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為吃定棉花的棉鈴蟲,卻發現美味成了穿腸毒藥︱走近科學

2020-10-17 世界科學

本欄目由 「世界科學和 「賽先生」聯合出品

編者按

世界科學」聯合「賽先生」等微信公眾號,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資助下,開闢「走近科學」欄目,對獲得國家及上海市科技獎勵的成果進行科普化報導。

本篇報導圍繞2017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植物次生代謝與抗蟲」項目展開,該獎項由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陳曉亞院士領銜的團隊獲得。

蝶戀花、蜂採蜜,植物與昆蟲大約是地球上關係密切程度最高的配對之一。不過,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大自然裡,植物與昆蟲之間的關係,並非總如詩人描繪的那麼和諧美妙:有時昆蟲為植物傳粉、植物為昆蟲提供食物,互惠互利;有時在昆蟲貪婪無情的啃齧下,植物不得不奮起反抗,以牙還牙。

地球上大約有35萬種植物和80萬種昆蟲,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協同進化,演繹出了一幕幕世界上最複雜有趣的生命現象,也成為生物多樣性形成的重要動力。

自從人類將一些植物馴化成了農作物之後,深入了解昆蟲與植物之間的恩恩怨怨,並以「四兩撥千斤」的巧妙手段加以利用,由此為人類帶來更豐富的物產就成了科學家們的一大重任。隨著21世紀生命科學的發展深入到分子細胞水平,進入基因組時代,植物與昆蟲博弈的故事溯源與解剖,也開始在微觀世界中展開。

植物與昆蟲的共進化博弈

據統計,全世界約80萬種昆蟲中,有45%左右以植物為食,而所有的植物都會被至少一種蟲類所取食。

有化石證據表明,昆蟲對植物的取食行為最早發生在大約3.5億年前。如果沒有抵抗病蟲害的「十八般武藝」,植物是難以發展到今天的規模的,在漫長的自然選擇與協同進化過程中,植物進化出了一套複雜的防禦系統,以及多種多樣的抗蟲策略。

目前,已知的植物「抗蟲秘籍」主要有以下幾種。

「速生」大概可以算得最笨的抗蟲辦法。為了抵禦害蟲的侵襲,植物自身會儘可能地加快生長速度——即被蟲子吃掉一片葉子,植物會很快再長一兩片出來進行補償,這樣就不會影響植物正常的生長和產量。這用來對付個別偶爾「打秋風」的昆蟲,頗為有用,有時還會促進植物生長。比如,在一定的條件下,蟲害損傷了棉花植株的一些葉片或個別棉蕾之後,反而會促使那些沒被吃掉的棉桃長得更大。

「堅壁清野」也是一些植物常用的手段,即植物通過形態、組織和生長特性,來對昆蟲的取食、侵襲行為產生「拖累」作用。比如,有些植物會在葉片上「塗」滿厚厚的蠟質,甚至生長出或堅硬、或光滑、或布滿絨毛的外表層,使得昆蟲難以在植株上「落腳」,即使「站穩」了也無從下口。比如:有的水稻品種因其植株硬度高,就具有更強的抗螟蟲能力;而有些茸毛多的棉花品種,就會少受蚜蟲的侵擾。

不過,更讓人驚嘆的是,很多植物通過自身的次生代謝物,煉就了「用毒」的能耐——用化學物質、激素等讓昆蟲「望植興嘆」,鎩羽而歸。比如:

菸草植株所產生的菸鹼、十字花科的植物產生的芥子油苷、除蟲菊產生的除蟲菊酯,都因為它們強大的抗蟲性,現在已經作為無汙染的農業殺蟲劑被廣泛應用;

而有些植物則能產生丹寧、棉酚等酚類化合物,使蛋白質變得不易消化,從而使昆蟲「吃得下,用不上」,出現營養缺乏的飢餓症狀;

有些植物則能產生激素,讓昆蟲吃了之後不知不覺地發育異常,並喪失繁殖能力。

然而,昆蟲也不是等閒之輩,決不輕易放棄植物這一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物來源。在漫長的協同進化過程中,針對植物進化產生的一系列次生代謝物(即上文提到的那一類並非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小分子有機化合物),昆蟲種群又通過進化,重新適應產生次生代謝物的植物,於是造成了昆蟲食性的專化。

