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技術創新,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最終途徑(圖)

2020-12-03 搜狐網

  「氣候變化問題最終需要創新來解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陳志博士近日在接受《科學時報》專訪時發表了上述觀點。在這位政策研究者看來,儘管關於各國該不該積極行動起來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始終存在不同聲音,但全球氣候變暖是日益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並且,這個事實使人們的爭辯越來越接近所謂"積極幹預"的觀點,即人類需要通過系統的經濟、技術的手段去改變目前的處境」,陳志說。  

技術創新:  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最終途徑

  「氣候變化問題很複雜,但無論多複雜的問題都有解決的可能性。」陳志對《科學時報》表示。

  目前,人類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途徑至少有三種:一是減少能源利用,特別是工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二是新能源利用;三是鼓勵消費方式的轉化,減少對傳統碳氫能源的需求。在陳志看來,無論哪種途徑無一不是以創新為基礎。「並且,技術創新才是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最終途徑。別的方式,例如傳統碳氫能源效率的提高,都是有限度的」,陳志說。

  從經濟學的角度觀察氣候變化問題,陳志博士的研究有一個頗有意思的內容。他將目前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創新分為三類,一是漸進型創新,包括清潔生產技術、汙染控制技術、廢物的收集管理循環利用技術、汽車發動機效率的提高等技術。他認為,漸進型創新中,很多都是已有技術的改善,與產業已有的知識和共性技術延續性較強。

  第二類為破壞型創新,代表性技術是碳捕獲技術和清潔煤技術,它們或多或少和現有的知識和技術存在一定斷裂,但並沒有觸及到現有碳氫能源技術的根本。

  第三類為激進型創新,指的是完全無排放的替代碳氫能源系統的技術:如核聚變、氫能、太陽能等,它們將使整個能源循環階段的環境負擔減少到最小。激進型創新將改變能源生產、儲存、分配、使用的各個環節,同時要求替換基礎設施,調整城市規劃並改變管制政策。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完全展現了產業演化的技術進步、結構變化和制度變遷三層內涵。

  陳志在分析了世界主要國家近期的政策動向之後發現,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創新是複雜和多樣的,激進型創新大量存在,許多外國政府為了規避氣候變化創新的巨大不確定性,它們在選擇技術時並不拘泥於激進型創新,「而碳捕獲和封存則成為各國共同選擇的核心技術」,陳志表示。

  在他看來,「智能電網將成為未來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接入的必需前提和基礎。美國對智能電網的關注可能是美國企圖主導未來經濟發展和國際氣候變化創新規則的一種野心」。他認為,「歐洲也把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上」。

  「與此同時,稅收政策和排放交易正在被各國擁護,更好的激勵和管制政策已經被各國考慮,此外,各國已經開始關注未來一輪新興產業的選擇和培育。」陳志說,「對此,我們也應有所作為。」  

政府作為:積極與審慎的介入

  「不管怎樣,中國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決氣候變化創新中的"市場失靈"。」陳志說,「當然,這還遠遠不夠。」

  這種觀點認為,氣候變化創新這樣複雜的技術制度的改變必須由政府主導,應對氣候變化的創新領域需要建立科技重大專項一類的目標導向的安排,加大投入。正如陳志所言,「劃時代的技術創新中,政府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了」。

  的確,不同於瓦特發明蒸汽機那個時代,現在技術制度的核心和共性技術已經都是因政府目標導向的項目所產生,許多都是出於國家安全考慮,比如計算機、空間技術、核能、電信技術、高速鐵路等。「這種巨大的風險往往不是企業能夠承擔的。」陳志說。

  陳志的研究還指出,政府應該繼續推進能源市場特別是價格機制改革,以價格機制誘發能源技術的創新。他計算了1978年以來中國的資本能源比和資本能源相對價格指數。「我們發現,能源相對於資本價格的升高,誘發了替代現有能源的技術進步。」陳志坦言,「但是中國目前的能源價格實際上仍然處於一個比較低的水平,還不能起到有效刺激能源技術的作用。」

  此外,結合產權和價格機制改革,創造「碳市場」也被認為是政府的應有作為之一。

  陳志告訴記者,氣候變化創新中一個政策難點就是碳的價格,這實際上是政府製造市場的一個結果。「在創造市場的時候要界定清楚產權,也就是碳排放的權利,這才是後期價格機制起作用的基礎。」陳志說,「對於中國來說,這一點還有許多很基本的事情要做,我們還必須加強溫室氣體的排放清單和碳排放統計這些基礎的工作。」

