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在堅持中懂得取捨,才是大智慧

2021-01-17 木言瘋語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晚年的經典之作,一經問世就引起了極大反響,之後還被拍成了電影。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洗禮,儼然已成為人們閱讀的經典。

大家都在倡導,向主人公桑提亞哥老人在困境中不怕困難,堅韌和永不言棄的精神學習。這種精神沒有錯,也是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也應該看到,在做事的時候,不僅要有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甚至是永不言棄的精神;而更要有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中懂得取捨,做到有的放矢,把做事風險降到最低的大智慧。

而我們的老漁夫桑提亞哥老人只做到了前半部分。在當下的社會中,做到後半部分要比前半部分更加重要。對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為,我們應該停止,不應該提倡。

下面我們通過小說中老漁夫桑提亞哥的打魚經歷,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要這樣做。

做事,要有堅持不懈、永不言棄的精神

作為漁夫的桑提亞哥老人,已經連續84天沒有打到魚了。一直跟著老漁夫打魚的大男孩曼諾林,因為打不到魚的原因,父親讓他去了另外的漁船。

這時有其他其他漁民開始議論桑提亞哥打魚的事情,面對非議,桑提亞哥老人並沒有因此而沮喪,而是選擇在第85天繼續出海打魚。老人相信,通過自己的堅持努力,一定會打到魚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85天出海,桑提亞哥老人終於打到魚了,第一條上鉤的是金槍魚,有了收穫。有句話說,有時候不是因為看到結果才堅持,而是堅持了才有結果。正是桑提亞哥老人堅持、不放棄,日復一日的出海打魚,才能有眼前的收穫。

現實生活中,做事也是一樣,有些事情我們只是知道可以去做,但並不知道做多久才能看到結果。例如都知道減肥要「管住嘴,邁開腿」,但在做的時候並不清楚要多久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要求。

所以需要我們日復一日不斷的堅持,甚至要養成習慣。在堅持中,這個過程可能是痛苦的,要不斷的進行自我激勵和心理暗示,來提示自己不能放棄。我們需要有克服困中,堅持不懈和永不言棄的精神。

桑提亞哥老人在釣到大馬林魚時,面對困難一直想辦法周旋,經過三天的持續較量,最終捕到了這條大馬林魚。

不管是在過去艱苦奮戰的革命年代,還是在物質豐富、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這種面對困境,不怕困難、堅持不懈、永不言棄的精神是不能丟的,值得我們學習。這或許也是《老人與海》這部小說成為經典傳閱的原因吧。

可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桑提亞哥老人經過幾天幾夜的堅持和努力,最終帶回的大馬林魚是他想要的嗎?只剩下魚頭、魚尾和魚骨架,這顯然不是老人想要的,為此老人還差點搭上自己的性命。

桑提亞哥老人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漁夫,面對這樣的情況,他是有可以做出合理判斷的。可他牢牢抓住的那根魚線,一直沒有沒有放手。雖然經過堅持,捕到了這條大魚,但結果確是可悲的。

如果老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審時度勢做出判斷,懂得取捨,勇於放棄,可能幾天的努力帶回的會是另外一種結果。

做事,要有懂得取捨、勇於放棄的勇氣

堅持不懈的精神可嘉,但在堅持不懈中懂得取捨,才是大智慧。

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漁夫,桑提亞哥老人是懂得取捨的。劇情中有這樣的一個情節,釣到大馬林魚後,其他的釣魚杆上也有魚上鉤了,此時老人果斷的用刀斬斷了其他的魚線,牢牢地抓著這一條魚線不放。

只是老人的這次判斷錯了,在劇情發生的過程中,本來可以有多次機會做出取捨,可這些機會都在老人固執的堅持中失去了。

在和大馬林魚僵持4個小時的時候,老人就應該做出放棄的準備。此時天已經不早,這條大魚一直拖著老人的小船往深海去,他的船上沒有食物和充足的水。對於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漁夫來說,他應該知道這樣到了深海意味著什麼風險。

如果在這個時候,老人能果斷的放棄這條大魚,未來幾天大概率不至於顆粒無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這樣類似的錯誤也是屢屢在犯。

當自己為一件事努力堅持了很久,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精力,在中途發現根本就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可我們還會牢牢地抓著不放,心裡想著不能讓之前的心血付諸東流。殊不知這樣傻傻的堅持,會讓自己失去更多。

那條大馬林魚已經帶著小船向深海遊行了兩天。一條獨孤的小船,沒有食物,老漁夫兩天沒怎麼吃東西,大海天氣也變幻莫測,可老人還不捨得放手,因為他不想讓自己這兩天的心血都白費了。此時我們的心態,就像桑提亞哥老人的心態一樣,只是傻堅持。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結果只有一個,即使得到了也是曇花一現,結局一定不是自己想要的。老漁夫最後是抓到了這條大魚,可結局是鯊魚們分食了他的成果,自己得到的是一條毫無意義的魚骨架。

俗話說,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我們在做事的關鍵時刻,一定要懂得取捨。捨棄不等於放棄,是暫時放棄眼前的利益,將來爭取更大的收益。

