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不行?英國老牌雜誌《經濟學人》集團卻偏偏出了一本新雜誌

2020-11-29 搜狐傳媒頻道

  文|葉永青

  《獨立報》雖然停刊,但雜誌界的寵兒,英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母公司經濟學人集團偏偏出版了一本新雜誌《1843》。雜誌由《經濟學人》前副主編艾瑪·鄧肯(Emma Duncan)出任主編。

  雜誌的名字看上去頗為奇怪,鄧肯在發刊詞裡解釋稱,「我們為雜誌起名《1843》,就是為了紀念《經濟學人》的創立日期與其深重的歷史,並體現兩個出版物的緊密關係。

  「兩本雜誌的目標讀者都是同一個類型——那些對思想和文化好奇的人以及想要知道世界的各個地方在發生什麼的人。 」鄧肯寫道,「但是我們兩本雜誌會用不同的方式去呈現這些內容。《經濟學人》為您提供簡潔、以證據為基礎的報告和意見; 《1843》提供一個更悠閒的視角去探索世界之所在。《經濟學人》表達的是你需要知道信息去引領現在的世界; 《1843》將告訴你什麼可以幫助您在生活中享受更多一點。《經濟學人》告訴你外面的世界;《1843》關注身邊的事物——設計,風格,技術,個人福利,旅遊,美食和美酒。但雜誌有兩個共同的關鍵因素:永不滿足的對改變生活的追求;共享全世界各地良好的媒體網絡報導資源。」

  看起來《1843》是對《經濟學人》的一種補充。

  《1843》發刊詞全文如下:

  艾瑪·鄧肯Emma Duncan | 2016 年4月/5月

  歡迎來到《1843》。1843年在文化和教育方面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一年,同樣也是一個社會日益繁榮而政治動蕩的時代:拜倫勳爵(Lord Byron)的女兒阿達洛夫萊斯(Ada Lovelace)寫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電腦軟體程序,補全了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初步發明但從未完成的電腦程式;約瑟夫·克魯格(Joseph Krug)開始了他的香檳公司,如火如荼地開始了他的事業徵程;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享受著他事業與聲望的巔峰,發表了他的代表作《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而大西洋那邊的愛倫坡(Allen Poe)寫下了悲傷的小說《洩密的心》(「The Tell-Tale Heart」)。在倫敦,詹姆斯·威爾遜(James Wilson)當時還是個經濟條件尚不穩定的制帽匠,憑藉其一顆對經濟不公正行為深感憤怒的心,創立了《經濟學人》,開展了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運動。

  《經濟學人》在那個年代還是一個很小的機構。其大部分的報導都是威爾遜親手攥寫。他唯一的記者通訊員是他妻子的妹夫,一個擁有煤礦,熱愛化學的約克郡的牧師,他們一心一意地經營著這份雜誌。威爾遜支持自由貿易,但也會為了讀者做出讓步。《經濟學人》的第一個封面故事標題即是「我們與巴西到期的商業條約」。

  此後,《經濟學人》規模在不斷壯大,讀者人數和內容覆蓋廣度不斷增加。它現在擁有超過160個編輯人員,超過140萬的發行量,內容涉及科學、藝術以及全球的政治和經濟。現在《經濟學人》發行了一本姊妹雜誌《1843》,《1843》的發行也將幫助《經濟學人》集團擴大經營範圍並促進雙方利益。

  我們為雜誌起名《1843》,就是為了紀念《經濟學人》的創立日期與其深重的歷史,並體現兩個出版物的緊密關係。兩本雜誌的目標讀者都是同一個類型 –- 那些對思想和文化好奇的人以及想要知道世界的各個地方在發生什麼的人。 但是我們兩本雜誌會用不同的方式去呈現這些內容。《經濟學人》為您提供簡潔、以證據為基礎的報告和意見; 《1843》提供一個更悠閒的視角去探索世界之所在。《經濟學人》表達的是你需要知道信息去引領現在的世界; 《1843》將告訴你什麼可以幫助您在生活中享受更多一點。《經濟學人》告訴你外面的世界;《1843》關注身邊的事物 — 設計,風格,技術,個人福利,旅遊,美食和美酒。但雜誌有兩個共同的關鍵因素:永不滿足的對改變生活的追求;共享全世界各地良好的媒體網絡報導資源。