  「總而言之,最終解決氣候變化問題需要整個世界從傳統的"碳氫"技術制度向新的"低碳"甚至"零碳"技術制度轉變。這樣的創新,其範圍、深度和複雜性肯定要超越現有的知識基礎和技術水平,而不僅僅是沿著已有技術的發展路徑來進行。」陳志說。

  「如果氣候變化是一個激進型創新的話,可能現有的組織機構都不能承擔這個艱巨的任務,許多研發需要跨產業、跨領域以及國際合作,許多長期的高風險項目,必須有公共部門的共同參與。」對此陳志建議,「中國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個國家能源技術中心。」 (來源:《科學時報》)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七種有助於解決危機的技術解決方案
    技術進步,特別是化石燃料的發現和使用,促成了氣候變化-但它們也使人類意識到我們對地球的影響並開發了解決全球變暖的技術。但是,地球問題的規模遠遠大於通過少量企業的選擇性脫碳所能解決的問題。儘管個人的飲食決策不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潛在技術解決方案的範圍之內,但創新食品的確可以。減少牛場甲烷汙染的另一種有趣方法是用昆蟲替代品代替牛肉-這種牛肉已經在一些地方開始普及。
  • 氣候變化:七種有助於解決危機的技術解決方案
    技術進步,特別是化石燃料的發現和使用,促成了氣候變化-但它們也使人類意識到我們對地球的影響並開發了解決全球變暖的技術
  • 跨學科成解決氣候變化等棘手問題有效途徑
    在日前舉行的第二屆全球重大挑戰論壇上,與會專家表示,當前全球面臨資源短缺、環境汙染、氣候異常、災害疫情頻發等諸多嚴峻挑戰,需要多領域、多學科協同配合。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長達姆·安·道林在致辭中表示:「面對全球挑戰,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以創新的思路打破各學科的邊界,我們也同時希望在工程界、社會界以及科學界有更多的參與,要打造一個強有力的跨學科團隊應對全球的挑戰。」
  • 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災害使我國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如不採取對應措施,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產量可能減少5%~10%。有關專家認為――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低碳農業是以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以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為手段,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土壤有機質、做好病蟲害防治、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等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轉變,實現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匯的農業。前不久,在北京召開低碳農業研討會上,有關專家認為,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 專訪:3C原則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唯一途徑
    專訪:3C原則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唯一途徑——訪美能源問題專家黃靖 新華網美國檀香山2月1日電 油價持續高企,全球暖化不斷加劇,使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成為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長期研究能源和氣候問題的美國知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前資深研究 員黃靖表示,這一問題的嚴峻性超過人類以往任何挑戰,因為這要求國際社會協調一致、真誠合作,而要取得成功,舍3C原則別無他途。 「交流(Communication)、協調(Coordination)和合作(Cooperation),我稱之為3C原則,是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徑,對抗和孤立肯定會導致失敗。」
  • 前沿熱點丨利用負排放技術減緩氣候變化
    為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從空氣中去除和隔離CO2的負排放技術(NET)將發揮重要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利用負排放技術減緩氣候變化》,詳細介紹了負排放技術的特點、成本、碳去除能力以及應用潛力。
  • 陳志:農機企業任重道遠,農機行業大有可為
    近日,農業機械雜誌社旗下農機TV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協會會長陳志。記者:根據協會掌握的情況,目前農機企業復工復產情況如何,遇到了哪些問題,有哪些好的企業復工復產的案例值得推廣?陳志:這次疫情來勢洶洶,確實對服務業和製造業是一個巨大的傷害和衝擊。
  • 全球變暖,氣候變化問題的解決之道
    南北極融化,海平面上漲,全球最高溫度逐年攀升,森林大火頻繁發生,全球物種銳減,氣候變化開始反覆無常甚至病毒開始頻繁肆虐。這所有一切的根源都是全球變暖,氣候和環境所導致的。進入新的世紀,這些問題已經日漸顯著。
  • 應對氣候變化問題 施耐德電氣踐行數據中心"綠色行動"