比如,含有毒素棉酚的棉花,令大多數其他昆蟲都避而遠之,可棉鈴蟲卻不怕,敢於對棉花植株大快朵頤,就是因為它體內能自產「解藥」。

棉鈴蟲美食變「穿腸毒藥」

對於被人類選為重要農作物的植物來說,如果有「剋星」昆蟲的存在,顯然對於農業生產十分不利。蟲害嚴重影響農業,每年造成的損失約佔總產量的15%。因此,科學家抓住植物與昆蟲協同進化的關鍵環節,深入研究昆蟲對植物次生代謝的適應機制,由此發展新一代抗蟲技術。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深入研究棉花-棉鈴蟲模式,巧妙地通過轉基因手段,讓棉花從棉鈴蟲的美食變成了「毒藥」。

萜類是植物次生代謝物種最豐富的的一類化學物質,包括單萜、倍半萜和二萜等。它們具有重要的生理與生態功能:有些具有揮發性,可以吸引昆蟲前來協助傳粉,或是向害蟲的天敵釋放信號,來幫助自身「解圍」;有些則具有藥用價值,比如紫杉醇具有抗腫瘤活性,青蒿素可以抗瘧疾,等等。

棉酚就是一種倍半萜衍生物,具有廣譜毒性,是很多昆蟲的毒藥,這使得棉花免遭很多蟲害的侵襲。然而,棉鈴蟲卻不怕,這是為什麼?(據統計,棉鈴蟲對我國棉花生產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高達數十億元。)

陳曉亞院士為了探索其中的奧秘,從2000年起,就帶領博士生毛穎波開始了艱苦的探索。

原來,棉鈴蟲體內有一些神奇的解藥基因,能抵消棉酚的毒性。正因為如此,別的蟲兒望而生畏的棉葉棉桃,卻成為棉鈴蟲的美味佳餚。這個「解藥」就是P450基因。

科研人員找到這個棉鈴蟲P450基因(CYP6AE14)之後,就把一種可以抑制該基因的雙鏈RNA轉進植物中,當棉鈴蟲把含有這種雙鏈RNA的植物葉子吃下肚後,雙鏈RNA就會深入細胞,讓P450基因生產不出解藥。這釜底抽薪的一招,立刻將棉花變成了棉鈴蟲的毒藥

這個想法實現的關鍵在於「如何實現雙鏈RNA抑制P450基因的作用」。當時,RNA幹擾(RNAi)技術剛剛興起,大家都處於摸索階段。一開始,研究組想把這種基因的雙鏈RNA直接注射到棉鈴蟲體內,但怎麼也成功不了。接著,他們又想通過基因技術直接敲除棉鈴蟲身上的P450基因,但也不成功。研究進入了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困境。

棉鈴蟲正在啃噬田間棉花(上海松江農場基地)

不過,柳暗花明的驚喜就在科學家靈感乍現的那一刻到來——能不能讓棉鈴蟲把雙鏈RNA吃下去,也就說,讓棉花表達昆蟲基因的雙鏈RNA?

於是,研究組開始嘗試促進棉花產生雙鏈RNA。果然,轉入該P450基因的棉花體內所產生的雙鏈RNA,降解了棉鈴蟲體內的棉酚「解藥」——餵了這種轉基因葉子後,「解藥工廠」果然「產量」大減。再餵棉鈴蟲這種棉花葉片,棉鈴蟲顯得難以下咽,最終營養不良、生長緩慢,甚至死亡。

2007年11月12日,《自然 • 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刊登了這項成果,並為此配髮長篇評論,認為「這項技術為開發新一代安全有效的轉基因抗蟲植物(如抗蟲棉)奠定了基礎」。