  我們的第一期雜誌,呈現了我們在今天與未來的每一期雜誌中都會為您而準備的美好事物。在不同報導之外,我們也會為您推薦閱讀、觀看、參觀、遊樂、旅行和收聽的眾多不同選擇。我們希望您喜歡閱讀我們的雜誌。當然,我們也樂意為您編撰這樣的雜誌。

寫作水平足以彌補設計的不足

  其實從本質上而言,這算不得一本新創刊的雜誌,而是經濟學人集團將旗下的一本老雜誌重新換名包裝了一番。

  《1843》的前身是《智生活》(Intelligent Life),這是由經濟學人集團出版的雙月刊文化雜誌,之前一直是一本每年夏天發行的年刊,在2007年9月轉為雙月刊。這是一本高端的生活方式類雜誌,內容覆蓋 「藝術,風格,食品,釀酒,汽車,旅遊和世界上所有有趣的事情「,其自身定位為「輕財經類生活方式雜誌」。雜誌以深刻的文字和富有創意的採訪報導見長,融合國際視野以及特別的生活投資理念。有人評價說,這依然是一本帶有《經濟學人》文風的雜誌。

  2012年,《智生活》的iPad版銷售量為1800萬,佔平板媒體份額的83%。同年,據美國知名媒體調研公司iMonito對250本雜誌進行的調研數據顯示,《智生活》的iPad版在「最佳出版商APP」排行榜中排名第五。

  2016年3月起,經濟學人集團將這本《智生活》更名為《1843》,並改換版面。《1843》的發行頻率同先前的《智生活》一樣,仍然為雙月刊,也就是說每年發行六期,每期 120 頁左右。新一期的雜誌已經面世,一共142頁,定價為 6.95 歐元(約51塊人民幣),發行42萬冊。相比之下,其前身《智生活》的總發行量僅僅為17.5萬冊。 女性時裝日報(WWD)評論道:「《1843》雜誌設計不是特別前衛,類似飛機上的閱讀雜誌,但是它的寫作水平足以彌補設計的不足。」

  雜誌將在英國,歐洲,北美和亞洲部分地區的報亭進行銷售。雜誌同時開發了ios和安卓的應用程式和網站,每天發布新內容。

  雜誌除了刊登經濟學人集團新聞記者的撰稿,《1843》也刊登來自世界各地作家的文章和攝影作品。同時文章報導對象將拓展至美洲和亞洲等全球多地。

  文章涵蓋多種話題,新一期發布的專題文章有:為何富人的聲音被更多地關注; 斯多葛主義的日益普及;法國極右派領導人馬裡內·勒龐(Marine Le Pen)的思想等。同時,《1843》的文章也關注社會上現存的困境,如有專欄文章撰寫為什麼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如此努力等。其中涉及到中國的報導有中國約會應用程式以及詳細剖析了中國聰明的孩子都拼命擠進常春藤盟校的現象。

  全世界人民都可以在雜誌上找到自己關心的話題:南非的婚禮真人秀節目;女權主義;日本的歷史劇系列;還有明星扎堆的時尚專欄等等。

  網站也涵蓋每日新聞、專欄文章、文化、設計、身心、風格、飲食、科技、旅遊等眾多話題。

《1843》有底氣,靠的是《經濟學人》積攢下的口碑

  改名轉型後的《1843》將面臨眾多的競爭對手,大多為英國市場上的高端雜誌。比如奢侈品雜誌《Vantage》,高端生活雜誌《The City》,《Tatler》《 Monocle》《Vogue》《Glamour》等,它們都是市場遍布全球,並已經有多年根基的高端雜誌。

  而雜誌的生存環境也不盡如意人意。曾經不可一世的高端男刊《FHM》已經停刊。2016年2月雜誌不再發行。不過《FHM》的中文版《男人裝》活得還挺滋潤。

  雜誌業的困境同樣也影響到《1843》未來的市場。它也面臨著同《FHM》等雜誌一樣的挑戰。比如讀者興趣的轉移,年輕讀者越來越趨向關注移動和社交媒體等問題。

  但是《1843》的東家,有著良好口碑的《經濟學人》雜誌卻依然擁有超過140萬的訂戶,其中五分之四來自英國以外。憑藉著《經濟學人》百年的基業與積累的讀者數量,並且利用其擁有豐富經驗的運營團隊與《經濟學人》獨特的報導模式,《1843》前期的市場也被看好。

