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感嘆,時光如梭,一轉眼我們就老了。歲月的確催人老,但不要傷悲,因為老有所用。中國有一句俗話說得特別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今天朝運萊傳統文化的易文老師就來跟同學們探討一下老人言的問題。
其實中國的古語都非常富有哲理,蘊含著中國人豐富的智慧。在老人的世界裡有著豐富的為人處世哲學,其中「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這一句尤為精妙。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這句話:臨近水邊,時間長了,就會懂得水中魚的習性。深入山林,聽得多了,就會辨別山中鳥的鳴叫。再深入思考一下這句話,就會發現這句「老人言」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加以理解:一是:實踐出真知。二是做事專一,孰能生巧。三是,把握實踐的主動性。
啟示一:實踐出真知
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也道出了「實踐」的精髓。書本中的知識積累了前人的很多經驗,能給我們帶來更多啟示。通過讀書間接獲得這些經驗固然重要,但是依然要靠自己親自去實踐,實踐智慧從中得來的第一手的知識,更能體現人生的大智慧。
明代李時珍可謂是「實踐出真知」的典範,他少時閱讀了大量古醫籍,發現其中許多毒性草藥,卻被當作可以延年益壽的良藥,這樣必定會致遺禍無窮。於是他決心要重新編撰一部醫藥書籍。由於古籍上藥材記載不清楚,藥材的性狀真假難辨,這讓李時珍深刻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很需要,但「近水」「近山」的切身體會更是必不可少。於是他穿上草鞋。背起採藥筐,遠涉深山密林,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秘方,收集採藥標本,凡事必須親自弄清楚。在他的實踐堅持下,才有了曠古醫藥寶典《本草綱目》。
啟示二:做事專一,孰能生巧。
在我們周圍,有很多有目標有理想的人,他們努力,他們奮發,他們用理想去改變命運……但是由於在追求的路上往往會布滿荊棘,所以他們就愈來愈倦怠、氣餒,以致半途而廢,一改「近山知鳥性」的初衷,去追逐「魚性」,這樣不僅不會成功,反而離成功會越來越遠。試想,山中本無魚,哪來的「魚性」可言?如果他們能堅持久一點,如果他們能更高瞻遠矚一下,他們就會得到好的結果——「近水識得魚性」。
啟示三:把握實踐的主動性
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說到這裡,易文老師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
一個窮和尚和一個富和尚同住在深山古剎中。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觀世音那裡去,您看我的這個想法可行不?」富和尚不屑地問:「你憑什麼去?」窮和尚說:「一個紫金飯缽足夠了。」富和尚搖頭說:「我多年想租船南下,都沒能做到呢,你憑一個紫金飯缽怎麼走?」幾年後,窮和尚從南海觀世音出歸來,修得正果。富和尚懊惱不已,很是慚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在實現目標的路上,總會有很多困難,不過很多困難未必真如我們想像的那麼難以克服,不過是自己在嚇唬自己罷了。只有想法沒有行動,理想永遠只能停留在空想階段,不會成為現實。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渴望成功,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但是又有幾個人能夠真正找準目標之後持之以恆的堅定腳步呢?有人說,人生就如同騎著腳踏車奔馳。如果你不前進,就會翻倒在地。所以我們必須在人生的大道上選對方向,先確定到底「近水」還是「近山」之後,相應地去「觀魚嬉戲」、「聽鳥鳥叫」,最後定能達到「知魚性」、「知鳥音」的理想境界。
關注朝運萊傳統文化,跟著易文老師學習中國古人智慧,你會離成功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