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如何講好科研故事?好萊塢給研究人員的啟示

2020-08-27 材料material


導讀:Josh Ettinger讀過編劇班,也做過影視節目實習生,他認為這些經歷讓他的科研交流能力大大提高。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1731-9


2012年,我開始在美國的諷刺節目「司徒囧每日秀」當產品實習生,然後花了幾年時間學習編劇。我切身了解到,講故事的能力不僅在娛樂業重要,在科學交流方面同樣重要。如今,作為英國牛津大學的博士,我一直在利用這種經驗。


講故事,是在邀請他人與我們一起分享研究經歷,讓科學接近和吸引不同的受眾。「講故事」,是給科學家的可靠建議,但有時我覺得它還不夠深入人心;我認為,科學家們應當向善於編寫敘述的編劇學習。在商業上,講故事是個嚴謹的創作過程,尤其是關係到數百萬美金之時。動畫工作室Pixar的聯合創始人Ed Catmull在其著作《Creativity,Inc.》中解釋道,故事的發展就像同行評議,每一個情節,人物和對白都由資深的專業人員剖析。以下是我從編劇經歷中總結的幾條建議,對我的科研生涯也很有用。


以疑問開頭


許多電影、表演以狂熱且動感勁爆的場景開頭,這不是偶然,而是為了引發觀眾尋思:「發生什麼事了?這些人是誰啊?他們要做什麼?」目的是激發讀者興趣並繼續觀看。不過,科學需要清晰明了,所以這種設計策略與科學有什麼聯繫呢?


在做研究展示時,運用這種策略的方法是:以引人入勝的開頭,從開始便鎖住觀眾。最近我參加了一位通過分析石筍以探索氣候歷史的科學家的演講,接近尾聲時,她展示了一張自己在石洞內滑降採樣的照片,聽眾立刻活躍起來。如果這位科學家在演講開始即展示照片,激發觀眾思考為何在危險的石洞裡爬行,那麼這場演講可能會更加扣人心弦。


當我作報告或講課時,我傾向於以簡短的故事開頭,作為鋪墊或引發興趣。實際上,這篇文章我就運用了這個策略:先講個小故事。不過,這種具體的講故事的方法可能更適合做報告、演講;研究類文章往往要求以清楚的摘要形式對研究結果做直白的報導。


邀讀者一起


科學家向非專業領域人員展示研究成果時,通常對個人遭遇的麻煩、失敗避而不談,而只專注於積極地公開的結果。即使這些經歷無比有價值,也沒人希望自己看起來像個失敗者。但是,當這些艱難的經歷被隱藏時,科研故事也缺失了部分最棒的素材。比如,Joseph Campbell在其重要著作《千面英雄》中描述的「英雄之路」主題,深刻影響了導演George Lucas、影視製片人兼作家Dan Harmon等無數人。充滿挑戰且具有變革意義的英雄之路,出現在世界各處的神話故事裡,強調觀眾如何與奮鬥、學習、成長的人物角色發生深刻的聯繫。


科學研究非常適合這種敘述方法,就像是描述情節曲折的蜿蜒小道,重塑科學家的生活和我們對世界的理解。邀請讀者一起,體驗科研生活中的起起伏伏。不僅僅是展示成果,要分享發現時的心情。科研路上,你最開心的是什麼?你走過哪些彎路呢?適當展示弱點,讀者會更靠近你和你的科研。正如Pixar 前故事板藝術家Emma Coats在Twitter上po出的講故事原則列表裡提到的:「一個角色值得欣賞,不僅僅是因為他(她)努力獲得成功」。


解釋利害點


「我的觀眾為什麼要在意呢?」劇作家常問自己這個關鍵問題。在構思下一個演講時,準備面試時,或向家人朋友展示你的工作時,不妨問自己同樣的問題。對科學家來說,理解科學技術細節輕而易舉,但對於普通讀者而言,第一要務是解釋清楚為什麼這項研究重要。科技電影製作人Randy Olson 在他的書《Houston, We Have aNarrative》這本書中概述了『And, But, Therefore』(ABT)的敘述手段,這或許是建立震撼有邏輯的對話的有用方法,比枯燥的簡單陳述事實「fact,after fact, after fact強多了。


除此之外,還可以考慮一個劇本寫作原則「save the cat」,即,賦予觀眾能為之歡呼的特定角色;這角色可以是,儘管受挫卻不斷突破的自己,或是你的研究的潛在受益者。舉個例子,我們公寓有個博士生研究氣候變化訴訟,他經常給我們講Saúl Luciano Lliuya的故事,這個秘魯的農場主在起訴一家德國大型能源公司,起訴原因是:冰川融化導致他的農場、生計和莊園受到了威脅。講述研究領域內通俗易懂的故事並適當放大,有利於讀者理解宏大的問題,理解這個博士生的研究課題在全球範圍內的相關性。心理學家稱之為「可識別受害者效應」。另外,隨著娛樂業不斷應對新的挑戰,反思故事的表現形式也非常重要。


