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提升中國經濟韌性活力 正在服務全球造福人類[圖]

2021-01-11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21日的「委員通道」活動上,全國政協委員通過網絡視頻方式接受媒體採訪。  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解放日報報導  昨天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採訪活動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部分全國政協委員通過網絡視頻方式接受媒體採訪。

中醫藥在抗疫中作用顯著

今年2月疫情最嚴峻的時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赴武漢一線參加抗疫。在談到抗疫為何能取得顯著成效時,王辰從文化、體制、國力三個角度進行了解答。

王辰說,中華民族具有尊重生命、團結一心、共克時艱的優秀文化,醫務人員展現了專業水準和高尚的職業精神,為應對疫情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我們國家的體制決定了在遇到重大困難時,我們能凝聚思想、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來面對挑戰。「最後,是我們的國力。」王辰說,產業鏈完整、資源調配有力,充分體現了我們作為一個大國的國力,為取得抗疫重大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王辰表示,這次疫情啟示我們,今後應更加重視醫學教育、加大醫學研究投入、促進「醫」和「防」融合。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王階說,全世界都沒有應對新冠肺炎的特效藥,但中國還有傳統的中醫藥。實踐證明,中醫藥在臨床救治等方面確實發揮了很大作用。王階說,到3月30日,金銀潭醫院南區140例痊癒患者中,88例是純中醫治療,療效顯著。「我們相信,中醫藥只要能夠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一定可以在臨床救治中發揮作用,發揚光大。」

最後一顆「北鬥」6月發射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今年是北鬥全球系統建設的收官之年,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已經運抵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計劃6月擇機發射,屆時北鬥全球星座的布局將圓滿完成。

楊長風介紹,目前,中國70%以上入網的智慧型手機提供北鬥服務,全世界半數以上的國家在使用北鬥系統。中國的北鬥正在服務全球、造福人類。

全國政協委員、佳都科技集團董事長劉偉分享了一個廣州基層社區建立智慧社區防護平臺,科技抗疫的故事。劉偉說,在資訊時代,以人工智慧、5G技術等為代表的「新基建」能力,會極大地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相信隨著「新基建」、新技術的不斷提升,中國經濟會更有韌性和活力。

脫貧攻堅有信心如期完成

今年,不少大學生在求職時遇到了困難。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坦言,受疫情影響,應屆生就業壓力確實很大,國家和社會都在幫忙解決就業問題。大學生參軍入伍、公務員招錄、研究生招生、「三支一扶」等項目較大幅度擴招,教育部還組織了48所高校對口支援湖北省高校的就業工作。楊振斌向用人單位呼籲,利用這個機會提前進行人才籌備,為企業發展打下更好的人才基礎。

近日,「懸崖村」昭覺縣阿土列爾村84戶貧困戶告別了懸崖爬梯,搬進了縣城新居,涼山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終於被啃下。全國政協委員、四川涼山州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達久木甲說,他對涼山實現如期脫貧目標充滿信心。

「脫貧攻堅有多難,扶貧幹部就有多拼。」達久木甲說,涼山州緊扣脫貧攻堅排兵布陣,調兵遣將,選派上萬名優秀幹部下沉到農村基層一線。五年來,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有151名幹部負傷,有23名幹部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相關焦點

