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時報 陳曉亞:轉基因技術是科學造福人類重要體現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什麼是轉基因技術?轉基因生物及產品是否安全?這都是目前大眾普遍關心的問題。

6月10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以《轉基因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為題作綜合學術報告,介紹了轉基因技術的發展、應用以及安全問題。

「在過去幾十年裡,轉基因技術經歷了誕生、成長到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等階段。」陳曉亞在報告中說,「它在解決人類面臨的環境惡化、資源匱乏、效益衰減等問題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隨著技術進步,其作用必將愈來愈大。他表示,我們要清醒地看到,轉基因技術是越來越被廣泛應用的一項新技術,是科學造福人類的重要體現。

從基因到轉基因

陳曉亞首先回顧了150年來,基因理論與技術的起步與發展。

基因是一種遺傳因子,是遺傳的物質基礎。19世紀60年代,奧地利科學家孟德爾在進行了長達12年的植物雜交試驗後,於1865年發表了遺傳單位是遺傳因子的觀點。遺傳因子,後來被現代遺傳學稱為「基因」。

孟德爾在他的理論中提出了遺傳學的兩個基本規律:基因分離規律、自由組合規律。孟德爾定律為遺傳學的誕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繼孟德爾之後,上世紀20年代,美國遺傳學家摩爾根通過對果蠅的研究,提出基因存在於染色體上,是組成染色體的遺傳單位。它能控制遺傳性狀的發育,也是突變、重組、交換的基本單位。

1953年沃森和克裡克又提出著名的脫氧核糖核酸(DNA)雙螺旋結構模型。隨著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的發展,這些理論已經被完善為: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斷,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鹼基序列)決定基因的信息。某種生物的基因組,包含了這種生物的所有基因。

1990年,多國科學家合作開始了人類基因組測序。到目前為止,已有一批生物的基因組測序完成。

我國科學家在人類基因組項目中,是重要參與者;在水稻基因組工作中,是主要貢獻者。

談到轉基因技術時,陳曉亞首先介紹了轉基因的概念:將外源基因導入到某個生物體基因組中,通過導入基因(轉基因)的表達修飾生物體性狀,這一技術被稱為「轉基因技術」,含有轉基因的生物體被稱為「遺傳修飾過的生物體」(GMO)。

轉基因技術,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DNA重組技術。科學家以核酸內切酶和連接酶為工具,將DNA分子切開,接入另一段DNA。由於質粒(通常是一種環狀DNA分子)可以進入細菌細胞,科學家將質粒改造後導入大腸桿菌,這就是經典的基因工程。

植物的轉基因主要藉助農桿菌的侵染。1983年,兩位科學家實現了利用農桿菌為媒介,將基因轉入植物體,轉基因植物從此誕生。早期農桿菌介導法只適用於雙子葉植物,近年來,水稻、玉米等單子葉植物的基因轉化也獲得成功。至今已有培育成功的轉基因植物35科120多種植物,包括水稻、玉米、棉花、大豆、番茄、馬鈴薯、菸草、油菜等重要農作物。

動物轉基因主要通過顯微注射法、精子介導的基因轉移以及核移植轉基因等方法進行。從1980年世界上第一隻轉基因小鼠誕生到如今,科學家相繼培育成功了轉基因兔、綿羊、豬、魚、昆蟲、牛、雞、山羊、大鼠、小鼠等轉基因動物,一些轉基因動物在科研、醫療、農業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轉基因技術的大量應用正在推動著生命科學研究更快地發展」。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轉基因技術發展很快,根據陳曉亞介紹,我國科學家率先於1984年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批轉基因魚,近年來又培育出生長速度快、餌料轉化率高的轉基因三倍體鯉魚「吉鯉」,取得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

從實驗室到產業化

通過轉基因技術,人們可以將任何一個特定的基因轉入目標生物,有目的地改造或創造某個性狀,而不僅僅是在近緣材料(品種)間進行基因交流和選擇,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生物育種效率。陳曉亞說,一些作物通過轉基因產生或增強了抗蟲、抗病、耐除草劑、抗逆境、高產、優質等性狀。

上世紀90年代初,棉鈴蟲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棉區連續暴發,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90年代末,隨著轉基因抗蟲棉開始推廣種植,棉鈴蟲的危害逐年減輕,同時相鄰作物的蟲害也有所緩解。2008年,我國轉基因抗蟲棉種植面積佔棉花種植面積的70%以上,國產品種比例由1997年的7%上升到2008年的93%。

