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培人才厚土 涵養經濟活力(縱深·中國經濟韌性在哪裡①)

2021-01-09 人民網

  數據來源:人社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和本報報導等

  編者按: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是中國經濟的基本特質,也是中國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態勢的底氣所在。那麼中國經濟的韌性到底在何處?應該從怎樣的角度和深度來認識這種韌性?

  一年800多萬名高校畢業生,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超12億4G用戶數,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近日,本報記者走訪多地、採訪專家,從人口、基礎設施、市場和產業鏈等方面,深入觀察中國經濟的韌性,探尋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即日起,經濟版推出「縱深·中國經濟韌性在哪裡」系列報導,今天刊發第一篇。

  

  中國有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1億多個市場主體,有巨大發展韌性、潛力、迴旋餘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紅利」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充沛的勞動力資源。2018年全國16歲至59歲勞動力人口總數達8.97億人,佔總人口比重64.3%。

  當前,「人口紅利」進一步轉為「人才紅利」,積極效應正加速顯現。我國一年大學畢業生有800多萬人。同時,人社部2018年數據顯示,我國技能勞動者超過1.65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791萬人。

  人口眾多、人才豐富,是中國經濟韌性巨大的重要因素。

  鏡頭一

  高技能人才,擦亮製造大國的智造名片

  「尺寸誤差,小於1毫米,合格;平面度,小於1.5毫米,合格……」

  見到申世民時,他正在新產品試製車間,對一個不規則箱體部件做最後的測量。「尺寸誤差,小於1毫米,合格;平面度,小於1.5毫米,合格……」

  「成功了。」等到全部參數檢驗完畢,申世民才鬆了一口氣。根據原先設計,該部件腔體由拆分成的12個零件加工而成。可在實際操作中,精度始終達不到標準。難題交到申世民手裡,他反覆論證,在程式設計師的配合下,對著三維模型重新設計拆分方式,最終把零件整合成五大塊,減少了加工工序,將誤差控制在標準範圍內。

  作為公司的高級工藝工程師,申世民已經在湖南長沙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了16個年頭。從一線的鉚工、焊工、鈑金工做起,他先後擔任過質檢組長、車間主任。

  「當年在質量管控崗位上時,每反饋一個問題點,企業獎勵5元錢。有時一個月內,光反饋問題和提出合理化建議,我就拿了1000多元獎金。」申世民說,「我已經申請國家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28項!」

  隨著產品線的升級,如今楚天科技的產品越來越趨向於高端定製型產品,研發人員的原創設計多,對一線工人的試製水平要求也更高。「不但要懂加工工藝,而且要懂結構設計。」申世民說,「為此,我們時刻在學習和交流中。」申世民身邊緊跟著的年輕人雷洪普,正在聚精會神地學習,再過一個月,他就要去德國進行技術交流。

  這幾年,企業通過開展「工匠文化」系列活動,先後評選出包括大師級工匠、技師級工匠、工匠三個層次共160人,打造了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職工隊伍。自2015年以來,楚天科技近50名員工在國家、省級技能競賽中取得好成績。這一批工人先鋒、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正成為推動企業科研創新、技能改造的生力軍。

  鏡頭二

  科技研發人才,提升中國創造的價值水平

  「用算法和人工智慧解決工藝問題,幫企業創造真正價值」

  陳彬彬是阿里雲工業大腦的主幹工程師之一。「大數據推薦的參數,比我們常年使用的足足低了5攝氏度。這大數據靠譜嗎?」拿到陳彬彬的報告,杭州中策橡膠工廠的一些資深技工提出了質疑。

  這位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博士,遭遇了「不信任」。不過,陳彬彬並不氣餒。「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可以幫助製造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我對此深信不疑。」

  中策橡膠是中國知名輪胎企業,陳彬彬所在的工業雲平臺,依靠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為製造業企業提供服務。通過反覆調研,陳彬彬和團隊夥伴們發現了突破口——密煉。「密煉是輪胎生產過程中一道重要的生產工序,我們需要從這一環節中找出關鍵因子,提高良品率或生產效率。」陳彬彬說。

  然而,問題並不簡單。通過對近一年的生產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分析,運用人工智慧算法模型,陳彬彬計算出最優化的一組工藝參數,可是很快,他發現自己的理解並不到位。

