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法施行20年,聽地方立法者講述立法故事

2020-12-04 騰訊網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立法宣傳,通過設立法工委發言人等多種方式,及時對外發聲,講好立法故事,增強立法公開性和透明度,充分體現立法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植根人民的價值追求。

今年是立法法頒布實施20周年和修改完善並賦予所有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5周年11月19日至20日召開的第二十六次全國地方立法工作座談會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辦公室邀請6位省級人大法制委、常委會法工委負責同志介紹當地貫徹實施立法法的情況。

「一個好的立法故事勝過許多文章,令人記憶深刻,影響深遠。」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許安標指出,組織這次集體採訪,有利於講好立法故事,展示地方立法的成就和立法隊伍的風採,彰顯地方立法在促進地方治理方式轉變和治理能力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

12月1日,《法治日報》「人大視窗」專版刊發《立法法施行20年,聽地方立法者講述立法故事》專題報導。

上海:用立法智慧應對改革新挑戰

上海,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地方立法以制度創新為驅動力,以破解難題、引領發展為突破口,以實現改革決策與立法決策協調同步為主軸,為上海實施國家重大戰略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支撐。與此同時,伴隨上海改革逐步深入,新情況新問題也逐一顯現,這給傳統的立法觀念、思路、方式帶來了很大挑戰。

既要遵循立法的科學規律,同時也要及時回應特殊時期特殊需求,這就是我們面臨的新情況,所以不能再用常規的立法方式。」在上海市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員、常委會法工委主任丁偉看來,研究探索新時期地方立法新規律,是上海人大必須完成的新任務。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按照部署,同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將出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理辦法》及一批管理性的規範性文件。由此,一道立法難題擺在了上海面前。

「在自貿試驗區起步階段,當時國家層面的一些法律法規已調整或將要調整,但這種調整具有不可預見性。而市政府的辦法一旦出臺,就意味著政府規章及規範性文件衝到地方性法規前面,在合法性上將存在問題。」丁偉當時倍感壓力。他大膽地提出了一條建議: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決定生效及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之前,啟動地方立法程序,通過授權決定,及時彌補法律漏洞。很快,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充分運用立法智慧,創新立法方式,設計出來既能解決實際問題又頗具前瞻性的「非典型條款」:本市其他有關地方性法規中的規定,凡與《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不一致的,調整實施。這一「非典型條款」理順了地方性法規和上位法的關係,避免了上海市地方性法規與調整實施後的法律、行政法規之間潛在的法律衝突,發揮了重要的「防火牆」作用。作為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這一模式被天津、福建等自貿區直接借鑑,成為地方立法的典範之例。

近年來,面對新時期上海科學立法創新工作頭緒多、層次多、牽涉面廣的現狀,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想大事、謀大局,將科學立法的要求逐一分解、細化,確定近期、中期、遠期工作目標,制定相應的時間表、路線圖,確保各項要求落實到位。

改革發展往前走,立法必須及時跟上。改革發展每往前走一步,法治保障工作就要往前跨一步。上海就在探索這條路。」丁偉說。

上海自貿試驗區剛剛開始運行,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就接到一項「硬任務」——制定自貿試驗區條例,而且要在2014年8月1日起施行。改革剛剛起步就要著手進行法規的起草工作。「自貿試驗區條例涉及大量國家事權,立法難度是相當大的。」丁偉說。

轉變畢其功於一役的傳統立法觀念,在制定自貿試驗區條例的過程中,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在立法方式上變革傳統的「正面清單」,探索「負面清單」。在立法思路上,不因循法規條文「能具體就儘量具體,能明確就儘量明確」的常態化要求,而是採用「條文少一些、立意高一點」的立法思路,為自貿試驗區的先行先試預留了更多探索的空間。

實踐證明,上海的思路是對的。通過不斷探索和創新,上海地方立法實現了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協調同步。」丁偉說。

山西:做足立法保障改革發展這篇文章

曾幾何時,有這樣一個說法:中國一半的燈火都是山西煤炭點亮的。作為全國能源基地,山西省為國家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但是也因此導致生態環境破壞,產業結構單一,轉型發展任務十分艱巨。

2010年國務院批准設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賦予山西先行先試的改革試驗權。山西省由此走上了綜改的「金光大道」,開始在高質量發展方面蹚出一條新路。

