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中國經濟承壓時,為何總是呼籲基建刺激

2020-12-01 復旦大學

伴隨疫情防控轉入下半場,關於疫後經濟如何恢復的話題備受關注,其中對是否應該啟動「新基建」的討論變得火爆起來。支持一方認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新基建」)勢在必行,尤其對穩定和提升疫後經濟的需求水平至關重要。反對一方認為不應該重蹈2008年「四萬億」刺激計劃的覆轍,疫後經濟恢復並不需要用大規模的基建投資來刺激需求,大水漫灌式的衝擊政策不僅起不到太大作用,也會再次拖累經濟後續增長。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新基建」這個詞並非在這次爭議中首次提出來的,幾年前就被作為一個新的提法進入過最高決策層。2018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要推動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之也有「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提法。2020年1月3日召開的今年首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更是明確提到「新基建」這個詞。近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開會研究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社會運行的重點工作,繼續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為「新基建」摁下快進鍵。

雖然都是基礎設施,但從新基建所涵蓋的內容來看,它與傳統的基礎設施(所謂「舊基建」)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它雖然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但物理層面差別巨大。新基建更多的是指數據平臺、大數據中心、雲計算中心,移動通信、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數字網絡系統。但給我們說5G網絡的基礎設施的時候,更多的是說基站系統,包括天線、小型基站、網絡架構等。即便是基站,也更像蓋廠房,而不像修地鐵。這顯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基礎設施概念,傳統的基礎設施需要大量的建設用地和鋼鐵水泥等,而新型基礎設施更多的是科技、網絡、數據平臺、頻率資源等。

所以,反對用新基建穩增長的一方顯然有些過度反應,以為新基建也還是基建,再搞基建,特別是再靠大規模的基建拉動需求,既無太大必要,也得不償失。而支持用新基建穩增長的一方看來也有模糊之處,新冠疫情對供給打擊較大,疫後經濟的恢復主要還得靠穩定供給,在這個時候一味從需求方力挺新基建,主張大搞新基建恰好可成為疫後拉動經濟增長的不二法寶,看來是錯看了靶子。可以肯定,新基建會搞的,一定要搞,而且一直也在搞。但「新基建」這個概念突然進入經濟學家討論疫後經濟恢復的視野並引起這麼大的爭議,讓我詫異,想來想去,恐怕還是「基建」二字惹的禍。

說到「基建」二字,不管是舊基建還是新基建,我們經常在國外聽到外國同行稱讚我們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如何如何好,如何發達。但為什麼現在「基礎設施建設」這個詞在我們國內會變得如此敏感,如此不受待見呢?我理解大概有這麼幾個直接原因: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多為地方政府規劃和投資,有成為形象政績工程之嫌,也不乏過度建設的現象,投資常常缺乏效率,資源浪費多,還滋生腐敗,形象不佳。

二是,曾幾何時,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在經濟遇到外部衝擊時常被政府用來拉動短期需求,對衝宏觀經濟波動。尤其是2008-2010年緊急出臺的「四萬億」刺激計劃中,追加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被認為嚴重過度,給後來的經濟造成債務拖累,更使得基建名聲大跌。

三是,基建需要巨量的資金投入,特別是銀行信貸支持。過量投資搞基建造成地方政府的顯性和隱形債務居高不下,也使得中國經濟的信貸密度過高,隱藏巨大金融風險。

最後,基建項目往往被當作與民生對立的概念出現,儘管長期而言基建項目很多也是服務民生的。在短期,政府投入到鐵路、公路和機場等基礎設施項目的錢越多,直接用在教育、醫療和環保上的錢就越少。現在對民生支出的呼聲高過基建,尤其這次疫情之後更會如此。

總之,在很多人那裡,基建似乎留下了壞名聲。不過這並非說基建可有可無、不重要,而是隱含地抱怨我們過去基建搞得過了頭、搞得過猛了,造成資源配置扭曲的後果,也威脅了金融穩定,影響了其它同等重要的民生支出。

這可以理解。我想追問的一個問題是,當需求受到衝擊而收縮的時候,刺激總需求的辦法其實是很多的,教科書上也從來沒有指明基建投資是優先的選項,可為什麼我們就總會首先想到基建呢? 