轉基因耐除草劑作物是另一種廣泛應用的轉基因作物。通過噴灑除草劑,可以抑制田間雜草生長而不影響轉基因作物的生長,因此節約了勞動力、減少了水土流失。2009年,全球耐除草劑大豆的種植面積達6920萬公頃,佔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52%。耐除草劑玉米、棉花、油菜、苜蓿也都在世界範圍廣泛種植。

在抗病方面,轉基因技術也發揮了重要作用。20世紀90年代,番木瓜環斑病毒對全世界番木瓜生產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美國科學家將病毒的外殼蛋白轉入番木瓜後,獲得了可以抵抗該病毒的轉基因番木瓜,不但提高了產量和品質,還顯著減低了生產成本。

轉基因技術在植物代謝工程和品質改良方面也具有重大潛力。例如,瑞士科學家將類胡羅卜素合成的基因轉入水稻,培育出富含維生素A的金色大米,顯著提高了大米的營養價值。

陳曉亞說,近些年,轉基因作物產業化發展很快。自1996年首次商業化應用以來,轉基因作物已在世界範圍內廣泛種植,並在產量、經濟、環境和健康等方面帶來了持續、顯著的效益。

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統計,1996年至2009年間,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長了80倍,2009年共有25個國家的1400萬農戶種植了1.34億公頃的轉基因作物,全球市場價值達105億美元,使轉基因成為農業近代史上利用最快的作物育種技術。

目前商業化種植的主要轉基因作物是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等,其中轉基因大豆和玉米的種植面積佔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80%以上。

我國轉基因作物培育和推廣工作也發展迅速。自「863」計劃實施以來,我國已成功培育了抗蟲棉等一批轉基因作物。2009年我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370萬公頃,居世界第六位,主要包括棉花、楊樹、番茄、番木瓜和甜椒等,其中轉基因抗蟲棉已發揮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09年10月,農業部批准發放了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及雜交種「Bt汕優63」和轉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這是我國首度為轉基因糧食作物頒發安全證書,將有力推動轉基因作物新品種培育和推廣應用。

轉基因生物的安全與展望

面對轉基因作物安全性問題的疑問,陳曉亞在報告中說:「目前還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表明已批准的轉基因食品對人畜不安全。」

然而,他也表示,由於相對於傳統的自然食品,轉基因食品是新生事物,需要有更加嚴格的監督管理。目前,各國政府對轉基因植物的商品化都制定了嚴格的準入制度,對轉基因食品更是制定了嚴格的安全性評價體系,包括相關機構和法律法規等,並對轉基因作物的實驗室實驗、大田實驗、產業化申請審批,以及種植過程中的環境監控和種植產品的安全性檢測都作了詳細的法律規定,有力而穩妥地推動了轉基因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早在1993年,我國就頒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為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提供了基本框架。2001年,國務院又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使我國對轉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更加完善具體。

該條例對於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與試驗、生產與加工、進口與出口、經營、監督檢查、法律責任等都作了詳盡的規定。為更好地落實相關的具體制度,從2002年3月起,農業部又相繼頒布了相關配套規章制度。可以說,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轉基因作物安全評價制度、進口許可制度、標識管理制度和加工審批制度,為轉基因生物的大規模推廣應用奠定了良好基礎。

2010年2月美國《科學》雜誌重點關注世界糧食問題,認為轉基因技術可能是未來解決世界糧食危機的重要手段,將會在世界糧食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逐年增加的人口和逐漸減少的耕地面積對糧食安全問題是一個威脅,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保護生態環境,做到科學發展對我國至關重要。轉基因等生物技術是解決我國糧食和環境問題的一個有力手段,已經成為國家的一種戰略選擇。

面對目前社會上的一些不安與疑慮,陳曉亞說,對公眾來說,基因技術,特別是轉基因技術,或許是因為帶有神秘色彩,在發展中受到了異乎尋常的質疑。對每一項新的科學發現或新技術的發展來說,遇到一些質疑是正常的,科學家在推動新技術的發展與部分公眾的質疑之間,需要的是高度的重視、冷靜的思考、審慎的判斷、耐心的解釋,並努力追求真理,努力造福人類。

他在報告中呼籲,要加大科學傳播力度、健全科技傳播的體制機制、建立有效可信的科技傳播平臺,這對提升民眾對轉基因技術的認知與接受程度,從而進一步推動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做好這項工作需要政府、科學家、媒體之間的通力合作。「作為科技工作者,」陳曉亞說,「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地推動轉基因技術的健康穩定發展,使其更好地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相關焦點