《自然》(Nature)雜誌在評論中對這一重要突破給予高度評價:「第一次成功報導利用植物自身表達昆蟲基因的雙鏈RNA來抑制植食性昆蟲防禦基因的論文。」

《科學》(Science)更是形象地將其比喻為「農場裡種植RNA」。

又經過多年研究,如今研究組已獲得穩定的轉基因棉花材料,目前正在與相關科研單位合作,進行育種工作。

其實,我國早在1997年就批准了轉Bt基因抗蟲棉的生產,並開始推廣種植,是繼美國之後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獨立研製成功轉基因抗蟲棉的第二個國家。2019年,我國國產抗蟲棉的自有率已達99%以上。而且,Bt轉基因抗蟲棉的推廣普及已基本解決了棉鈴蟲影響棉花生產的問題,為何這一利用植物表達抑制害蟲的RNA方法,會得到如此高的榮譽褒獎呢

原來,由於Bt轉基因作物的長期大面積種植,田間已開始出現對Bt具有抗性的害蟲,並有蔓延的趨勢。而且,Bt轉基因作物主要針對鱗翅目昆蟲,那些非鱗翅目昆蟲,由於噴灑農藥減少,逐步成為棉田裡的優勢害蟲,如綠盲蝽。因此,尋找新型高效的作物抗蟲技術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而陳曉亞研究組探索出的利用植物表達抑制害蟲的RNA方法,則為培育新的抗蟲棉品種另闢蹊徑。更重要的是,這一發現使我國在利用以RNA幹擾為基礎的核酸技術防控病蟲害上有了長足的進步,進入了國際先進行列。

陳曉亞院士(左)和課題組成員王凌健副研究員(右)在轉基因棉花培育實驗室裡

RNA幹擾為基礎的核酸技術使病蟲害防控進入新時期

RNA幹擾是近年來最重要的生物學發現之一,200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頒給了發現RNAi幹擾機制的兩位美國科學家。

美國麻薩諸塞州大學教授克雷格·梅洛(Craig C. Mello,左)與斯坦福醫學院教授安德魯·法爾(AndrewZ. Fire,右)因發現RNA幹擾現象而共同獲得20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由於RNAi是真核生物中保守的調控機制,基於這種機制開發的抗蟲技術具有普適性,還可彌補Bt抗蟲技術的不足。同時,RNAi依賴於序列特異性,可針對特定害蟲進行防治,專一性強,更有利於環境安全。

經歷了化學農藥、蛋白質農藥(主要是BT)兩代技術,以RNA幹擾為基礎的核酸技術使病蟲害防控進入新時期。

在RNAi轉基因作物開發上,國際競爭相當激烈。

例如,孟山都已經研發成功的轉基因玉米,能夠表達玉米根蟲DvSnf7基因的dsRNA,同時還表達3個蘇雲金桿菌來源的Cry蛋白,可以在增加Bt耐受的同時,加快RNA幹擾效果。該轉基因玉米SmartStax PRO已在美國、巴西、日本等8個國家和地區通過轉基因安全評價,於2017年6月獲得了美國環境署(US-EPA)的種植許可,並已向我國申請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

別國已經帶著產品在我國「敲門」,我國在該領域的產品在哪裡?陳曉亞研究組的這一進展,促進了我國在植物介導RNA幹擾抗蟲技術的發展。

近年來,在我國轉基因重大專項的支持下,該領域持續獲得突破,研製了RNAi抗盲蝽棉花、RNAi抗黃萎病棉花以及RNAi+Bt的聚合抗蟲棉花,顯示出克服棉鈴蟲對Bt棉產生耐受性的前景。

觸類旁通拓展應用

植物次生代謝受各種因子的精確調控,當科學家了解清楚背後的一整套機制,就能展開各種應用,為人類造福。

陳曉亞研究人員發現,環境因子、防禦激素茉莉素和生長發育信號,可共同調控次生代謝的分子機理。他們發現,棉花WRKY1蛋白能結合杜松烯合酶基因啟動子,通過激活基因轉錄來控制棉酚合成。

在破解棉鈴蟲體內「解藥基因」的同時,陳曉亞研究組還根據植物中的棉酚合成途徑培育出低酚轉基因棉花。

其實,棉酚雖然是棉花的「護體神藥」,可那槓槓的毒性也限制了棉籽的應用。棉籽富含油脂和蛋白質,古代中國人和印度人就曾用原始方法提取棉籽油,用於醫藥和照明;在現代工業中,棉籽油可加工製成食用油、動物飼料。然而,除去毒素棉酚卻一直是件麻煩事,這限制了棉副產品的充分利用。

既不耽誤棉花抗蟲,又讓棉籽毒性降低,能否培育出種子中棉酚含量低、植株中棉酚含量正常的棉花新種質呢?

