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暖冬,溫室效應「威力」已現

2020-11-23 搜狐網

  核心提示:

  今天是世界地球日。我國今年確定的主題是「善待地球——從節約資源開始」。

  去年的一個暖冬讓電視機前的人們發覺「溫室效應」不再是一個空洞的名詞。對雪地鞋的生產者來說,它可能意味著一場痛苦難當的災難。

而受此「牽連」的還不僅僅是賣冬衣、冬鞋的廠商,本期,記者向你講述一個滑雪場在去年暖冬裡的黑色故事。

  本報記者房建浩叢俊儒

  新聞原點

  暖冬成了河南一小鎮的一場災難

  2007年4月2日,央視《東方時空》一期節目,內容:河南省項城市秣陵鎮,有眾多專門生產冬鞋的小企業,因2006至2007年度的暖冬,致使當地8000萬雙冬鞋年產量中的5000萬雙積壓於企業倉庫中,甚至有企業主因資金無法流轉而想不開,竟然想到了要自殺。這些企業主大多是借債投產的農民,一時間全鎮老幼每天最關注的就是每天新聞聯播後的天氣預報,盼著下雪,但又一次次失望。許多中年人為躲避上門的債主,不得不在年根離家。一網友在博客裡說,下班回家看到這期節目後,心生感慨:「這些雖然都是極端的案例,但現在還有什麼能讓大家感到震撼呢?好像都已經習以為常、麻木不仁了。趁現在還來得及,大家多為我們環境的未來,為子孫後代將來的生存做點什麼吧。

  身邊連結

  記者調查:滑雪場遭遇「黑色夢魘」

  點上煙,王利東(化名)深深地吸了一口。煙霧繚繞,升騰。他表情嚴肅,不苟言笑。似乎此刻又回到去年那個讓人鬱悶的季節。

  2006年暖冬,一場「天災人禍」

  「事實的確如此,2006年的暖冬,對我們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王利東目前是省會一家大型滑雪場的營銷部主任。以他的判斷,滑雪行業是一項新興的戶外運動,市場前景十分廣闊。可他萬萬沒想到2006年的暖冬讓這個新興行業遭遇到了夢魘。「整個滑雪業的收入比以前都有所下降,這是天災人禍。」

  據他介紹,2006年滑雪場的營業時間比以前晚了將近半個月,而停業時間又比以往早了半個月。一個月的時間就這樣被耗費掉,其原因就是暖冬的天氣給造雪帶來很大的困難。

  氣溫太高,

  造雪機噴出的竟是水珠

  「你知道2005年我們的狀況嗎?」他笑著說,「那時很多人給我們打電話要求買票滑雪,但到了現場卻發現根本滑不了。」

  「人太多了,雪橇、雪鞋供不應求,高峰時很多人根本滑不起來,因為人多密度太大。那確實是我們的『春天』。」他說。然而暖冬讓2005年的春天沒有延續下來,2006年滑雪道上卻是格外冷清,滑雪者相比去年有所下降。「天然雪指望不上了,就每天晚上用造雪機人工造雪。後來發現造雪只能持續四五個小時,因為氣溫太高,造雪機噴出的不再是顆粒,而是水珠。」

  那時,每個員工

  都做著與雪有關的夢

  王利東說,那時每人都會做夢,和雪有關。他經常會夢到太陽出來了雪場卻沒人。或者夢到滑雪者太多了,擁擠不堪。這個時候他通常會醒來,下床看看溫度計,然後把窗戶打開,伸手試試是否足夠寒冷。

  每天坐在電視機前收看天氣預報成為他的習慣。「如果不是幹這行的,你就不會有這種感受。你會感覺天太冷了怎麼行,而我們卻希望天越冷越好」。

  那3個多月王利東和他的員工每個人都急上火了,王利東嘴上起了好幾個火泡,每個人都很壓抑。

  暖冬的厲害,

  讓他深知環境保護的必要

  「我不會回想過去,過去是教訓。老回想過去就會背包袱。」他說。現在這個滑雪場正在擴建拓展新項目。改善一季養四季的經營模式。

  「我是真正體會到了暖冬的厲害。環境保護如此必要,我們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他說。