將以上這些原則融合起來可能有難度,要知道,劇作家不是想當就當。寫劇本雖然目前只是我的個人愛好,卻是我博士生活的一部分。除了將故事講述策略應用到教學和寫作,我的部分研究是評價這些策略對吸引大眾關注氣候變化的有效性。我也會教學生、研究院和通信專家編劇的技巧,希望能改善科學界與更廣泛社會的接觸方式。畢竟,就像「權利的遊戲」裡Tyrion Lannister所說,「沒有什麼比好的故事更有力量了」。(文:疾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
    【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第一次在沙瓦調研拍攝點位【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2017年通往沙瓦村的小道【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2017年的沙瓦村雖然貧困,但是乾淨整潔2017年4月1日,經雲南省宣傳部與廣電總局的溝通洽談
  • 留學人員如何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
    如何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向世界解鎖中國脫貧密碼,應該成為我們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在外中國留學人員作為「民間大使」,在中外人文交流中擔當著重要角色,在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中具有獨特優勢,應責無旁貸承擔使命發揮作用。留學人員普遍熟練掌握外語,在跨文化溝通方面有不少體驗和感受。留學人員與外國老師和同學,以及外國民眾有更多交流機會,面對面的交流方式更易於讓對方接受。
  • Nature:13個維度,手把手教「研究er」如何做報告
    作者 | 蔣寶尚編輯 | 叢末交流科研進展和想法除了公開發表論文,最好的方式無疑是公開演講、報告。畢竟,通過自己的語言將自己的科研想法「講」給大家聽,更多的是展示學術魅力。文章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838-3但如何才能做好一場學術演講、報告呢?
  • 新媒體時代如何講好馬克思主義的故事
    2016、2017年,人民網連續兩年與地方電視臺合作,推出視頻理論節目《馬克思靠譜》和《社會主義「有點潮」》,引起較大反響,對於探討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傳播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這不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之際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和理論魅力,也體現了媒體工作者積極探索跨界生產、創新融合傳播模式,講好馬克思主義故事的努力。 經驗:跨界生產、融合傳播,契合網絡傳播趨勢 《馬克思靠譜》與《社會主義「有點潮」》何以能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一比較嚴肅的話題,變成網絡空間的一股「清流」,以至成為一種現象?
  • 聽科研人員講青藏高原真菌資源研究
    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氣候,青藏高原孕育著豐富多樣的真菌資源,如何對其開展研究與利用?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主導、聯合西藏自治區農科院和西藏農牧學院四家單位近200餘名科研人員共同完成的科研項目「青藏高原真菌資源研究與評價利用」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 科學網—講好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先後完成了三峽、二灘、小灣、溪洛渡等20多項高壩工程結構抗震等關鍵技術研究的張楚漢院士(1933年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 2.一直從事航空鈦合金材料研究與應用的曹春曉院士(1934年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 3.一直從事礦床地質、地球化學、區域成礦規律、成礦預測研究及礦產勘查工作的陳毓川院士(1934年出生,中國工程院院士); 4.致力於作物抗旱生理與旱地農業研究
  • Nature:英語稱霸科研還要多久?英語能力和科研能力不應混為一談
    目前,英語是全球科學研究領域使用最多的語言,與其他語言相比佔據絕對的支配地位。對於母語並非英語的大量科學研究人員來說,對英語的掌握的熟練程度日益成為提升科研能力、學術交流能力的基礎。換句話說,非英語國家的研究人員在攻克學術難題之前,首先要跨過的就是語言障礙。
  • 如何講好「一帶一路」故事
    如何克服認知風險?必須確立這樣的認識,即絲路是歐亞國家的共同記憶,「一帶一路」也是沿線國家的共同事業,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通過共商共建絲路,達到共擔風險、共襄盛舉的目標,為此要更有效地傳播絲路文化、講好絲路故事、闡明絲路精神。古人云,「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
  • 2017.10:「雙創」背景下科研人員創業意願研究(吳翠青等)