陳曉亞研究組在研究過程中,對棉酚的生物合成途徑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先後克隆鑑定了法尼基二磷酸合酶(FPS)、杜松烯合酶(CAD)和杜松烯羥化酶(CYP706B1),催化三步連續的反應。利用種子特異啟動子表達CYP706B1基因的雙鏈RNA,創製了種子低酚、植株棉酚含量正常的轉基因棉花新種質,提供給中國農科院棉花所、浙江大學等單位培育新品種。

另外,在研究過程中,他們還發現,棉花在棉酚合成過程中會分泌一種酶——分泌型漆酶,可以有效分解土壤中的酚類汙染物。由此,研究組首次提出了土壤汙染的植物體外修復,被《自然· 生物技術》稱為「展示了一項有生命力的植物修復策略」。

正因為以上多方面研究成果及取得的影響力,「植物次生代謝與抗蟲」系列研究成果獲得了2017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項目成果促進了我國植物代謝等學科的發展,帶動了新一代抗蟲作物的研製,取得了重要的國際影響和學術地位。

本文選自《世界科學》雜誌2020年第10期「走近科學」欄目。

END

我命由我不由天,成為什麼細胞,我自己說了算 ︱走近科學

書寫皮秒拍瓦時代雷射科技新篇章︱走近科學

如果只有半個大腦,人生還有多少可能?︱走近科學

人人都在減肥,汽車也急著瘦身……︱走近科學

科學家如何表達對大地母親深沉的愛?聊聊土壤修復那些事兒︱走近科學

與細菌抗爭,中國人走到了哪一步?︱走近科學

DNA鑑定屢立奇功,它到底是個什麼「功」?︱走近科學

一鍵三連關注

相關焦點

  • 自以為吃定棉花的棉鈴蟲,卻發現美味成了穿腸毒藥
    「穿腸毒藥」對於被人類選為重要農作物的植物來說,如果有「剋星」昆蟲的存在,顯然對於農業生產十分不利。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深入研究棉花-棉鈴蟲模式,巧妙地通過轉基因手段,讓棉花從棉鈴蟲的美食變成了「毒藥」。
  • 轉基因棉田裡的新麻煩:棉鈴蟲走了盲蝽象上位
    棉鈴蟲走了  吳孔明研究棉花害蟲已經20多年了,在轉基因抗蟲棉廣泛種植之前,他們的工作主要針對的是紅蜘蛛和棉鈴蟲等的防治。1990年代初的幾年裡,由於長期通過噴灑擬除蟲菊酯類農藥對付棉鈴蟲,使得喜歡鑽吃棉桃的這種害蟲產生了可怕的抗藥性,棉鈴蟲在中國大面積爆發。
  • 科學網—棉鈴蟲顯性抗性突變被找到
    日前,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了一種顯性遺傳突變,這種突變使世界上最具破壞性的作物害蟲之一的棉鈴蟲的毛蟲對轉基因棉花產生抗性。在基因組學和基因編輯的前沿應用上,這項研究標誌著全球致力於促進更可持續的害蟲控制新時代的到來。 50多年來,全世界數百萬農民種植了工程化Bt作物,僅自1996年以來累計種植面積就超過20億英畝。
  • 五莊觀唐僧為什麼不敢吃人參果,原來那人參果是穿腸毒藥吃之必死
    有人認為他迂腐不堪,然而細讀西遊記我們無不發現這個人參果雖然可讓人長生不老,但對於唐僧來說無異於穿腸毒藥,這是為何呢?要理解其中原因就必須從唐僧的前世說起,我們知道唐僧是如來的弟子金蟬子轉世,除了這個身份之外他還是十世修行的好人,也就是說唐僧的前面九世都是在修行,也同樣去取經,然而都是功敗垂成,都在流沙河中被沙和尚吃掉,這一點唐僧作為一個得道的高僧是知道了。
  • 防蟲高手給您推薦兩遍防治棉鈴蟲技巧
