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機行業如何走出困境?

2020-11-30 中投顧問

  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目前,我國農業裝備科技創新已經從改造仿製,進入到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協同創新階段。但是,仍然存在產品有效供給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質量水平有待提升等「短板」。對此,專家表示,只有通過融合協同創新,加快補齊技術「短板」,才能驅動農業機械化高質高效發展,推動我國從農機生產大國向農機強國轉型。

  創新是推動我國農機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2014年以來,我國農機行業在經歷了「黃金十年」後,進入深度調整期,既有部分企業在殘酷的產業競爭中被淘汰,也有不少企業通過堅持不懈的創新從困境中突圍。眾多業內專家均表示,目前我國農機行業已進入融合協同創新的新階段,要通過協同創新推動創新資源向農機產業集聚,共同探索農機行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新模式,開創農機行業創新新格局,推動我國從農機生產大國向農機強國轉型。

  創新推動產業升級

  位於吉林省西南部的梨樹縣,地處東北松遼平原腹地,不僅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全國重點商品生產基地,還是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國家綠色畜牧業發展示範縣。11月15日,該縣加入了「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成為我國農機協同創新的試驗場。近年來,梨樹縣全力推進農業全程機械化建設,全縣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3.6%。但是,梨樹縣農業現代化建設仍存在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農機農藝結合融合不夠等問題。

  吉林省梨樹縣副縣長李樂新表示,希望以加入「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建設為契機,引進更多政策、科技、智力支持,推動農機農業深度融合,增加農機有效供給,為當地農業發展注入活力和動力。

  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梨樹縣的發展是我國農業機械化建設的一個縮影。當前,我國農業裝備科技創新已經從改造仿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進入到以自主創新為核心能力的協同創新階段,形成了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並聯發展的新格局。2019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均已超過80%,農機裝備的快速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農機化和農機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存在產品有效供給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質量水平有待提升等「短板」,薄弱環節、薄弱區域、薄弱作物農機化水平較低,信息化引領的農機和農藝融合不夠。「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需要進一步增加農機創新能力,從而更好地支撐鄉村振興,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和決勝全面小康建設。」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說。

  據了解,一批農機企業正通過科技創新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品結構,已經在採棉機、甘蔗收割機、花生收穫機、殘膜回收機、辣椒收穫機等薄弱環節研發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對此,專家表示,只有通過科技創新,加快補齊裝備技術「短板」,才能驅動農業機械化高質高效發展。下一步,要以農機農藝結合、良種良法配套、增產增效並重、生產生態協調為主線,統籌短板機具、高端裝備、技術集成、配套推廣,全力推進農機化科技創新。

  凝聚行業創新資源

  關鍵核心技術是所有製造行業的戰略制高點。目前,我國農機領域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仍需進一步突破。同時,產業利潤率低,創新動力不足,高性能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依賴進口等問題依然突出。對此,中國農機院副院長方憲法表示,我國農機產業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尚不完善,技術創新服務資源分散,各類技術創新服務機構能力不足、服務模式陳舊,無法對產業技術創新提供有效服務。因此,要通過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凝聚農機行業創新資源,從而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從0到1」的突破。

  據介紹,科技部農村中心2019年開始著力構建「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遴選10個高校、10個科研院所、10個農業創新型企業、10個農業科技園區、10個創新型縣(市)、10個創新型鄉鎮、10個科技示範村、10個法人科技特派員單位、10個星創天地、10個新型研發機構等作為100個縱向聯繫點,並聯繫若干國家級智庫、金融機構等形成N個橫向聯繫點,構成了一個縱橫交織、有機聯繫、開放協同的創新網絡。

  專家表示,構建「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不僅能夠有效破解產學研用對接難、項目基地平臺融合難、協同創新跨界難、社會創新資本進入難等難題,還能加快探索科技有效供給、成果轉化服務、人才進鄉入村等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新模式。

  方憲法認為,「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能夠更好地對創新資源進行凝聚和整合,並構建起開放、協同、高效的技術研發平臺,從而推進行業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先進位造基礎工藝等方面的研發和產業化工作,助力形成農機科技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並跑,以及部分領域領跑的局面。

  「協同創新方式已成為產業技術創新的主要發展趨勢和戰略選擇。」青島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尚書旗表示,目前在重大產業技術領域,國際競爭已不是個別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