  有分析人士指出,《1843》選擇性地避開了時尚界雜誌的激烈競爭,內容也僅涉及少量的時尚內容,避免了與時尚雜誌圈佔統治地位的《Vogue》等雜誌的直接競爭;同時拓展作風嚴謹的《經濟學人》的內容範圍,打破其嚴肅的政經觀察家的角色,在生活的其他領域加以報導;再藉助《經濟學人》全球範圍內搭建的素質超群的觀察員隊伍與個性張揚的營銷策略,《1843》在未來也許會同《經濟學人》一樣成為一本國際性的高端生活類雜誌。

  「國際化視野」一直是《經濟學人》的王牌賣點,對於想彰顯自己全球化品味的精英人士來說,有了這一層鋪墊,《1843》的讀者基礎也會迅速建立。同時,根據主編艾瑪·鄧肯透露, 刊物也會利用其與《經濟學人》的緊密聯繫,鼓勵更多的《經濟學人》讀者訂閱。

  《1843》沒有網站閱讀付費牆,盈利主要依靠其不菲的的廣告收入,而雜誌在發行之初就迅速地引入了眾多的廣告商。在其首刊上,超過三十個奢侈品牌申請入駐廣告,商品涵蓋手錶、珠寶、時尚、轎車等。在已發行的雜誌中,廣告上就已經包括勞力士(Rolex), D&G(Dolce & Gabbana), 瑪莎拉蒂(Maserati),格拉夫(Graff),百達(Pictet), 瑞銀集團(UBS), 半島酒店(The Peninsula Hotels)和巴克萊銀行(Barclays)等眾多高端品牌,封底被歐米茄(Omega)的大幅廣告佔據。雜誌的142 頁中,廣告就多達 42 頁。就其廣告量來說,《1843》的首刊就是其前身《智生活》最後一輯的四倍多。

  在廣告盈利上,《1843》繼承了《經濟學人》精英範兒,甚至比《經濟學人》更加吸金。根據英國媒體Newline對《1843》的出版商尼克·布倫登(Nick Blunden)的採訪,他說,「很多奢侈品廣告商雖然非常喜歡《經濟學人》的讀者,但他們並不希望把創意奢侈品的廣告放在一些嚴肅的報導(比如對戰爭的報導)旁邊。而《1843》給這些看好雜誌的廣告客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雜誌有同《經濟學人》同樣的精英觀眾,但提供了更多的適合投放奢侈品廣告的相關內容環境。」同樣其網頁上也已經投放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內容,並且是為用戶定製的方式。《1843》也鼓勵品牌商可以和編輯團隊密切合作共同創造有效率的廣告投放。

  「很多奢侈品廣告商雖然非常喜歡《經濟學人》的讀者,但他們並不希望把創意奢侈品的廣告放在一些嚴肅的報導(比如對戰爭的報導)旁邊。而《1843》給這些看好雜誌的廣告客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雜誌有同《經濟學人》同樣的精英觀眾,但提供了更多的適合投放奢侈品廣告的相關內容環境。」

  在採訪中, 尼克·布倫登表示,「現在廣告環境的確相對嚴峻,但是奢侈品市場還算比較樂觀,因為奢侈品廣告商不會用線上的廣告投放取代雜誌的廣告投放,他們更傾向於將兩者結合,雙向投放。」

media.sohu.com true 搜狐傳媒 http://media.sohu.com/20160408/n443688231.shtml report 5513 文|葉永青 《獨立報》雖然停刊,但雜誌界的寵兒,英國《經濟學人》雜誌(TheEconomist)母公司經濟學人集團偏偏出版了一本新雜誌《1843》。雜

