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講好一個簡單的故事?讓主人公上路

2020-12-04 師哥汽車匯

一個最傳統的方法是「讓主人公上路」,然後在路上遭遇各種光怪陸離的奇遇和人物。

最典型的比如《奧德賽》和《埃涅阿斯紀》,這兩部史詩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上路方式:奧德修斯註定要回到故鄉伊薩卡,目標非常清晰;埃涅阿斯離開特洛伊後並不知道自己去哪裡,他不止在創造著故事,也在不停地塑造著自我。不同的上路方式,當然也意味中不同的人物心境。

把人物放到旅途中後,很大程度上能夠讓整個故事的形態都變得動起來,即連靜止也變得有意義——既然選擇了上路,那麼停下來一定需要有充分的理由。

《堂吉訶德》也是個讓主人公上路的故事。塞萬提斯讓一個具有堅定信仰的瘋子,闖進俗世的生活,一切世俗的東西突然具有奇幻色彩。作者還通過桑丘這個人物,不斷製造「奇幻世界」和「真實世界」的碰撞。

第二種是給合理的景象一個不合理的解釋

通過重新詮釋生活中的詞與物,帶給人一種陌異感。

比如奧維德的《變形記》。外形相類似,便可以發生著形。此間發生的神話故事便成了一切存在物的「史前史」。它傳達的是人對萬物的新奇感,以及賦予外物以合理性的最原始的衝動。拉美的魔幻現實主義也是類似的路子。用非理性構建蠻荒感。不真實令真實暫離表象。重新組合世界時又產生了一種象徵感。

給合理景象以不合理解釋的思路,還有一種方法,就是使用不可靠敘述者 / 視角。

我們中國的故事,最典型的莫如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狂人一出場就已經瘋了。他看到一個近似夢魘的世界。在荒誕的視野當中,讀者(特別是中國的讀者)體會了一種赤裸裸的現實。而當他想反駁時又無從下口:畢竟狡猾的作者一開始就告訴你,講故事的人是個精神有問題的患者。

你看到它的邏輯沒有閉環,這個故事不會給你一個穩妥安心的結束。即便故事聲稱狂人已經恢復了。你仍然不敢斷定這算是「恢復」,還是「泯然眾矣」。你不得不繼續抓住閱讀時令你不舒服的那種病態的感覺,逼著自己弄明白到底哪兒出了問題。小說對現實的能指性即此被釋放出來了。

第三種是神話式的敘述

我不知道該怎麼命名,只因這種方法常應用於神話當中,姑且這麼稱呼吧。我非常認同麥克盧漢關於神話的觀點:神話是把漫長的歷史經驗凝練成瞬時間的頓悟

這裡面有三組要素:

1.歷史經驗;

2.加速度;

3.頓悟形態;

我們幾乎無法否認,神話一定是在對「世界何以如此」進行某種解釋。這種解釋裡常包含著一些非理性的顫慄。它是非科學的,也是加速處理的。

舉個例子,中國有「倉頡造字」的神話。按照這個故事,文字被發明出來後,這個世界最直截的變化並不是溝通變得便利,甚至不是記憶變得可儲存,而是「天雨粟,鬼夜哭」。

這個迷人的故事,在我第一次聽到後就一直吸引著我,甚至可以說是在逼迫著我對它做出解釋。天為什麼會雨粟?鬼為什麼會夜哭?它其實是在通過故事反映著人對合理化這個世界的渴望。人對陌生世界的不適應。對自身創造力的欣喜和敬畏。像是第一次發現了自己,認識了自己的能耐。

倉頡造字的神話,並沒有像屈原的《天問》那樣,非常坦率地把迷惑拋出來,而是採取啟示錄的方式,直接把答案甩給你。「就是這樣子」,「這兒發生,我見過,我徵服」。人對抗記憶、對抗歷史的漫長曆程,用一個加速後的瞬間呈現出來。因為有了文字,當下的人可以和祖先接續在一起,傳承不再是單純具有圖騰意義,祖先的探索和經驗在文字中保留了下來,能夠極有力地改變後世的物質生活狀況(天雨粟,亦即糧食的可及性完成迭代式的提高),甚至能夠一窺世界運轉最禁戒的秘密(鬼夜哭,亦即那個神秘的黑暗世界亦不得不對此現象有所回應)。

神話是迷人、非理性、又極具衝擊力的。我曾試圖創作一個全新的神話故事,就像世界上從來沒有過這樣一個故事一樣。我發現這非常困難。不過神話故事的創作邏輯很迷人,值得人去深入思考。不僅能夠得到創作上的啟發,還極有可能看到其它東西。

第四種是回應當下

這個不用說了吧。任何故事都是在有意無意地回應生活,但回應當下這種行為,會令故事創作具有一種發明家的感覺。恩格斯曾說他從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裡學到的東西,要比上學時所有職業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裡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足以說明一個回應當下的作家的作品具有何種力量。

