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解質|「人才淨流入」的濱州經驗:打造人才吸引「強磁場」 引得...

2021-01-08 閃電新聞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16日訊 如何將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區位優勢、產業格局等「硬條件」變成創新創業、宜居宜業、厚積薄發的「軟實力」?山東省濱州市提供了很好的「樣板」:招才引智、以智興城,通過「打造一流環境吸引一流人才,用好一流人才建設一流城市」,為「富強濱州」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近年來,濱州通過抓實「百名高端專家、千名碩博士、萬名大學生進濱州」(簡稱「三進」工程),加速人才集聚,傾力打造人才嚮往的「智者智城」,已在人才數量、隊伍質量、氛圍營造、組織機制、平臺建設等方面形成體系,並初步顯現「人才淨流入」的良好態勢。

以智興城,牽住城市發展「牛鼻子」

目前就職於濱州市疾控中心的侯沁蓮和市科技局的劉永斌,是濱州市面向清華大學定向選聘的優秀畢業生。這對「90後」情侶,擁有著讓人羨慕的高學歷、高才華、高顏值,完全具備在一線大都市發展的條件,卻選擇了攜手到濱州工作,成為當地自2019年啟動「百名碩博士進事業單位、萬名大學生進濱州」工程(簡稱「雙進」工程)以來,萬餘名「新濱州人」中的一對。

做出紮根濱州選擇的並非只有大學畢業生。去年年中,40多歲的趙劍海從北京返回廣西北海的途中,受邀到濱州參觀,立馬就被這片廣袤平原吸引:政務服務周到,營商環境和諧,交通條件便利,再加上當地政府求賢若渴,正是創新創業的不二選擇。不久,他就受聘擔任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開始了人生的「二次創業」。

「哪怕早一年,他們也不會來。那時指著黃河邊大片荒灘溼地,說將誕生一座現代新城,濱州人也不會相信。」濱州市科技局局長孫學森這樣總結,「濱州人面朝黃土,世代耕農,對待未知,相對傳統。」

改變從2019年10月開始。彼時,一個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馬建堂帶隊的11人專家團到濱州調研,著眼長遠把握大勢,做好「十四五」規劃。經過密集走訪、座談交流,形成「以制築基、以志立信、以質增效、以治定心、智取未來」的發展思路,讓濱州看到了方向。

此前,市委書記佘春明和全市都在思索,究竟該從哪裡入手,才能牽住一座城市的「牛鼻子」:「現在看來,只有科技引領、融入大局、制度創新,才能融情融智、聚心聚力、奮楫爭先。」

抓實「三進」工程,傾力打造人才嚮往的「智者智城」

一座城市的發展,需要高端人才的引領,也需要基礎人才的有力支撐。目前,人才爭奪已不再是新一線、二線城市的專利,眾多三四線城市也紛紛發力,而且,全國的「搶人大戰」已由科學家等高端人才蔓延到了應屆大學畢業生。

2019年起,濱州啟動實施「百名碩博士進事業單位、萬名大學生進濱州」的「雙進」工程,今年進一步升級為「百名高端專家、千名碩博士、萬名大學生進濱州」的「三進」工程,將引才方向和引才群體由高端人才轉變為高端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兩手抓,著力優化人才結構,打造吸引人才的「強磁場」。

優惠的配套政策是人才引進的「敲門磚」。單純拼資金、拼財力,濱州與山東省內發達地市無法相比。為突出自身特色,放大比較優勢,濱州市制定出臺「2020版人才新政」,對到濱州企業就業或自主創業的全日制博士、碩士、本科生,每月分別發放5000元、2000元、1000元的生活補助,屬於「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再提高50%。這個標準在山東省內都是最高的。

專門設立「濱州人才節」,更是首創之舉。2020年8月14日—16日,濱州舉辦首屆「濱州人才節」,以「選擇濱州,共創·共享·共成長」為主題,策劃開展了22場活動,共83個項目達成合作意向,45個項目現場籤約,269人達成引進(就業)意向。作為專屬的人才節日,濱州以城市最高禮遇和最大誠意向人才致敬,極大增強了人才獲得感和融入感。

