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華易逝,但不必悲傷,別忘記老有所用。在老年人的社會裡都有著豐富的為人處事哲學,其
中「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一句尤其絕妙。假如僅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臨近水邊,時間
長了,就會懂得水中魚的習性;深入山林之間,聽得多了,就會辨別山間鳥的鳴叫。」再深入思考一下這句話,就會發覺這句「老年人言」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加以理解:一是,實踐出真知;二是,做事專一,熟能生巧;三是,掌握操作的主動性。
啟示一:實踐出真知
詩云:「紙上獲得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也道出了「操作」的精髓。書本中的知
識累積了前人的很多經驗,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示。但根據讀書間接得到這些經驗雖說至關重要,自己親自去操作,從這當中獲得的一手的常識,更能反映人生的大智慧。
明代李時珍可以說是「實踐出真知」的楷模,他年少瀏覽了很多古醫學書籍,發覺其中很多毒性中草藥,卻被當作可以益壽延年的良藥,以至遺禍無窮。因此,他決心要重新編纂一部醫藥書籍,
就是後來的《本草綱目》。在編輯該書的流程中,因為古書上的那些記述大多數不甚清晰,通常搞不清藥材的性狀,以至真假難辨。這讓李時珍深切認識到,「博覽群書」固然很需要,但「近水」「近山」的切身體會更是必不可少。因此,他既「收羅萬書」,又「訪談四方」,深入山林之間開展實際調研。
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著挖藥筐,遠涉深山老林,下訪名老中醫不可勝數,搜求祖傳秘方偏方,搜集藥材標
本,凡事必須親自弄清楚才算罷體。例如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藥用有治療驚悸、抽搐等作用。李時珍最初對它的認識,僅僅是從蛇商販、捕蛇人那邊探聽到的一些片言隻語,而對蘄蛇的形態、習性等一無所知。因此,李時珍決定親自進山觀測蘄蛇,他請捕蛇人帶他去了蘄蛇時常出沒的山上,開展實地觀測。經過長時間的近距離的接觸,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寫到蘄蛇時,就遊刃有餘了,寫的簡潔明了:「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佛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同連珠。
從這則例子,我們了解要認識藥用的藥材,並不可以滿足於走馬看花式的觀測,而是要親自操作,對照著實物開展比對,如此才可以準確細緻地描述藥材。深入思考這個故事,可以發覺
「近水」「近山」日後而能言的道理:不必過多依靠「博覽群書」而應當親自「行萬裡路」,如此
在做每一件事兒時,就非常容易掌握該事情的發展規律,進而可以靈活運用其處理過程,或許針對那些不親自操作的非專業人士來說,是難於上青天的事兒,對「近山」「近水」的人來說,或許是遊刃有餘之事。
啟示二:做事專一,熟能生巧
在我們周圍,有很多有目標有理想的人,他們努力,他們奮發,他們用夢想去改變命運…
可是因為在追求的路上通常會布滿荊棘,他們就愈來愈倦息、氣餒,以至半途而廢,一改「近山知鳥性」的初衷,去追逐「魚性」,如此不但不易取得成功,反倒是離取得成功會越走越遠,設想,山間本無魚,哪來的「魚性」可言?假如他們能堅持久一點,假如他們能更高瞻遠矚一下,他們就會得到好的結果——「近水知曉魚性
再深人思考,我們在生活和工作的道路上,即使選對了合適自己的領域,收穫了可喜的驕人
成績,但也不可以抱著自己的優點,得意忘形,這也免不了妄自尊大了,設想,在你的領域之外,還有千千萬萬的行業,每個行業都會有自己的「狀元」,他們懂得的事很或許你根本一無所知。
啟示三:掌握操作的主動性
克雷洛夫說:「事實是此岸,夢想是彼岸,中相隔著急湍的河水,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夢想,夢想使我們的心中充滿對生活的激情,使我們在面對苦難的時
候可以為了夢想去勇敢面對,然而,我們必須在夢想的基礎上,邁出自己的腳步,勇敢去付諸行動,才可以實現夢想。我們來到水邊,我們進了山林之間,我們沒去觀測魚的玩耍、擺尾,沒去觀賞鳥的悠揚美妙的鳴叫,我們怎樣或許知曉「魚性」、「鳥音」?下面一則小故事將會告訴我們掌握操作主動性的重要性。
一個窮和尚和一個富和尚共住在大山深處古寺中。
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觀世音那邊去,您看我的這個想法可行不?
富和尚不屑地問:「你憑什麼去呢?
窮和尚說:「一個紫金飯缽足夠了。」
富和尚搖頭說:「我多年想租船南下,都沒能做到呢,你憑一個紫金飯缽怎麼走?
幾年後,窮和尚從南海觀世音處歸來,修得正果。富和尚懊惱不已,很是慚愧。
在實現目標的路上,總會有很多困難,不過很多困難未必真如我們想像的那麼難以克服,不
過是自己在嚇唬自己罷了。就像那個富和尚,他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去堅持自己的夢想。他總把期望寄予在日後,而懶於行動,可是沒去行動,就始終沒有機遇。就如,聾人閉塞耳朵,那外界再美妙的聲音都不可以入耳,也就不可以唱出美妙的歌聲。
有些人說,人生就好似騎著腳踏車奔走,假如你不前行,就會歪倒在地,我們必須在人生的
大道上選對方向,先確定到底「近水」還是「近山」日後,相應地去「觀魚玩耍」,「聽鳥鳴叫
最後定能達到「知魚性」、「知鳥音」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