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全球 造福人類

2020-08-02 廣州日報

據新華社北京8月1日電 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服務全球,造福人類。曾經為世界貢獻過「四大發明」的中國,在全球融為一體、世界互聯互通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又一次貢獻出中國智慧。

上世紀90年代,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已完成全球組網,牢牢佔據先發優勢,實現「一步建全球」。

當時,我國經濟實力、技術基礎還比較薄弱,又趕上特殊國際背景下國外最嚴密的技術封鎖。面對困境逆境,黨中央從現實國情出發,實施「三步走」發展戰略,盡最大力量最大可能建設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2000年年底建成北鬥一號系統,向中國提供服務;2012年年底建成北鬥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前後建成北鬥全球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

2017年,乘著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的東風,北鬥三號系統開啟全球組網新徵程。兩年半時間,中國成功發射18箭30顆衛星,提前半年實現既定目標,創造了世界衛星導航領域組網發射新紀錄。

照搬美俄模式不符合中國國情,中國便在北鬥二號系統基礎上,繼承並發展了「混合星座構型」,創造性應用並實現全星座「星間鏈路」等全新建設理念,用最經濟的資金投入、最高效的衛星數量,實現全球範圍覆蓋和亞太性能更優,除導航定位授時等基礎服務,還兼具星基增強、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國際搜救、短報文通信等多種特色服務。

北鬥系統建設之初,國際合作道路走得並不順暢。中國積極推進北鬥系統與美國GPS系統、北鬥系統與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北鬥系統與歐盟伽利略系統之間的兼容與互操作。

目前,中美在星基增強、兼容與互操作等多個領域持續開展協調交流,取得多項合作成果;中俄自衛星導航政府間合作協定生效以來,重大戰略合作項目委員會有序推進多個合作項目,就兩系統時間互操作達成共識。另外,中歐之間也在持續深化頻率協調。

衛星導航系統是全世界公共基礎設施,中國始終堅持北鬥系統對世界的開放性,東協、南亞、東歐、西亞、非洲陸續加入北鬥「朋友圈」,成果共享、合作共贏。

作為聯合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核心供應商,北鬥系統為世界導航領域發展注入新思維、新理念、新動力。與聯合國外空司就深化衛星導航領域合作不斷達成共識,並在我國兩次成功舉辦聯合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會議,發布「北鬥宣言」和「西安倡議」。

國際民航組織認可北鬥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四大核心星座之一,支持北鬥三號全球新信號的首個移動通信國際標準已發布,首個北鬥船載終端檢測標準已由國際電工委員會向全球公布,國際海事組織認可北鬥系統為全球無線電導航系統,國際搜救組織正在對北鬥三號搭載的搜救載荷開展標準文件制定和入網測試……近年來,隨著服務能力的增強,中國北鬥積極融入世界事務、履行國際職責。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鬥系統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國門,根據不同國家不同行業的不同需求,提供定製服務,逐漸成為叫得響的「世界品牌」。