  數據發布

  2006/2007年冬季為我省近50年第二暖冬

  近日,我省氣象局發布了《暖冬分析》:與全國冬季偏暖趨勢相同,河北省大部分地區季平均氣溫偏高2.0℃-4.0℃,屬顯著偏暖或異常偏暖年份。近50年來,我省出現暖冬的年份主要集中在近20年中,且最暖的4個冬季均出現在近10年,2006/2007年冬季的偏暖程度僅次於2001/2002年冬季,成為近50年來第二個最暖的冬季。

  2006/2007年冬季,我省氣溫大部時段偏高。2006年12月全省大部分地區月平均氣溫接近常年;2007年1月全省大部地區月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1.0℃-2.5℃;2007年2月全省氣溫偏高最為顯著,大部分地區月平均氣溫偏高3.0℃-6.0℃,西北大部地區以及平原部分地區月平均氣溫異常偏高,偏高幅度在5.0℃以上。自1951年我省有氣象記錄以來,2007年2月的全省平均氣溫僅次於2002年2月,成為歷史同期第二個最暖的冬季。

  連結遙想

  私家車、公務車

  何時也能油改氣

  2005年3月,油改氣工作在石家莊市一推出,短期內就有了突破性進展,特別是進入2006年,國內成品油市場資源緊張,價格不斷上漲,進一步刺激了油改氣速度的提升。到今年年底,石家莊將有八成以上的計程車完成油改氣的改裝工作。

  近20萬輛機動車每天排多少尾氣

  石家莊現在的計程車數量在7000輛左右,這個數字遠遠小於石家莊的各類機動車總量。而據統計,2004年石家莊的各類機動車數量已達17萬輛之多。很難想像,如今已近20萬輛的機動車每天的尾氣排放量將是一個什麼概念。雖說汽車尾氣等人類行為並不是暖冬天氣形成的主要原因,但它們的確對暖冬氣候起到了相當大的增強作用。

  諸多問題讓私家車難以油改氣

  與機動車總量相比,燃氣的計程車、公交車數量甚微。那麼,大量的私家車、公務車何時也能油改氣呢?

  儘管油改氣讓計程車司機降低了營運成本,但目前並沒有引起其他車輛車主的太大興趣。「改裝一輛車,需要3000多元,得跑多長時間、多少裡程才能把改裝費省出來?再說,私家車油改氣能否通過年檢?改裝後動力與原來相比會差多少?這都是問題啊!」一些私家車車主這樣說。省會幾家可以進行油改氣的汽修負責人印證了私家車車主的說法:「沒有承攬過私家車油改氣的業務。」

  其實,就算是私家車有了油改氣的願望,也很難在短時期內得以實現。省發改委有關人士介紹,從環保、經濟效益角度考慮,油改氣有其合理性,但河北沒有天然氣氣源的主動權,供給河北多少氣,由國家控制。在目前天然氣資源比煤電油還要緊張的情況下,油改氣進度要適當控制。

  連結動員

  綠色環境,從少開一天車開始

  20日,建設部副部長齊驥透露,首屆中國城市公共運輸周及無車日活動將於今年9月16日至22日舉辦。迄今為止,已有北京、天津、上海、濟南、杭州、深圳等106個城市正式籤署參加此項活動的承諾書。我們不能做到所有的車輛都棄油燒氣,是否也能參與到這一公益行動中來呢?

  連結資料

  世界無車日「世界無車日」活動最早起源於1998年的法國。法國綠黨領導人、時任法國國土整治和環境部長的多米尼克·瓦內夫人倡議開展一項「今天我在城裡不開車」活動,得到首都巴黎和其他34個外省城市的響應。當年9月22日,法國35個城市的市民自願棄用私家車,使這一天成為「市內無汽車日」。隨後,歐洲其他國家及北美、南美和亞洲不少城市競相效仿,使9月22日成了「歐洲無車日」、「世界無車日」,至今,國際上已有超過1000個城市開展過「無車日」活動。

