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8月1日電 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服務全球,造福人類。曾經為世界貢獻過「四大發明」的中國,在全球融為一體、世界互聯互通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又一次貢獻出中國智慧。
上世紀90年代,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已完成全球組網,牢牢佔據先發優勢,實現「一步建全球」。
當時,我國經濟實力、技術基礎還比較薄弱,又趕上特殊國際背景下國外最嚴密的技術封鎖。面對困境逆境,黨中央從現實國情出發,實施「三步走」發展戰略,盡最大力量最大可能建設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2000年年底建成北鬥一號系統,向中國提供服務;2012年年底建成北鬥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前後建成北鬥全球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
2017年,乘著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的東風,北鬥三號系統開啟全球組網新徵程。兩年半時間,中國成功發射18箭30顆衛星,提前半年實現既定目標,創造了世界衛星導航領域組網發射新紀錄。
照搬美俄模式不符合中國國情,中國便在北鬥二號系統基礎上,繼承並發展了「混合星座構型」,創造性應用並實現全星座「星間鏈路」等全新建設理念,用最經濟的資金投入、最高效的衛星數量,實現全球範圍覆蓋和亞太性能更優,除導航定位授時等基礎服務,還兼具星基增強、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國際搜救、短報文通信等多種特色服務。
北鬥系統建設之初,國際合作道路走得並不順暢。中國積極推進北鬥系統與美國GPS系統、北鬥系統與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北鬥系統與歐盟伽利略系統之間的兼容與互操作。
目前,中美在星基增強、兼容與互操作等多個領域持續開展協調交流,取得多項合作成果;中俄自衛星導航政府間合作協定生效以來,重大戰略合作項目委員會有序推進多個合作項目,就兩系統時間互操作達成共識。另外,中歐之間也在持續深化頻率協調。
衛星導航系統是全世界公共基礎設施,中國始終堅持北鬥系統對世界的開放性,東協、南亞、東歐、西亞、非洲陸續加入北鬥「朋友圈」,成果共享、合作共贏。
作為聯合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核心供應商,北鬥系統為世界導航領域發展注入新思維、新理念、新動力。與聯合國外空司就深化衛星導航領域合作不斷達成共識,並在我國兩次成功舉辦聯合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會議,發布「北鬥宣言」和「西安倡議」。
國際民航組織認可北鬥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四大核心星座之一,支持北鬥三號全球新信號的首個移動通信國際標準已發布,首個北鬥船載終端檢測標準已由國際電工委員會向全球公布,國際海事組織認可北鬥系統為全球無線電導航系統,國際搜救組織正在對北鬥三號搭載的搜救載荷開展標準文件制定和入網測試……近年來,隨著服務能力的增強,中國北鬥積極融入世界事務、履行國際職責。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鬥系統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國門,根據不同國家不同行業的不同需求,提供定製服務,逐漸成為叫得響的「世界品牌」。
目前,國產北鬥基礎產品已出口120餘個國家和地區,在東協、南亞、東歐、西亞、非洲等地得到成功應用。
新時代,中國北鬥闊步走向世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