");}

相關焦點

  • 《經濟學人》雜誌將易主 培生集團4億英鎊售出50%股權
    但雙方預計不會成為絕對控股者,以此保持雜誌的獨立編輯性,儘管受廣告收入減少的影響,《經濟學人》雜誌的的整體收入連續第三年下滑,但2014年依然實現六千萬英鎊的盈利。培生集團在一個月內相繼出售《金融時報》和《經濟學人》雜誌,被認為是專注教育領域並有意剝離媒體資產的舉動,目前培生集團剩下的媒體資產是企鵝蘭登書屋47%的股權。
  • 偷偷告訴你免費訂閱《經濟學人》雜誌的小竅門
    作為考研學生情有獨鐘的刊物,《經濟學人》,創刊於1843年, 是英國供世界上層人士閱讀的大型綜合性周刊,它與《金融時報》同屬皮爾遜父子公司,是《金融時報》報業集團的臺柱,名氣響亮。《經濟學人》不搞「文責自負」,偏偏一律不署名,刊物為每篇文章負責。每期約以一半篇幅刊載國際政治及時事文章,其社論深受重視,另一半專刊工商、金融、科學類稿件及書評。
  • 印刷廠拒登先知畫像 《經濟學人》等雜誌開天窗
    據香港《南華早報》16日報導,由於英國《經濟學人》周刊在最新一期內頁印有《查理周刊》「倖存者專刊」封面上的先知畫像,新加坡的印刷公司拒絕印製這張圖,新加坡的讀者也將不會在本地發行的《經濟學人》看到這幅畫像。這並非印刷廠個人行為,據新加坡媒體發展管理局此前表態,由於這本周刊封面漫畫違反了不良刊物法令和媒發局的內容準則,該局不會允許《查理周刊》在新加坡發行。
  • 文化簡訊:英國雜誌《經濟學人》文集中文版面市
    (記者童方)英國雜誌《經濟學人》文集中文版面市英國雜誌《經濟學人》近年來的經典文集《新經濟學:解讀現代經濟》中文版日前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該書分為三篇,分別通過歷史、現狀及未來的時間維度,聚焦於世界經濟、金融和科技熱點話題,闡釋經濟運行的規律,從全球視角深入淺出地剖析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點滴。
  •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中國湖南「乘風破浪」打造流行文化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中國湖南「乘風破浪」打造流行文化 2020-08-10 09: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刊文表示——
    本報倫敦電 記者蔣華棟報導: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日前刊發文章,積極評價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綠色創新發展方面的最新成就。文章表示,當前美國政府在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退步,中國政府正在以更為負責任的態度和舉措,擔負起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領導之責。 文章指出,在美國川普政府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逐步退步的情況下,曾經有很多人擔憂中國政府也會出現類似的讓步。
  • 英經濟學人雜誌新年開端關注阿里雲:超過亞馬遜成定局
    《經濟學人》雜誌,在財經媒體界有著神一樣的地位。即使在網絡媒體的強烈衝擊下,這個近兩百年老字號的政治經濟類雜誌仍然有140萬份的全球發行量,至今仍然屹立不倒,是全球精英熱捧的刊物,不愧為「影響最有影響力的人的雜誌」。在2018伊始,經濟學人雜誌就為中國的雲計算行業,以及阿里雲和點讚,延續了該雜誌對阿里巴巴持續關注並看好的態勢。
  • 《讀者》:一本國民雜誌的傳奇之旅
    1981年4月,在新華書店的櫃檯上,突然多了一本新雜誌,名叫《讀者文摘》。刊號54-17,共48頁,價格3角錢,在那時能買15根冰棍。刊名請了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有人以為他就是雜誌的主編,還寫信表揚說,趙先生的這本雜誌辦得不錯。
  • 「一帶一路」不是古代中國的朝貢制度: 回應《經濟學人》雜誌
    作者按:今年二月份讀了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一帶一路」專題報導,我去信給雜誌總編,主要內容就是這篇小文章的初稿。總編把這封信轉給一位長期在亞洲工作的資深編輯DZ。根據網絡信息,DZ先生早在1994年創設了《經濟學人》北京分社,應該是位中國通。
  • 《經濟學人》雜誌關注亞洲企業:亞洲跨國公司將改變我們所有人的...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2014年5月31日出版)的封面文章關注亞洲商業與企業,在封面上,騰訊、華為、阿里巴巴、聯想、海爾等中國企業的logo作為戰旗出現在顯著的位置,手握戰旗的是一些東方形象的騎兵,在黃昏時分陣容齊整地出現在豐沃的土地上。
  • 傳媒湃|兩本老牌新聞雜誌被北大核心期刊要目剔除
