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老人與海》,兩年後就獲得諾獎,海明威的這本書講了啥?

2021-01-17 姜教授語錄

海明威寫完《老人與海》,兩年之後就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怎麼做到的?

眾所周知,很多作家一生的夢想就是能夠獲得一次諾獎。當然諾獎的審核標準也非常嚴格,很多作家多次被諾獎提名可就是拿不到獎項,比如村上春樹。因此海明威新書剛出版兩年就拿獎非常厲害。

01老人與海的故事

《老人與海》這本書的故事結構非常簡單。一個老漁民出海打漁的故事。聖地牙哥很長時間沒有收穫了。他沒有絕望而是繼續出海。在這一次出海的過程中他捕獲了一條巨型的大馬林魚。

這條馬林魚吸引了海底的鯊魚,在返航的路上他遭到鯊魚群的攻擊。沒有水和食物,聖地牙哥憑著自己堅強的意志與鯊魚群做鬥爭。殺死了鯊魚,搶回了只剩下魚骨的馬林魚。

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在閱讀的過程中你甚至覺得有點枯燥乏味,因為他像極了很多小說的套路,主人公經過自己的奮鬥獲得了勝利,最終有一個圓滿的大結局。只不過這篇小說的主人公變成了一個老年人。

02《老人與海》的魅力——平民也可以當英雄

剛開始讀《老人與海》的時候會覺得這個故事並沒有那麼吸引人。但當你有了生活經歷之後你會發現《老人與海》有非常獨特的魅力。可以說是生活賦予了《老人與海》深意。

聖地牙哥是一個長滿皺紋的老人,任何人看到他都會想到一個詞「暮氣沉沉」。他沒有妻子和兒女孤零零的在海邊生活,但有一個小男孩馬諾林經常回來看望他,兩個人是忘年交。

老人出海80多天一直沒有收穫,如果再打不到魚他就要餓死了。他不信這個邪,也不願意屈服於命運繼續出海打漁。在出海的第85天,大海給予了老人最好的饋贈,一條重達1500磅的馬林魚。魚直接將老人拖向了海裡,老人和馬林魚經歷了殊死搏鬥,最終才將它給拿下。

一個很久都沒有捕獲到獵物的獵人突然狩獵了一個非常巨大的獵物,老人非常開心甚至已經在想像回到岸上這條魚能夠賣多少錢,能過上怎樣的生活。但是生活又給老人上了一課。

馬林魚發出的血腥味被鯊魚聞到了,鯊魚來尋找獵物。老人剛剛與大馬林魚搏鬥過,早已經耗盡了所有力氣,身心俱疲,他怎麼應對這些海洋殺手呢?如果只有一條鯊魚,解決起來還比較簡單。但是一群鯊魚圍著老人,老人實在太危險了。

他完全可以割掉綁著大馬林魚的繩子,放棄所有這樣他可能虎口逃生。但是老人沒有沮喪沒有放棄。拿出手裡所有能夠用到的武器去反擊鯊魚。魚叉被鯊魚這段路。他就將刀子綁在棍子上用它殺魚。生活給予你苦難的時候,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沒必要逃避,迎難而上才是正確做法。

夜幕中越來越多的鯊魚圍了過來,他用木棍用槳各種東西攻擊他們。正是因為有自己要保護的東西,他的生存才變得有意義。老人不知道屈服,只知道廝殺,最後老人保住了姓名卻沒有保護自己的戰利品。

他拖著魚骨和小船上了岸,岸上的人知道了這件事稱呼他為大英雄。其實普通人也可以做大英雄,就如同聖地牙哥心懷信仰,不屈服於命運並與他作鬥爭,最終成為英雌。

03「一個人可以被消滅,可你就是打不敗他」

一個人的肉體是可以被消滅的但他的精神你永遠也打不敗。就如同聖地牙哥即使在他高齡的時候他的精神也能驅使他不向命運屈服,努力抗爭。

現在我們中的大多數在職場上得過且過,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習慣了順從和屈服,習慣了跟著別人走,不願意也不敢自己闖出一條道路來。其實我們就是缺乏了抗爭的精神。

