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老人言系列之: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2020-12-06 朝運萊傳統文化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感嘆,時光如梭,一轉眼我們就老了。歲月的確催人老,但不要傷悲,因為老有所用。中國有一句俗話說得特別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今天朝運萊傳統文化的易文老師就來跟同學們探討一下老人言的問題。

其實中國的古語都非常富有哲理,蘊含著中國人豐富的智慧。在老人的世界裡有著豐富的為人處世哲學,其中「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這一句尤為精妙。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這句話:臨近水邊,時間長了,就會懂得水中魚的習性。深入山林,聽得多了,就會辨別山中鳥的鳴叫。再深入思考一下這句話,就會發現這句「老人言」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加以理解:一是:實踐出真知。二是做事專一,孰能生巧。三是,把握實踐的主動性。

啟示一:實踐出真知

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也道出了「實踐」的精髓。書本中的知識積累了前人的很多經驗,能給我們帶來更多啟示。通過讀書間接獲得這些經驗固然重要,但是依然要靠自己親自去實踐,實踐智慧從中得來的第一手的知識,更能體現人生的大智慧。

明代李時珍可謂是「實踐出真知」的典範,他少時閱讀了大量古醫籍,發現其中許多毒性草藥,卻被當作可以延年益壽的良藥,這樣必定會致遺禍無窮。於是他決心要重新編撰一部醫藥書籍。由於古籍上藥材記載不清楚,藥材的性狀真假難辨,這讓李時珍深刻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很需要,但「近水」「近山」的切身體會更是必不可少。於是他穿上草鞋。背起採藥筐,遠涉深山密林,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秘方,收集採藥標本,凡事必須親自弄清楚。在他的實踐堅持下,才有了曠古醫藥寶典《本草綱目》。

啟示二:做事專一,孰能生巧。

在我們周圍,有很多有目標有理想的人,他們努力,他們奮發,他們用理想去改變命運……但是由於在追求的路上往往會布滿荊棘,所以他們就愈來愈倦怠、氣餒,以致半途而廢,一改「近山知鳥性」的初衷,去追逐「魚性」,這樣不僅不會成功,反而離成功會越來越遠。試想,山中本無魚,哪來的「魚性」可言?如果他們能堅持久一點,如果他們能更高瞻遠矚一下,他們就會得到好的結果——「近水識得魚性」。

啟示三:把握實踐的主動性

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說到這裡,易文老師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

一個窮和尚和一個富和尚同住在深山古剎中。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觀世音那裡去,您看我的這個想法可行不?」富和尚不屑地問:「你憑什麼去?」窮和尚說:「一個紫金飯缽足夠了。」富和尚搖頭說:「我多年想租船南下,都沒能做到呢,你憑一個紫金飯缽怎麼走?」幾年後,窮和尚從南海觀世音出歸來,修得正果。富和尚懊惱不已,很是慚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在實現目標的路上,總會有很多困難,不過很多困難未必真如我們想像的那麼難以克服,不過是自己在嚇唬自己罷了。只有想法沒有行動,理想永遠只能停留在空想階段,不會成為現實。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渴望成功,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但是又有幾個人能夠真正找準目標之後持之以恆的堅定腳步呢?有人說,人生就如同騎著腳踏車奔馳。如果你不前進,就會翻倒在地。所以我們必須在人生的大道上選對方向,先確定到底「近水」還是「近山」之後,相應地去「觀魚嬉戲」、「聽鳥鳥叫」,最後定能達到「知魚性」、「知鳥音」的理想境界。