    但是大面積機力防治棉鈴蟲時,機力費用會增加,不過按照一畝5元左右的機力費,便宜農藥加一遍機力費,可能比貴的農藥更划算。請棉農收藏此文,棉鈴蟲大發生時可以考慮使用兩遍防治棉鈴蟲。棉鈴蟲屬鱗翅目、夜蛾科害蟲,又名玉米穗蟲、番茄蛀蟲,俗名鑽心蟲、青蟲、棉桃蟲,是危害棉花的重要害蟲之一。
  • 菌菇不是穿腸而過的「旅行者」 食用菌菇有好處
    原標題:菌菇不是穿腸而過的「旅行者」 食用菌菇有好處 某明星發布了一條具有調侃性質的微博:「很多人都喜歡吃金針菇,但是這種食物在肚子裡無論如何消化,第二天排洩出來的都是一模一樣的。」其實,不只是金針菇,其他蘑菇幾乎也是怎麼吃下去就怎麼排出來。因此有人說吃蘑菇沒啥用,事實真是如此嗎?
  • 2019年棉花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2019年,棉蚜、棉盲蝽、棉鈴蟲、棉葉蟎、地下害蟲、苗病、棉花枯萎病、棉花黃萎病、鈴病等病蟲將在各棉區普遍發生,棉薊馬、煙粉蝨、紅葉莖枯病等次要病蟲在局部發生。為了切實做好2019年棉花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保障棉花生產安全、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 棉花糖不用掏錢買了,自己在家做,方法簡單,孩子天天吃也不夠!
    棉花糖不用掏錢買了,自己在家做,方法簡單,孩子天天吃也不夠!棉花糖很多的朋友喜歡吃,特別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就是棉花糖了,非常鬆軟非常甜,到嘴裡很快融化,超市裡賣的棉花糖袋子裡包裝的,棉花糖不只是用來吃,在生活中有很多用途,比如說,用棉花糖可以製作雪花酥,把棉花糖加熱融化和其它食材混合攪拌一起,就能製作成雪花酥,非常美味好吃哦,棉花糖大人不喜歡,雪花酥很多朋友喜歡,這次要給大家說的就是怎麼在家裡製作美味棉花糖,比買的好吃哦。
  • 武漢病毒所開創棉鈴蟲病毒殺蟲劑研究新局面
    一、立足國情,確定方向上世紀70年代初,武漢病毒所的科研人員為解決化學農藥汙染環境及棉鈴蟲抗藥性日益增長等問題,開始研製棉鈴蟲病毒殺蟲劑。1975年,該所主持的中科院重大科研項目「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殺蟲劑的研究」,在國內首次分離出單核衣殼核多角體病毒,並與湖北農場合作,在我國首次成功研製出最初的棉鈴蟲殺蟲劑。
  • 對王之王對穿腸是什麼梗? 扒一扒唐伯虎點秋香對穿腸臺詞
    對王之王對穿腸是什麼梗? 扒一扒唐伯虎點秋香對穿腸臺詞時間:2020-12-04 19:14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對王之王對穿腸是什麼梗? 扒一扒唐伯虎點秋香對穿腸臺詞 對王之王對穿腸是什麼梗?
  • 棉鈴蟲究竟是一個什麼蟲?它的為害特點又有哪些,一起了解下吧
    雌蛾體長約15mm,觸角絲狀,前翅近長方形,淡灰色,中央有4個小黑點,排列成不整齊的四角形。末齡幼蟲體長30mm,粗壯,頭紅褐或暗褐色,腹部背面淡紫紅色。體節上有瘤狀突起,上生短毛。 為害狀 幼蟲除蛀入玉米果穗為害,造成爛苞外,還可咬斷植株、取食花器、蛀食生長點。1~3齡幼蟲蛀食玉米心葉和葉鞘,造成「花葉」、枯心苗和枯鞘,大齡幼蟲蛀害玉米莖稈,蛀孔較大,排出大量蟲糞,容易引起玉米風折。
  • 一盒牛奶、一包棉花糖,你猜可以做成什麼美味?吃1口就是這個味