基建在我們過去40年的經濟增長中確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在過去多次經歷基建的高潮,也確實在經濟不景氣時啟動基建,並對穩定需求發揮過積極的作用,但它也製造過經濟過熱或更大的波動。從歷史上看,似乎只有在經濟出現大蕭條的時期,大規模的基建投資才可能會作為選項成為政府出手解決經濟復甦的救命稻草。大多數情況下,啟用大規模的基建項目或公共投資來對付宏觀經濟波動的案例在國際上並不多,什麼原因?原因恐怕在於它們不容易做得到,不具備搞基建的優勢條件。

試想一下,如果很多國家都能做得到這一點,在應對危機或需求衝擊時靠增加基建投資來對衝,豈不成為一箭雙鵰的良策?既能在短期拉動更多的需求,也能夠在長期擴大瓶頸,助推經濟增長。多數發展中國家至今仍然面臨基礎設施的嚴重缺口,基建投資嚴重滯後,成為妨礙經濟發展的嚴厲約束。一些國際機構指出,基礎設施不足幾乎是多數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和挑戰。所以,過去10年來,世界銀行或國際上的一些開發銀行都認識到,用基建投資的辦法來應對全球大危機是個良策,但這並不改變搞基建在很多國家仍是知易行難的事實。

而得益於獨特的治理體制和投融資的條件,搞基建在中國相對容易得多,這一點把中國與大多數國家做了區別。中國在過去40年對基建有足夠的投資,基礎設施的存量獲得倍增。以交通運輸為例,40年來我們的鐵路、公路和水路總裡程大約翻了5倍,港口和機場數量翻了3倍,對我們過去的經濟增長功不可沒。也因為基建在中國容易做到,所以政府在經濟遭遇下行時常常會有擴大基建投資的想法就不足為怪了。

不過,在宏觀穩定方面巧用基建雖然可能一箭雙鵰,但它也是一把雙刃劍。短期搞基建過多過猛,又會反過來威脅宏觀經濟的穩定。我們過去基建投資雖然對刺激需求發揮了正面作用,但多數情況下也製造了經濟過熱和宏觀更大的不穩定。我想這是今天很多經濟學家對「基建」二字還心有餘悸的根源。

所以,開給政府的用大規模基建投資來穩定宏觀經濟波動的處方也不是沒有條件的。作為公共資本形成,基建投資不僅高度資本密集和土地密集,具有很高的機會成本,它也受制於邊際報酬遞減的規律。當基礎設施存量不斷擴大之後,持續新增同類基建投資對GDP的邊際貢獻就會快速下降,這是因為已建成的基礎設施越多,「擁擠」程度進一步下降的幅度就越小,從而緩解「擁擠」所能帶來的產出增量相對之前就變少。

另外,考慮到基建項目通常要耗費較多的土地和資金,而且隨著土地變得越來越貴,信貸的生產率越來越高,基建投資面臨越來越高的機會成本。所以,在對基建拉動短期需求和促進經濟長期增長方面,我們也必然面臨越來越艱難的權衡選擇。 

這就提醒我們,在穩增長方面,能更好地在短期與長期之間權衡,在需求衝擊之下謹慎地選擇和推出那些日後對推動整個經濟的生產率增長可發揮更大作用的基建項目,不失為一箭雙鵰的聰明做法。因此,對我們今天的發展階段而言,仍不可否認基建對於持續的經濟發展依然是重要的,也不可輕視,但此一時彼一時,應與早期的做法有所不同,我們現在更多需要立足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來考慮基建投資的重點和方向,為此需要遵循效率與財務雙重約束原則並且事前要有足夠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免造成中長期的拖累。