2019年以來,全市引進國家特聘專家、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等省級以上高端專家180餘人,引進本科以上大學生2.1萬多人,其中碩博士2600多人,初步呈現「人才淨流入」格局,濱州正成為各類人才嚮往的「智者智城」。

留住人才「活水來」:此心安處是吾鄉

人才引進來,更得留得住。除了各種資金補助,濱州制定出臺的「2020版人才新政」,全面放開對高校在校生、畢業生落戶限制,所有到濱州發展的畢業生都可先落戶後就業;同時,將著力點更多放在人才最為關心的住房需求上,力爭讓人才來了「有票子」,留下「有房子」。全市籌建10000套左右人才公寓,目前已投入使用的2800多套,專科及以上人才可申請入住,碩博士和大學本科生第一年免費。

此外,濱州還制定《高層次人才全周期服務流程再造實施辦法》,在編制保障、子女入學、家屬安置、醫療保障、科研配套等11個方面明晰服務流程,提升服務效能。例如,對碩博士配偶,體制內的對口安置,體制外的推薦就業,高層次人才子女入學可自願擇校;組織人才免費健康查體、外出休假——優越的服務生態,讓到濱州工作和創業的人才切實感受到了「濱州溫度」。

「人才戰略」正成為助推濱州發展的強力引擎,魏橋創業集團就是受益者之一。經過半個世紀的拼搏,這個昔日的小油棉廠已成長為全球最大的電解鋁和紡織集團,長期雄踞山東民營企業百強榜榜首,與全球諸多政府、企業、高校建立密切聯繫。

近幾年來,濱州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資金鍊、人才鏈,通過強鏈、延鏈、補鏈、造鏈,積極推動以魏橋集團為龍頭的鋁業、紡織業兩大主導優勢產業邁上了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鋁業進入高端時代,紡織業進入智能時代,帶動了濱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各類產業跨界融合。今年1到9月份,濱州全市「四新」經濟投資、工業技改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同比增長50.2%、55.4%、7.6%,其中「四新」經濟投資增速全省第一;高端鋁產品佔比46%,比上年提升12個百分點,其中,魏橋集團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0.59%,利潤同比增長65%。

閃電新聞記者了解到,濱州正在建設產教融合型、實業創新型「雙型」城市,全面構建「五院十校N基地」的科創體系。比如,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僅用一年時間就建成投用,已確定入駐各類機構116家。魏橋國科(濱州)科技園,由魏橋集團攜手中國科學院大學、中信信託共建,以「院系、研發中心、產業園」三位一體,打造「產學研金服用」一體化推進示範平臺,5個研究中心揭牌,10個聯合實驗室和17個科技項目正式啟動,極紫外光刻膠等項目年內落成試產。一個「借智匯智、以智興城」的新產學研高地正在崛起,濱州不斷擴大引才「朋友圈」的腳步因此更為堅定。

人才如活水,只有融入江河才會永不乾涸。有力的政策支撐、豐富的引才活動、良好的人才生態,加上濱州對人才的渴望和良苦用心,使得更多人才對濱州這座城市的未來充滿信心。從清華大學畢業後選擇到濱州安家落戶的侯沁蓮一落地,便被濱州市委組織部接到裝修一新的人才公寓,並參加了濱州團市委組織的「激揚青春·築夢濱州」故事分享會等活動:「在了解濱州、感知濱州中開始安心生活、安心工作,讓個人與城市共成長,此心安處即是吾鄉。」