  尚書旗認為,下一步應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骨幹企業的人才和學科優勢,集聚人才、資本、信息、技術、設備等資源要素,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推進資源合理配置與成果共享,實現跨領域、跨學科的聯合攻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實現農機裝備創新研究的重大突破。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也是農機科技創新需要突破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農業裝備製造和使用大國,能夠研發生產4000多種農業裝備產品。但是,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及產品研究方面,大多還處於實驗室階段,產業化應用明顯落後於主要發達國家。因此,要進一步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從實驗室進入市場的速度。

  廣東是大灣區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腹地,是形成全面開放創新格局的前沿陣地。廣東現代農業裝備研究所所長張漢月表示,得益於與中國農機院等行業單位的協同創新,該所在華南地區特色農業裝備的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取得較好成績,已初步成長為區域特色農機創新與服務中心。今年,該所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收入超過4億元,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實踐證明,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工程,涉及很多環節,如創新源頭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創新成果價值發現、成果與市場的匹配等。如何打通這些環節,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中國技術交易所副總經理高靜表示,只有加快推進協同創新體系建設,才能為高校、院所、企業、園區,以及新型研發機構提供最優質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更好地服務農機產業的創新發展。

 

相關焦點

  • 我國農機行業如何走出困境
    在經歷了「黃金十年」後,進入深度調整期——  我國農機行業如何走出困境目前,我國農業裝備科技創新已經從改造仿製,進入到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協同創新階段。但是,仍然存在產品有效供給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質量水平有待提升等「短板」。對此,專家表示,只有通過融合協同創新,加快補齊技術「短板」,才能驅動農業機械化高質高效發展,推動我國從農機生產大國向農機強國轉型。  創新是推動我國農機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
  • 陳志:農機企業任重道遠,農機行業大有可為
    2019年,我國規模以上農機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464.67億元,同比2018年下降4.43%,出現負數增長。這也是自2004年以來,我國農機工業首次步入負增長通道。2020年年初,農機行業又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在新的形勢下,行業發展走向何方,面臨哪些困難,發展機遇有哪些,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在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中做出哪些積極的工作?
  • 農機零部件行業迎來發展新機遇
    中國農機化導報記者孫紅梅文/圖  零部件強,則主機強,這是機械製造行業的共識。在國外農機產品不斷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的當下,我國農機行業能否借力「中國製造2025」,實現彎道超車,需要主機企業與零部件企業共同努力。
  • 走出的「囚徒困境」 小基金如何逆襲成「大塊頭」
    原標題:小基金如何逆襲成「大塊頭」 來源:上海證券報公募基金產品數量近年來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目前已超過6000隻。在新基金不斷發行的同時,產品同質化現象也日益嚴重,不僅造成了行業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也給基民「選基」帶來了很大困擾。
  • 《博弈與社會》:人類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博弈與社會》:人類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  內容簡介  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但基於個體理性的決策常常與集體理性相衝突,導致所謂「囚徒困境」的出現,不利於所有人的幸福。人類如何走出「囚徒困境」,走向合作共贏?本書用博弈論的視角給出了答案。
  • 2020年中國農機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農業是我國立國的根本,一直以來都受到國家和政府的重視。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道路。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70%,農用機械總動力不斷增長,但是行業仍存較多薄弱領域,國家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和農機購置補貼推動農機行業發展。「十四五」農機面臨較多挑戰與任務,到2035年我國將實現農業全程全面機械化。
  • 全球變暖:農業生產受重創,農機行業該如何應對?