寫在最後的思考

小說畢竟只是小說,有這樣的結尾,完全是作者為了推動情節的發展需要。如果都非常理性的做出取捨,也就沒有這部小說的誕生了。

可我們的生活不是小說,現實中需要我們做出合理的判斷,懂得取捨,有勇於放棄的勇氣。在處理一些事情的時候,把自己的風險或者損失降到最低,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我們做事,需要有堅持不懈和永不言棄的精神。即使在當下,擁有這種做事的品質也是難能可貴的。

我們有必要學習小說中桑提亞哥老人的精神,可現實生活有時候可能比小說還精彩,這就要求我們在堅持做事的時候不能一根筋:對「明知不可為」的事情,堅決不做;在做事過程中,發現結果不可控的時,一定要果斷放棄。

如果老漁夫當時果斷的放棄那條大魚,眼前看著是損失了,可為他降低了生命風險,也為他爭取了其他的捕魚時間,結果可能會得到更多,最差無非還是一無所獲。

對於那些付出了很多心血的事,當已經發現「不可為」的時候,千萬不要像老漁夫那樣抓著「那條線」不放手,這樣容易把自己「勒死」。

懂得堅持很重要,但懂得取捨、懂得勇於放棄,是一種更高的境界。一時的放棄不代表真正的失去,而是為了以後能獲得更多。

歡迎關注@木言瘋語。圖片來源於咪咕視頻。

相關焦點

  • 《老人與海》奮鬥中痛並快樂
    ——海明威《老人與海》《老人與海》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傳世佳作,小說中描寫了一個老漁夫智鬥大馬林魚和一群大鯊魚的故事,刻畫了老漁夫桑提亞哥頑強的毅力、強大的自信心以及面對強大的敵人毫不退縮的勇敢精神。記得在初中時第一次讀這部小說,不甚理解。那時不懂生活的艱辛,當讀到老人在海上一連幾天不吃不睡和大魚搏鬥的情景時,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 關於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的那個老人
    老人與海我應該歌頌著古巴老漁夫聖地牙哥的品格,卻難免不知從何說起。那麼,我還是先感謝一下,創作《老人與海》的人,沒有他的硬漢筆鋒,怎麼能夠刻畫出聖地牙哥與海。聖地牙哥與大馬林魚因此,走進《老人與海》,走進聖地牙哥,你應該不難看得出來他是一個狠角色。我想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沒有放棄八十四天厄運,才換得了第八十五天的一條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
  • 《老人與海》啟曦教育本周好書推薦
    並且,故事中「老人」出海之後體現出來的溫柔、寬廣、博愛的胸懷,都是過去海明威的小說裡面見不到的一種質感。《老人與海》出版後引發巨大轟動,海明威憑此作品榮獲第54屆諾貝爾文學獎。所以它的中心思想是:勇敢,明知自然法則的不可抗拒,但是由於人不是生來被打敗的這一信仰的存在,人必須抗爭,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生存,否則就是毀滅。如何理解《老人與海》主角的硬漢形象和硬漢精神?《老人與海》故事主角人物是一位聖地牙哥的老漁夫,配角是一個叫馬諾林的小孩。
  • 《老人與海》的50句經典語錄
    海明威一生當中寫過很多部作品,他的《老人與海》是一部嚴格的中篇小說。1953年,海明威憑藉《老人與海》獲得普立茲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的一生充滿傳奇,他的身影、腳印一點也不比他的作品遜色。他當過記者,打過仗,打過拳擊,做過間諜。
  • 《老人與海》中,老漁夫越挫越勇,小男孩、馬林魚和大海功不可沒
    這些帶給老人的,除了屢試不爽的挫敗,還有希望,他們是老人堅持下去的希望,是桑迪亞哥永不放棄的生活態度的參照物。老人與海《老人與海》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海明威創作的,這部海明威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小說。
  • 《老人與海》:一艘破船,一個漁夫,捕了一條魚,是一曲「頌歌」
    這條魚非常聰明,它在消耗老人的力氣。老人跪在船上,他的手開始抽筋,釣索把他的肩膀和頭勒得血肉模糊,他覺得自己快堅持不下去了。可是,他還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他必須忍住苦痛,用僅存的力氣支撐著。老人終於殺死這條足足一千五百磅的大魚,拖著往回走的時候,他心懷歉意地想「我是用了陰謀才打敗它的,而它卻對我沒有惡意。」「人類配吃掉這條大魚嗎?不配。」這條魚對我們並沒有惡意,但人類卻要殺死他。老人覺得有些沮喪。
  • 這才是真的學霸 102歲老人用放大鏡堅持學英語
    這才是真的學霸102歲老人用放大鏡堅持學英語 (2/3) "← →"翻頁
  • 解讀經典 《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最負盛名的文學作品,曾兩次被改編成電影。對很多人來說,1958年美國版的改編更忠實於原著的情節,堪稱經典。 但是對我來說,這個版本的失敗之處正在於此,因此我反而更加欣賞1990年的英國版。
  •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為了護住大魚不被鯊魚吃掉,老人又開始與鯊魚展開殊死搏鬥。然而等老人戰勝鯊魚歸來後,那條馬林魚,只剩下一副被鯊魚吃剩下的魚骨架。提起《老人與海》,或許很多人腦海裡馬上出現的,就是一個倔強、頑強、不服輸的「硬漢」形象,然而如果細細閱讀和品味,或許,我們能從中讀到更深的體會。
  • 《老人與海》(節選)
    ▲ 吳勞翻譯的《老人與海海明威 著 吳勞 譯 他是個獨自在灣流中一條平底小帆船上釣魚的老人,這一回已去了八十四天,沒逮上一條魚。頭四十天裡,有個男孩跟他在一起。可是過了四十天還沒捉到一條魚,男孩的父母對他說,老人如今準是終於「倒了血黴」,這就是說,倒黴到了極點,於是男孩聽從了他們的吩咐,上了另外一條船,頭一個禮拜就捕到了三條好魚。
