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的啟示】(財新文化專欄作家 米琴)一位獨自在海上捕魚的老漁夫,捕到一條個頭驚人的大魚。可是,因為鯊魚襲擊,他最終痛失這條大魚。在有經濟頭腦的人看來,這個故事很像股民手中的股票突然大漲,隨後又大跌。老漁夫開始時很像事業成功者,後來又為慘痛失敗所打擊。可是,實際上,老漁夫在捕大魚過程中獲得的體驗,和股民的體驗絕然不同,與遭遇失敗的成功者的體驗也相去甚遠。在短短的三天裡,老漁夫獲得了很多人一輩子才能得到,甚至一輩子也得不到的,豐富而美好的人生體驗。更難得的是,他體驗到了一種極致的偉大和美好。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1961)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於1952年出版,次年獲美國著名的普立茲獎。1954年,海明威又因該小說獲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晚年住在古巴,《老人與海》就是根據他的鄰居、好友——一位古巴漁夫的真實經歷創作的。
小說在一開始就告訴讀者,老漁夫桑提亞哥不滿足於只捕到其他漁民想捕的普通的魚,而是想捕「真正的大魚」。這說明他有偉大抱負,不甘於平庸。小說接著又敘述,老漁夫接連八十四天出海都毫無所獲,沒有捕到任何魚。可是,他毫不氣餒,別人的嘲笑也沒使他喪失信心。最後,他終於獨自在遠海釣到了一條從沒見過,甚至也從沒聽說過的大魚。這種經歷,和成功者的故事相似,說明「有志者事竟成」。但是,老漁夫的這段經歷,只是小說的開始部分,也可以說是最不重要的部分。小說主要描寫了老漁夫和大魚之間關係的變化,以及他對大魚產生的豐富、複雜和奇妙的感受。
最初,老漁夫只是視大魚為獵物。作為一個職業漁民,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大魚上鉤後遲遲未露出水面。通過勒在肩上的釣索,老漁夫感覺自己捕到的魚有非同一般的力量。這時,他開始視大魚為自己的強勁敵手。他感到,與大魚的角力,將證明自己是不是惟一稱得上偉大的漁夫。
老漁夫此時的心情,就像一個身手不凡的大俠遇到武功高強的對手,一門心思要戰勝大魚。他此刻沒有想到,自己會有比徵服大魚更豐富、更美好的感受。而且,他也沒想到,證明自己有超強能力,和後來經歷的絕妙體驗比起來多麼微不足道。他更想不到,終於使大魚就範之後,他一點兒都沒感受到自己的「偉大」。
老漁夫在看到自己釣到的魚出乎意外的美麗、龐大時,並沒表現出成功者的喜悅。他享受到的極樂體驗,是對大魚的感情不斷升華帶來的結果。大魚頻頻跳躍,使老漁夫處於危險境地。如果他只是一個頭腦實際的成功者,那就只會感到無限恐懼。可是,他不僅沒有絲毫恐懼,反而還陶醉於偉大、崇高的感覺之中。
老漁夫和大魚的關係沒有就此停止,還在繼續發展。老漁夫在心醉神迷之後,很快意識到自己腦子「糊塗」了,也就是不理智了。他拼命叫自己清醒過來,開始竭盡全力地去扎死大魚。作為一個貧窮的職業漁夫,加上八十四天沒打到魚,按常理他當然應當殺死大魚,好把它帶到岸上的市場出售。經過艱苦拼博,他終於把大魚刺死。但是,他並沒有把大魚當作一個已無生命的東西,而是稱大魚為他的「兄弟」,仍然對它講話。他把大魚拴在船頭,魚身與船並行。他認為,他和大魚是在並肩航行。他說:「我們像親兄弟一樣航行著。」大魚在老漁夫的心裡並沒死。他對大魚的愛,也並沒有因為它的死而停止。在老漁夫的腦子裡,大魚好像已經轉化為一種不朽的精神,成為他精神上的親人和伴侶。
隨後,大魚的血引來一撥接一撥的鯊魚。當大魚受到鯊魚襲擊時,老漁夫感到就像是他自己的身體受到襲擊。這說明,他和大魚已親密到血肉相連的地步,或者說和大魚已經化為一體。老漁夫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後來,當他看到大魚的身子被鯊魚咬得殘缺不全時,深感後悔和抱歉。老漁夫處於理智和感情互相矛盾的狀態:理智的他殺死了大魚,可感情的他深愛大魚。在感情上,他對大魚的愛已變成一種永恆的愛。即使大魚只剩下半個身子,在老漁夫心裡它也還活著。老漁夫仍感覺大魚在和他並肩戰鬥。此時,大魚好像成了他的戰友,一個身負重傷的戰友。
老漁夫和鯊魚搏鬥,經歷幾乎超越極限的挑戰而精神未垮,足以讓旁人感到他的偉大。可他覺得「他終於給打敗了」(第12章)。因為,他的「兄弟」加「戰友」已經全部成為鯊魚的戰利品了。老漁夫並沒有為自己的重大物質損失而痛心,更沒有為殺死眾多鯊魚而自豪,因為他是不得已才殺死它們的。他最痛心的,是失去了自己最親密的「戰友」。所以,他與鯊魚搏鬥的最主要體驗,是和大魚生死相依、命運相連的那種深刻情感。