    那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農機行業能做什麼?政策支持綠色農機發展· 《2018—2020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優先保證深松整地、免耕播種、植保、節水灌溉、施肥、秸稈還田離田、殘膜回收、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等支持農業綠色發展機具的補貼需要。
  • 三輪車「集體闖紅燈」 「宗申現象」成行業潛規則---來自農機質量...
    三輪車「集體闖紅燈」 「宗申現象」成行業潛規則  ---來自農機質量萬裡行的報導  提示:針對近兩年消費者對我國農機產品投訴增多的情況,中國質量萬裡行促進會於近日啟動了「農機質量萬裡行」調查活動,對我國主要農機產品
  • 智庫理論動態丨中國如何走出科技創新困境(外三則)
    來自地區、行業及時序層面的證據顯示,研發支出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具有負向影響,科技創新投入的大規模增長並沒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顯著提升,甚至出現了「研發成倍增加-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下降」的悖論現象,中國科技創新陷入困境。那麼,中國為什麼會陷入科技創新困境?
  • 砂石行業如何突破困境,實現高質量發展?2020年這些行業會議或有答案
    這一年,對於砂石行業來說,也是一個極具歷史性轉折的一年,創新驅動,轉型設計,步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但當前我們仍面對一系列的困難和挑戰。如何突破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回顧2020年行業會議,或許會找到方法和出路。1、第七屆中國(北京)國際礦業展覽會(CIME)6月中旬,疫情穩定後,被譽為中國礦業第一展的CIME2020亮相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
  • 存量市場,傳統農機向左還是向右?
    知谷自媒體作者 目前,我國農機行業的發展正處於轉型升級期,將更加聚焦產業質量發展,如破解核心技術壁壘、補齊產業短板、創新產品製造、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核心競爭力等,減速提質成為行業發展的新特徵。
  • 農機行業扶貧「青島經驗」面向全國發布
    舉報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和中國農機化導報聯合主辦的農機行業扶貧論壇暨
  • 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告《農機工業發展政策》
    >農機工業發展政策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更好地發揮我國農機工業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構建競爭有序、發展協調、增長持續的現代農機工業,滿足我國現代化農業對農機日益增長的需求,特制定農機工業發展政策。
  • 約翰·納什:走出「囚徒困境」的指路人
    有效的制度設計,就是如何通過納什均衡實現帕累託最優。只要談到納什均衡,即非合作博弈問題。幾乎所有教科書都要講著名的「囚徒困境」問題。作為納什均衡引出的一個最著名案例,囚徒困境揭示了博弈中雙輸的情境,直接挑戰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理論。在社會中,「囚徒困境」雖然普遍存在,但卻不是不能破解的。
  • 蔡凱龍:Libra如何走出困境
    (凱叔撰稿時,又傳來一家創始會員:Booking Holding退出,目前共7家退出)  失敗的Libra將會嚴重打擊數字貨幣行業的前景,比特幣價格也會受到重大負面影響。畢竟2019年上半年的比特幣牛市,和Libra引起熱潮與關注緊密相關。  連連碰壁,說明在現有的金融體系和監管環境下,Libra的處境艱難。Libra是時候深刻反思了,調整策略,也許還有一線機會。
  • 山東省農機工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
    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國農業合作社總數達95.07萬個,實有成員7221萬戶,佔農戶總數的27.8%,農機專業合作社3.48萬個;農村土地流轉面積超過3.4億畝,佔承包耕地面積的20.4%,農機市場需求進一步向大型、多功能、複式聯合作業方向發展。第二,我國農機市場的重點正由三大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畜牧養殖、林果業等領域轉移,相應的機械裝備市場潛力巨大。
  • 我國大豆蛋白產業陷入困境 無序競爭待破解
    當前,我國大豆蛋白產業面臨產能相對過剩、產品單一、低價競爭等問題,企業經營普遍陷入困境,壓力甚至傳導至上遊大豆加工企業和大豆收購價格。解決問題的關鍵,一方面要嚴控新增產能,擺脫產能過剩局面;另一方面要注重科研創新,拓寬應用領域,完善品牌建設,健全產業鏈。
  • 請給中國農機企業時間
    目前,我國仍舊以生產玉米、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為主,而歐洲畜牧業更為發達,所以農機企業一定會根據各地不同的市場需求推出農機產品。因此,我們不能僅僅通過兩個展會的展品簡單地對中國農機企業進行全盤否定。另外,農機企業的發展是社會經濟閉環中的一個環節,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農機企業存在的問題。
  • 上半年農機企業虧損面劇增
    「上半年我國農機企業經營壓力增大,企業收入大幅減少。」8月15日,中國農機工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寧學貴在2019中國農業機械與零部件行業峰會上作主旨發言時如上表示。  寧學貴表示,農業機械是機械行業中利潤率最低的。尤其是拖拉機體量最大,利潤最差。124家規模企業收入202億,虧損額3.22億,利潤率-0.12%。
  • 北鬥完成組網,農機自動導航產業駛入快車道
    那麼,北鬥導航如何應用在農機領域呢?90%,但是我國還不到1%。由此可見,北鬥導航農機自動駕駛系統等技術應用,在我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可喜的是,近兩年,國內北鬥農機應用範圍和領域,已經得到較大的擴展。其應用場景從播種、起壟、覆膜等作業,擴展到平地、開溝、施肥、插秧、噴藥、中耕、收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