  「有時候很難通過數據去理解某些環節。比如有一個壓力分布的數據,開始數值是零,過一段時間會達到一個大數值,然後又變小。如此循環兩三次,只看數字搞不懂為什麼會這樣,必須真正搞明白機器的原理。」陳彬彬說。

  密煉車間的技術員們發現,每周有幾天常常能見到陳彬彬的身影。他要麼一個人靜靜待在生產線上研究密煉機的工作原理,要麼纏著技術員追問一些細節問題。

  到車間實際考察、建立算法模型、再到車間根據實際應用調整,如此往復,奇蹟終於發生,在陳彬彬所在團隊的努力下,密煉工序的良品率逐漸提升3%—5%,為中策橡膠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用算法和人工智慧解決工藝問題,這是在幫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創造真正價值。」陳彬彬興奮地說。

  鏡頭三

  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人才,積蓄支撐發展的澎湃動力

  「本地大學生有優勢,企業納賢不用愁」

  一大早,一份剛剛出爐的成績單被送到陝西直升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陝直股份」)總經理田達的手中,名單上是該企業「訂單班」學生的考核結果。看著一個個優異的成績,田達欣慰地告訴記者:「等他們畢業入了職,很快就能上手幹活!」

  去年3月,陝直股份在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2016級學生中,通過多輪面試、筆試,最終選定15名同學進入「陝直訂單班」。企業委託專業單位,對「訂單班」進行為期13個月的飛機維修技能全程班培訓,成績前13名可進入陝直股份工作。

  「本地大學生有優勢,企業納賢不用愁。」田達對招聘有自己的理解。

  吸引企業在這裡聚集的,是人才的「聚寶盆」。據介紹,西安擁有飛機主機設計人員4000多人、製造工程技術人員6000多人、試驗試飛專業技術人員3000多人、技術工人2萬多人。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8所航空相關高校學院和培訓機構,每年輸送的研發、設計、製造等航空產業人才超萬人……

  其實企業不僅需要新手,更需要能手。本地多層級的專業人才資源,打消了企業發展的後顧之憂。說起這個話題,田達如數家珍:飛行器設計專業畢業的張旭,從西安航天系統某研究所,應聘到公司擔任項目管理;參與過單發渦槳飛機、水陸兩棲飛機等項目試飛的宋俊峰,入職到企業擔任維修管理部負責人……企業不愁找人才,人才也有了更多獲得感。

  鏡頭四

  創新創業人才,激發動能轉換的有力引擎

  「讓創業者盡情發揮人格魅力、讓投資機構能夠輕鬆對接創業項目」

  夜幕之下,深圳市留學生創業大廈二期五層的國際青年創客峰內燈火通明。恰逢周五,一場雞尾酒會,讓這個以「拼搏」「奮鬥」聞名的創業孵化器,迎來了久違的輕鬆。

  38歲的創業者陳珉,身穿白襯衫牛仔褲,放鬆地在圓桌前玩著桌遊。這場遊戲的參與者們相互並不認識,只能通過胸口的標籤,辨別彼此的身份。

  負責人餘遠志介紹,以往創業者和投資人見面,大多是通過項目路演或創業大賽。「我們想換個輕鬆的方式,讓創業者盡情發揮人格魅力、讓投資機構能夠輕鬆對接創業項目。」

  80後的陳珉,有著讓許多同齡人羨慕的一份簡歷:名校畢業,海歸博士,2008年拿到英國諾丁漢大學計算機專業博士學位後,先後在香港和深圳工作9年。2017年12月,陳珉和兩位志同道合的夥伴,創立超準視覺科技有限公司,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超準視覺的主打產品為三維視覺傳感器、三維掃描軟體和智能識別算法。公司開發的單線雷射視覺傳感器配合超準視覺開發的自動尋跡軟體,可讓焊接機器人自動完成三維焊縫工作。

  「山東一家企業,月工資開出1萬元都招不到焊工。企業使用我們的產品,便可實現24小時不間斷生產。」陳珉介紹。

  自2017年9月正式運營以來,國際青年創客峰累計孵化青年創新創業團隊28個,孵化的企業估值超過2億元。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08日 12 版)

(責編:嶽弘彬)