  • 中國北鬥:服務全球 造福人類
    2020年6月23日,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攝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服務全球,造福人類。曾經為世界貢獻過「四大發明」的中國,在全球融為一體、世界互聯互通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又一次貢獻出中國智慧。
  • 服務全球 造福人類
    據新華社北京8月1日電 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服務全球,造福人類。曾經為世界貢獻過「四大發明」的中國,在全球融為一體、世界互聯互通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又一次貢獻出中國智慧。上世紀90年代,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已完成全球組網,牢牢佔據先發優勢,實現「一步建全球」。
  • 服務全球 造福人類——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國北鬥記事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服務全球,造福人類。曾經為世界貢獻過「四大發明」的中國,在全球融為一體、世界互聯互通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又一次貢獻出中國智慧。當時,我國經濟實力、技術基礎還比較薄弱,又趕上特殊國際背景下國外最嚴密的技術封鎖。面對困境逆境,黨中央從現實國情出發,實施「三步走」發展戰略,盡最大力量最大可能建設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2000年年底建成北鬥一號系統,向中國提供服務;2012年年底建成北鬥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前後建成北鬥全球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
  • 2020年「新基建·新機遇·新活力」新一代信息技術助力數字經濟...
    央廣網廣州12月25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張莉)12月24日,在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的指導下,由廣州信息協會、廣州市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協會主辦的以「新基建·新機遇·新活力」為主題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助力數字經濟發展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行。
  • 深培人才厚土 涵養經濟活力(縱深·中國經濟韌性在哪裡①)
    數據來源:人社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和本報報導等   編者按: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是中國經濟的基本特質,也是中國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態勢的底氣所在
  • 「宜業尚品、造福人類」 | 推動實現中國非金屬礦工業高質量發展新...
    ■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協會在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上,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黨委書記閻曉峰向全行業提出了「宜業尚品、造福人類」發展新理念、新目標。一、非金屬礦行業要爭當踐行「宜業尚品、造福人類」 發展新理念的主力軍非金屬礦是指自然界除了金屬礦產、燃料礦產和水氣礦產之外的,在當今技術和經濟條件下可供人類社會需求而提取非金屬化學元素、化合物或可直接利用的天然礦物與巖石。它是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重要礦產資源之一,也是為人類最早利用的一種礦產。
  • 10位企業家談中國經濟:各行業持續復甦 有基礎、有亮點、有方向
    此外,中國消費市場的巨大空間和增長潛力也使上億市場主體具備了抵禦市場風險的韌性和彈性,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恢復活力。   「在零售行業,上半年一批新模式、新業態、新經濟表現亮眼,比如垂直領域生活電商平臺、線上線下融合服務形式、直播帶貨、到家服務等,這也為整個消費市場創造了更大的需求和市場空間。
  • 樊綱:新基建決定城市發展競爭力,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
    在「新基建」的推動下,中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正在掀起新一輪的熱潮,將會為政府和企業帶來全新的發展圖景,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應用場景,也將給市民帶來更多便捷的體驗。12月2日,「智數廣州·進而有為」華為廣州城市峰會2020上,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以《城市化、數位化和新基建》為題發表演講,為建設智數廣州出謀劃策。
  • 人工智慧助新基建數位化轉型
    人工智慧在助力當前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方面作用突出,在穩投資、促消費、助升級、培植經濟發展新動能、創建智能經濟新形態等方面潛力巨大。要抓住「新基建」機遇,全面夯實人工智慧基礎建設,更好地服務經濟和社會。1.人工智慧核心技術及其關係人工智慧的核心技術涉及知識、數據、算法和算力。知識是人們通過體驗、學習或聯想而認識的世界客觀規律性。
  • 丁安華展望中國經濟:守得雲開見月明
    (三)投資:製造業改善成為新亮點展望明年,投資依舊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但內部結構將調整。房地產投資仍具韌性,由於貨幣政策邊際調整、房企融資政策收緊,房企拿地後對銷售回款的依賴度將顯著提升,大概率會重新採取「高周轉策略」,加快新開工及施工進度,從而支撐房地產投資增速基本保持穩定。
  • 邢雲超:雙循環——中國經濟新格局
    日本、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在經濟成長過程中亦分別經歷過由外向內的發展階段,「中國經濟體量具有明顯外溢效應,再持續依賴國際經濟參與,已經不足夠支持長期可持續發展」。中國經濟以增加國內市場動能為前提,在工業體系、生產要素、配套能力以及人口紅利、科技參與諸方面系統完善,潛能巨大。「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為明智之選。國際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 MBM視野 | 中國經濟:守得雲開見月明——2021年展望
    (三)投資:製造業改善成為新亮點展望明年,投資依舊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但內部結構將調整。房地產投資仍具韌性,由於貨幣政策邊際調整、房企融資政策收緊,房企拿地後對銷售回款的依賴度將顯著提升,大概率會重新採取「高周轉策略」,加快新開工及施工進度,從而支撐房地產投資增速基本保持穩定。
  • 從黃金周消費透視中國經濟活力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環境下,種種「報復性消費」點燃了國內旅遊、餐飲、航空等多個市場,在黃金周消費的數據和場景背後,是日漸回歸正軌的生活,是經濟加快復甦和回暖的腳步,顯示出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巨大的內需潛力,折射著中國經濟的活力和韌性。消費市場強勁復甦「大家默契的笑聲、久違的感覺又回來了。」
  • 美國人:全球最長河流竟被中國基建「截斷」,簡直「反人類」操作
    縱觀古今中外,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都創造出了非常多的神奇建築。這些年來我們國家的基建能力也在不斷的提高,甚至已經是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了,我們完成了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建築工程,以至於很多外國人甚至稱呼我們中國為「基建狂魔」。
  • 騰訊工業雲首席架構師餘弦:做好數位化助手,布局數字經濟新基建
    每經記者:王晶 每經編輯:魏官紅作為「新基建」的重要部分,工業網際網路正在打開新的窗口期,在密集的政策支持下換擋加速。數位化轉型逐漸成為各界共識,但對數位化轉型成本、技術門檻缺少認識的中小企業,還在信息化浪潮的外圍踟躕。推動科技普惠的一個積極的信號是,中國的科技巨頭正在扮演「領路人」角色。
  • 理論動態|徐洪才:推動「新基建」投資需要新的思路
    其中,5G基站、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可歸為數字經濟,圍繞這四項展開的基建可稱之為「數字基建」。中國為何要加快新基建進度?新基建尤其是數字基建將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在這場全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由4G/5G+(大數據+人工智慧)+(健康碼+釘釘)構成的三層數字基建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下一步推進「新基建」投資提供了新的思路。
  • 新基建,是什麼?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李瑤2019年5月26日,在貴陽舉行的2019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一對父子在參觀(歐東衢/攝)在傳統觀點中,基礎設施主要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條件。
  •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主席馬宣仁:新冠疫情提醒我們保持供應鏈韌性...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主席馬宣仁作主旨演講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隨著亞洲經濟,尤其是東亞和東南亞經濟的持續崛起,這裡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新技術,新場景,新產品「試驗場」。其中,許多城市在新經濟領域扮演著領軍者的角色。
  • 「新基建」應堅持科學思維
    原標題:「新基建」應堅持科學思維 近期,中央對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作出部署,有關部門和地方紛紛出臺相應舉措。「新基建」正在成為經濟建設領域的焦點之一,市場掀起一股「新基建」的熱潮,受到全社會廣泛關注。
  • 「招商銀行|2021年展望③」中國經濟:守得雲開見月明
    (三)投資:製造業改善成為新亮點展望明年,投資依舊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但內部結構將調整。房地產投資仍具韌性,由於貨幣政策邊際調整、房企融資政策收緊,房企拿地後對銷售回款的依賴度將顯著提升,大概率會重新採取「高周轉策略」,加快新開工及施工進度,從而支撐房地產投資增速基本保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