文學家在做什麼?以當今世界論之,就是把世界從學科細化的破碎圖景中拯救出來,將「完整性」和「當下性」再次統一起來。

文學就是要宣布專業細分的巴別塔的破產,讓站在前沿的人們仍舊能夠交流,不至於雞同鴨講。當然,巴爾扎克的方式也只是方式的一種,並且是適應他那個年代的一種,不代表所有回應當下的故事永遠以一種呈現典型現實的方式展開。

甚至可以說,這種呈現典型現實的方式,在面對新當下的時候還必須予以革命、顛覆。

如卡爾維諾所言:我會告訴你你想知道的東西,但我不會告訴你真相。這是個很奇妙的邏輯,它展示了一種遠近關係:

相對於所謂的真相,你想知道的東西可能才是真正的真相。

下面你鵝裝逼一把,也玩兒個啟示吧:

真相不單獨存活於外部世界,乃在於你和世界的關係之中。

相關焦點

  • 會講故事,寫好中考作文就是一個角度轉換的事兒
    其實也並非完全如此,無論故事還是作文,都源於生活,好的故事很容易改造成一篇好作文,至少有些故事可以被我們寫到作文裡去。比如給大家出一個題目,《聽XX講故事》。如果你要寫這篇作文,一定繞不開「故事」。故事讓你的作文更精彩,故事啟迪你的思維,而講故事的人,也可能成為你作文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 留學人員如何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
    如何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向世界解鎖中國脫貧密碼,應該成為我們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在外中國留學人員作為「民間大使」,在中外人文交流中擔當著重要角色,在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中具有獨特優勢,應責無旁貸承擔使命發揮作用。留學人員普遍熟練掌握外語,在跨文化溝通方面有不少體驗和感受。留學人員與外國老師和同學,以及外國民眾有更多交流機會,面對面的交流方式更易於讓對方接受。
  • 如何講好《霍比特人》的故事?
    等等,如果你不是《霍比特人》或者《指環王》或者託爾金的粉絲,那如何在進電影院前在飯桌上講好這個故事?其實,你想就讀這本也不錯,《柳林風聲》原先不也是作者肯尼斯•格雷厄姆講給自己綽號「小老鼠」的6歲兒子的私房枕邊故事,甚至連主角都跟《霍比特人》一樣住在舒適的地洞中,可你的孩子催促著「快講,快講,我要聽霍比特人!」
  • 中國故事式的人物形象塑造 ——評《塞上風雲記》主人公呂俊傑
    中國故事式的人物形象塑造——評《塞上風雲記》主人公呂俊傑李景澤/文 河北北方學院文學院教師魯先生的這句話也為本劇埋下一個伏筆,那就是紈絝子弟呂俊傑究竟能否迷途知返、有所作為!優秀的影視劇總有其獨到的人設。《塞上風雲記》以一個上揚的事件開端。呂俊傑仗著家族的顯赫和父親的寵溺,在張家口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行為處事全靠心情。肆意在大街上撒錢,自掏腰包請大家看戲;姑娘主動上門要嫁給他,劣馬被其一誇就變成良駒。
  • 如何講好「一帶一路」故事
    如何克服認知風險?必須確立這樣的認識,即絲路是歐亞國家的共同記憶,「一帶一路」也是沿線國家的共同事業,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通過共商共建絲路,達到共擔風險、共襄盛舉的目標,為此要更有效地傳播絲路文化、講好絲路故事、闡明絲路精神。古人云,「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
  • 《Nature》如何講好科研故事?好萊塢給研究人員的啟示
    「講故事」,是給科學家的可靠建議,但有時我覺得它還不夠深入人心;我認為,科學家們應當向善於編寫敘述的編劇學習。在商業上,講故事是個嚴謹的創作過程,尤其是關係到數百萬美金之時。動畫工作室Pixar的聯合創始人Ed Catmull在其著作《Creativity,Inc.》中解釋道,故事的發展就像同行評議,每一個情節,人物和對白都由資深的專業人員剖析。
  • 摩天大樓小說講的什麼故事結局是什麼 鍾美寶的死不簡單
    摩天大樓小說講的什麼故事《摩天大樓》裡開頭就是鍾美寶神秘死亡,該案涉及社區中多個身份的犯罪嫌疑人,有物業、中介中產階級精英、小說家和白領,展示的是一座大樓中的善與惡,以及所隱含的人心。鍾美寶死亡之後,警察調查了她身邊的8個人物,發現大家的說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 天才第三季講的什麼人物 主人公瑪麗雪萊傳奇人生揭秘
    近日,國家地理頻道官方正式宣布續訂《天才》第三季,並確定第三季主人公,將是世界著名女文學家、哥特題材小說的開拓者、《弗蘭肯斯坦》作者瑪麗·雪萊。而第三季《天才》的內容,也將圍繞瑪麗·雪萊的傳奇故事展開。隨著該條消息的快速轉載,不少劇迷粉絲也對這個與《天才》第一季、第二季主人公愛因斯坦、畢卡索齊名的瑪麗·雪萊好奇不已。那瑪麗·雪萊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 講好中國故事背後的理論
    當今中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世界矚目,故事精彩紛呈,引來了世界的熱切讚許。然而,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也難免會遇到一些誤解甚至有意的曲解。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變得更加重要。相信,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也有能力講好中國故事。
  • CNN與BBC的探索:如何通過數字媒體講好地方故事