老漁夫上岸後,對那個一向崇拜他的小男孩兒說:「它們確實把我打敗了。」小男孩兒卻說,那條大魚沒打敗他。他看到了大魚的巨大骨頭,從而得出這個結論。小男孩還決定從此追隨老漁夫,再也不離開他。在小說的開始,作者曾提到,小男孩兒和老漁夫出海連續四十天沒打到魚,就在父母的要求下上了另一條漁船。老漁夫雖然痛失大魚,卻贏回來他喜愛的小男孩兒——他的實際戰友。可以想像,老漁夫和小男孩兒的關係,從此會像老漁夫和大魚一樣親密無間,相依相伴。
說大魚沒打敗老漁夫時,小男孩還是把大魚當作老漁夫的敵手。他還不知道,老漁夫和大魚的關係已經轉換成像朋友、兄弟和戰友那樣的親密關係。岸上的人們看到魚骨架時,都驚嘆那條魚的巨大尺寸。人們可以想像,老漁夫經歷了超乎尋常的挑戰和挫折。可是,人們想不到,老漁夫還經歷了寶貴而美好的體驗。那就是他對大魚的「愛」,包括親情、友情、戰友情和種種奇妙的精神聯繫。老漁夫最難得的體驗,是那種對即將出現的偉大事物的期待,以及見到偉大事物出人意外的偉大和美好時的極度欣喜。老漁夫一度後悔自己在海上走得太遠,毀了大魚和他自己。可正是因為比常人有更高的追求,比普通漁民走得更遠,才使他感受到崇高與偉大,而擁有非凡的人生體驗。
小說的主要故事情節,圍繞著老漁夫和大魚的關係展開,但小說的題目不叫「老人與魚」,而叫「老人與海」。海是老漁夫的生活環境,他對待大海的態度,可以象徵人對待生活的態度。老漁夫和大海的關係,揭示了人應當怎樣對待生活,才能獲得最美好的人生體驗。
作者介紹說,老漁夫桑提亞哥對待大海的態度,和一般的漁民不一樣。一般漁民只把大海當作謀生的場所,也就是說,對大海抱著實用主義或功利主義的態度,只想從海裡撈取實惠的、能賣錢的東西。作者還提到,有些較年輕的漁夫把海當做競爭者甚至敵人。這其實是很常見的現象,在中國小說裡也可看到這樣的描寫。比如鄧剛的中篇小說《迷人的海》(《上海文學》1983年第五期,總第15期),就描寫了一個老漁民和大海搏鬥的故事。小說的主人公老海碰子,是個搏擊風浪的勇士。他一生都在為尋找海底之寶而拼博和冒險,都在和大海較量。小說描寫了大海的潛流、急流和惡浪如何對他造成威脅。此外,大海裡還有很多對他充滿敵意的生物。所以,大海既是那老漁民的敵手,也是他和敵人搏鬥的戰場。
雖然老漁夫桑提亞哥也具有硬漢和勇士的形象,可他並沒把大海當戰場,而把大海看作女性,對大海懷著柔情和深情。他認為大海仁慈而美麗,她有時給人恩惠,有時不給,甚至還會做出瘋狂和惡毒的事。但那都是身不由己。所以,他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險、困難和挫折,都從沒埋怨和詛咒過大海。他也從沒把大海或海中生物當敵人,反而視幾乎所有海中和海上空的生物為朋友。書中描寫他非常喜愛飛魚,拿它們當他在海洋上的主要朋友。他稱魚是兄弟,喜歡鳥作他的伴侶。他看見小鳥時會問:「你多大了?你這是第一次出門嗎?」他甚至把海風都當朋友。所以,一個人在海上時,他從不感到孤獨。老漁夫對海上的生物都有認同感,並充滿同情心。「他替鳥兒傷心,尤其是那些柔弱的黑色小燕鷗。」(第4章)他也替海龜傷心,因為人們對海龜殘酷無情。當人們把海龜刨開殺死時,它的心臟還跳個不停。老漁夫認為,他也有一顆這樣的心臟,而且他的手和腳也和海龜的差不多。當他看一對小海豚嬉耍時,他覺得它們在打鬧和相愛。他還把一對馬林魚稱作夫婦,能看出雄馬林魚對死去的雌馬林魚依依難捨。
可見,老漁夫對待海洋生物的態度,就像對待自己的人類同胞一樣。而且他帶著濃厚的感情,以及豐富的想像力去觀察海裡的一切生物。從書中可以看出,老漁夫不單是一個勇敢和堅韌的硬漢,更是一個充滿愛心和想像力的,內心世界豐富的人。正因為如此,他在捕獲大魚後,才能有種種非同尋常的感情和精神上的享受。
老漁夫對大海的態度,遠遠超出了實用範疇,而進入了審美範疇。他在海上看到種種生物時.並沒經常琢磨哪些生物可以捕捉去賣錢。他對那些生物都抱著欣賞的態度,對它們充滿感情,並從觀察它們當中感受到無窮的樂趣。正因為此,他才沒有一直把捕到的大魚當獵物。雖然老漁夫沒實現自己最初的夢想,可是他獲得了極其寶貴的精神體驗。
註:本文參考的是英文原著,The Old Man and the Sea,Charles Scribner’s Sons,1955,引文為作者所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