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本老牌新聞事業類雜誌被最新的北京大學(以下簡稱「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剔除。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近日從北華大學、蚌埠學院等全國多所高校的官網檢索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版)核心期刊表,此前多個版本均有入選的《新聞戰線》和《中國記者》兩本雜誌被最新版的北大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剔除。
《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新聞大學》、《新聞記者》、《當代傳播》、《新聞界》、《新聞愛好者》、《新聞與寫作》、《青年記者》、《傳媒》11本新聞事業類雜誌入選北大核心期刊要目。
據北大圖書館官網介紹,《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是由北京大學圖書館及北京十幾所高校圖書館眾多期刊工作者及相關單位專家參加的研究項目,項目研究成果以印刷型圖書形式出版,此前已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了7版:第一版(1992年)、第二版(1996年)、第三版(2000年版)、第四版(2004年版)、第五版(2008年版)、第六版(2011年版)和第七版(2014年版)。
第八版(2017年版)去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是目前該要目總覽的最新版本。
澎湃新聞注意到,此次未能入選的《新聞戰線》、《中國記者》均為中國新聞事業類的老牌雜誌。
公開資料顯示,《新聞戰線》是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的新聞專業刊物,創刊於1957年12月,是新中國新聞刊物中創辦最早的新聞專業刊物,多次被列為全國新聞核心期刊第一名,榮獲第二、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
《中國記者》則由新華社主辦,其前身《工農兵通訊》創刊於1933年的江西瑞金,是紅中社(新華社的前身)的業務刊物。紅軍長徵到延安後,改為《通訊》。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創辦《新聞業務》,1956年起向全國公開發行。改革開放後,新華社將社內三個面向全國的業務刊物(《新聞業務》、《新聞攝影》、《新聞縱橫》)在《新聞業務》的基礎上合而為一,創辦《中國記者》,1987年1月正式出版。
1月15日上午,澎湃新聞就這兩本雜誌被剔除一事致電《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編委會,一名工作人員表示,這兩本雜誌之所以未能入選最新版,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們的數據不好。
「我們是用定量和定性兩種分析方法評價的,定量就是數據部分,它們肯定是一些指標不是很好,在這一版才沒評上。」該工作人員解釋說。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評定的指標有哪些?江蘇大學官網去年9月發布的《我校四種學術期刊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年版(第八版)》一文中對此有所揭露。
澎湃新聞注意到,該文附上了由《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年版編委會出示的入編通知。通知顯示,項目組對核心期刊的評價理論、評價方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對於核心期刊的評價仍採用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審相結合的方法。
定量評價指標體系採用了被摘量(全文、摘要)、被摘率(全文、摘要)、被引量、他引量(期刊、博士論文、會議)、影響因子、他引影響因子、5年影響因子、5年他引影響因子、特徵因子、論文影響分值、論文被引指數、互引指數、獲獎或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基金論文比(國家級、省部級)、Web下載量、Web下載率16個評價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