    原標題:通過數字媒體講好地方故事 CNN最近正在繼續實施「移動先行,數字第一」的新媒體發展戰略,並努力探索通過數字媒體向全球觀眾講好地方故事的方式,和它一樣,BBC正通過它的「Pop Up」新聞報導來琢磨怎麼通過數字媒體講好地方故事。
  • 全國政協"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赴桂魯調研
    這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為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為了更好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今年5月,全國政協將以「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為主題召開專題協商會,而這次調研就是為這次會議所做的準備工作之一。帶著問題上路:什麼是文化自信?為什麼要堅定文化自信?怎樣堅定文化自信?中國故事要講什麼?誰來講?講給誰?怎麼講?
  • 「2021大連品牌故事大賽」培訓開講啦!連企學習如何講好品牌故事
    「2020大連品牌故事大賽」於11月27日-11月29日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舉辦賽前宣講培訓,由好典品牌智庫創始人、「2021大連品牌故事大賽」發起人鄭策文向企業代表分享講好企業品牌故事的方法及技巧,並有近10萬網友通過直播參與了此階段的培訓。
  • 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白巖松:新聞也是講故事
    其實寫狼是從另一個角度寫人,歸根到底還是講述人性的故事。只不過,作者用狼性當鏡子來照人,照中國人,照此時此刻的中國人。對於新聞也是如此,我們要用個體的人去化解宏大命題。通過具體人物表達宏大世界,沒有主人公就沒有世界,就會讓新聞可信度尤其是吸引力下降。跟所有人打交道最容易達成共識,引起共鳴的是什麼?是人。光講事件,聽的人一會兒就困了。講某件事,人們可能有距離感。
  • 新媒體時代如何講好馬克思主義的故事
    這不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之際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和理論魅力,也體現了媒體工作者積極探索跨界生產、創新融合傳播模式,講好馬克思主義故事的努力。 經驗:跨界生產、融合傳播,契合網絡傳播趨勢 《馬克思靠譜》與《社會主義「有點潮」》何以能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一比較嚴肅的話題,變成網絡空間的一股「清流」,以至成為一種現象?
  • 很喜歡兩個故事:《改變》和《上路》!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感悟人生,ID:samick52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短小精悍的故事,蘊含著人生大道理。改變很難,邁出第一步很難,但是決心走下去,人生定會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 黃友義:講好「一帶一路」故事 掌握解說中國的話語權
    [中國網 高瞻 攝]中國網11月26日訊(記者 弓迎春 高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黃友義在參加「第三屆中央文獻翻譯與研究論壇」期間強調,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中央文獻翻譯和講好「一帶一路」故事的緊迫性與日俱增,如何把解說中國的話語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變得至關重要。
  • 《舌尖上的襄陽大頭菜》講好襄陽故事,也就講好了中國故事!
    《舌尖上的襄陽大頭菜》工作照 導演鄭永強表示,用鏡頭講好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故事,也就講好了精彩的中國故事!要講好襄陽故事,創作好作品,就得趴在襄陽生活土地上,去感受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深入體驗,才能寫出真實完整、充滿溫度、震撼人心的襄陽故事。藝術最忌諱雷同,跳出前人窠必須走進傳統,再掙脫傳統羈絆,脫穎而出,開闢一方屬於自己的新領地!
  • 封面故事 | 鍾楚曦 :講好我的故事
    封面故事 | 鍾楚曦 :講好我的故事 2021-01-10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在講好PPT之外,學會用故事腦來思考和溝通
    他的回答很簡單,他說,重要的事情不是一定向上或是向下,而是他在持續向前。這是美團創始人王興分享過的一個故事,從中人們也可以看到美團這家公司是如何對待競爭的。王興講這個故事的目的也無非是告訴組織成員,競爭是沒有終止的,而且無論順逆,都不能退卻。講故事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溝通方式,會講故事常常被視為創業者的一種特質,畢竟能否空手套到投資,離不開故事。
  • 蜘蛛俠與講好故事的重要性:自省的生活也模仿藝術
    但也有糟糕的笑話,也當然有講得差勁的人生故事,所以,僅僅是講述人生並不足以使你快樂。通過思考蜘蛛俠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人類如何天生就愛講故事,並且理解人類只有在學著講好自己故事的前提下才能變好。我們總有選擇嗎?說起蜘蛛俠和故事,我們可有許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