如今,「智者智城」已是濱州最亮麗的城市名片,也為後發地區先發振興「涵養人才生態」,提供了值得借鑑的「濱州方案」。

閃電新聞記者 楊玉金 報導

相關焦點

  • 「駐京專家建言 助力濱州招才引智」崔吉俊:讓人才選擇濱州,與人才共創共享
    編者按:近日,在濱州市人才節北京分會場,濱州市駐京聯絡處組織了「駐京專家建言獻策 助力『七富七強』」座談會,來自各領域的11位業內翹楚、重量級嘉賓參加座談,圍繞人才工作建言獻策。以下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原主任崔吉俊的發言。
  • 「四輪驅動」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
    「四輪驅動」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 2021-01-11 2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臨報頭條|臨沂經開區:打造人才「強磁場」賦能打擂攻堅
    項目是第一載體,人才是第一資源。圍繞支柱產業引人才,為人才搭建成長舞臺,搞活激勵機制育人才,做優服務環境留人才……開發區牢固樹立人才為先的發展理念,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做好人才大文章,目前形成了以產業為導向、具有園區特色的人才引進培育和政企校合作體系,推動了人才高地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圍繞產業引人才。
  • 打造磁場 吸引人才
    脫貧攻堅離不開人才支撐。數據顯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社部門近3年共招錄公務員1419名,招引事業單位工作人員3300人,並分別將767名公務員、1771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充實到鄉鎮基層,從多方面給予政策及資金扶持,增加人才吸附力,讓這些能幹事、敢擔當的人才在一線揮灑汗水、書寫故事。
  • 【「十條戰線」暨社會治理現代化】我市全力打造人才聚集「強磁場」
    【「十條戰線」暨社會治理現代化】我市全力打造人才聚集「強磁場」 2021-01-10 0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武漢打造吸引外商投資強磁場
    當前全球複雜經濟形勢背景下,中國吸引外資保持穩定增長。2018年,武漢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13.3%。新增世界500強企業投資10家,新增500強投資項目近百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250家,同比增長55.3%;新設外商投資企業中,合同外資超1000萬美元的企業達到60家,同比增長39.5%。
  • 產業強磁場釋放"錫"引力,無錫打造"熱帶雨林式"人才生態
    上午9時多,到達2020「錫望您來」無錫市第二屆高端人才招聘會現場,李俊看著早已人頭攢動的現場,不禁讚嘆道:「無錫高端才市真是火熱啊。」資料圖產業強磁場「錫」引,外地高端人才紛紛伸來「橄欖枝」。無錫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高端人才招聘會上,華虹、中科芯、威孚等80家重點企業拿出年薪超12萬元的中高端崗位1700多個,吸引了1559名高端人才前來求職,其中碩士以上學歷或副高以上職稱的高層次人才佔比達36%,最終378人與企業達成初步就業意向。「值得一提的是,270多名求職者從北京、上海、西安、長沙等地趕來,外地求職者人數佔比達17%,再創新高。」
  • 任澤平: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
    榜單概覽:上海連續3年成為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滬深京居前三。為衡量不同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義人才吸引力指數為人才流入佔比、人才淨流入佔比、應屆生人才流入佔比、海歸人才流入佔比的加權結果。其中,人才流入佔比和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反映該城市引得來和留得住的能力,應屆生人才流入佔比和海歸人才流入佔比反映城市對年輕高學歷人才和海歸高學歷人才的吸引力。
  • 深圳房價全國第一,為什麼人才流入也是排名第一?
    深圳市人才與房價沒有必然的聯繫,但長期而言高房價勢必對人才產生驅逐效應。短期看好、長期堪憂!至少目前,人才+房價,這兩大最具吸引力的名詞,都被深圳頂格佔據。深圳市房價全國第一、深圳人才流入全國第一。深圳的房價在四個一線城市中是最高的、深圳人才流入全國最高的。
  • 青島即墨:「攻堅克難」打造工業園區人才「新高地」
    以「一攬子」政策、「一條龍」服務尊賢禮才,聚心聚力構建創新創業「生態圈」,招攬五湖四海的英才紮根興業,打造出「強企優營」科技發展的人才「新高地」。截至目前,園區70%規模以上企業通過人才引進、嫁接實現了「科技移民」。
