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講好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2021-01-10 科學網
講好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張藜在2018年度資料捐贈儀式上的發言

 

編者按

11月26日,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以下簡稱「採集工程」)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舉行了2018年度資料捐贈儀式。張楚漢院士、曹春曉院士、陳毓川院士親臨捐贈儀式現場,李佩成院士、劉寶琛院士、山侖院士、胡皆漢先生的親屬及相關採集小組負責人出席了捐贈儀式。

此次活動是「採集工程」實施以來的第三次集中捐贈,9位老科學家及家屬共捐贈資料4500餘件,其中僅陳毓川就捐贈了包括185本工作筆記在內的珍貴手稿210份,這些資料是反映老科學家們學術成長、創新思想、科研實踐的珍貴歷史資料。

「採集工程」是經國務院批准,由中國科協牽頭,聯合中組部、教育部、科技部等11部委共同開展的。自2010年實施以來,截至2018年6月,已啟動512位老科學家的採集工作,收錄各類手稿、書信等實物原件資料108383件、數位化資料265061件、高清視頻6233小時、音頻資料7300小時。「採集工程」已成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類型最廣泛的中國現當代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收藏工程,為記錄共和國科技發展歷程、研究科技人才成長規律和科技發展規律、開展科技人物宣傳提供了珍貴的文獻和實物資料。

我們將用兩期報導的篇幅展示科學家捐贈的珍貴資料圖片,以及捐贈儀式現場各位來賓的精彩發言。

 


 

曹春曉


 

▲曹春曉捐贈的部分證書、手稿、著作、傳記展示。


 

▲曹春曉捐贈的部分手稿展示:左側為曹春曉為多家工廠撰寫的仲裁報告,右側為關於鈦合金鍛造設計使用方面的一些手稿。


 

蘇鏘

 

▲蘇鏘捐贈的手稿、證書、著作及稀土標本展示。


 

▲蘇鏘20世紀70年代關於稀土液體雷射的讀書筆記。


 

陸祖蔭

 


 

▲陸祖蔭捐贈的證書、手稿等資料展示。


 

▲陸祖蔭手稿:原子核乳膠製備過程的研究,寫於1957年。

尊敬的張楚漢院士、曹春曉院士、陳毓川院士和孫崢女士,尊敬的李懷宇先生(李佩成院士之子)、劉馳先生(劉寶琛院士之子)、胡伽羅先生(胡皆漢先生之子)、山穎女士和董偉先生(山侖院士之女和女婿),尊敬的延豪書記、中國科協各位領導,和蘇鏘院士採集小組、陸祖蔭先生採集小組等各位親愛的採集同仁:

今天我們相聚在這裡,為9位科學家舉行資料捐贈儀式,分別是:

1.緊密結合我國水利水電高壩工程實踐,先後完成了三峽、二灘、小灣、溪洛渡等20多項高壩工程結構抗震等關鍵技術研究的張楚漢院士(1933年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

2.一直從事航空鈦合金材料研究與應用的曹春曉院士(1934年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

3.一直從事礦床地質、地球化學、區域成礦規律、成礦預測研究及礦產勘查工作的陳毓川院士(1934年出生,中國工程院院士);

4.致力於作物抗旱生理與旱地農業研究、開闢了旱地農業生理生態研究新領域的山侖院士(1933年出生,中國工程院院士);

5.為建立農業領域地下水開發利用工程技術體系做出了大量奠基性工作的李佩成院士(1934年出生,中國工程院院士);

6.今年已90歲高壽、上世紀50年代響應中央「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毅然從原國家計委、國家經委辭官回到科研隊伍,之後便潛心於光譜分析研究的胡皆漢先生(1928出生);

7.長期從事採礦工程及巖土工程研究、致力於巖石流變學及巖石力學實驗研究的劉寶琛院士(1932年出生,中國工程院院士);

8.長期從事稀土資源的綜合利用與稀土元素分離理論研究的蘇鏘院士(1931年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

9.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物理系、後來參與「兩彈一星」研製的原子物理、生物物理學家陸祖蔭先生(1926年出生)。

自2010年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正式實施以來,9年來共已為512位科學家組織了採集小組啟動採集工作。從2010年到2017年,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蔣錫夔院士、北京大學實驗心理學家周先庚先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傅依備院士等多位科學家及其家屬向「採集工程」捐贈了一批珍貴資料,截至2017年底,「採集工程」館藏基地已收藏了10萬餘件實物原件、25萬餘件數位化資料和近80萬分鐘的音視頻資料。