    雖然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5)在西班牙馬德裡已經落下帷幕,但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講,」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越來越危險和明顯,COP25必須向世界傳達改變進程的堅定決心」。氣候變化問題,已經引起全世界的關注,人們開始愈加關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 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哲學思考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是認識氣候變化問題的根本出發點  氣候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馬克思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氣候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也是生物演化、人類誕生和文明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相似的氣候條件,為農牧生產技術傳播、古代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創造了有利條件。
  •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不僅在於科技
    「從科學層面而言,我們有解決所有問題的答案。問題不僅在於科技,而是在我們如何使用它。」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主題為「何去何從:氣候變化與人類命運」的氣候峰會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場次。其中,200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戴維·格羅斯發言中的一句話,令在座許多人深思。
  • 研究:冰有望解決氣候變化問題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12日報導,德法兩國的科學家研製出了一種新型冰晶——冰十六,該研究也許能解決氣候變化、能源生產、運輸和存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目前,該研究的具體應用還在設想階段,可行性尚有待商榷。科學家已經研製出了一種新型冰晶,它可以幫助地質學家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內部運作,並且應對氣候變化。
  • 太陽活動如何影響天氣氣候變化
    影響天氣氣候變化的幾種可能途徑  儘管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但根據多年來的觀測和分析研究,可以將太陽活動對天氣氣候變化的影響歸納成三種可能途徑:  太陽活動→地球大氣電離程度→大氣經圈環流→天氣氣候變化  一些觀測研究已表明,在太陽黑子的高峰期,地球大氣的電離程度比較強,尤其是在高緯度地區。
  • 經濟學英語: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技術創新和氣候變化解答了經濟增長的問題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金融會計商務英語聽力和口語練習,志願者主播為您語音播報:scarce resources:稀缺資源technological innovation:技術創新endogenous growth theory:內生增長理論quantitative model:定量模型carbon taxes:碳稅A. 2018
  • 專家視點:多學科交叉研究是氣候變化研究必然途徑
    因此,多學科交叉研究是開展氣候變化研究和環境問題研究的必然途徑。比如,公眾對霾天氣高度關注。霾天氣絕不僅僅是環境問題,而是與全球氣候變化存在緊密關聯。在研究中,環境科學和氣候科學交織在一起。  受學科發展水平制約,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國內外在進行氣候預測時存在一個局限:把氣候系統看成是氣候自身,僅僅依據氣象要素自身的變化進行短期氣候預測,比如前蘇聯的自然天氣周期和韻律、美國的平均天氣圖方法、我國學者提出的相似性和最大最小可能性等。實際上,大氣環流本身的記憶很短(小於10天)。在這種觀念指導下,研究沒有找到核心問題。
  • 印度應當堅定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立場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0月27日言論版頭條:上周印度在氣候問題上的立場變化引起了各界廣泛關注。印度政府和環保部部長拉梅什(Jairam Ramesh)個人均出面表示,印度的在氣候問題上的立場保持不變。
  • 氣候變化都已經說了三十年,為什麼我們還沒解決這個問題?
    Hansen是一位氣候科學家,他將研究重點從研究金星上灼熱的環境轉到地球上人為變化的大氣上,他直截了當地得出結論:「溫室效應已經被探測到,而且它正在改變我們的氣候。」那個月晚些時候,在多倫多舉行的第一屆關於大氣變化的世界會議上,我開始了一段關於氣候變化科學、影響和相關能源選擇的新聞旅程,這段旅程從未停止,從北極到白宮,從太陽能技術實驗室和核電站燃料池到梵蒂岡。
  • 地球的一半︱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應對氣候變化
    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極端氣候事件(如強降水和乾旱)將會增多,會給長江流域4億多人口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2011年5月29日,乾涸的洞庭湖。IC  資料圖從2002年開始,我們在湖北省發起了「攜手保護生命之河-長江項目」——重新連接各個湖泊,恢復溼地。
  • 氣候變化和人類共同體的關係?聽聽科學家們怎麼說
    解決辦法其實很簡單,就科學而言,我們擁有解決所有問題的答案,但是問題並不在於科學或技術,而是我們如何使用它。」格羅斯強調,當人類作為命運共同體存在時,科學家應該倡導以相互合作、協調為主基調的國家合作,並非以國家、政治利益為主導的不良競爭,這也恰是世界頂級科學家協會存在的重要性。
  • 中國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問題回顧與展望
    本文對中國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的發生、發展和解決方案進行了歷史性的回顧,對能源、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治理的前景進行了展望。【關鍵詞】能源;環境;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以下簡稱能源、環境和氣候)問題是伴隨著工業文明的進步而發生和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