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的「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的深層含義

2021-01-07 感悟一塵緣

韶華易逝,但不必悲傷,別忘記老有所用。在老年人的社會裡都有著豐富的為人處事哲學,其

中「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一句尤其絕妙。假如僅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臨近水邊,時間

長了,就會懂得水中魚的習性;深入山林之間,聽得多了,就會辨別山間鳥的鳴叫。」再深入思考一下這句話,就會發覺這句「老年人言」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加以理解:一是,實踐出真知;二是,做事專一,熟能生巧;三是,掌握操作的主動性。

啟示一:實踐出真知

詩云:「紙上獲得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也道出了「操作」的精髓。書本中的知

識累積了前人的很多經驗,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示。但根據讀書間接得到這些經驗雖說至關重要,自己親自去操作,從這當中獲得的一手的常識,更能反映人生的大智慧。

明代李時珍可以說是「實踐出真知」的楷模,他年少瀏覽了很多古醫學書籍,發覺其中很多毒性中草藥,卻被當作可以益壽延年的良藥,以至遺禍無窮。因此,他決心要重新編纂一部醫藥書籍,

就是後來的《本草綱目》。在編輯該書的流程中,因為古書上的那些記述大多數不甚清晰,通常搞不清藥材的性狀,以至真假難辨。這讓李時珍深切認識到,「博覽群書」固然很需要,但「近水」「近山」的切身體會更是必不可少。因此,他既「收羅萬書」,又「訪談四方」,深入山林之間開展實際調研。

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著挖藥筐,遠涉深山老林,下訪名老中醫不可勝數,搜求祖傳秘方偏方,搜集藥材標

本,凡事必須親自弄清楚才算罷體。例如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藥用有治療驚悸、抽搐等作用。李時珍最初對它的認識,僅僅是從蛇商販、捕蛇人那邊探聽到的一些片言隻語,而對蘄蛇的形態、習性等一無所知。因此,李時珍決定親自進山觀測蘄蛇,他請捕蛇人帶他去了蘄蛇時常出沒的山上,開展實地觀測。經過長時間的近距離的接觸,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寫到蘄蛇時,就遊刃有餘了,寫的簡潔明了:「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佛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同連珠。

從這則例子,我們了解要認識藥用的藥材,並不可以滿足於走馬看花式的觀測,而是要親自操作,對照著實物開展比對,如此才可以準確細緻地描述藥材。深入思考這個故事,可以發覺

「近水」「近山」日後而能言的道理:不必過多依靠「博覽群書」而應當親自「行萬裡路」,如此

在做每一件事兒時,就非常容易掌握該事情的發展規律,進而可以靈活運用其處理過程,或許針對那些不親自操作的非專業人士來說,是難於上青天的事兒,對「近山」「近水」的人來說,或許是遊刃有餘之事。

啟示二:做事專一,熟能生巧

在我們周圍,有很多有目標有理想的人,他們努力,他們奮發,他們用夢想去改變命運…

可是因為在追求的路上通常會布滿荊棘,他們就愈來愈倦息、氣餒,以至半途而廢,一改「近山知鳥性」的初衷,去追逐「魚性」,如此不但不易取得成功,反倒是離取得成功會越走越遠,設想,山間本無魚,哪來的「魚性」可言?假如他們能堅持久一點,假如他們能更高瞻遠矚一下,他們就會得到好的結果——「近水知曉魚性

再深人思考,我們在生活和工作的道路上,即使選對了合適自己的領域,收穫了可喜的驕人

成績,但也不可以抱著自己的優點,得意忘形,這也免不了妄自尊大了,設想,在你的領域之外,還有千千萬萬的行業,每個行業都會有自己的「狀元」,他們懂得的事很或許你根本一無所知。

啟示三:掌握操作的主動性

克雷洛夫說:「事實是此岸,夢想是彼岸,中相隔著急湍的河水,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夢想,夢想使我們的心中充滿對生活的激情,使我們在面對苦難的時

候可以為了夢想去勇敢面對,然而,我們必須在夢想的基礎上,邁出自己的腳步,勇敢去付諸行動,才可以實現夢想。我們來到水邊,我們進了山林之間,我們沒去觀測魚的玩耍、擺尾,沒去觀賞鳥的悠揚美妙的鳴叫,我們怎樣或許知曉「魚性」、「鳥音」?下面一則小故事將會告訴我們掌握操作主動性的重要性。

一個窮和尚和一個富和尚共住在大山深處古寺中。

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觀世音那邊去,您看我的這個想法可行不?

富和尚不屑地問:「你憑什麼去呢?

窮和尚說:「一個紫金飯缽足夠了。」

富和尚搖頭說:「我多年想租船南下,都沒能做到呢,你憑一個紫金飯缽怎麼走?