今天我們在這裡,為2018年度向「採集工程」捐贈個人資料的張楚漢院士、曹春曉院士、陳毓川院士等9位科學家舉行隆重的捐贈儀式。請在場的各位,一起來看一看投影屏幕,這是「採集工程」館藏基地的同事們從9位科學家捐贈的資料中選拍的一部分照片。

9位科學家一共捐贈了4471件手稿、書信、老照片等珍貴資料。這4000多件資料,有大量珍貴的書信、科研筆記,不同歷史時期的老照片,是9位科學家個人科研生涯的真實記錄,更是60多年來共和國科技發展的珍貴記錄,是讓一代代年輕人深入了解科學家和他們的家國情懷,真切感受什麼是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的最好的教材、最好的範例。

在此,由衷地感謝親自捐贈資料的張楚漢院士、曹春曉院士、陳毓川院士,並且特別感謝你們親自出席今天的捐贈儀式;由衷地感謝山侖院士、李佩成院士、劉寶琛院士、胡皆漢先生的家屬親臨現場,胡皆漢先生的兒子胡伽羅先生今天專程從美國趕來出席捐贈儀式,感謝你們對「採集工程」的信任和支持!

由衷地感謝今天來參加捐贈儀式的蘇鏘院士採集小組、陸祖蔭先生採集小組和所有採集小組的各位老師,你們是九年來遍及全國各地的三千多位採集人員中的優秀代表,是你們不懼辛勞,承擔了巨大的、細緻煩瑣的各項採集工作,才使得大量幾乎被塵封甚至被遺忘的資料得以呈現在我們面前,給更多的公眾細細講述那些艱難與輝煌共存的故事。

同樣,要衷心地感謝擔任採集小組管理方的北京市科協、四川省科協、黑龍江省科協、中國科技史學會等單位的領導,沒有你們對「採集工程」的理解和信任,「採集工程」和建設中的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就無法收藏如此豐富的資料,而廣大的社會公眾也就無法更深入、真切地了解這些從事國防科研的科學家們為國家、為民族所作出的默默奉獻。

在舉行此次捐贈儀式的同時,由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即科協創新戰略院主辦的專題陳列展「恰同學少年——中國科學家成長足跡展」,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布展工作中,將於12月展出,是把中國科學家的學術成長經歷與時代主題、民族精神結合起來,服務於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屆時熱烈歡迎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光臨參觀指導,就在位於北理工圖書館的「採集工程」館藏基地。

講好中國科學家的故事,讓科學家們的家國情懷與科學精神成為新時代中國人砥礪前行的榜樣。這是「採集工程」的初心,也一定是今天在座的每一位仍將共同堅守的初心。

(張藜系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中國科學報》 (2018-12-10 第8版 印刻)