實現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銜接,是立法法2015年修改的重點之一。面對全省轉型發展的磅礴態勢,山西省人大緊跟省委決策部署,結合編制五年立法規劃,先後開展了五輪大規模調研,圍繞轉型綜改構建立法的四梁八柱。

山西轉型發展蹚新路,是一條攻堅克難的探索之路。立法服務轉型任務既多又重、既新又急。

「我們深刻認識到,轉型綜改過程中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迫切需要立法破解;一些不同主張和利益關係,迫切需要立法協調;一些體制機制障礙、堵點難點問題,迫切需要立法回應。」山西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員、常委會法工委主任蔡汾湘介紹說,為了使立法更加精準地服務轉型綜改,山西省人大常委會逐步形成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條例為統領,「優化環境、激發活力」和「促進創新、轉換動能」兩個方面齊發力的轉型綜改立法思路,打出了一套「1+X」組合拳。

這套組合拳中的「1」,就是《山西省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條例》。條例由省人大自主起草,於今年5月三審通過。以此為基礎,在立法優化環境、激發活力方面,完成了開發區立法「三部曲」:2017年作出關於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範區行政管理事項的決定,2018年作出關於在全省省級以上開發區推廣授權經驗的決定。隨後啟動開發區條例立法,於2019年省人大會議通過。「兩決定一條例」的出臺有效保障了開發區有權辦事。在立法促進創新、轉換動能方面,重新制定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制定大數據發展應用促進條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等。今年,山西省人大常委會繼續以法治方式推動「放管服」改革往深裡走,在全國率先出臺了機關運行保障條例。

截至目前,山西省轉型綜改立法涉及的法規項目共28件,已通過16件,其中省人大會議通過兩件,正在審議的有4件,正在調研的有8件。

總結立法實踐,蔡汾湘認為,要以高質量創製性立法保障促進高質量轉型發展,在立法權限上決不能「踩紅線」,在立法指導思想上要吃透改革精神,在立法過程中要自覺堅持和依靠黨的領導,在立法方式上要堅持問計於民、問計於實踐。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總結經驗、繼續探索改進,立改廢並舉,在本屆基本建立起與省委2025年轉型出雛形目標相適應的法規制度,盡到人大常委會在轉型綜改事業中的歷史責任。」蔡汾湘說。