相關焦點

  • 溫室效應日漸嚴重,或引起冰河時代的到來,人類將何去何從?
    相信大家在今年都會感覺到夏天比以往來得要早,對一些北方的朋友更深有同感,早在4月份很多北方的朋友就穿上了短袖,這一現象還是很少出現的,而現在的冬天也成為了暖冬,冬天的雪越來越少,這些現象也全都是因為人類肆意破壞自然導致的全球變暖出現的。
  • 自我抉擇的溫室效應後果
    近年代幾乎全球各地都能夠感受到平均氣溫的升高與暖冬帶來的環境惡化或者是病毒危機。而此刻更有全球生物圈失衡的消息不得不被世界各國重視。好在人類已經認識到自己所犯下的錯誤,人類目前正站在地球溫室狀態臨界點上。未來會怎樣發展,還要靠全體人類怎麼選擇。近年來每逢夏季則頻發熱浪導致氣溫高達40攝氏度以上的局部氣溫給當地引發了乾旱與火災頻發。
  • 調控「邊際效應」減弱 樓市現「暖冬」
    擠出了投機泡沫、調整了市場結構、抑制了房價過快上漲,持續了兩年多、號稱「史上最嚴」的房地產調控,也隨著近期樓市「暖冬」的到來,逐漸顯露出調控「邊際效應」減弱的跡象。專家表示,在當前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基礎尚不穩固的情況下,現行調控政策仍有必要繼續堅持,更具長效性、更具市場化的政策也亟待出臺。
  • 可怕的溫室氣體
    我們經常聽到:溫室效應導致氣候變暖,冰雪融化,冬天沒有以前那麼冷了,新聞也經常報導冬季出現爆冷的現象。暖冬與冬季爆冷一樣,都是全球變暖氣候異常的表現。全球變暖討論的是氣候問題,冬季爆冷只屬於氣象事件,氣候是一段時間的氣象表現和趨勢,用某一個氣象事件來反駁氣候趨勢不合科學。出現暖冬並不意味著可以放鬆冬季防寒保暖。因為即使在暖冬,不排除有強冷空氣影響,出現強降溫天氣。因此,我們要及時了解天氣的變化,提前做好降溫防潮工作。
  • 溫室效應/低碳經濟與我國節能減排對策分析
    本文在闡述溫室效應危害性的基礎上,首先探討了發達國家應對溫室效應的新舉措――發展低碳經濟,然後從宏觀戰略到微觀具體措施兩方面分析中國如何緩解外部國際環境壓力,如何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為經濟發展贏得更大空間,同時希望能為保護中國生態環境有所幫助。
  • 暖冬的成因與利弊
    至2000年30年平均值作為常年值)時,稱該年該區域為暖冬,否則為冷冬。  暖冬的概念具有嚴格的科學定義,是否暖冬一定要看整個冬季的全國平均氣溫是否高於常年值。所以冬季裡某一時段出現氣溫偏高(相對暖和)時,就說是暖冬,另一時段氣溫偏低(相對寒冷)時,又說是冷冬,那就出現一個冬季既是暖冬,又是冷冬的笑話了。
  • 出現暖冬的原因是什麼
    暖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常常是多種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暖冬的成因有以下幾個方面:1、我國處於偏暖期氣溫的變化有一定的周期性.近一百多年來的氣象資料統計表明,我國溫度存在著大約30年為一周期的冷暖交替.上世紀20年代以前偏冷,20到40年代偏暖,50到70年代偏冷,80
  • 溫室效應會給我們帶來哪些不良影響
    2020年被認為是現實版的末日電影,而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變暖,也許是我們所見自然災害的罪魁禍首。那麼,溫室效應對我們的生態環境都會產生哪些影響,它的成因又有哪些,我們又能做些什麼來減緩災難的發生?1.溫室效應對我們的生態環境會產生哪些影響?
  • 溫室效應的定義
    溫室效應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就是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後放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大氣變暖的效應。如果沒有大氣,地表平均溫度就會下降到-23℃,而實際地表平均溫度為15℃,這就是說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提高38℃。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這就是有名的「溫室效應」。  破壞大氣層與地面間紅外線輻射正常關係,吸收地球釋放出來的紅外線輻射,就像「溫室」一樣,促使地球氣溫升高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
  • 人類能夠挺過溫室效應這個大災難嗎
    需要我們自己調節環境和資源在適合我們長久繼續發展的度上,但是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人類根本就不注意這個問題,直到發生了許多自然災害災難,才忽然醒悟,本來自然能夠將我們產生的不適應我們長久生存的物質氣體轉化成我們能夠利用的物質,但是我們人類大肆的獵取,打破了這個平衡,人類工廠的運作產生了許許多多有害氣體,破壞臭氧層,一場硫酸雨就能使一片森林不復存在,人類用O2呼吸產生CO2,燃燒產生CO2,地球環境在變熱,冰川在融化,我們都知道CO2是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
  • 浙江過去10年經歷8個暖冬 今年情況半月後揭曉
    這不是危言聳聽  過去10年,浙江已經歷8個暖冬  今年,又是一個暖冬?  記 者 王 雷  2月5日,北京最高氣溫達到16℃,創下了1840年有氣象資料以來歷史同期最高紀錄。  這份經過反覆論證的報告預測:到21世紀末,在多種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預計的全球地表平均增暖1.1至6.4℃。海平面上升0.18—0.59米。  樊高峰也是剛收到這份報告,出于謹慎,他沒有向記者透露更多的、未經審議的報告內容。  「增暖6.4℃,這是個非常恐怖的數字。