相關焦點

  • 涵養人才「活水」激發「三態」活力
    從古至今,人才的選拔和培養都是一個永恆的課題,特別是現代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發展,人才已貫穿於各項事業的始終——黨的建設離不開組織人才,脫貧攻堅離不開基層人才,抗擊新冠疫情離不開醫療人才....。.那麼,應如何涵養人才「活水」,煥發人才的活力呢?  要涵養人才源頭「活水」,激發初態活力。
  • ...新基建」提升中國經濟韌性活力 正在服務全球造福人類[圖]
    中醫藥在抗疫中作用顯著今年2月疫情最嚴峻的時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赴武漢一線參加抗疫。在談到抗疫為何能取得顯著成效時,王辰從文化、體制、國力三個角度進行了解答。王辰說,中華民族具有尊重生命、團結一心、共克時艱的優秀文化,醫務人員展現了專業水準和高尚的職業精神,為應對疫情發揮了重要作用。
  • 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經濟的信心來自哪裡
    中國經濟的信心來自哪裡(望海樓)「中國經濟超預期地穩定。」這是路透社對2019年中國經濟開局成績單的評價。中國經濟正以欣欣向榮的態勢,贏得國內外的信心和認可。市場預期和信心之所以關鍵,就在於其不僅基於過去經濟的表現,更指向並影響著經濟的未來。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來自哪裡?我們不妨透過幾組關係來看一看。一看近期表現平穩向好,中長期潛力可觀。
  • 從黃金周消費透視中國經濟活力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環境下,種種「報復性消費」點燃了國內旅遊、餐飲、航空等多個市場,在黃金周消費的數據和場景背後,是日漸回歸正軌的生活,是經濟加快復甦和回暖的腳步,顯示出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巨大的內需潛力,折射著中國經濟的活力和韌性。消費市場強勁復甦「大家默契的笑聲、久違的感覺又回來了。」
  • 中國經濟的韌性 -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鄭州7月1日電 題:中國經濟的韌性|陳澤民:廉頗誠未老 壯心確未已段世文 郭良 馮孔 任禹西位於鄭州市天河路三全集團院內,年近八旬的陳澤民打了一口井,已經打了超過4000米。打井既不為了吃水,也不為了石油,而是為了表達自己向地熱發電進軍的決心!
  •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主席馬宣仁:新冠疫情提醒我們保持供應鏈韌性...
    9月28日,以成都為主會場、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為分會場的「全球科技創新論壇」,在三地同時連線舉行。此次以「科技創新:新經濟競爭力全球化」為主題的論壇由南華早報主辦、每日經濟新聞協辦,匯聚起來自全球國際大都會的科技翹楚、金融領袖,共同探討企業競爭力、全球化和科技創新等重要議題。
  • 中國經濟的韌性|阿斯利康:在中國,沒理由只做傳統藥企
    新華網北京11月5日電 題:中國經濟的韌性丨阿斯利康:在中國,沒理由只做傳統藥企  新華網 王坤朔  中國擁抱世界,世界擁抱中國。在中國經濟這片廣闊的大海上,澎湃著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海納百川的氣度,外資企業恰如多姿多彩的船帆,深度參與中國經濟,添彩中國經濟。  解碼中國經濟的韌性,就不能不深度解析外資企業在華發展的路徑。  中國是阿斯利康全球的第二大市場,也是增長最快的新興市場,憑藉擁抱本土、不斷創新的商業模式,阿斯利康邁入在華增速最快的跨國製藥企業之列。
  • 「雙11」帶來國際共振效應 成為觀察中國經濟活力的窗口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雙11」帶來國際共振效應——「觀察中國經濟活力的一扇窗口」「『雙11』已經成為一場國際盛會,觸角遍及世界各地。」巴西聖保羅大學經濟學教授亞歷山大·菲格雷多表示。在「雙11」巴西推廣活動中,菲格雷多以「非常優惠的價格」搶購了一部華為手機。
  • 邢雲超:雙循環——中國經濟新格局
    此乃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大背景下中國更高層面結構調整和更深層次體制改革之新經濟戰略,堪稱在維護國家發展利益、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之根本遵循,料將主導2035中國經濟遠景規劃大方向,成為中國經濟未來一個時期重點發展之核心。」雙循環「模式是外部環境變化和內部發展轉軌的政策選擇。
  • 「雙11」帶來國際共振效應—— 「觀察中國經濟活力的一扇窗口」
    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並率先實現經濟復甦,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復甦增長的重要力量。今年「雙11」前,編組50輛、滿載乳製品的火車從波蘭馬拉舍維奇出發,抵達武漢吳家山站。這是波蘭至中國的首趟「乳製品專列」,主要為中國電商企業備戰「雙11」提供充足穩定的貨源保證。  「中國市場潛力巨大,中國經濟迅速恢復,這對我們以出口為主的公司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 國際機構看好中國經濟 為世界經濟復甦增添新動能
    大部分國際機構與國際媒體也認為,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將為世界經濟復甦增添新動能。中國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今日俄羅斯電視臺11月30日報導稱,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繼續超出市場預期,同時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本月升至56.4%,達到年內高點。國際機構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中國經濟為何能在疫情中恢復?」中國的疫情防控措施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發揮小店經濟的「毛細血管」作用