所謂效率原則,就是指基建投資要符合資源配置的效率原理。基礎設施有正面的外部性,所以它的經濟回報率高低取決於它能「擠入」多大的生產性投資活動。一般而言,相對於市場經濟活動的需求,基礎設施越是不足的地方,政府投資基建對生產部門的擠入效應也越強,基建投資的經濟回報也就越高。而「擁擠」的地方一定是經濟活動更加密集的地方,這些地方往往不僅需要不斷更新現有的基礎設施存量,也需要新增投資來擴大存量。所以不難理解,我們更多的基建投資需求往往是來自於經濟最發達的東部地區,特別是廣東和長三角地區。如果為了對衝短期的需求震蕩而過多地在那些偏遠落後地區搞大規模基建投資,往往得不償失。

除了經濟回報的考慮之外,基建投資也要遵循財務回報原則。雖說基礎設施投資的短期財務回報率不高是不爭的事實,但這並不意味著基礎設施投資項目不能收回成本或不能實現財務的(跨期)平衡。大多數項目,即便有強烈的正外部性,也是應該儘量基於市場原則來考慮其回收成本和財務平衡的可能性。以軌道交通為例,考慮到地鐵通車對周圍土地價格有正面影響,如能以某種方式將該影響內部化,有助於在項目的投資過程中實現財務平衡。上海的地鐵投資就是通過沿途基層政府以土地入股組建項目公司的方式來間接實現財務平衡的。地鐵通車後,周邊土地升值,帶動房地產景氣,基層政府獲得土地批租收益,實現投資回報和財務平衡。至於那些可以產生收入流量的收費型基建項目,例如收費公路和橋梁等,現有的金融手段包括資產組合證券化也都是可以通過市場來滿足短期財務平衡和長期盈利目標的。 

最後也要說到,不管新舊,基礎設施投資的特點是周期長、投資大、財務回報率低,而且往往需要超前規劃,不確定性大,因而事後風險也大。從這個意義上說,基建項目與整體經濟發展規劃的協調變得特別重要。這方面我們的教訓不少。即使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們在醫療和抗災基礎設施領域的短板需要加以彌補與改善,也還是需要有整體的考慮,並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與規劃相協調,要科學估計潛在需求和需求的分布,不宜一刀切和一窩蜂,更要防止搞成形象工程與政績工程。一旦違背經濟和財務原則倉促上馬,就可能因閒置設施而浪費資源,也會產生新的債務負擔,拖累經濟發展。

總而言之,基建這事兒是個好東西,因為它常常不夠,搞得好一箭雙鵰。不容易搞的國家搞起來還是很難,而容易搞的國家又容易搞過頭。短期與長期,公共與私人,成本與收益,要權衡抉擇,但知易行難,難免顧此失彼。對中國而言,不管怎麼說,我們已有較高水平的基建存量,不到萬不得已,基建投資節奏無需繃得太緊,這樣可以留出更多的時間做更周密的考慮,儘量減少失誤,有利於長遠發展。 

