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人才的選拔和培養都是一個永恆的課題,特別是現代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發展,人才已貫穿於各項事業的始終——黨的建設離不開組織人才,脫貧攻堅離不開基層人才,抗擊新冠疫情離不開醫療人才....。.那麼,應如何涵養人才「活水」,煥發人才的活力呢?
要涵養人才源頭「活水」,激發初態活力。「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大至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小至一個地區、一個部門,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乃至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必定有一套科學的人才選拔任用機制體系,有一個人才為先惜才愛才的發展理念,有一個激勵人才幹事創業的廣闊平臺。能夠做到政策上吸引、行動上支持、環境上鼓勵,就如同打通了一條與人才泉源直接相連的渠道,自然會有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奔湧而來。人才的根本牢固了,還需要注意修剪其「枝葉」。從思想上,要遴選對黨忠誠、矢志不渝的人才;從作風上,要挑選務實肯幹、清正廉潔的人才;從行業上,要選擇專業對口、素質過硬的人才;從類型上,更需要開拓型、創新型人才;從個性上,更需要堅韌不拔、勇於鬥爭的人才;從發展上,更需要適應現代社會、熟悉基層治理的人才。只有在廣納人才的基礎上加上人才「過濾網」,才能收穫有助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利於提升國家現代治理水平的人才。
要涵養人才心頭「活水」,激發中態活力。人才引進來了,要根據其性格特點、專業特長、優勢領域合理規劃使用,使得「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同時,要注意人才間的相互作用,加強人才「化合反應」,使之互相支持而非打壓,相互補臺而非拆臺,力量凝聚而非分散,達到「1+1>2」的效果。另外,在人才選拔使用過程中,可能會有少數人沒有經受住考驗,在思想上「腐化變質」或能力上「心有餘而力不足」,影響了整體的純潔性和戰鬥力,發生這種現象時當首先進行思想引導、能力提升或調整崗位,若經教育或培訓後依然不能勝任的要及時移出人才隊伍,避免對人才生態造成破壞。
要涵養人才盡頭「活水」,激發末態活力。所謂的「盡頭」,是指人才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的流動,正如江河匯入海洋,而海洋經陽光暴曬後又蒸發為水汽回歸江河一般,這是一個必然的、合理的過程,它促進了生命的循環、激發了奮鬥的活力。但目前有個別部門、地區以愛惜人才為名,人為阻礙了人才的流動,不僅使本部門、本地區的「活力」有所遲滯,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發展。究其根本這是沒有全局意識的表現,僅僅著眼於當前的、本部門或本地區的利益,沒有站在長遠的、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高度去看,因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殊不知,人才離開後,還會沉澱下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更會有後來者不斷鞏固、不斷完善、不斷提升。
從人才的「源頭」到人才的「心頭」,直到人才的「盡頭」,應統一於為人民服務、增進群眾福祉,統一於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一於完成「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四川省華鎣市張銳)
[ 責編:王宏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