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國規模以上農機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464.67億元,同比2018年下降4.43%,出現負數增長。這也是自2004年以來,我國農機工業首次步入負增長通道。
2020年年初,農機行業又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在新的形勢下,行業發展走向何方,面臨哪些困難,發展機遇有哪些,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在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中做出哪些積極的工作?
近日,農業機械雜誌社旗下農機TV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協會會長陳志。
記者:根據協會掌握的情況,目前農機企業復工復產情況如何,遇到了哪些問題,有哪些好的企業復工復產的案例值得推廣?
陳志:這次疫情來勢洶洶,確實對服務業和製造業是一個巨大的傷害和衝擊。疫情爆發以後,協會根據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有關政府部門的要求,對協會所屬的會員企業開展調研工作,及時掌握企業復工復產的情況。
在疫情發生以後一段時間看,農機行業的復工復產情況非常好,即使在疫情高發的時期,相對來說,農機製造企業為了趕農時、保春耕生產,克服了巨大的困難,積極復工復產。
2月中旬,協會通過問卷、電話、微信等方式,了解到的企業復工復產率達到86%,當時在全國其他行業中是比較高的。目前農機行業基本上已經克服了疫情高發時面臨的幾個困難,如物流不暢、產業鏈銜接不暢、返崗工人上崗難和防疫物資有缺口等。
近期,協會調研走訪了一些企業,很多企業兩班倒,甚至三班倒,體現了農機企業在防控疫情的過程中,在大災大疫面前,抗擊疫情的決心。為了保糧食、保農業、保春耕,農機企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其中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2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與中國農機工業協會、中國一拖、雷沃重工、中國農機院及浙江省經信委視頻連線,召開視頻會議,了解農機企業復工復產情況,研究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當時協會把掌握的企業在復工復產中遇到的問題及困難,及時向工業和信息化部做了反饋,直接的成果是推動了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名義向各省下發的《關於做好農機裝備行業企業復工復產保障工作的通知》,為農機裝備運輸開闢了綠色通道,為農機裝備能夠及時到達春耕生產第一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農機行業有很多做的比較好的企業,特別是一些骨幹企業,包括中國一拖、雷沃重工、山東五徵、沃得農機等主機企業,還有一些零部件企業等。
記者:目前我國農機工業運行是一個什麼樣的態勢?特別是接下來幾個月和全年會是一個怎樣的走勢?
陳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更是消費者、農機企業以及媒體所關心的問題。
2004—2014年,農機行業經歷了「黃金10年」,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0%以上。從2015年開始,農機行業進入了深度調整期,到2018、2019年,特別是2019年,農機行業出現了零增長甚至是微量負增長。
2020年1季度,受疫情影響,農機行業規模以上農機製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呈現下降趨勢,同比下降16.64%。但農機行業相對服務業、製造業其他領域,特別是和機械工業的其他子行業比,還算是比較好的。
4—5月,協會陸續了解到很多非常可喜的信息。4月,很多企業加班加點趕回1季度生產和銷售的缺口;5月,相當一部分企業甚至超出了2019年1—5月的生產量和銷售量,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情況。
一些拖拉機企業,如中國一拖、雷沃重工等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穀物聯合收割機在連續五六年下降的情況下,今年呈現增長趨勢。
有的企業還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水稻插秧機包括外資企業久保田、洋馬和井關,中國知名企業久富、江蘇沃得等,他們的銷量都超過了3000臺,有兩家外資企業的銷量增幅都超過了50%,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據。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疫情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包括社會各界都認識到保糧食的重要性。同時,各地的糧價也在不同程度上漲,使廣大農機用戶,也就是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看到了未來從事農業生產的保障和信心。所以,今年以來,農機行業是可圈可點的。
記者:目前國四階段排放進展如何?會不會因為疫情的影響,比預期的排放實施時間更晚一些?有沒有大致的日程,農機企業該如何應對?
陳志:毫無疑問,打響藍天保衛戰是國家的重大戰略,無論是哪個行業都要服從於國家的重大戰略,農機行業也毫不例外。
非道路移動車輛作為一個重要的汙染源,早已納入國家防控體系。2018年,國家相關部門就提出農機行業作為重要的非道路移動車輛的構成部分,由國三標準升級為國四標準的推進計劃。但是推進這項工作,環保並不是單一的要素,涉及很多因素。
原計劃是2019年2月發布非道路移動車輛國四排放限制標準,但是到目前一直沒有發布。今年疫情出現以後,這個工作也某種程度上受到一定的影響。
今年春節前,中國農機工業協會與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分別代表3個行業,向生態環境部部長寫了一封信,主要是反映行業的訴求,希望能夠儘早出臺排放限制標準,同時能夠明確標準出臺之日和法規實施之日的時間間隔有多長。部長非常重視我們的信件,已經做了批示,要求重視行業協會的意見,積極推進這項工作。
現在預計,標準的發布時間應該在今年6—7月,如果晚於這個時間,建議實施標準的時間推遲到2021年年底,要給企業留足夠的試驗驗證時間。
當然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農機製造企業,特別是行業骨幹企業,已經就國四排放升級做了很多技上的準備和生產上的準備,特別是一些發動機製造企業,像玉柴、全柴,濰柴、一拖柴油機等。
記者:農機行業現在急需解決的問題有哪些?企業或者針對行業的政策還應該有哪些?