  • 人才競技場 珠海如何再引「孔雀東南飛」
    當前,珠海正舉全市之力積極探索建設粵澳深度合作區,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門戶樞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典範,對海內外優秀人才再次求賢若渴。載好梧桐樹,引得鳳凰棲。近年來,珠海連續高規格舉辦了一系列人才品牌活動。其中,作為吸引和集聚國際高端人才的展示窗口,珠海已經連續三年舉辦高端人才創新創業交流大會。
  • 上海「強磁力」:吸引外資量質齊飛
    原標題:上海「強磁力」:吸引外資量質齊飛   今年以來,雖然全球復甦踟躕,外部需求的「逆風」壓力可能捲土重來,但中國經濟的「增質」步伐依然行穩致遠。作為我國吸引外資的「強磁場」,上海今年以來的新設外資項目、合同外資、實到外資均呈現出量質齊飛的態勢。
  • 知識樹:強電解質與弱電解質
    一、強電解質1.強電解質定義在水溶液裡全部電離為離子的電解質叫強電解質。2.常見強電解質從結構上分析,強電解質包括具有典型離子鍵的化合物和強極性共價鍵的化合物。(1)強酸硫酸、HCl、硝酸、HBr、HI等。
  • 集美區:匯聚高校「智能庫」 蓄積人才「強磁場」
    集美蓄積引才、聚才、留才「強磁場」,為建設高素質高顏值跨島發展最美新市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本版文/本報記者應 潔 通訊員曾志偉  本版圖/集美區委組織部 提供(除署名外)  匯聚高校「智能」,成立「高校產業技術聯盟」,先後在集美大學、華僑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福州大學、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等舉辦校企對接會、專業技術論壇12場,對接重點企業136家,達成校企合作項目53個,涉及金額達2.6億元;創新推出「集美人才節」,打造校企對接
  • 粵港澳大灣區人才虹吸效應明顯:七成流入廣深,珠海最能留人
    在日前舉行的2019阿里雲廣東峰會上,由廣東省政府和阿里雲聯合舉辦的廣東工業智造創新大賽吸引了三千多支來自國內外知名高校、企業的頂尖AI人才,在通過採用深度學習方法後,成功設計出專用的瑕疵檢測算法模型,整體準確率超過91%,有效解決了紡織行業質量檢測工序中對高質量花色布瑕疵檢查的「卡脖子」難題,對紡織業智能化升級帶來了巨大的突破。
  • 龍華區人才集聚「磁場」效應凸顯
    近年來,龍華區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推出「龍舞華章計劃」等一系列含金量高、針對性強的政策舉措,努力構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良好政策環境和服務體系,吸引了大批創新創業人才走進龍華、紮根龍華。  截至2020年底,龍華區人才總量已達80萬人。人才的加速集聚,為龍華創新發展、打造「創新之城」提供了有力支撐。
  • 人才競技場:珠海如何再引「孔雀東南飛」?
    當前,珠海正舉全市之力積極探索建設粵澳深度合作區,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門戶樞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典範,對海內外優秀人才再次求賢若渴。載好梧桐樹,引得鳳凰棲。近年來,珠海連續高規格舉辦了一系列人才品牌活動。其中,作為吸引和集聚國際高端人才的展示窗口,珠海已經連續三年舉辦高端人才創新創業交流大會。
  • 三亞已形成人才聚集的「強力磁場」
    事業因人才而興,人才因事業而聚。兩年多來,三亞以落實「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為主要抓手,深入推進人才體制機制創新,堅持人才培養和引進「雙輪驅動」,加強各類載體建設,紮實做好人才服務,全市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為三亞打造自貿港建設新標杆提供人才保障。
  • 濰坊:厚植人才沃土,打造「智慧引擎」
    人才,是一座城市的競爭之本、轉型之要、動力之源。濰坊市聚焦提升人才工作的首位度、集聚度、貢獻度,全方位提升招才引智質效,優化人才發展生態,構築區域人才高地,為加快建設現代化高品質城市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創謀機制,讓引才聚智的「源泉」活起來濰坊市將人才制度改革創新攻堅作為提升招引質效、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區域人才高地。
  • 栽好梧桐樹 引得鳳來栖!人民日報聚焦寧波高端人才引進
    寧波正處於高質量發展階段,迫切需要各類人才的支撐。  今天,人民日報以《栽好梧桐樹 引得鳳來栖》以題,報導了寧波如何集聚創新創業人才。在引進高端人才的政策體系看,寧波先後出臺"泛3315計劃"與"3315計劃",吸引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形成覆蓋更全的引才政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