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模型理論是現代領導力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我們常見的「領導力模型」大多是指領導者的素質模型,重點關注能夠帶來優秀績效的素質。比較有影響力的素質模型理論包括冰山模型理論和洋蔥模型理論。
冰山模型理論
素質模型的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最初的應用是在美國對外交官的選拔上,由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提出。麥克利蘭認為,通過對優秀績效者的訪談,找出真正影響工作業績的個人條件和行為特徵,就可以構成素質模型,並定義素質是驅使人們產生工作績效的各種個性特徵的集合,反映的是可以通過不同方式表現出的知識、技能、個性與內驅力等。
1973年,麥克利蘭提出了著名的素質冰山模型,將人員個體素質劃分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現,是容易了解與測量的部分,也比較容易通過培訓來改變和發展;「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會角色、自我形象、特質和動機,是人內在的、難以測量的部分,不太容易通過外界的影響而得到改變,但卻對人員的行為與表現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洋蔥模型理論
洋蔥模型是在冰山模型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美國學者理察·博亞特茲對麥克利蘭的素質理論進行了深入和廣泛的研究,提出了「素質洋蔥模型」,展示了素質構成的核心要素,並說明了各構成要素可被觀察和衡量的特點。
洋蔥模型,是把勝任素質由內到外概括為層層包裹的結構,最核心的是動機,然後向外依次展開為個性、自我形象與價值觀、社會角色、態度、知識、技能。越向外層,越易於培養和評價;越向內層,越難以評價和習得。大體上,「洋蔥」最外層的知識和技能,相當於「冰山」的水上部分;「洋蔥」最裡層的動機和個性,相當於「冰山」水下最深的部分;「洋蔥」中間的自我形象與角色等,則相當於「冰山」水下淺層部分。洋蔥模型同冰山模型相比,本質是一樣的,都強調核心素質或基本素質,但更強調動機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