值觀,讓自己融入團隊節奏?
  • 隱藏的伺服器,網際網路冰山理論,「絲綢之路」僅僅暗網的開始
    大家好,這裡是小峰遊戲說,喜歡跟大家分享國內外大事小事,今天分享的是:隱藏的伺服器,網際網路冰山理論,「絲綢之路」僅僅暗網的開始。喜歡的話記得點讚收藏關注走一波,還可以分享給你的朋友哦。什麼是暗網,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並不了解。
  • 從冰山理論分析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
    讀的心理過程大概就是這想表達什麼?這在幹什麼?這就結束了?你會有很多的疑問。而這篇文章便來具體分析這篇文章,讓你知道之後便恍然大悟。這個故事是關於一個女孩在車站和一個男孩持續對話的故事。對話很簡單,圍繞一件事,就是女孩說接下來的事情讓她很痛苦,覺得自己可能不能幸福了,而男生則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可能你看了我關於這個故事的簡介,你也不知道在說什麼,但是接下來一句話,可能你就會懂。
  • 關於寫作,海明威的「冰山理論」講了啥?
    《談寫作》系列之十四在前面的談寫作系列文章裡,我談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提出寫作時要有所克制,話別說太滿,就像國畫一樣,要有適當的留白。有簡友通過簡信留言,希望我能具體展開來談「冰山理論」到底是什麼,以及其在寫作中的實際運用。
  • 冰山理論在醫院安全管理中的運用
    冰山理論著名的「冰山理論」於1895年由弗洛伊德和布洛伊爾聯合發表在《歇斯底裡研究》上,隨後該理論被應用到各個領域中。弗洛伊德認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樣,露出來的僅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識的層面;剩下的絕大部分是處於無意識的,是看不見的,而這絕大部分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人的發展和行為。應用到醫院安全管理中,冰山理論具備更深遠的意義。
  • 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冰山理論」運用下的多重可能性的故事
    而其提出的「冰山理論」更是成為每一位閱讀或者嘗試解讀海明威作品的人不可錯過的。海明威的作品以短篇尤為出色。他將眾多的信息隱在小小的篇幅內,使人讀罷似懂非懂,然後意猶未盡地重新翻閱尋找更多深層的含義。《白象似的群山》就時這樣一篇將「冰山理論」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經典小說。
  • 由一篇小文看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海明威說:「冰山在海裡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認為作者應該把思想,情感乃至語言動作等八分之七的內涵隱藏起來,不要袒露無遺。他的理由是,所有這一切被省略的東西,讀者會通過自己的想像加以聯接與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