    >   內容摘要:文章利用江西省329份科研人員的調查數據,運用因子分析以及多元回歸方法研究科研人員管理體制和科研工作現狀對科研人員創業意願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科研工作現狀對科研人員創業意願有負向影響,但是科研人員管理體制影響方向是正向的,這兩者的均值和標準差都表明,受訪者對目前的管理機制和科研工作現狀滿意度偏低,性別、年齡、學歷以及風險偏好對科研人員創業意願都有影響。
  • 只有常人1/10的視力卻選擇做科研,她的故事登上Nature
    而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故事主角,她的讀博之路,比普通人要來得更為艱苦。Naheda Sahtout 是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化學系的博士生,她的視力只有常人的 1/10。對於一位要經常做實驗的理工學科博士而言,這樣的視力無疑會嚴重拖累科研進度。
  • 如何講好一個簡單的故事?讓主人公上路
    我們中國的故事,最典型的莫如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狂人一出場就已經瘋了。他看到一個近似夢魘的世界。在荒誕的視野當中,讀者(特別是中國的讀者)體會了一種赤裸裸的現實。而當他想反駁時又無從下口:畢竟狡猾的作者一開始就告訴你,講故事的人是個精神有問題的患者。你看到它的邏輯沒有閉環,這個故事不會給你一個穩妥安心的結束。即便故事聲稱狂人已經恢復了。
  • 科研稜鏡 | Nature被撤稿 ,「遊戲」可以去研究量子力學?不靠譜
    公民科學是通過向非專家介紹科研問題來利用這種能力的一種方法。「遊戲化」(在非遊戲環境中應用遊戲元素)是一種有效的工具,可讓公民科學家為研究問題提供解決方案。Sherson團隊在Nature 發表題為「Exploring the quantum speed limit with computer gam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優化前景和啟發式解決方案策略的組合分析可能會有益於量子物理學及其以外的更多種類的優化問題。
  • 預印本如何幫助科研人員在肺炎疫情中找出研究發表的生路
    ,科研工作停擺,各國政府只允許該國最關鍵的科研和新冠肺炎相關研究繼續進行。在這一片迷霧中如何確保科研成果不會被平常耗時的同行評審延誤,或是被各期刊出版社的保守行為限縮了研究成果的傳播範圍?一種從1990年代開始在物理學界使用且接受度越來越高的發表模式開始在生物學界廣為流傳,2017年也獲得FaceBook創辦人和妻子的基金會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贊助,在這次的疫情風暴中預印本展現了至關重要的功能。
  • 抗疫背景下講好科學家故事的再思考
    學界該如何認識科學家群體的社會價值與社會責任?同時,在實踐中又該如何講好科學家故事,對社會輿論起到積極引領作用呢?由中國科協-北京大學科學文化研究院、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主辦的「第二屆科學文化論壇:抗疫與科學文化建設」,特邀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協-北京大學科學文化研究院副院長任福君教授,就抗疫背景下如何講好科學家故事做報告。
  • 如何講好《霍比特人》的故事?
    等等,如果你不是《霍比特人》或者《指環王》或者託爾金的粉絲,那如何在進電影院前在飯桌上講好這個故事?作者: [英] J.R.R.託爾金譯者:吳剛版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2013年1月出版文 | 藤原琉璃君現在你就要開始給孩子講這個故事了
  • 俄羅斯太空片衝擊好萊塢「霸權」 場面不輸大片
    而影片5000萬元人民幣低成本背後的故事,也給中國科幻電影帶來了一些啟示。  大場面不輸好萊塢大片  1985年2月11日,前蘇聯「禮炮系列空間站」收官之作「禮炮七號」與地面控制中心失聯,後果無法預計,工程師維克託·阿約金和退役太空人弗拉基米爾·費奧多羅夫臨危受命,肩負起這項驚心動魄的太空維修任務。
  • 湖州市圖書館新書推薦:《科學需要講故事》
    本書是一本訓練科學家們如何講故事,如何讓科學傳播帶有趣味性、戲劇性、實用性,實現科學傳播化效應的書。作者蘭迪·奧爾森在成為好萊塢電影導演之前曾經是新罕布夏大學的海洋生物學終身教授,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科學界,他們需要好萊塢的作家、導演、演員、編輯幫助他們講故事,從而使科學變得更美好。
  • 2021國考面試備考:哲理故事的啟示如何不空洞
    如何將哲理故事的啟示部分談具體一直是很多學生在答題過程中的一大難題,因為往往覺得答啟示時很空洞、沒有話說,呈現出來的東西總是讓考官覺得假大空,仿佛像是一個答題的機器。所以今天中公教育專家給大家介紹如何把啟示題從空洞答向具體。
  • 講好中國故事背後的理論
    當今中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世界矚目,故事精彩紛呈,引來了世界的熱切讚許。然而,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也難免會遇到一些誤解甚至有意的曲解。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變得更加重要。相信,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也有能力講好中國故事。
  • CNN與BBC的探索:如何通過數字媒體講好地方故事
    原標題:通過數字媒體講好地方故事 CNN最近正在繼續實施「移動先行,數字第一」的新媒體發展戰略,並努力探索通過數字媒體向全球觀眾講好地方故事的方式,和它一樣,BBC正通過它的「Pop Up」新聞報導來琢磨怎麼通過數字媒體講好地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