(文章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新基建是對中國未來10年影響最大的刺激政策?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一個新的變量——新基建(新型基礎設施)。我們發現,如果把時間軸拉長一些,回顧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與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出臺的經濟刺激政策,能幫助我們回答當下的「新基建」政策將如何影響未來中國經濟的走勢,以及這種影響會持續多久。
  • 中國在聯合國就外軍犯罪行為發出呼籲!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3日呼籲,國際社會應將衝突後國家的外國駐軍犯罪行為繩之以法。當日,聯合國安理會舉行「建設和平與持續和平:安全部門改革」視頻公開會。張軍出席會議並闡述中方立場。張軍指出,衝突後國家面臨恐怖主義、暴力極端主義、族群衝突等安全威脅,面臨網絡安全、跨國有組織犯罪等新的風險,應通過改革提高預警能力、應急處置能力、反恐能力。張軍強調,有關衝突後國家還面臨外國駐軍犯罪行為帶來的嚴峻挑戰,需完善法治,將各種犯罪行為繩之以法,堅決杜絕法外行為。
  • ...新基建」提升中國經濟韌性活力 正在服務全球造福人類[圖]
    中醫藥在抗疫中作用顯著今年2月疫情最嚴峻的時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赴武漢一線參加抗疫。在談到抗疫為何能取得顯著成效時,王辰從文化、體制、國力三個角度進行了解答。王辰說,中華民族具有尊重生命、團結一心、共克時艱的優秀文化,醫務人員展現了專業水準和高尚的職業精神,為應對疫情發揮了重要作用。
  • 張軍在參加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表示:以「三個自覺」履行好各項法律...
    原標題:以「三個自覺」履行好各項法律監督職責 本報北京5月23日訊 記者周斌 5月23日上午,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張軍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表示,檢察機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高度政治自覺、法治自覺、檢察自覺履行好各項法律監督職責,把服務「六穩」「六保」落實落細。
  • 張軍對話裡夫金:與《熵》作者談物聯網
    張軍按:在我的學術流水帳裡,有這樣的記錄:2014年10月20日應中信書院安排,在北京海航萬豪酒店與美國著名經濟社會評論家、《第三次工業革命》和《零邊際成本社會》的作者裡夫金(Jeremy Rifkin)對話所謂零邊際成本社會和新的工業革命等話題。
  • 理論動態|徐洪才:推動「新基建」投資需要新的思路
    其中,5G基站、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可歸為數字經濟,圍繞這四項展開的基建可稱之為「數字基建」。中國為何要加快新基建進度?新基建尤其是數字基建將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在這場全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由4G/5G+(大數據+人工智慧)+(健康碼+釘釘)構成的三層數字基建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下一步推進「新基建」投資提供了新的思路。
  • ...一文看懂新基建七大關鍵領域有哪些發展機會|新基建深度研究報告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新基建項目中,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作為近幾年最熱的技術領域,毫無疑問的成為談論最多的話題。近日,興業證券發布了《新基建深度報告:新基建開啟創新新時代,七大行業深度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新基建的內涵談到為何要大力推進新基建,並整理了七大關鍵領域有哪些發展機會值得 關注。
  • 長信基金:2019年春季投資策略(宏觀經濟篇)
    來源:金融界基金2019年經濟「陣痛期」,多個分項面臨下行風險。經濟承壓背景下,基建投資逆周期對衝、結構性發力基建投資是經濟重要逆周期調節手段,多與財政、貨幣政策配合,協同發力。2019年經濟承壓下,基建投資結構性發力,發力空間受債務壓力約束;中性情景下,基建投資增速或回升至10%左右。
  • 疫情經濟交困 美各界冀望更多刺激政策
    當選總統拜登即將於2021年1月20日就任,各界人士期待美國經濟受到更多刺激政策的提振,但同時擔憂美國政治風暴對經濟前景帶來的不確定性。   疫情難以控制   歷經近一年努力,美國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日趨惡化。新年伊始,疫情態勢更為複雜嚴峻。   據報導,2021年首日,美國累計新冠確診病例突破2000萬例。
  • 對飆日本六十年代開始的基建狂潮,中國的空間還有多大?
    而1960年《國民所得倍增計劃》獲得通過,疊加多項經濟發展政策,進一步推動了人口向城市群集中。  除此之外,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提出的「日本列島改造論」也居功至偉。  出生於日本新潟偏僻農村的田中角榮對東京和家鄉之間的發展差距感到焦慮,加上其本人曾是一級建築師,因此在1972年競選自民黨總裁時提出「日本列島改造論」。