相關焦點

  • 兩會好聲音丨立法法修改 給規矩立「規矩」
    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的規矩,立法法則是規範國家立法的依據。立法法修改為何選擇這個時間點,與「全面深化改革」有何種關係?怎樣紮緊權力的籠子,讓權力不再任性?這樣的「國家大事」跟老百姓有什麼關係?今天的新華網2015年兩會《新華訪談》與您討論備受關注的立法法修改相關話題。
  • 做好行使地方立法權各項準備 推動我市科學立法全面開展
    2015年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修改《立法法》的決定,正式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地方立法權,積極為行使地方立法權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將為推動我市科學立法提供堅實的基礎保障。
  • 中國規範立法權力邊界促「良法善治」
    新華網北京3月10日電(記者蔡敏 徐揚 劉斐)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正在此間審議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如獲通過,這將是立法法自2000年頒布以來的首次修正。其中涉及的立法權力劃分和規範的內容備受矚目。
  • 江西財經大學陳幸歡:野生動物保護地方立法家長主義與趨同性省思
    (二)立法文本之間的簡單重複1.地方立法條文簡單重複國家立法《立法法》第七十三條規定:「制定地方性法規,對上位法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一般不作重複性規定。」而具體梳理野生動物保護省級地方立法文本,簡單重複國家立法規定的情況非常常見。
  • 人大在立法中要發揮主導作用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闞珂、鄭淑娜,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袁傑、刑法室主任王愛立、國家法室主任武增,就立法法修改與立法工作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闞珂說,今年由人大自己提請審議的法律案比2014年多。   闞珂說,201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主要有以下重要任務:一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
  •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介紹立法程序:採取「決定+立法」的方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全國人大常委會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的立法和列入基本法附件三的工作。請介紹一下這部法律的立法程序。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 沈春耀:一段時間以來,全國上下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各界人士都有這個呼聲和願望,有廣泛的社會共識和立法的訴求,這是第一個重要的因素。
  • 範文嘉:科學配置地方立法權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
    我國一般地方立法權的結構經過了一個發展過程。1954年《憲法》規定只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立法權,確定了絕對中央集權的立法體制。1979年出臺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和國家憲法、法律、政策、法令、政令不牴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法規。」這一規定開啟了中央與地方適度分權的立法體制。
  • 學法時間 | 《民法典》施行後,原相關司法解釋如何銜接適用?
    >《民法典》即將於2021年1月1日施行。正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草案)》的說明」中所言:「編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簡單的法律彙編,而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編訂纂修,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因此上述九部法律在《民法典》施行後廢止,並非是因為立法機關制定了全新的法律,而是因為立法機關在對這九部法律進行修改完善後將其編纂進了
  • 王松林:黃浦江兩岸濱江公共空間管理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三、地方政府規章立法權限和創製路徑的法理分析雖然本課題所稱的立法,包括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但2015年立法法修改後,其82條第6款規定,地方政府規章「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範。」此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權限,受到了很大影響。
  • 《上海地方立法藍皮書(2019年)》發布
    今天下午,《上海地方立法藍皮書(2019年)》發布。法治,作為依法治國的源頭,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法治化水平高低、核心競爭力強弱的重要指標,也是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環節。上海作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型城市,不僅是中國經濟活力最強、開放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法治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 記錄抗疫英雄、報導改變立法……聽這些好記者講背後的好故事
    記者講述報導故事 展現新聞工作風骨「他知道此病兇險,但他轉身卻又去了武漢。他說:『國家需要我們去,我們必須今天就去!』」這是廣州日報全媒體時政部高級記者黃蓉芳在現場講述的「南山戰疫故事」。廣州日報記者黃蓉芳在講述南山戰疫故事 記者夏世焱從15年前成為一名攝影記者開始,便一直堅持用鏡頭記錄平凡人物的故事。他給觀眾分享了一個用整整六年的時間拍攝記錄的,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朱閱陽的求學之路。2014年,朱閱陽還是一名初一新生,他在路邊一邊看書一邊求助的畫面讓夏世焱很觸動。
  • 上海,全球首個將口罩寫入地方立法的城市
    上海 全球首個將口罩寫入地方立法的城市! 「《上海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條例》於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依法防控,人人有責。加強自我健康管理,增強自我防護意識,勤洗手、分餐、使用公筷公勺。進入機場、火車站、公交、地鐵等公共場所按要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公共場所不戴口罩在上海是違法的。」
  • 抽象的危險犯是立法者的判斷,而非司法者的判斷
    這是因為,抽象危險是立法者的判斷,而不是司法者的判斷。只要行為人實施了刑法分則所規定的類型化行為,就會產生抽象危險。換言之,「抽象危險犯與具體危險犯之間並非代表個案中行為事實上危險程度的區別(並非具體危險犯行為的危險程度就是大於抽象危險犯的行為),而是代表兩種不同的立法形式而已。
  • 大連地方立法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大連地方立法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推出灣長制、海岸線退縮制、海上環衛工作機制等新舉措8月25日,記者從大連市人大常委會獲悉,經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批准,《大連市海洋環境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於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 鄭淑娜:提高立法質量 實現良法之治
    改革初期,在我國的法律很不完備的情況下,改革模式是先在一個地方試點,再將試點經驗加以擴展上升為政策,最後上升為法律。那時的習慣思維是改革就是變法,就可以突破法律,叫做「良性違法」。 現在與改革開放初期大不一樣,中國的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已基本有法可依。
  • DNA,無所不能:聽DNA講述祖先的故事
    在中國,天神伏羲和女媧是人類始祖的傳說故事廣為人知,伏羲和女媧是有史以來第一對夫婦,他們生育了人類,並教給人類各種生存技能。這些神話故事是不是真的呢?DNA如何講故事1987年,美國加州大學的生物學家瑞貝卡·卡恩和艾倫·威爾遜宣稱他們找到了「夏娃」,她是一名來自15~20萬年前的非洲女性,是全人類的「祖母」。
  • DNA,無所不能:聽DNA講述祖先的故事
    在中國,天神伏羲和女媧是人類始祖的傳說故事廣為人知,伏羲和女媧是有史以來第一對夫婦,他們生育了人類,並教給人類各種生存技能。這些神話故事是不是真的呢?DNA如何講故事1987年,美國加州大學的生物學家瑞貝卡·卡恩和艾倫·威爾遜宣稱他們找到了「夏娃」,她是一名來自15~20萬年前的非洲女性,是全人類的「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