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灣上,有一位已經有八十四天,天天出海卻捕不到一條魚的老人,在一艘破的小船裡。老人年紀很大,滿面的風霜,雙手上全是傷。船帆上全是破布打上去的補丁,
「那象徵永恆的失敗」。
1
此時,他已經和一條上鉤的大魚僵持了幾天幾夜。
這條魚非常冷靜,它使勁拖拽,在水下把船拖向遠離陸地的深海。有時,它躍出海面,一次接一次地跳著,釣索眼看就要被繃斷。
這條魚非常聰明,它在消耗老人的力氣。
老人跪在船上,他的手開始抽筋,釣索把他的肩膀和頭勒得血肉模糊,他覺得自己快堅持不下去了。可是,他還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
他必須忍住苦痛,用僅存的力氣支撐著。
老人和這條大馬林魚僵持者,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但這是真正對手之間的對決。大馬林魚如此聰明、出色,讓老人產生敬意。
「這條魚是我的朋友,雖然我沒見過它也沒聽過它的名字」「但是,我必須弄死它。還好,我不用去弄死那些遙遠的星星。如果人類必須擊敗月亮,將月亮弄死,這是多麼糟糕的事情,他想。」
老人終於殺死這條足足一千五百磅的大魚,拖著往回走的時候,他心懷歉意地想「我是用了陰謀才打敗它的,而它卻對我沒有惡意。」
「人類配吃掉這條大魚嗎?不配。」
這條魚對我們並沒有惡意,但人類卻要殺死他。老人覺得有些沮喪。
可是,他又改了主意。他天生就是漁夫。捕殺魚不光是為了養活自己、把魚賣了買食品的,殺死它是為了自尊心,漁夫的自尊心。
他只剩下這個了。
2
此時,並沒有意識到危機來臨。
鯊魚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它們聞到了血腥味。一條體型龐大的灰鯨鯊,它飛速地逼近船艄,它張開了嘴,襲擊那魚。
鯊魚的牙齒咬住魚尾巴,咬得嘎吱嘎吱響。
這個時候,老人使出全身力氣,用魚叉猛地扎進它的腦袋,所在那沉重、尖銳的藍色腦袋,兩隻大眼睛和那嘎吱作響、吞噬一切的突出的兩顎。那兒正是腦子的所在,老人並不抱希望,只是帶著決心和十足的惡意,向它扎去。
他殺死了這條來襲的鯊魚,但是折斷了他的魚叉。他盯著被咬掉四十磅的大魚,他開始想,為什麼要捕殺這條大魚?如果一開始被拖向深海的時候,他就放棄鉤索,也許現在他正獨自躺在床上鋪的舊報紙上,而不至於要應付現在倒黴的時候。
風持續地吹著,老人聞到被鯊魚咬過的魚肉散發著氣味。老人知道,糟糕透頂的時刻就快來到了。
果然,他看到了兩條鯊魚很興奮地逼近。
老人把刀子綁在漿把子上做武器,他的雙手也痛得快不聽使了。他像是給自己鼓勁似地大聲地喊:
「ay,」老人說,「鏟鼻鯊。來吧,鏟鼻鯊。」
鯊魚用一條縫似的黃眼睛死死盯著老人,飛快地遊來。老人和鯊魚周旋著一刀一刀地把刀刃插進鯊魚的兩顎。
刀子又折斷的時候,似乎這場戰鬥已經結束了。這時,他又遇到了更多的鯊魚包圍了他的小船,他用魚鉤、船漿和短棍和鯊魚搏鬥。
他的「骨子裡累乏了」,他指望不久就能看見「海灘上的燈光」。他已經不想看那條大魚兄弟了,他知道他的魚兄弟已經被糟蹋不成樣了。
但是,他並不恨鯊魚。「真正有尊嚴的戰士必須懂得尊敬自己的對手。」
「祈請蒼天讓我見到岸上燈火吧,其實,我原本有很多願望的,現在只求這一個了。」
老人幾乎是爬上岸邊,只帶回了一條大魚的白骨。那是一條從鼻子到尾巴有十八英尺長的大魚的白骨。
到這裡,老人出海打魚的故事就結束了。故事的結尾,老人自己說:「它們把我打敗了」。
這個結局聽起來,好像真的是個悲劇。但是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委員頒獎給作者海明威時,認為這是帶著樂觀主義精神的著作,
「這個故事是一曲頌歌,它提倡哪怕結果一無所得也永不屈服的奮鬥精神,讚揚失敗之中的道德凱旋。」
「它鼓舞了人類的鬥志」。
這是公認的主旨,但一本好書真正品味下去,還會發現層層味道的有趣。
3
讀這部作品時,有人提問為什麼這本書不叫《老人和魚》?是啊,明明是和魚鬥爭,一條大魚和一群鯊魚,可為什麼叫《老人和海》?