  • 瞭望丨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傳承「延安根軍工魂...
    新時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北理工如何繼續勇挑重擔,創新發展,培養和塑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為此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    骨子裡就有「國家最大」的紅色基因    《瞭望》:2020年是北理工建校80周年,回望歷史,你認為學校積澱的最鮮明、最寶貴的精神底色是什麼?
  • M1拆分框架:一個連結經濟與市場的核心指標(思維導圖收藏版)
    我們認為M1作為有效連接經濟運行和資本市場的宏觀指標,或是把握當前市場變化的核心所在。   為何是M1? 同步於股市,領先企業庫存周期與工業品價格   M1領先觀測企業庫存周期變化。M1增速領先上市公司流動資產/總資產比重近2-3個季度,領先工業企業產成品庫存同比9-12個月。
  •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大使:需將衝突後國家的外國駐軍犯罪行為繩...
    本文轉自【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網站】;12月3日,聯合國安理會舉行「建設和平與持續和平:安全部門改革」視頻公開會。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大使出席會議並闡述中方立場。張軍大使指出,安全部門改革是實現持久和平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改革應由當事國主導,結合當事國國情和具體情況,形成「一國一策」。張軍大使指出,衝突後國家面臨恐怖主義、暴力極端主義、族群衝突等安全威脅,面臨網絡安全、跨國有組織犯罪等新的風險,應通過改革提高預警能力、應急處置能力、反恐能力。
  • 新基建,是什麼?
    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時提出「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新基建首次出現在中央層面的會議中。2019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加快推進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 川普再放大招,呼籲2萬億美元基建;國常會連出...
    為了進一步穩定美國經濟,周二美國總統川普呼籲2萬億美元基建法案。此外,昨晚國常會連續出臺包括定向降準在內的多個重大利好政策。美股衝高回落 川普呼籲2萬億美元基建 為了進一步穩定經濟,川普周二呼籲國會通過2萬億美元的基建法案!川普周二在推特上表示,對一項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法案來說,現在正是時候,因為現在的利率接近於零。
  • 中國北鬥登上世界舞臺!新基建如何發力?
    新基建既是實現「十三五」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條件,又是實現疫後經濟重振的物質基礎。當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態勢不斷鞏固和拓展。但境外疫情擴散蔓延,對世界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可以預見的是,受疫情衝擊的中國乃至全球,經濟衰退不可避免。
  • 2021-22年中國宏觀經濟展望
    預計消費和出口帶動經濟活動繼續回暖在基準情形下,我們預計出口和國內消費有望拉動明年中國GDP增速反彈至8.2%。隨著全球經濟逐步走出今年的衰退,再加上疫苗加快研發和上市,我們預計明年中國出口有望增長11-12%。隨著經濟的繼續復甦,居民收入和信心應會進一步好轉,進而提振國內消費。
  • 2020年基建刺激,橡膠或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再回到2020年,受疫情拖累,經濟萎靡,基建也就成為中央穩定經濟的重要手段。而基建對拉動重卡銷量。根據第一商用車網初步掌握的數據,2020年4月,我國重卡市場預計銷售各類車型17萬輛左右,環比上漲42%,同比增長43%。17萬的單月重卡銷量,刷新了重卡行業月度銷量的歷史新高。
  • 新基建帶動上遊金屬製品需求 行業龍頭恆星科技有望充分受益
    相關分析人士認為,近期金屬製品板塊持續走高與下遊新基建刺激需求有較大關聯。2020年以來,「新基建」重要性再次提升。由於年初受到疫情影響,全年經濟增長承壓,逆周期調節有望發力,「新基建」成為拉動投資擴大需求的方向。全國各地紛紛搶佔「新基建」風口,僅根據各地政府公布的重點項目計劃估計,投資規模已達數十萬億元。其中,城際高速鐵路和軌道交通及特高壓均為「新基建」重點領域。
  • CF40報告:政府廣義支出成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的壓艙石
    6月2.26萬億元的社融增量很大程度是靠地方政府專項債支撐,三季度如果沒有政府融資做「二級火箭」推動的話,將會制約社融擴張,也會對掣肘經濟增長。貨幣政策要留有「子彈」保持政府債務穩定增長經濟處於下行周期時,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更多承擔著逆周期調節的作用,以避免經濟下行失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