相關焦點

  • 抗疫背景下講好科學家故事的再思考
    學界該如何認識科學家群體的社會價值與社會責任?同時,在實踐中又該如何講好科學家故事,對社會輿論起到積極引領作用呢?講好科學家故事是樹立科學家社會形象的必要手段,通過樹立科學家形象,使中國科學家精神得到全面、充分的弘揚是目標,也是我們期望的結果。因此,樹立科學家形象就是把他們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精神向公眾傳播,從而通過講故事來弘揚科學家身上所凝結的特質,即科學家精神的過程。
  • 講好中國科學家故事 推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講好中國科學家故事 推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2020-11-30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00位科學家的中國夢》:立足科普 講好故事
    此次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100位科學家的中國夢》一舉跨過了這兩道坎兒,科普性、原創性、可讀性、多樣化一個不少。選題源於「夢想」廣義的科普內容既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100位科學家的中國夢》的責任編輯傅箎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他以往的編輯工作中就涵蓋了這兩個方面。「我們很早以前設計了一本關於中西文化對比的書,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沒出成。」
  • 講好中國故事背後的理論
    當今中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世界矚目,故事精彩紛呈,引來了世界的熱切讚許。然而,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也難免會遇到一些誤解甚至有意的曲解。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變得更加重要。相信,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也有能力講好中國故事。
  • 《舌尖上的襄陽大頭菜》講好襄陽故事,也就講好了中國故事!
    《舌尖上的襄陽大頭菜》工作照 導演鄭永強表示,用鏡頭講好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故事,也就講好了精彩的中國故事!要講好襄陽故事,創作好作品,就得趴在襄陽生活土地上,去感受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深入體驗,才能寫出真實完整、充滿溫度、震撼人心的襄陽故事。藝術最忌諱雷同,跳出前人窠必須走進傳統,再掙脫傳統羈絆,脫穎而出,開闢一方屬於自己的新領地!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留學人員如何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
    2020年11月23日,隨著貴州省政府宣布紫雲等9個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中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中國這一了不起的成績,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引發了世界對中國脫貧事業的關注。如何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向世界解鎖中國脫貧密碼,應該成為我們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 文化十分丨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在我國的英語教學領域,中國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的相互融合已經逐漸成為新趨勢。近日,在陝西省宜川縣宜川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在高中英語課上展開,同學們將自己熟悉的中國經典故事用英語講述出來,既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 善於用全媒體講好中國故事(新知新覺)
    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新時代做好對外宣傳工作的重要任務。我們要牢牢把握媒體格局的深刻變化,善於用全媒體講好中國故事。  全媒體的發展給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有利條件。好故事往往需要對人物、情節、場景等進行設置與營造,見人見事見情,在娓娓道來中表達觀點、表明立場,讓受眾聽得進、聽了信、記得住。
  • 講好中國故事 提升文化傳播力
    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增進中華文化的國內傳播,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是新時代推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新時代的中華文化傳播需要「以講代說」,即用講故事的策略和藝術替代傳統的說教方式,提高中華文化傳播的親和力和感染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多用外國民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積極傳播中華文化,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世界對中國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 講好中國故事,上海市社聯英文網站開通
    講好中國故事,上海市社聯英文網站開通 澎湃新聞記者 徐蕭 2021-01-08 19:56 來源:澎湃新聞
  • 講好三個「中國故事」,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中國故事」,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  權衡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把握大勢、區分對象、精準施策,主動宣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
  • 重慶市樹人小學:用英語講好中國傳統故事
    中國網6月23日訊 近日,重慶市沙坪垻區樹人小學校主辦的英語素養提升專題活動——「用英語講好中國傳統故事」演講比賽決賽舉行。來自一、二年級的43位初賽優勝者參加了比賽。比賽現場此次活動是一場中國傳統故事的盛宴,既有表現中國宏大宇宙觀的《盤古開天地》,也有表現中國人堅毅勇敢的《夸父逐日》;既有表現中國人無畏精神的《后羿射日》,也有表現中國人百折不回精神的《精衛填海》《愚公移山》
  • 乘風破浪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日前,由英孚教育青少兒英語主辦的EF Challenge——英孚全球英語挑戰賽第六季「東韻西漸 中國故事聽我說」活動落幕。 第六季全球英語挑戰賽總決賽首次採用線上直播形式。
  • 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12月1日,《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文章指出,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文章強調,「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 全國政協"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赴桂魯調研
    這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為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為了更好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今年5月,全國政協將以「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為主題召開專題協商會,而這次調研就是為這次會議所做的準備工作之一。帶著問題上路:什麼是文化自信?為什麼要堅定文化自信?怎樣堅定文化自信?中國故事要講什麼?誰來講?講給誰?怎麼講?
  • 講好中國科學家故事 弘揚科學家精神 「傳承2020」報告團走進寧夏
    12月2日,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寧夏黨委宣傳部、寧夏科協、寧夏教育廳承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寧夏行活動正式啟動。本次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由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地層學家學家楊鍾健之孫楊大同,我國著名火箭與飛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黃緯祿之女黃道群,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顧方舟之女顧曉曼等組成。
  • 講好中國科學家故事 弘揚科學家精神「傳承2020」報告團走進寧夏
    12月2日,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寧夏黨委宣傳部、寧夏科協、寧夏教育廳承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寧夏行活動正式啟動。黃緯祿之女黃道群,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顧方舟之女顧曉曼等組成。黃道群老師從父親的童年說起,從另一個視角帶領同學們在偉大科學家的成長足跡中挖掘、體悟這種獻身航天、忠誠報國的赤子情懷。作為「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黃緯祿院士一句「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都要先想國家怎麼辦」令人動容。
  • 黃友義:講好「一帶一路」故事 掌握解說中國的話語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黃友義接受中國網專訪。[中國網 高瞻 攝]中國網11月26日訊(記者 弓迎春 高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黃友義在參加「第三屆中央文獻翻譯與研究論壇」期間強調,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中央文獻翻譯和講好「一帶一路」故事的緊迫性與日俱增,如何把解說中國的話語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變得至關重要。
  • 盧展工率隊到桂魯調研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3月27日至4月1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率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調研組,就「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在廣西山東開展專題調研。這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為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為了更好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今年5月,全國政協將以「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為主題召開專題協商會,而這次調研就是為這次會議所做的準備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