關注朝運萊傳統文化,跟著易文老師學習中國古人智慧,你會離成功更進一步。

相關焦點

  • 我們常說的「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的深層含義
    在老年人的社會裡都有著豐富的為人處事哲學,其中「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一句尤其絕妙。假如僅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臨近水邊,時間長了,就會懂得水中魚的習性;深入山林之間,聽得多了,就會辨別山間鳥的鳴叫。」再深入思考一下這句話,就會發覺這句「老年人言」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加以理解:一是,實踐出真知;二是,做事專一,熟能生巧;三是,掌握操作的主動性。
  •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有著怎麼的人生哲理?下半句更經典
    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如果生活在水邊,經年累月地觀察水中的魚,那麼就能熟悉魚的性情,同樣,如果生活在山上,經年累月地觀察山上的鳥,那麼就能聽懂鳥的叫聲。說明了啥?說明要了解一個人或一種東西,就一定要接近這個人或這種東西近距離觀察才行。那麼它的下半句是啥呢?為何說更經典呢?
  •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古人教我們的人生哲理,堅持很重要
    看似特別雜亂的一本書中,卻蘊含深刻的哲理,這也是一本讓孩子從小就可以了解社會的書籍,在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這句話說的相當的精妙,而且蘊含了老人對生活的一些看法。意思其實是非常簡單的,就是說在水邊的時間久了就會熟悉魚的一些習性,對它們會特別了解,那麼捕魚就非常簡單了,也就是說老漁夫比其他人更了解魚,在捕魚的時候肯定也會簡單很多。
  •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何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此話出自《道德經》第二章,《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等,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分別是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這也是我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為何燒香都是三炷,三炷香又有什麼含義呢?
    三這個數字好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含義,比如三顧茅廬、三人行必有我師、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等等。其實這裡的「三」不是一個具體的量詞,而是一種「極大」的詞。而在這裡「三」指天、地、人或是佛、法、僧。你還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和傳統文化小知識嗎,請關注朝運萊,易文老師將持續帶你領略不一樣的國學文化。
  • 中國喜事賀詞,十分實用的傳統文化,細心研讀,可積累才氣
    中國喜事賀詞,十分實用的傳統文化,細心研讀,可積累才氣中國素以「禮儀之邦」之稱,「禮」在傳統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徵戰有禮等等。這裡的「禮」包含了傳統禮制的精神原則與傳統禮儀行為兩大部分,禮義是禮制的精神核心,禮儀制度是禮義精神的外在表現,二者關係密切。
  • 《入地眼全書》 水法卷七
    水親朱雀,纏玄武,繞青龍,包白虎,為養陰之水。要迴旋,要到堂,要上階,要拱背,要入懷,要灣抱,要囊聚,皆水之吉也。書云:「逆水一滴,勝於萬派。」山嫌粗惡,水愛清澄,縱橫似織,方知眷戀之情,匯澤如湖,乃辨朝宗之勢。故入首結穴之處,看其左右前後,若見水三橫四直,屈曲交流,猶如織帛,此砂戀水、水戀砂,猶夫婦相見而不忍違也。泉水到堂,或左或右,聚匯於湖,則知水交砂會矣。
  • 都江堰水文化廣場
    古老的慶典民俗傳承千年以上,成為都江堰極具特色的傳統節日。它增進了人們對水文化的認識。   3.市民休閒行為之特點  時代的發展使得許多城市生活節奏愈來愈快,而這裡卻處處有別地少見的悠閒景象。成都有「最悠閒城《之美譽,而其中尤以都江堰為最。這裡的人們喜歡悠哉自在的日子,頗有  「長夏無事,夕陽西下,明月東升。
  • 2015元旦假期廣州圖書館知粵講堂第2講活動時間
    活動名稱:知粵講堂·第2講:回到兒時:廣府傳統童謠的語言文化解讀  活動時間:2015年1月3日(周六)14:30-16:30  活動地點:廣州圖書館負一層2號報告廳  講座提要:  從童謠粵語,看廣府文化:  《月光光,照地堂》——廣府早期婚姻制度
  • 這裡是飛禽世界,天籟鳥音,祥和世界,中國最大的文化主題公園
    海南熱帶飛禽世界地處海南省定安縣塔嶺開發區,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鳥文化主題公園。在這由近千種不同植物美化而成的466畝生態空間裡,展示著300餘種30000餘只各式熱帶飛禽,涵蓋了海南鳥類的絕大多數。這裡不僅是鳥的世界,還是花的海洋,近千種奇花異木點綴在園區,直插雲天的喬木,婆娑起舞的花灌木,碧綠如茵的草地,一年四季,繁花似錦。
  • 一水一山何處得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這一款禪意擺件旨在傳承禪意文化,擺放在家中,令人心神寧靜,靜心禪悟,飄飄然沉浸在忘我的心靈意境中,漣漪絕妙,悠然自在,經過設計師的深言古作,使得這一款陶瓷作品質感細膩,外觀優美,給你以視覺、觸覺上的雙重享受。微微復古的感覺,放在家中凸顯對生活的高品位追求,現代技藝與中國藝術相結合,使得中國傳統文化的以發揚。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
  • 九州妖怪錄│山臊
    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蝦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普而出,臊皆驚憚。犯之,令人寒熱。此雖人形而變化,然亦鬼魅之類。今所在山中皆有之。」故「山臊」的形象應為似人尺長,一足袒身,喜食烹飪過後的蝦蟹,害怕爆竹的聲音,因叫聲如「山[犭喿]」而得名。
  • 潮菜天下 鰻魚之性本鱔
    如光緒《揭陽縣正續志》日:「產山澗中者日蘆鰻,喜食蘆芽,大者數十斤,長七八尺,皮厚肉膩,味冠諸魚,為揭產最。」光緒《潮陽縣誌》也說蘆鰻「大者長數尺,槍嘴鋸齒,遇人能鬥……能出水而陟山,食蘆萌,人知之布灰於路,遇灰體澀,移時圍殺而烹之」。後一則記載,與清代才子李調元記述廣東物產的《然犀志》所述相似,他也指出蘆鰻:「往往隨潮陟山,人知之,布灰於路,體粘灰,則澀不能行,乃擊殺之。」
  • 我說你聽 | 知危險會避險 燈光遠危險近——交通安全雲課堂系列之...
    我說你聽 | 知危險會避險 燈光遠危險近——交通安全雲課堂系列之二十八 2020-12-02 2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