  • 『書海無涯』海明威《老人與海》——勝利的失敗者,失敗的英雄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大家都特別熟悉,講述的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漁夫聖地牙哥一連幾十天都沒釣到一條魚,受到周圍人的取笑和同情,但他卻毫不認輸,仍然天天出海捕魚,義無反顧地堅持著,最終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大魚。這條大魚,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大到老人的小小漁船負載不下。
  • 阿拉伯海洋神話傳說:海老人與摩西讓紅海開路的故事
    阿拉伯海洋神話傳說:海老人與摩西讓紅海開路的故事海老人海老人是阿拉伯神話中的一個妖魔。海老人常常變成一個可憐的老人,坐在路邊求人背他,然後會讓人厄運纏身。航海家辛巴達漂流到一個花園一樣美麗的小島上,看見小溪邊坐著-一個老人,就過去詢問。這個老人就是妖魔變成的海老人。海老人見辛巴達問他,就打了一個手勢,要辛巴達背他過溪。
  • 從《老人與海》,品味海明威作品中「無法抗拒」的文學藝術之美
    海明威一生創造了多部優秀作品,除了這部《老人與海》,還有《春潮》《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等名著。他的這部《老人與海》小說不僅獲得了1953年美國的普立茲獎,更是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在給這部《老人與海》頒獎詞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老人與海》是一部異常有力、無比簡潔的作品,具有一種無可抗拒的美那麼這部作品的「無法抗拒之美」到底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 老人與海中的大馬林魚,你知道多少?
    成群的鯊魚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一一擊退了它們,可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老人回到岸邊,只帶回了一具魚骨,帶回了殘破不堪的小船和精疲力竭的軀殼......就是在下面這片海,老漁夫跟大海、鯊魚、天氣、運氣和自己拼鬥在一起。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看(現在去美國和拉美國家很簡單,有時間有錢要及時把握)。
  • 老人與海中的大馬林魚究竟是哪種魚?
    馬林魚(Marlin)是對多種海洋大型掠食性魚類的總稱,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有著尖尖的吻部、發達的肌肉和極具流線型的身軀,這類魚來自鱸形目旗魚科(Istiophoridae)和劍旗魚科(Xiphiidae)。
  • 【閱讀經典】賓川四中高一(9)班黃堉——收穫自己的大馬林魚·讀《老人與海》有感
    收穫自己的大馬林魚——讀《老人與海》有感《老人與海》講述的是古巴的一個小海港的老漁夫——聖地牙哥。「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頸上有些很深的皺紋。」他窮困,家裡拿不出什麼吃的,書中是這樣描述的:他把長褲捲起來當枕頭,把那張報紙塞在裡頭。
  • 《老人與海》為何經久不衰,榮獲大獎?值得我們細細品讀嗎?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在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52年出版。這部作品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立茲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老人與海》中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紀中葉的古巴。男主人公是一名老漁夫,還有一名名字叫瑪諾林的小男孩經常跟著老人一起下海捕魚。
  •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都有哪些隱喻,你覺得最深刻的是哪個?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都有哪些隱喻,你覺得最深刻的是哪個?讀過《老人與海》的讀者們肯定都對書中的各種隱喻讚不絕口,有些隱喻我們只需要稍動腦筋便能猜到是什麼,而有些則需要我們有足夠的生活經驗才能體會到作者的「良苦用心」。那麼書中藏得比較深的隱喻都有哪些呢?
  • 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不動聲色」
    膽小的她,在面對困難時,更多的是傾訴、抱怨和哭泣;這樣的人物形象雖然能夠引起觀眾的共情,但是放在現實生活中,恰恰是不討喜的性格。相反,在《都挺好》裡面的蘇明玉就是一個懂得「不動聲色」的人。事實上,層次越高的人,越不會隨意表露的自己的情緒;他們懂得在適合的時間裡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正是他們的「不動聲色」才成就了他們本身。
  •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老人言系列之: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感嘆,時光如梭,一轉眼我們就老了。歲月的確催人老,但不要傷悲,因為老有所用。中國有一句俗話說得特別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今天朝運萊傳統文化的易文老師就來跟同學們探討一下老人言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