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市場求大於供,補貼政策利好,農機行業經歷了飛速發展的黃金10年,也帶起了一批發家致富的農機企業。可是現在行業低迷了,而且可能還會繼續低迷。農機行業面臨「消費升級」的困境。而在這升級大浪潮之下,那些摸爬滾打多年的企業,誰能乘風破浪,誰又首當其衝被浪打翻呢?
什麼樣的農機企業會被淘汰?
01、依賴政策
農機購置補貼是農機行業黃金十年的推手,除了為用戶帶來了實惠之外,也間接使所有生產企業受惠。以至於現今有很多企業得了「政策依賴症」。
政策好的時候,企業賺的盆滿缽滿,失去了過度利好的政策扶持,企業進入了市場的寒冬。其實真正沒有政策的政策才是好政策,行業扶持政策如期退出,也將倒逼行業調整結構、加速轉型,徹底擺脫以往對刺激政策的依賴。好的企業不能完全依賴政策,而是希望有好的營商環境。
02、埋怨市場
賣不出去產品,怪市場不好,怪競爭對手不好,大環境不好啊、用戶不識貨啊、用戶嫌價格高啊...這種消極、頹廢、懶惰,唉聲嘆氣、怨天尤人的企業,怎麼去積極地開拓市場,改變現狀?
03、辦事拖拉
做任何事情不是思前顧後就是動作緩慢,一項技術改進要思考好幾個月,實施計劃要幾十個人來回商量,計劃一延再延,改進卻遲遲不做,人員總也招不齊,自以為是謹慎仔細,其實往往是貽誤戰機,看著機會偷偷溜走。
04、光說不練
嘴上理論一套又一套,從經營成本到操作思路,從渠道搭建到銷售增量分析,有邏輯有道理,可就是不執行。即使行動了,也是剛做了個皮毛,隨便碰到點困難就停下來。等別人都在點錢了他還在滔滔不絕。
05、只認低價
很多農機企業對零配件採購價格非常敏感。你說你原材料好,他說貴;你說你性能穩定,他說貴;你說你定位高端,他說貴...在他眼裡,只要便宜才好賣。可是以後低質低價的便宜貨真的沒有市場了!
06、喜新厭舊
一年半載下來,市場沒起來,就失去了耐心。然後不斷去重新選其它農機品類,如此反覆下來,除了浪費時間和資源,一無所獲。太急於求成,忽略了市場是需要培育和慢慢積累的,當然也需要不斷從失敗的過程中去吸取教訓和獲取經驗。
在這些企業還在原地踏步,怨天尤人,等待政策解救的時候,其實也就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什麼樣的農機企業更有前途?
01、敏銳,有遠見
對市場的冷暖變化有先知先覺,並及時做好準備,未雨綢繆。在四五年前,有的生產企業就預見到市場將會有一個回落洗牌期。那時就開始做好度過市場寒冬的準備,那時就不再擴大廠房的規劃,而是減支增效,提高廠房使用率,控制成本,精簡人員,並調整產品銷售渠道,開拓新的客戶群體。
02、懷揣夢想
一旦做了某種產品就不輕易放棄,會堅持2年、5年、10年以上,這種企業其實實現的是一個夢想,企業掌舵人可以隨時拉開衣袖,指著手腕說:你一刀從這裡切下去,血管裡面流出來的都是我們自己品牌的血。這樣的廠家更注重長遠規劃,而不在乎一時得失。
03、利潤清晰
不在乎整體銷量的高度,更注重利潤和來源點。不怕一年過後算帳的時侯,帳戶裡沒有錢,他知道自己的利潤來源點在哪裡。心裡有一本清晰的帳,哪些錢該花,一定毫不猶豫的花,而且會花到點子上,哪些錢不該花,抓的滴水不漏。
04、目標明確
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要的市場,進度、時間、方式。並有效通過一系列可行措施來達成自己設立的目標和執行計劃。這樣的廠家會把大目標逐步分解出無數個小目標,一個個的去擊破。
05、營銷敏捷
在年初的時候就能制定出這一年的營銷行動計劃,每個季度,每個月該做什麼瞭然於胸。市場變化,他也會隨著變化,一切圍繞著市場,用戶而行動,不僅能把營銷做得風生水起,更關鍵的是,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的計劃,並按照自己的設定實施。
06、管理完善
規模擴大後,老闆不再親自做市場了。那麼,老闆每天要幹些什麼呢?制訂規章制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了制度就要按制度辦事,這樣管理起來就輕鬆得多。否則,事事請示,還不把自己忙得暈頭轉向。
歸根結底,這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只有不斷學習和積極改變,在變化中尋求機遇,農機企業才能在這波濤洶湧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