  • 連棟溫室-溫室效應篇
    溫室效應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就是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後放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大氣變暖的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層厚厚的玻璃,使地球變成了一個大暖房。
  • 連續15年氣溫偏高 今年我國是否又遭遇暖冬氣候?
    暖冬並不意味著整個冬季都很暖和,冷暖交替是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暖冬季節裡也常常出現冷暖交替的現象,但是以暖佔優勢,即暖的時間要比冷的時間長,暖的幅度要比冷的幅度大。反之則為冷冬。  暖冬形成的原因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持續暖冬氣候,但是1999年和2000年冬季氣溫又明顯下降,暖冬特點表現不明顯。那麼暖冬和冷冬主要是受哪些因素制約而形成的呢?
  • 知識點 | 什麼是溫室效應與陽傘效應?
    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受熱後向外放出的大量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於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太陽的短波輻射能夠透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使地表增溫;同時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又能吸收來自地面的長波輻射,減少地表熱量的外散,使氣溫升高。
  • 這些生物因素竟會顯著導致溫室效應
    引發地球變暖的溫室效應早已從一個科學問題擴展到了國際政治領域,其實,氣候變化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的,一是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另一個則是自然界自身的運動變化,後者對氣候的影響往往是隱秘而又顯著的。 1.隨著適應更高溫度,細菌會釋放更多碳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會有這樣一種感受:環境溫度越熱,呼吸越急促,甚至會有呼吸不暢的感覺。
  • 冬天極寒天氣的「元兇」或許是溫室效應,冰河世紀或許成為現實
    我個人認為,它更像是溫室效應的預警信號,今兒咱就跟傢伙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一下,溫室效應為何是冬天變冷的「元兇」。大家知道的溫室效應,可能簡單地認為它只會導致全球溫度變暖,依照這個理論想法,冬天應該會變得越來越像「暖冬」才對啊,為何變得越來越冷?俗話說:「下雪不冷,化雪冷",從物理科學來解釋呢,就是因為雪融化成水的這個物理過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熱量,空氣中的熱量被吸走了,自然就會變冷。
  • 全球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俗稱「大氣保溫效應」。來自太陽的熱量以短波輻射的形式到達地球外空間,然後穿越厚厚的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吸收這些短波輻射熱量後升溫,升溫後的地球表面反而向大氣釋放長波輻射熱量,這些長波熱量很容易被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吸收,這樣就使得地球表面的大氣溫度升高,這種增溫效應類似於栽培植物的玻璃溫室,故此得名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
  • 最新研究顯示 二氧化碳產生溫室效應只需10年
    來自卡內基科學研究所最新的研究顯示,人類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將只需10年的時間就會對地球產生最大溫室效應。 物理研究所(IOP)表示,他們希望消除人們的一個誤解--二氧化碳需要花上幾十年的時間才會對大氣產生溫室效應。
  • 甲烷溫室效應獲實驗室外觀測證實
    原標題:甲烷溫室效應獲實驗室外觀測證實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日報導,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俄克拉何馬州南大平原觀測站十年來獲得的對地球大氣的綜合觀測數據,首次直接證明了甲烷導致地球表面溫室效應不斷增加。
  • 溫室效應「禍首」變能源
    原標題:溫室效應「禍首」變能源   全球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導致了溫室效應等問題,科學界一直在探索如何將空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回收並轉化。上海高研院研製相關高科技裝置,讓甲烷與二氧化碳「攜手重生」,變廢為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