    一盒牛奶、一包棉花糖,你猜可以做成什麼美味?它是你再熟悉不過的零食了,從小吃到大的香甜味道,它就是「小布丁」,你猜對了嗎?Step 1:熬煮小布丁1盒鮮牛奶倒入奶鍋中,將棉花糖也倒入奶鍋中,開小火慢慢的熬煮,這裡全程要一直攪拌,一刻都不能停下哦,不然棉花糖就很容易黏在鍋底了,熬糊了我們的小布丁可就不好吃了哦,慢慢熬煮至棉花糖全部融化後,關火後再攪拌一下。
  • 棉花糖是怎麼做出來的?
    編譯 七君棉花糖圖片來源:wikipedia你吃過棉花糖嗎?棉花糖還可以拿來烤一烤,會更好吃哦。在吃棉花糖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棉花糖是怎麼做出來的呢?難道是和彈棉花一樣彈出來的嗎?棉花糖的名字來源於一種歐洲蜀葵植物。英語單詞裡的marsh是沼澤的意思,因為這種植物長在沼澤地裡。這種植物的根莖吃起來粘粘軟軟的,就像現在的棉花糖。古埃及人最先發現這種植物可以吃。後來人們把這種植物做成了甜點,還不斷改變配方。這種甜點慢慢傳開了,歐洲人開始用這種植物的根製作和現代棉花糖類似的糖果。那麼,現代的棉花糖究竟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 SCP-C-746棉花糖機,你以為你吃的是棉花糖?其實你吃的是蜘蛛絲
    SCP-C-746棉花糖機的外表SCP-C-746棉花糖機為一臺旋轉木馬騎乘設施,目前位於上海市嘉定區的一座廢棄遊樂園內。SCP-C-746棉花糖機的主要部件包括中央轉軸、頂棚、24匹各色木馬與外圍的環形欄杆。
  • 在老外眼中,這不知是蔬菜還是堅果的食物算「毒藥」,咱卻吃得香
    不過一種食材本身可以吃並且有營養應該是世界公認的吧。如果這麼想的話可能又要被刷新三觀了,因為我們平日裡非常喜歡的一種下酒菜竟然是外國人眼中的毒藥級別的存在,的確是驚掉下巴了。這種下酒菜非常常見,它就是花生。說它的菜不如說它是一種見過更合適。不過花生剛打下來的時候鮮嫩美味,很多人都吃過煮花生,那口感也是超棒的。老外為甚對花生那麼戒備呢?
  • 吃台州,當地人帶我去了臨海寶藏小鎮,24小時美味不停歇
    貴州人比例挺多,讓正宗的貴州烙鍋也便成了杜橋人的夜宵之選。簡而言之,無論想吃台州傳統還是各地美食或是網紅美食,杜橋都能滿足你。一個坦白:因為主要任務是青蟹,阿球其實沒有吃到很多家,但又實在想介紹一下這個全網資料都少少的美味小鎮,所以最終還是決定寫一下,如果當地人有哪些店鋪補充推薦,可以寫在評論裡,非常感謝!
  • 123團棉花春管期蟲情動態及植保工作建議
    6.棉黑蚜據本站4月18日、20日、22日在甘草、駱駝刺調查,均未發現黑蚜蟲口。在棉田及周圍雜草調查,也未發現棉黑蚜中心株。今年4月份以來,氣溫持續偏高,對棉黑蚜發生不利,預計:5月份棉田輕度發生。8、棉花根腐病據4月20日和4月23在早播的棉田調查,棉花根腐病發病率在3%左右,發病程度為輕度。
  • 秋敗茄子似毒藥,秋敗絲瓜勝良藥,立秋後茄子還能吃嗎?
    每年立秋之後,人們還是喜歡吃茄子的,吃了茄子之後,並沒發生什麼中毒變化呀,所以很多人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會覺得很奇怪。昨天,我還要去菜園摘回很多大茄子,自己吃不完,還送人很多,看到這句話我心裡有點打鼓,難道我送出去的茄子不能吃嗎?別人吃了我的茄子中毒嗎,我查了一下相關資料,大家別著急,聽我仔細解釋一下。秋敗茄子似毒藥,這句話只是一句籠統的概念,沒有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