其實你可以把「大海」看作我們的「人生」。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老人」,我們和那魚都是屬於海的,我們的生活也全靠這海的恩賜,但是也可能你又是那條「大魚」,有遭受「鯊魚」吞噬的危險。書裡還有一些關於人和自然、人與人的關係,值得人們思考。
人和自然的關係老人對捕殺一條沉靜的、優雅的、沒有惡意的大魚感到愧疚,但為了生活和作為漁夫的尊嚴,他說服自己,並將大魚稱為「魚兄弟」。他對能改善生活的魚心存感恩,但同時,他對自然貪得無厭的索求是反感的——
「想想看啊,要是人每天必須努力去殺死月亮,那會怎麼樣呢,他想。月亮會逃走的。但想想看人每天必須努力地去殺死太陽,那又會怎麼樣呢?我們真是天生幸運啊,他想。」
老人的心理活動看上去十分荒誕,但海明威其實想表達的是,人類對大自然無節制索取的擔憂。
當然,「海裡有我們的朋友,也有我們的敵人」。神秘莫測的大海,還有比人類更強悍的力量,比如鯊魚。
這個捕魚故事寫得非常驚險緊張,但人生又何嘗不是呢?你以為你遇到的危險是你的極限時,沒想到後面還有更大的危機等著你。
人,或者更大的人類,總避免不了和「更強大的事物」作鬥爭,「極致韌性」才是可抗衡的力量。
人和人的關係,人和自己的關係。儘管老人年輕時,曾耗費四十八小時戰勝過鎮上「力大無比」的黑人,但他卻不常有「幸運」。
鎮子上只有一個叫曼諾林的孩子相信他是個「好漁夫」。
那孩子很愛他,兩人有很深厚的感情。孩子把老人視為心中的英雄。就像老人自己心中也有崇拜的偶像——迪馬尼奧,一個有著「永不服輸的精神力量」的人。
曼諾林了解他的窘迫,竭盡所能地幫助他。一罐啤酒、一杯熱咖啡和出海必須要的新鮮的魚餌。
他和孩子之間的友誼,使小說從頭到尾貫穿著溫情。
這些溫暖在他孤獨奮戰時,老人不止一次地想「要是孩子在這兒就好了」「但願那孩子在這裡」「我跟那孩子說過,我是個不同尋常的老頭」孩子成了老人活下去的信念和希望。
當老人近乎喪命地回到岸上,他自己也認為「失敗」了。但曼諾林看到十八英尺長的大魚的白骨,他立刻明白了老人經歷了什麼。他被老人的精神深深折服,最後,曼諾林和老人約定下一次一同出海,並相信自己會給老人帶來好運。
曼諾林成了老人生命和尊嚴的延續的象徵,他將延續的是迪馬尼奧的精神。
4
《老人與海》的小說裡還可以咀嚼出更多的寓意,比如在露臺酒巴喝酒的遊客,很好奇「大魚的魚骨就晾在沙灘上」,酒保正想向他們解釋那是鯊魚啃的,但是他剛說出「鯊魚」兩個字,那些不懂事的遊客就說:「原來是鯊魚啊」。
那些當然不是鯊魚。
這些世俗上的人,看不到老人精神上的凱旋。
他們看不懂能夠帶回「大魚的白骨」,也是有相當異於常人的技藝的。但那只有少數懂你的人才知道。庸俗凡人看到只是你失敗的結局,他連事實是什麼都沒有興趣去了解,就隨便下判斷。
「大魚的白骨」其實正是「失敗的成功」的喻意。
海明威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正處於人生低谷,他曾被人認為「他完蛋了,他再也寫不出好作品」。但是這本小說在雜誌上連載後,一賣就是幾百萬份,大家就搶著要看。隔了兩年就拿到了諾貝爾文學獎。
海明威用這本小說挽救了自己。
人生境遇中,會遇到很多這樣的人,他們並不理解你,隨便對你下判斷。他們永遠不會被你的努力打動,他們只是為了傲慢而傲慢,哪怕這是無知的傲慢。
我是#十點悅讀人#「讀書妙處無窮,書香薰染人生」,喜歡我的話,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