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1月26日,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以下簡稱「採集工程」)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舉行了2018年度資料捐贈儀式。張楚漢院士、曹春曉院士、陳毓川院士親臨捐贈儀式現場,李佩成院士、劉寶琛院士、山侖院士、胡皆漢先生的親屬及相關採集小組負責人出席了捐贈儀式。
此次活動是「採集工程」實施以來的第三次集中捐贈,9位老科學家及家屬共捐贈資料4500餘件,其中僅陳毓川就捐贈了包括185本工作筆記在內的珍貴手稿210份,這些資料是反映老科學家們學術成長、創新思想、科研實踐的珍貴歷史資料。
「採集工程」是經國務院批准,由中國科協牽頭,聯合中組部、教育部、科技部等11部委共同開展的。自2010年實施以來,截至2018年6月,已啟動512位老科學家的採集工作,收錄各類手稿、書信等實物原件資料108383件、數位化資料265061件、高清視頻6233小時、音頻資料7300小時。「採集工程」已成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類型最廣泛的中國現當代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收藏工程,為記錄共和國科技發展歷程、研究科技人才成長規律和科技發展規律、開展科技人物宣傳提供了珍貴的文獻和實物資料。
我們將用兩期報導的篇幅展示科學家捐贈的珍貴資料圖片,以及捐贈儀式現場各位來賓的精彩發言。
曹春曉
▲曹春曉捐贈的部分證書、手稿、著作、傳記展示。
▲曹春曉捐贈的部分手稿展示:左側為曹春曉為多家工廠撰寫的仲裁報告,右側為關於鈦合金鍛造設計使用方面的一些手稿。
蘇鏘
▲蘇鏘捐贈的手稿、證書、著作及稀土標本展示。
▲蘇鏘20世紀70年代關於稀土液體雷射的讀書筆記。
陸祖蔭
▲陸祖蔭捐贈的證書、手稿等資料展示。
▲陸祖蔭手稿:原子核乳膠製備過程的研究,寫於1957年。
尊敬的張楚漢院士、曹春曉院士、陳毓川院士和孫崢女士,尊敬的李懷宇先生(李佩成院士之子)、劉馳先生(劉寶琛院士之子)、胡伽羅先生(胡皆漢先生之子)、山穎女士和董偉先生(山侖院士之女和女婿),尊敬的延豪書記、中國科協各位領導,和蘇鏘院士採集小組、陸祖蔭先生採集小組等各位親愛的採集同仁:
今天我們相聚在這裡,為9位科學家舉行資料捐贈儀式,分別是:
1.緊密結合我國水利水電高壩工程實踐,先後完成了三峽、二灘、小灣、溪洛渡等20多項高壩工程結構抗震等關鍵技術研究的張楚漢院士(1933年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
2.一直從事航空鈦合金材料研究與應用的曹春曉院士(1934年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
3.一直從事礦床地質、地球化學、區域成礦規律、成礦預測研究及礦產勘查工作的陳毓川院士(1934年出生,中國工程院院士);
4.致力於作物抗旱生理與旱地農業研究、開闢了旱地農業生理生態研究新領域的山侖院士(1933年出生,中國工程院院士);
5.為建立農業領域地下水開發利用工程技術體系做出了大量奠基性工作的李佩成院士(1934年出生,中國工程院院士);
6.今年已90歲高壽、上世紀50年代響應中央「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毅然從原國家計委、國家經委辭官回到科研隊伍,之後便潛心於光譜分析研究的胡皆漢先生(1928出生);
7.長期從事採礦工程及巖土工程研究、致力於巖石流變學及巖石力學實驗研究的劉寶琛院士(1932年出生,中國工程院院士);
8.長期從事稀土資源的綜合利用與稀土元素分離理論研究的蘇鏘院士(1931年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
9.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物理系、後來參與「兩彈一星」研製的原子物理、生物物理學家陸祖蔭先生(1926年出生)。
自2010年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正式實施以來,9年來共已為512位科學家組織了採集小組啟動採集工作。從2010年到2017年,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蔣錫夔院士、北京大學實驗心理學家周先庚先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傅依備院士等多位科學家及其家屬向「採集工程」捐贈了一批珍貴資料,截至2017年底,「採集工程」館藏基地已收藏了10萬餘件實物原件、25萬餘件數位化資料和近80萬分鐘的音視頻資料。
今天我們在這裡,為2018年度向「採集工程」捐贈個人資料的張楚漢院士、曹春曉院士、陳毓川院士等9位科學家舉行隆重的捐贈儀式。請在場的各位,一起來看一看投影屏幕,這是「採集工程」館藏基地的同事們從9位科學家捐贈的資料中選拍的一部分照片。
9位科學家一共捐贈了4471件手稿、書信、老照片等珍貴資料。這4000多件資料,有大量珍貴的書信、科研筆記,不同歷史時期的老照片,是9位科學家個人科研生涯的真實記錄,更是60多年來共和國科技發展的珍貴記錄,是讓一代代年輕人深入了解科學家和他們的家國情懷,真切感受什麼是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的最好的教材、最好的範例。
在此,由衷地感謝親自捐贈資料的張楚漢院士、曹春曉院士、陳毓川院士,並且特別感謝你們親自出席今天的捐贈儀式;由衷地感謝山侖院士、李佩成院士、劉寶琛院士、胡皆漢先生的家屬親臨現場,胡皆漢先生的兒子胡伽羅先生今天專程從美國趕來出席捐贈儀式,感謝你們對「採集工程」的信任和支持!
由衷地感謝今天來參加捐贈儀式的蘇鏘院士採集小組、陸祖蔭先生採集小組和所有採集小組的各位老師,你們是九年來遍及全國各地的三千多位採集人員中的優秀代表,是你們不懼辛勞,承擔了巨大的、細緻煩瑣的各項採集工作,才使得大量幾乎被塵封甚至被遺忘的資料得以呈現在我們面前,給更多的公眾細細講述那些艱難與輝煌共存的故事。
同樣,要衷心地感謝擔任採集小組管理方的北京市科協、四川省科協、黑龍江省科協、中國科技史學會等單位的領導,沒有你們對「採集工程」的理解和信任,「採集工程」和建設中的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就無法收藏如此豐富的資料,而廣大的社會公眾也就無法更深入、真切地了解這些從事國防科研的科學家們為國家、為民族所作出的默默奉獻。
在舉行此次捐贈儀式的同時,由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即科協創新戰略院主辦的專題陳列展「恰同學少年——中國科學家成長足跡展」,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布展工作中,將於12月展出,是把中國科學家的學術成長經歷與時代主題、民族精神結合起來,服務於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屆時熱烈歡迎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光臨參觀指導,就在位於北理工圖書館的「採集工程」館藏基地。
講好中國科學家的故事,讓科學家們的家國情懷與科學精神成為新時代中國人砥礪前行的榜樣。這是「採集工程」的初心,也一定是今天在座的每一位仍將共同堅守的初心。
(張藜系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中國科學報》 (2018-12-10 第8版 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