陳志:很多人對農機行業,特別是農機製造企業非常關心,我認為中國的農機製造企業還是比較爭氣的。中國本土農機製造企業為中國的農業提供了90%的裝備,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比如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小四輪、農用三輪車,雖然簡單,但是它非常貼合農業農村的實際,深受農民的歡迎,這樣的產品我覺得不能定義為低端產品。
任何一個國家的農業都不能和中國相比,中國的農業太複雜,作物品種多,區域差別大,氣候條件、土壤條件、農藝制度千差萬別,所以對農業機械的需求,也是多種多樣的。
很多國際上最先進的機械到中國反而不好用,因為和中國的特殊性不相匹配。中國很多特有的作物和特有的農藝制度所需要的特種的農業機械,基本上是本土企業自主提供的。
當然,和國際先進位造水平相比,我們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確實還有很多問題,有些問題是整個製造業的共性問題,有些是行業自身的一些特殊的問題。總體來說,有4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一是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因為長期以來,中國的農業是以糧食為綱,農機製造企業也是圍繞糧食作物在做文章,因此造成糧棉油大宗作物機械多,果蔬茶經濟作物機械少;北方平原地區機械多,南方丘陵山區很多地方還是空白;耕耙播收機械多,加工、倉儲、運輸機械裝備少;單一設備多,複合型設備或者成套設備少。另外,中小裝備多,大型高端裝備和發達國家比還有差距。
二是行業創新能力不強。這一方面是因為原來「反哺農業剪刀差」,造成農機企業利潤率低,投入能力不足。
另一方面,改革開放40年來,原來和國外的技術差距比較大,我們從國外得到了我們認為很先進,但其實已經過時的技術,而在當時得到這樣的技術又比較容易,造成我們自己的創造能力,相對來說越來越懶惰了。
另外,整機和零部件的協同創新,我們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三是工業製造水平不高。這和國家的整體工業水平有關,具體到農業機械,原來和汽車、工具機、工程機械比就有差距,這些年雖然進步很大,比如雷射切割機、下料設備、工具機、水性漆的塗裝設備等,這些方面從資金投入方面就能做到。
但有些環節單從經濟投入方面是做不到的,比如工業軟體、試驗驗證的一些方法、標準和數據等。所以我們的製造水平、製造能力提升還有一段路要走。
當然,這幾年由於製造能力、製造水平的快速提升,我們的農機產品質量也有大幅度提升,但是和國際先進水平,如約翰迪爾、久保田、克拉斯等國際上頂級的企業相比,我們的產品質量、製造水平還有很大差距。
四是國際競爭力不強。原來我們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以性價比優見長,現在由於一些新興國家,比如印度、越南等,他們的製造業水平也在快速崛起,不斷擠壓我們的空間。而發達國家,也設置了很多技術上或者是貿易上的壁壘,使我們的農機產業在國際市場上舉步維艱。
當然,我們也欣喜地看到,近幾年國內的一些產品,比如插秧機、水稻收穫機械、中型拖拉機等,出口勢頭較好。拖拉機出口到中東、東南亞、非洲,還有一部分出口到歐洲。
未來,農機企業、農機行業一定要重視國際市場的開發和拓展。
記者:面對當前的形勢,遇到這麼多困難,我們未來該怎麼去應對?協會為行業更加健康的發展,要做哪些工作?
陳志:中國農機工業協會作為國家級行業組織,第一,要服從服務於國家戰略大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要在農機企業和國家部委甚至和黨中央國務院之間搭建傳達信息的渠道,這是我們的重要責任。
在這方面協會做了一些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比如為了振興裝備製造業,國家發改委實施了兩輪《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農業機械領域是中國農機工業協會在牽頭,包括提出指南、推薦企業、監督企業對項目的實施。協會成功推薦了10餘家企業的10多個項目入選國家支持的項目庫,獲得國家的支持。
再比如,工業和信息化部實施的高質量發展專項、強基工程等項目,協會都積極推薦行業骨幹企業參與。另外,反映企業的訴求,包括剛才提到的國四排放升級,協會把企業的訴求反饋給國家主管部門,爭取把它變成國家相關的政策。
第二,制定行業規則,規範行業運行秩序。這方面有效的手段還不多,但是協會通過呼籲,通過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同時協助國家部委的一些行政措施,逐漸取得一些效果。
當然,主要還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比如小麥收割機企業在高峰時有200多家,現在行業前5名的企業,其市場佔有率達到90%以上,產業集中度非常高。
從2016年開始,協會就注意到拖拉機市場的亂象,包括大馬拉小車、行業無序競爭等,對此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和辦法。從去年開始到今年,拖拉機製造企業的數量大幅度下降。原來洛陽周邊和濰坊周邊的一些小企業,地攤式組裝、低價位銷售、沒有售後服務,這樣的企業現在基本上逐漸消亡。
所以,規範行業運行是協會存在的重要價值體現之一。
第三,提升產品品質和質量,塑造民族品牌。在這方面,新媒體還是很有建樹的,協會品牌建設應該像新媒體學習以及合作,讓用戶知道怎麼去選擇,買什麼樣的產品放心。不能讓用戶吃虧,這是協會目前努力在做的工作。
第四,抓源頭。所謂抓源頭就是抓創新,從根本上扭轉跟在別人後面跑的局面。特別是中國地大物博,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全世界的農業在中國都能看到,但是全世界的機器不一定都適合到中國來。所以要從源頭抓起,讓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將精力投入到創新上來。
所謂創新就是客戶需要什麼?這個產品能夠給客戶帶來什麼?從這個角度上去研發新產品。
總體來說,中國農機工業協會任重道遠,農機企業同樣任重道遠。F&M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