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三高論文」不得報銷
科技部出臺《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文件,由於各方的解讀不同,造成了很多的議論,因此科技日報的記者採訪了科技部相關的負責人,不唯SCI,並不是完全放棄SCI的指標,而是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回歸初心,不要去急功近利盲目跟風追熱點,可以潛心踏實地去做科研,對於基礎科研,SCI還是重要的指標,看重的是代表作,畢竟一名基礎科研工作者經歷有限,如果每一位基礎科研人員能在自己的領域有重大突破,對於中國的科技發展都是基石,而現實中很多的基礎科研工作者卻追求數量,招募大量研究生,灌水幾百篇膚淺的SCI論文,不如踏實的一篇高水平SCI論文。不唯SCI論文也是為踏實做科研的工作人員減壓,因為正是大量灌水SCI論文的科研人員魚目混珠,造成資源被搶佔,老實做科研的人員由於成果出得慢,因此倍感壓力。科技部將鼓勵科研人員發表高質量科研論文,所謂三高論文將有各高校和科研單位學術委員會制定,根據專業的不同,保證論文的少而精,同時非「三高論文」不得用科研經費報銷!、
大量SCI中介和期刊收入會嚴重縮水
科技部的不唯SCI論文政策首先會給國家每年節省大量的外匯,同時也讓很多科研經費可以用於實驗數據的採集,因為中國雖然科研論文數量位居全球第一,然而卻大量是研究生為了畢業、事業單位為了聘職稱而灌水的垃圾論文,正是有了巨大的需求市場,因此國內存在很多科研中介機構,只要花錢就可以包發論文,可以幫著完成科研項目,甚至卻獲得各種科研獎項。這些科研中介和很多影響力較低的SCI期刊有合作,畢竟研究生畢業和事業單位聘職稱,不追求質量,只要分區夠了,只要數量就可以畢業或者拿到高級職稱。因此不唯SCI論文政策實施後,國內大量的SCI科研中介和沒有影響力的SCI期刊收入會嚴重縮水,畢竟目前中國科研人員是SCI論文需求的大戶,很多影響因子只有1.0左右的SCI期刊,版面費甚至就高達幾千美元!然而面對高昂的版面費,中國很多的科研人員都選擇,只要能發表SCI論文聘到職稱,這些費用是值得投入的,尤其是以醫院為主!最近,美國前史丹福大學的伊莉莎白.畢克教授通過大數據比對,發現有超過400篇的SCI論文驚人的一致,似乎都出自」同一工廠「,其中這些論文的作者大部分都來自中國的醫院,僅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就有101篇SCI論文涉及其中。
首先拿北大、南大核心期刊整改
《NATURE》的一份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的數據,中國SCI論文總數佔比全球8.2%,然而被撤稿的比例卻高達24.2%。相比SCI論文會受到來自全球科研人員的審核,中國國內的很多核心期刊讓人感到擔憂,著名的師母頌論文主編是院士,該期刊是中國百強期刊,只要在網絡中搜索過職稱論文的網友,都會收到來自大量科研中介的廣告,只要交錢就可以百分百發表北大、南大核心期刊,就拿著名的北大核心期刊《福建茶葉》為例,已經做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被國內科研人員譽為灌水神器,從2015年進入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後,雜誌期刊發文數量暴增,只要文章跟茶葉搭邊,不限單位、不限行業,交夠版面費就能發表。
因此,網友們在評論中指出,不唯SCI科研論文,讓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首先就需要拿北大、南大核心期刊整改開始,讓國內高校的研究生和事業單位曾發表的SCI論文回歸國內,因為即便是灌水SCI論文,也比國內很多的師母頌論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