目前,國產北鬥基礎產品已出口120餘個國家和地區,在東協、南亞、東歐、西亞、非洲等地得到成功應用。

新時代,中國北鬥闊步走向世界舞臺。

相關焦點

  • 中國北鬥:服務全球 造福人類
    2020年6月23日,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攝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服務全球,造福人類。曾經為世界貢獻過「四大發明」的中國,在全球融為一體、世界互聯互通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又一次貢獻出中國智慧。
  • 服務全球 造福人類——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國北鬥記事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服務全球,造福人類。曾經為世界貢獻過「四大發明」的中國,在全球融為一體、世界互聯互通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又一次貢獻出中國智慧。面對困境逆境,黨中央從現實國情出發,實施「三步走」發展戰略,盡最大力量最大可能建設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2000年年底建成北鬥一號系統,向中國提供服務;2012年年底建成北鬥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前後建成北鬥全球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2017年,乘著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的東風,北鬥三號系統開啟全球組網新徵程。
  • ...新基建」提升中國經濟韌性活力 正在服務全球造福人類[圖]
    最後一顆「北鬥」6月發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今年是北鬥全球系統建設的收官之年,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已經運抵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計劃6月擇機發射,屆時北鬥全球星座的布局將圓滿完成。楊長風介紹,目前,中國70%以上入網的智慧型手機提供北鬥服務,全世界半數以上的國家在使用北鬥系統。中國的北鬥正在服務全球、造福人類。
  • 中國航天 造福世界
    7月31日,習主席在北京宣布,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在提前半年全面完成星座部署後,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將面向全球用戶提供完整的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北鬥」「天宮」「天問」「嫦娥」「墨子」……一部中國航天事業的奮鬥史,貫穿著和平利用太空的一貫立場,折射出與全世界分享中國發展成果的鮮明態度。
  • 新華社:如何讓科技創新更好造福人類?「最強大腦」的點評報告
    圖|WLF獨家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極端氣候和環境事件頻發、全球經濟面臨衰退的當下,「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意義更為凸顯。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2020)10月30日在上海召開,300多位科學界「最強大腦」齊聚中國,共議共商如何讓科技更好造福人類。
  • 「每日一習話」讓科技創新更好造福人類
    本文轉自【央廣網】;習近平:在當前形勢下,各國科學家尤其需要開展新冠肺炎藥物、疫苗、檢測領域的研究合作,聚焦氣候變化、人類健康等共性問題,讓科技創新更好造福人類。這段話出自2020年10月30日習近平向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作的視頻致辭。
  • 全球唯一擁有「不死細胞」的人,締造「永生」傳奇,造福人類社會
    迄今為止,全球培養的海拉細胞已經超過5000萬噸,造福數億患者,其體積相當於100多幢紐約帝國大廈。值得一提的是,海拉細胞還曾用於研究原子彈和航空航天領域。 海裡埃塔·拉克絲的不死細胞對於人類醫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他的家人卻並沒有獲得任何利益。
  • 「宜業尚品、造福人類」 | 推動實現中國非金屬礦工業高質量發展新...
    在之後召開的2020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大會暨展示博覽會上,閻曉峰作了題為以新業態新目標推動非礦行業發展新突破的重要講話,首次公開對「宜業尚品、造福人類」行業發展新目標的提出背景、深刻內涵及主要工作任務進行了精闢而權威的解讀。
  • 永遠造福人類的「海拉細胞」
    催生人類基因組項目  除用於研究病毒和疫苗,科學家們還從海拉細胞中首次分離出端粒酶,找到細胞「永葆青春」的秘訣。但對現代生物學來說,最有意義的當屬海拉細胞在基因檢測領域的貢獻。  上世紀60年代中期,科學家將海拉細胞與小鼠細胞融合,首次創建出跨物種雜交細胞。
  • 華裔科學家立大功,美國又一領域有重大突破,或造福全世界人類
    美國作為世界上科技最為發達的國家,早在二戰期間就拉攏世界上優秀的科學家們為他服務,美國的高科技產業在世界上「橫行霸道」。美國對於科學家們的福利待遇是非常優越的,因為美國深知一個國家要想在國際上立足,科學技術的發達是必要條件,而且國家越是強盛,他國就越是不敢侵犯。
  • 翻開了造福人類的嶄新一頁
    北鬥系統示意圖2020年7月31日,建軍節前日,上午10時30分,我國最高領導人在我國首都為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獨立運行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定位導航系統舉行了建成暨開通儀式,翻開了我國球位系開啟了高水平定位全球、造福人類的嶄新一頁
  • 日本人這次的發明很給力,可直接「變廢為寶」,造福全世界人類
    隨著科技技術的發展,人類的生活越來越便捷,各種高科技武器層出不窮,不過,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由於人類的過度開採,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危害,比如一些塑料製品,被人類亂扔,很難降解,不僅危害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甚至還導致一些生物瀕臨滅絕。因此環境保護成為了當前最主要的一項工作。隨著文明的提高,隨地亂扔垃圾的習慣逐漸減少,但是垃圾處理仍舊是全球一大問題。
  • 沈向洋:駕馭科技 造福人類
    > 沈向洋 ■ 深圳特區報記者 林捷興 11月1日,在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針對一些社會人士對人工智慧的擔憂,沈向洋表示,任何科技都有兩面,可以是工具,也可以是武器,「我們要做的是培養下一代了不起的人工智慧科研人才,駕馭科技,造福人類。」 未來中國的人工智慧、數字經濟如何做得更好?沈向洋圍繞人工智慧發展的科研方向、人才培養以及創新機制提出自己的看法。
  • 科技倫理是科學造福人類的導航儀
    科技倫理是科學造福人類的導航儀 原標題: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諸多重要文件,其中《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排在首位通過。
  • 中國北鬥服務全球:2020年前再發射12顆衛星
    12月27日,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宣布,北鬥三號基本系統完成建設,今日開始提供全球服務。北鬥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共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20世紀90年代啟動研製,按照「三步走」戰略實施北鬥一號、北鬥二號、北鬥三號系統建設,先有源後無源,先區域後全球,2012年底開通亞太服務,如今終於開啟了全球時代。
  • 日本幹了一件震動全世界的「大事」,變廢為寶,可以造福人類
    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類開始對大自然破壞,砍伐亂扔垃圾已經成為了常態。可以看到海洋裡面很多的垃圾,像一些塑料製品和易拉罐這些東西都不易分解。這些東西給人們的環境造成很大的威脅,很多人近幾年也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很少人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了,這都是不文明的行為,但是伴隨這種垃圾越來越多,我們在處理過程中更加的困難了。
  • 科學時報 陳曉亞:轉基因技術是科學造福人類重要體現
    陳曉亞在報告中說,「它在解決人類面臨的環境惡化、資源匱乏、效益衰減等問題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隨著技術進步,其作用必將愈來愈大。他表示,我們要清醒地看到,轉基因技術是越來越被廣泛應用的一項新技術,是科學造福人類的重要體現。從基因到轉基因陳曉亞首先回顧了150年來,基因理論與技術的起步與發展。
  • 人類基因組計劃:從「生」前開始造福人類健康 ——中國科學院...
    【每日科技網】  3月24日,2010年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HUGO)「卓越科學成就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楊煥明院士做客杭州科學大講堂第128講,作「人類基因組計劃和健康中國」的主題科普講座。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加強數字合作,讓「網際網路+」更好造福人類
    從「互聯互通 共享共治」,到「創新驅動 造福人類」「發展數字經濟 促進開放共享」,到「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智能互聯 開放合作」,再到今年的「數字賦能 共創未來」……每年不斷深化的主題,映射著不同發展階段網際網路行業的責任和使命。不過,「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成為了一條主線,這表明中國始終秉持著開放包容的態度,期待和世界各國一道互利共贏。
  • 瑞士媒體稱:這項中國技術將造福全球,非洲評:一定要引進這技術
    隨著科技的不斷的融入我們的生活,也是出現更多造福於人們社會的產物。科技不斷地豐富著我們世界,以前消息不流通,交通不發達,去哪都不方便,現在一部手機可以連通全國各地,甚至還能「體驗國外的生活」。這更是說明現在的科技,讓我們許多的問題變成了不是問題,中國科技也不斷的在更多領域創新突破。我們很多發明都是致力於讓我們身處的環境對我們更友好,讓我們更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