  • 【中國新聞網】院士陳曉亞上海「科普」植物科學與生態文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陳曉亞19日來到上海圖書館,為上圖講座的忠實聽眾帶來了一場最前沿、最生動的《植物科學與生態文明》講座。  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基礎,為人類提供食物、氧氣、能源,為萬物創造美好的生存環境植物科學是生命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達爾文在「沙之小路」上觀察植物並研究植物的授粉過程和向光性,孟德爾通過修道院裡的豌豆實驗發現了經典遺傳學定律……陳曉亞娓娓道來,告訴市民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大家了解植物,熱愛植物,保護植物,科學合理地利用植物。
  • 自以為吃定棉花的棉鈴蟲,卻發現美味成了穿腸毒藥︱走近科學
    地球上大約有35萬種植物和80萬種昆蟲,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協同進化,演繹出了一幕幕世界上最複雜有趣的生命現象,也成為生物多樣性形成的重要動力。自從人類將一些植物馴化成了農作物之後,深入了解昆蟲與植物之間的恩恩怨怨,並以「四兩撥千斤」的巧妙手段加以利用,由此為人類帶來更豐富的物產就成了科學家們的一大重任。
  • 科技倫理是科學造福人類的導航儀
    科技倫理是科學造福人類的導航儀 原標題: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諸多重要文件,其中《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排在首位通過。
  • 【科學時報】轉基因農作物安全性典型爭議事件溯源
    然而,由於研究中存在的各種缺陷或失誤,影響了實驗結果的準確性,並進而引發公眾對轉基因農作物安全性的疑慮。 作為高技術實驗品的轉基因農作物,在其邁向公眾日常生活的途中,因與人類休戚相關的安全性問題在全球範圍內廣受爭議而充滿坎坷。 從科學的角度而言,轉基因農作物的安全性主要集中於食用安全和生態安全兩個方面。
  • 美國科學院宣布轉基因食品無害,中國專家如何解讀
    轉基因是一個怎樣的技術?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到底有多高?記者採訪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陳曉亞院士和何祖華研究員。 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傳統食品安全性 「有的人一談到轉基因就色變,其實這是一種科學認識上的誤區」,研究轉基因棉花技術超過15年的陳曉亞院士說。有關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其實早就有了明確的權威結論。
  • 原北大校長:爭議阻礙了轉基因產品造福於人民
    原北大校長:爭議阻礙了轉基因產品造福於人民 2014-10-18 05:01:56一些轉基因作物,比如抗蟲的農作物可以減少殺蟲劑的使用,更有利於生物多樣性。轉基因本身不會增加或者減少雜交,因而不會增加對生物多樣性的風險。  研討會也回應了有關轉基因的爭論。「所有的爭議都不是基於科學評價和理性的,爭議已經阻礙了BT抗蟲水稻、黃金大米等已經成熟的轉基因產品市場化造福於人民,到會的科學家都對此深表遺憾。」
  • 人民日報: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所長陳曉亞院士
    「我曾經用一句話來迎接到我們所參觀的客人——植物為人類提供了全部的食物和大部分能源。」在談到自己對研究領域的專注時,陳曉亞更願意用嚴謹的事實來說話,而不是尋找感性的形容詞加以描繪。    談起自己與植物多年的緣分,陳曉亞嚴肅的神情開始露出笑容。
  • 崔永元轉基因紀錄片中的科學錯誤
    對轉基因支持者而言,這部紀錄片算是粉碎了「美國人不吃轉基因」的謊言,明確了轉基因在美國並不需要強制標示,也體現了美國官方和主流學界對轉基因的支持態度;而對於轉基因的懷疑者和反對者,也能看到美國內部也存在強大的轉基因反對聲音、不少人排斥轉基因食品並歡迎有機食品等。然而,作為一部紀錄片,它存在太多的漏洞和偏頗,使之無法完整客觀的呈現美國農業和食品工業的真實面貌。
  • 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題: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新華社記者陳芳、王昆全球生命科學的發展前景、社會各界如何參與、源頭創新的靈魂在哪裡……在29日閉幕的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國內外生命科學健康領域頂級科學家共聚一堂探尋生命科學創新的源泉,期待共同為增進人類福祉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新動能,實現世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 「生物轉基因」——誤入歧途沒有未來的科學邪路