    兩本老牌新聞事業類雜誌被最新的北京大學(以下簡稱「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剔除。《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新聞大學》、《新聞記者》、《當代傳播》、《新聞界》、《新聞愛好者》、《新聞與寫作》、《青年記者》、《傳媒》11本新聞事業類雜誌入選北大核心期刊要目。
  • 經濟學人雜誌:勿低估中國領導層改革熱情
    最新一期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同樣大篇幅關注即將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雜誌評議將左右中國未來的兩大關鍵領域的改革,並深入解析中國經濟改革未來圖景,以及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議題。
  • 《經濟學人》閱讀全攻略:四六級必考的雜誌,你看懂了嗎?
    《經濟學人》是一份由倫敦經濟學人報紙有限公司出版的雜誌,大多數文章寫得都帶有鮮明的立場,同時又處處用事實說話。並且注重如何用最短的篇幅告訴讀者最多的信息。最讓社長欽佩的是,經濟學人雜誌中的所有文章都不署名。因為主編們認為:寫出了什麼東西,比出自誰的手筆更重要。
  • 盤點世界十大財經雜誌/報刊,掌握全球行業熱點和趨勢
    年,隸屬於美國時代華納集團,是美國一家主要刊登經濟問題研究文章的國際知名商界雜誌,專注於為工商企業界服務的金融半月刊。此外,也發行福布斯亞洲版、福布斯生活、福布斯女性雜誌,《福布斯》中文版於2003年進入中國,現今已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財經雜誌之一。具有前瞻性強、不妥協精神、觀點鮮明、反傳統且不拘一格、簡明扼要、影響市場的力量,報導內容立場偏向共和黨保守派。
  • 《經濟學人》限時特惠:簡直是考研學英語的神器
    【PConline 資訊】相信大家一定聽說過《經濟學人》這本雜誌,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雜誌之一。《經濟學人》創辦於1843年9月,旨在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和觀點,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政商時事類雜誌之一。
  • 經濟學人集團發布中文網站 深耕中國市場
    搜狐財經訊  英國經濟學人集團(The Economist Group)中文網站於近日正式發布。該中文網站主要內容為英國經濟學人集團業務、歷史、旗下品牌以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和其它著名出版物的介紹。
  • 《經濟學人》雜誌稱合肥人均GDP增速排全球第一
    世界著名雜誌《經濟學人》官網12月4日發布「世界增長最快/慢都市經濟體」文章認為,人均GDP合肥增速排全球第一。儘管數據並不是出自官方,但省內多數專家認為「基本符合事實」。合肥成了「世界第一」?記者通過經濟學人中文網總編施軼了解到,該報告出自ECO(經濟學人)官網《每日圖表》欄目,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不過,這組數據並未得到中國統計部門的認可。而來自官方消息顯示,至2011年,合肥GDP連續7年居中部省會城市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GDP2807.3億元,總量位居省會城市第13位,同比增長13.4%,分別高於全國、全省5.7和1.4個百分點。
  • 這5本英文外刊雜誌就夠了!
    這本雜誌看上去感覺是介紹美國地理,其實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其內容早已超出地理學的範圍,涉及社會、歷史 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 《經濟學人》是一份由倫敦經濟學人報紙有限公司出版的雜誌,創辦於1843年9月,雜誌主要關注政治和商業方面的新聞,但是每期也有一兩篇針對科技和藝術的報導,以及一些書評。
  • 《經濟學人》雜誌搞笑版本「飛行安全說明」
    最近一期《經濟學人》雜誌,就以嘲諷的口吻,模擬了一篇《誠實版飛安說明》,恐怕連搭機常客都會嚇一跳。  「早安,各位先生女士。歡迎搭乘維立塔航空。您的安全是我們優先考慮。其實,這點不算正確,因為我們如果真的關心您的安全,我們會把座位設計成面朝機尾,就像軍機一樣,因為這在飛機迫降時旅客會比較安全。但如此一來,沒有旅客會惠顧本公司,我們就會關門大吉了。
  • 當年老牌科技雜誌的封面太潮騷了
    文/Bogdan譯/AshleyShan原文/www.topdesignmag.com/45-superb-examples-of-old-science-and-technology-magazine-covers/回望過去常常使我們意識到技術的發展有多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