幾年後,窮和尚從南海觀世音處歸來,修得正果。富和尚懊惱不已,很是慚愧。

在實現目標的路上,總會有很多困難,不過很多困難未必真如我們想像的那麼難以克服,不

過是自己在嚇唬自己罷了。就像那個富和尚,他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去堅持自己的夢想。他總把期望寄予在日後,而懶於行動,可是沒去行動,就始終沒有機遇。就如,聾人閉塞耳朵,那外界再美妙的聲音都不可以入耳,也就不可以唱出美妙的歌聲。

有些人說,人生就好似騎著腳踏車奔走,假如你不前行,就會歪倒在地,我們必須在人生的

大道上選對方向,先確定到底「近水」還是「近山」日後,相應地去「觀魚玩耍」,「聽鳥鳴叫

最後定能達到「知魚性」、「知鳥音」的理想境界。

相關焦點

  •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古人教我們的人生哲理,堅持很重要
    看似特別雜亂的一本書中,卻蘊含深刻的哲理,這也是一本讓孩子從小就可以了解社會的書籍,在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這句話說的相當的精妙,而且蘊含了老人對生活的一些看法。意思其實是非常簡單的,就是說在水邊的時間久了就會熟悉魚的一些習性,對它們會特別了解,那麼捕魚就非常簡單了,也就是說老漁夫比其他人更了解魚,在捕魚的時候肯定也會簡單很多。
  •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老人言系列之: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在老人的世界裡有著豐富的為人處世哲學,其中「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這一句尤為精妙。從字面意思來理解這句話:臨近水邊,時間長了,就會懂得水中魚的習性。深入山林,聽得多了,就會辨別山中鳥的鳴叫。再深入思考一下這句話,就會發現這句「老人言」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加以理解:一是:實踐出真知。二是做事專一,孰能生巧。三是,把握實踐的主動性。
  •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有著怎麼的人生哲理?下半句更經典
    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如果生活在水邊,經年累月地觀察水中的魚,那麼就能熟悉魚的性情,同樣,如果生活在山上,經年累月地觀察山上的鳥,那麼就能聽懂鳥的叫聲。說明了啥?說明要了解一個人或一種東西,就一定要接近這個人或這種東西近距離觀察才行。那麼它的下半句是啥呢?為何說更經典呢?
  • 少有人知其深層的含義
    少有人知其深層的含義中華文明千年傳承,歷經戰火卻經久不衰,俗語、民諺作為華夏寶庫中的一員一直廣泛流傳於市井民間,雖登不得大雅之堂,但也因為其通俗易懂、貼近民生的特性,使得其得以代代相傳,流傳至今。而有的俗語因為時代的特性卻被曲解了含義,就比如接下來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句俗語,「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少有人知其深層含義。
  • 陰陽師半吉籤文解釋 含義意思是什麼
    籤文:楓葉何所知,朝夕風音速。駐足傾聽者,便知谷滿倉。 解籤: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穀物滿倉,乃千軍凱旋之兆。但此事障目不清,眼未能見,何事阻攔走走停停,當除此陰氣。可剪窗外枝葉,掃清庭院塵埃。 籤文:木葉水影相交織,月光斑駁解憂情。 解籤:木葉與水影為伴,悠閒至極,便是憂愁滿心亦有所緩解。
  • 衡水深層地下水近3年回升7.09米
    進入移動版,省流量,體驗好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焦磊)近日,記者從衡水市水務局獲悉,該市深層地下水超採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深層地下水平均埋深近3年回升7.09米。據了解,2017年,衡水市結合市情和水情,堅持以水生態修復和水安全保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目前,全市已形成壓採能力9.13億立方米。
  • 說禪,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這個問題也涉及認識論和方法論等諸多問題,我們不妨從一個具體的禪宗公案來進行分析。唐代禪師惟信有一段話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善知識,悟得一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你們說,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描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 高考語文近5年高考常考古詩詞默寫題匯總
    (1)《勸學》強調學習必須日積日累,持之以恆,因而譬喻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2)曹操《短歌行》抒發了廣招賢才,一統天下的博大胸懷,詩的最後四句是:「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 90%管理者容易忽略的知人心,識人性,通人情
    向阿里學管理什麼是知人心,識人性呢,為什麼管理者要知人心,識人性?我們中國人有一個說法,叫做:三分做事,七分做人,內方外圓,為方圓之道。「內方」是指做人的稜角,做人有原則;「外圓」是指與人相處的圓潤和技巧,與人相處的靈活性,乃是處事之道。「外圓」,是為了減少阻力,是方法;「內方」是立世之本,是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