遇到事情就知道順其自然。個人覺得我們都應該像聖地牙哥一樣不為年齡等條件所困。由於拼搏抗爭做自己。

如果你也想成為聖地牙哥,如果對這本書感興趣,點擊下面卡片即可夠買這本書。感受英雄的魅力。

相關焦點

  • 『書海無涯』海明威《老人與海》——勝利的失敗者,失敗的英雄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大家都特別熟悉,講述的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漁夫聖地牙哥一連幾十天都沒釣到一條魚,受到周圍人的取笑和同情,但他卻毫不認輸,仍然天天出海捕魚,義無反顧地堅持著,最終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大魚。這條大魚,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大到老人的小小漁船負載不下。
  • 從《老人與海》看海明威的創作風格:到底何為「冰山理論」?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到底海明威在這部小說中採用何種創造風格,從而吸引了大批讀者閱讀欣賞呢?海明威倡導的「冰山風格」又該怎樣理解,這種風格對當代文學又有哪些影響?這篇文章為大家稍作介紹。
  • 從《老人與海》,品味海明威作品中「無法抗拒」的文學藝術之美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2年出版的一篇中篇小說。1899年出生的海明威,熱愛自然,喜歡冒險,並曾以紅十字會救護司機的身份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鑑於他英勇的表現,被義大利政府授予了銀制勇敢勳章。
  • 今晚諾貝爾文學獎將頒出 中國人最喜歡的諾獎作家是誰?
    從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法國作家蘇利·普呂多姆,這一獎項已走到第120個年頭。21世紀已過去20年,站在新紀元的維度上,我們回顧下116位獲獎作家。新世紀的頭20年來,中國人對諾貝爾獎作家的閱讀情況如何?中國人最喜歡的諾獎作家是誰?哪些作家在國人閱讀中漸漸「過氣」?以豆瓣網所提供數據,我們統計了20年來諾獎作家的作品在大陸的出版、閱讀情況。
  •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都有哪些隱喻,你覺得最深刻的是哪個?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都有哪些隱喻,你覺得最深刻的是哪個?「電報式小說」,讓早已被「繁文縟節」綁架的文學界掀起一場波瀾,正是這種極度簡潔的寫作形式,讓他憑藉《老人與海》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是簡潔並不代表沒有內容,恰恰相反,越是簡短的文字,就越有可能隱喻更多的道理。
  • 老海明威捕到海裡最高貴的魚
    提及海明威的創作,就不得不提及他的一本書。聖地牙哥是一個獨自在灣流裡的一隻小船上打漁的老頭兒。他為了證明自己是個毅力和勇氣並存的人,為完成只屬於自己的那項別人無法替代完成的任務。後來,他捕到了他一生中見過最大的魚,後不幸遇見了一群鯊魚。老頭兒耗盡了全力,最終以失敗告終。大馬林魚的骨架成了老人的念想。
  • 今晚,諾貝爾文學獎將頒出,20年數據告訴你:中國人最喜歡的諾獎作家...
    從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法國作家蘇利·普呂多姆,這一獎項已走到第120個年頭。21世紀已過去20年,站在新紀元的維度上,我們回顧下116位獲獎作家。新世紀的頭20年來,中國人對諾貝爾獎作家的閱讀情況如何?中國人最喜歡的諾獎作家是誰?哪些作家在國人閱讀中漸漸「過氣」?
  • 48小時賣530萬冊,海明威這本小說究竟寫了什麼,能有這麼大影響
    1986年法國《讀書》雜誌推薦了理想藏書《老人與海》,在短短48小時內(兩天)賣出530萬本,銷量曾排名第一。那麼海明威的這部小說講了些什麼,能有這麼大的銷量和影響?同樣是1986年,為了避免了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帶來的經濟厄運,「古巴國父」卡斯楚調整經濟發展模式,持社會主義方向,改善老套的經濟模式。
  • 關於寫作,海明威的「冰山理論」講了啥?
    寫作就像冰山,只留八分之一在水面在《死在午後》裡,海明威第一次提出了寫作的「冰山理論」:「如果一位散文家對自己想寫的東西心裡有數,那麼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只要寫得真實,讀者會強烈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象作者已經寫出來了似的。冰山在海裡移動很是莊嚴雄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露在水面的是什麼?是文字和形象。水面下的是什麼?
  • 海明威《老人與海》的悲劇色彩:人只是在和自己的錯誤搏鬥
    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看上去沒有什麼複雜曲折的情節,故事內容非常簡單,簡要概括一下就是:老人聖地牙哥八十四天沒有打到魚,釣到了一條大馬林魚卻被它拖了三天兩夜,把它殺死之後無法放在小船上,只好把它系在船邊,於是被嗅到魚腥氣的大鯊魚咬得只剩殘骸,老人最終什麼也沒得到。最簡單的故事往往有著極為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和寓意,《老人與海》就是如此。