    人類「現在的科學」進入了「病態發展」的邪路在人類沒有發明電燈前,近視眼遠比現在少。在沒有電視前,人們的業餘時間照樣很豐富。有了網絡後,人們的頭腦裡並沒有比從前儲存更多的有用信息。生物轉基因會讓人類沒有未來請不要讓「所謂」的科學——顛覆眾生的「生物轉基因」搶了自然規律的方向盤!不要讓資產階級搶了無產階級的方向盤!不要讓少數人搶了大多數人生存繁衍的的方向盤!大家都知道搶了方向盤是什麼後果的。必定車毀人亡!
  • 中國科技熱點述評:回應公眾關心的五個轉基因問題
    中國科技熱點述評2019院士群體是我國科技工作者中的優秀代表,是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重要發現者、生產者和創建者。《中國科技熱點述評2019》聚焦「轉基因」和「人工智慧」領域科技熱點事件,邀請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院士、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陳曉亞院士
  • 韓啟德:科學傳播關乎人類未來
    在科學飛速進步的同時,促進公眾理解科學變得尤為重要。「科學傳播已經不僅僅是科研的副產品,而正成為一個時代的戰場,關係到未來人類的生存 。」,科學與技術的緊密結合產生了巨大的物質力量,乃至成為第一生產力,隨之也與社會發生了從來沒有過的緊密聯繫。
  • 科學解讀公眾關注熱點:理性看待轉基因
    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既是著眼於未來國際競爭和產業分工的必然選擇,也是解決我國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既是順勢而為,也是大勢所趨。全球轉基因技術應用的實踐表明,抗蟲和抗除草劑等轉基因作物的廣泛應用能夠提高作物抗蟲、耐除草劑、耐鹽、抗旱等能力,防止減產,減少損失,從?…1公頃=15畝而達到提升品質,保護環境,提高產量的效果。
  • 【科學時報】中美聯合啟動「C4水稻」研究計劃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學所和美國博伊斯·湯普森植物研究所近日聯合啟動一項科學聯盟研究計劃,旨在改造水稻的光合作用模式,從而提高水稻產量。
  • 【用科學擊碎流言】美國人又不吃轉基因了?
    (原標題:【用科學擊碎流言】美國人又不吃轉基因了?)其實,只要你關注過新華社的消息便會知道,就在4個月前,一種轉基因三文魚剛剛在美國獲得批准上市。還有,就是目前美國轉基因技術的專利全球最多,而且在貨架上轉基因食品不需要標註是否為轉基因,只要種植者和養殖者不說,美國就沒人知道自己吃進去的東西是不是跟轉基因有關。
  • 《科學新聞》:美國人究竟吃不吃轉基因食物
    《科學新聞》經過廣泛搜集資料和採訪,發現美國人的確在大量食用轉基因食品,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人們一般也意識不到轉基因食物有何特別。  而同時,美國作為一個多元化的大國,自然也不乏一些抵制轉基因食品的環保組織和社區,只是這種抵制既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公眾,也不能讓自己的餐桌上杜絕轉基因食物。「因為對於大多數美國人來講,他們不在乎食品中是否有轉基因。」
  • 轉基因技術究竟是科學碩果還是基因災難?看看我們身邊的案例再說
    從過去的幾千年走過來,人類通過自己掌握的技術不斷的「改進」動植物的「性能」,通過一代又一代的篩選,留下了最適合自身需求的動植物,這裡包括糧食,水果、家禽等。從近代開始,流行一種更為先進的技術」轉基因技術「,這種科技成就下的產物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被各種輿論包圍。
  • 環球時報:科學崇拜也是一種迷信
    原標題:劉仰:科學崇拜也是一種迷信 民主與科學是近代中國兩個重要概念。一百多年來,伴隨實踐和了解,人們開始意識到民主的兩面性、局限性,對民主的盲目崇拜和迷信已受到反思。但對科學,這種反思是不夠的。 很多人把科學籠統地當成絕對真理,崇拜科學導致對科學的迷信屢屢出現負面效應,但我們對科學崇拜的負面影響還沒有足夠意識。
  • 科學網—科學時報:探究科學家人文情懷的深遠意義
    關心人本身必須始終成為一切技術努力的目標,要關心如何組織人的勞動和商品分配,從而以這樣的方式保證科學思維的結果可以造福於人類,而不致成為詛咒的禍害。當你們沉思你們的圖表和方程式時,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 李醒民認為愛因斯坦的案例,給予人們諸多啟示。 哲人科學家為兩種文化的融合與人的全面發展,樹立了值得仿效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