    受疫情影響,中國經濟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一些地方在推動復工復產過程中,大膽探索創新,通過夜經濟、小店經濟等形式,激發了經濟活力,滿足和提升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帶動了城鄉就業。為了推動中國經濟復甦,破解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困難,近日,商務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小店經濟推進行動的通知》,明確提出要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點亮」小店經濟發展,帶旺「煙火氣」。顯然,小店經濟被賦予了更多的職能使命,激發小店經濟活力既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民生情懷,更是一種發展風口。對於小店經濟,大家並不陌生。
  • ...機制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激發人才活力動力 匯聚發展勢能動能
    雲南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由傳統的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而創新驅動實質就是人才驅動。  近年來,雲南省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不斷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推進,破除制度藩籬,在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激勵人才各方面創新模式、放權鬆綁,激發了人才創新創造的活力,營造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人才發展生態,為雲南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 海關總署談我國外貿逆勢增長三大原因:經濟穩、韌性比較強、穩外貿...
    &nbsp&nbsp&nbsp&nbsp2019年全年外貿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3.4%,我國外貿逆勢增長,鄒志武表示首先是國內經濟穩。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 ...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長保持樂觀」——國際社會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受訪的40位亞太和歐美地區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前景表示樂觀,認為中國經濟第二季度就會迅速反彈。  普華永道在其分析報告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是短暫的。當疫情結束後,經濟增長將很快回到由基本面決定的正常軌道上來。西班牙《經濟學家報》預計,隨著疫情傳播速度逐漸放慢及中國企業逐漸復工復產,中國經濟活動將很快恢復正常。
  • 人民論壇漫評 | 中國經濟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面對嚴峻挑戰和重大困難,我國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經濟復甦勢頭強勁,在複雜形勢下,中國經濟運行逐季改善、逐步恢復常態,走出了漂亮的上揚曲線:一季度GDP萎縮6.8%,二季度轉為增長3.2%,三季度回升至4.9%。
  • 範劍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全球經濟與中國經濟
    2021年1月13日下午,由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主辦、中國網地產承辦的第十二屆地產中國論壇暨中國房地產紅榜在北京舉辦。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範劍平在現場發表主題演講,深刻剖析了大變局下的全球經濟與中國經濟。 疫情之下世界經濟復甦更為緩慢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對百年之未有大變局有了切身體會。
  • 法國統籌施政強化經濟復甦韌性 嚴防宏觀經濟大幅波動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法國統籌施政強化經濟復甦韌性2021年1月1日,一對父子來到法國巴黎蒙馬特高地迎接新年第一天。新華社記者 高 靜攝2020年,法國經濟可謂風雨飄搖,一波三折。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原已步入穩定復甦區間的法國經濟遭受了二戰後最嚴重的打擊,市場表現持續黯淡,前期結構性改革紅利消耗殆盡。
  • 不畏浮雲遮望眼——透視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
    觀察大國經濟要看全局,準確看待短期數據升降之「形」,準確把握經濟長期向好之「勢」,方能察形辨勢,撥雲見日。  風物長宜放眼量。觀察大國經濟須辨大勢,認清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後勁足的基本面,方能明晰方向,堅定信心。
  • 經濟日報刊文:「一帶一路」為疫情中的全球經濟注入暖流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一帶一路」為疫情中的全球經濟注入暖流作者:孫昌嶽逆勢上揚的數據彰顯了「一帶一路」的強勁韌性與活力,架起了抗擊疫情的「生命通道」、經濟復甦的「增長通道」與釋放潛力的「共贏之橋」,展現出中國的主動作為與大國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