  • 《老人與海》啟曦教育本周好書推薦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海明威《老人與海》推薦理由:這是一部人與大自然搏鬥的小說,是一部非常現實,非常具有寓意的文學經典。
  •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海明威舉槍自殺,墓碑空了40年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今天是海明威121周年的誕辰。聊一下海明威的死。  40年後的一天,有27家網站同時發表一份公告:「有個人,擁有巨大的名和利。可是,在他獲得諾貝爾獎後,卻舉槍自盡,如果你知道為什麼,請發給我們,我們會將最準確的答案刻在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墓碑上,因為他的墓碑至今還空著。」  於是,各種各樣的答案紛至沓來。
  • 三次閱讀《老人與海》,為何每一次都能是人生的升華
    好書,總是常讀常新的,而且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心境中來讀同一本書,感受也會大大不同,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對於我來說,就是這樣一本書。第一次讀《老人與海》,正上大學。青春期固有的傷感和孤獨,使我在老人那裡找到了知音,找到了共鳴。讀著小說,仿佛覺得自己就是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正在一片茫茫的大海上,作著無休無止的難以看到彼岸的航行。只不過,我的大海是課堂、圖書館,我要捕捉的大馬林魚只是那一本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而已。那時的孤獨滋味中,既有著孤立無助的悲涼,也有著孤身奮鬥的快感。
  • 這本書讓你迅速get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
    依照這個節奏,90多位作家的肖像不到兩年也就刊載的差不多了。也正是編這個專欄的過程中,我對諾貝爾文學獎的整個風貌有了比之前清晰的認識——那些年,也正是我追買灕江出版社出版的「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叢書」的發燒期,最初是見到就買,譬如川端康成、海明威、懷特、加繆等作家的作品集。
  • NO.114|海明威:人可以被打敗,但不可以被打倒……
    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勳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立茲獎 ;1954年的《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並沒有脫離現實,相反他比任何人都「現實」:他讓羅伯特·喬丹為西班牙人獻出生命(《喪鐘為誰而鳴》),讓凱薩琳在難產中死去(《永別了武器》);他讓聖地牙哥拖回一副魚骨頭(《老人與海》),讓巴恩斯獲得一段「不可能真正結合」的愛情(《太陽照常升起》)……他真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
  • 老人為何不走?——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論」解讀《橋邊的老人》
    前兩者是具體可見的,後兩者是寓於前兩者之中的。 海明威在創作的時候一直秉持著「冰山理論」,極力追求凝練、含蓄的意境,通過這種含蓄和間接的敘述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間,由此獲得言外之意和趣外之旨。《橋邊的老人》便很好的體現了海明威的這一敘事風格。
  • 海明威:「冰山」風格
    後刁紹華曾完整介紹了這一原則,他還認為「在有限的文字中表現無限豐富的內容,這是『冰山』原則在文字表達上的基本要求之一。」在他看來海明威的創作中這一「冰山原則」是在變化著的,不過他認為這一原則「最適於表現個人主義英雄的個人感受。一旦作家想突破這個範圍,對社會生活進行更廣泛的描寫,這個原則便有些束手束腳。」
  • 《老人與海》奮鬥中痛並快樂
    ——海明威《老人與海》《老人與海》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傳世佳作,小說中描寫了一個老漁夫智鬥大馬林魚和一群大鯊魚的故事,刻畫了老漁夫桑提亞哥頑強的毅力、強大的自信心以及面對強大的敵人毫不退縮的勇敢精神。記得在初中時第一次讀這部小說,不甚理解。那時不懂生活的艱辛,當讀到老人在海上一連幾天不吃不睡和大魚搏鬥的情景時,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小說,也是這篇小說,讓海明威一舉奪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老人與海》講述的是,一個古巴的老漁夫,連續84天都沒有捕到魚,在85天的時候,他決定出海釣條大魚。結果,遇到了一條比他的船還長的馬林魚。老人與這條大魚搏鬥了兩天兩夜,終於將它制服。然而在歸來的途中卻遇上了鯊魚。
  • 海明威代表作《吉力馬札羅的雪》新譯本
    >厄尼斯特·海明威是美國作家和戰地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1953年,《老人與海》為他獲得普立茲獎;1954年,《老人與海》又為他奪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新版收錄《吉力馬札羅的雪》、《世界之都》、《大雙心河》、《死亡博物志》、《懷俄明葡萄酒》和《蝴蝶和坦克》等16篇海明威經典短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