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蓄積引才、聚才、留才「強磁場」,為建設高素質高顏值跨島發展最美新市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圖為集美新城。 (本報記者張奇輝航拍器攝)
本版文/本報記者應 潔 通訊員曾志偉
本版圖/集美區委組織部 提供(除署名外)
匯聚高校「智能」,成立「高校產業技術聯盟」,先後在集美大學、華僑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福州大學、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等舉辦校企對接會、專業技術論壇12場,對接重點企業136家,達成校企合作項目53個,涉及金額達2.6億元;創新推出「集美人才節」,打造校企對接、人才交流、政策推介等10大類共43場活動……今年來,集美區以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為抓手,依託獨一無二的學村人才優勢,創新打造「高校產業技術聯盟」、「集美人才節」兩大品牌,進一步蓄積引才、聚才、留才的「強磁場」,為建設高素質高顏值跨島發展最美新市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品牌1
高校產業技術聯盟
率先全省設立 精準服務企業
強大智庫:匯聚1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
文教區是集美發展的「資源富礦」,湧動著創新研發的巨大潛力。作為我市高校資源最密集的行政區,集美區聚集了15所高校、科研院所,33個「雙一流」學科,約13萬名在校師生。
今年以來,集美區創新工作思路,充分發揮轄區文教優勢,建立以開展產學研交流合作和人才項目引進孵化為主要職責的專門組織——「高校產業技術聯盟」,依託集美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的「強大勢能」,為產業轉型升級、企業創新發展注入滿滿的動力。
集美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聯盟首批邀請集美大學、華僑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福州大學、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等6所高校、科研院所與轄區「三高」企業共同設立,由高校、科研院所擔任輪值主席,聚焦集美、廈門的主導產業,推動先進技術成果應用轉化,助力企業轉型升級,讓一批「沉睡」在實驗室裡的專利、科研能力加快轉化成經濟動能。
聯盟還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學科智庫優勢,聯合區委組織部等政府部門組建「政校聯合課題組」,開展課題合作18項,形成調研文章31篇,有效地推動了高校學科優勢向服務政府決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力優勢轉化。區委組織部與中科院城環所課題組聯合撰寫的《生態資產融入幹部考核推動「高顏值廈門」建設》《福建地區地下水位下降引起海水入侵現象的問題及對策建議》等多篇調研文章,被包括中共中央辦公廳主辦刊物在內的多個平臺刊載採用。
集美區高校產業技術聯盟舉行校企項目人才宣講對接會。
院士領銜:「專家問診團」助企業突破瓶頸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領銜的「專家問診團」,深入服務企業——今年7月,在集美區高校產業技術聯盟集美大學機械製造專場校企對接會舉辦期間,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業領銜的首個「專家問診團」正式揭牌成立。趙振業是集美大學引進的全職院士、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長期從事航空超高強度鋼應用基礎理論研究。
首個「專家問診團」成立以來,面向路達、金龍、日上、立林、國安達、力巨等43家轄區機械製造企業開展「定向問診」,幫助企業解決關鍵構件使用壽命等問題。目前趙振業團隊已與轄區多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助推轄區高端機械裝備產業轉型升級。
10月底,由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學術所長、中科院院士朱永官領銜的「環保專家問診團」也揭牌成立,依託中科院的環保技術、科技資源,協助地方政府、企業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重大環保問題,加快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依託頂尖團隊的「智庫支持」,幫助轄區企業突破技術「瓶頸」和關鍵難題,是「專家問診團」的使命所在。朱永官認為,搭建這樣的平臺非常重要,「長期以來,科研人員往往是通過文獻研讀、通過自己的思考進行選題,對社會、產業的需求了解不夠,外界也不知道科研界在『象牙塔』裡做了哪些事。」在政府的牽線搭橋下,研究機構和企業緊密對接、順利「相親」,為進一步「談上戀愛、組成家庭,孕育下一代」提供了可能性。
高校產業技術聯盟成立並舉行項目籤約。
量身定製:「首席技術顧問」讓校企雙方受益
聚焦企業發展需求,高校產業技術聯盟還推出「首席技術顧問」制度,盡「校」所長,引才引智,鼓勵轄區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團隊)到集美區企業擔任首席技術顧問,並由政府「買單」、給予「首席技術顧問」每月最高1.5萬元的津貼,降低企業引才用才成本,探索「企業出題、高校答題、政府補助、校企受益」的集美模式。
「每批企業首席技術顧問在企業服務最長不超過3年,每月在企業的工作時間不少於6天,經企業認定考核通過後,可享受每月最高1.5萬元的工作津貼。」該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集美區首批撥付「首席技術顧問」津貼140.4萬元,在降低企業引才用才成本的同時,提升高校科研人員參與產學研工作的積極性。第一批共有來自集美大學、華僑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等高校的36名教師、研究員與轄區9家企業在設備自動化、高分子材料、人工智慧等多個領域實現合作,幫助企業改進工藝和裝備43項,解決技術難題26項,為企業節約研發經費和新增經濟效益近5000萬元。
通過「借腦生智」,一批企業愈發茁壯成長。首席技術顧問、廈門理工學院副教授羅志偉還與所服務企業——廈門力巨科技深度合作,雙方聯合新辦企業「廈門叢蔚科技」,羅志偉團隊中8名本碩博應屆畢業生直接籤約落戶,實現企業招才、地方留才的良性循環。
品牌2
集美人才節
10大類43場活動乾貨滿滿
拓展招聘平臺:
突破時空限制緩解就業難用工難
集美的廣大人才有了自己的「專屬節日」!今年「九八」期間,首屆「集美人才節」正式亮相廈洽會「人才項目資本合作館」,成為集美創新人才工作的又一特色名片。首屆「集美人才節」乾貨滿滿,包含「集智匯美」招才引智計劃、「兩岸青創人才成長計劃」,以及校企對接、人才交流、政策推介等10大類共43場活動,打造展示人才成果的窗口、發布人才政策的平臺、宣傳人才典型的載體、促進人才交流的盛會。
11月25日下午,「集智匯美夢想起航」2020秋冬季集美大學集美區企業專場招聘會在集美大學主校區光前體育館旁足球場舉行,包括17家上市企業在內的100家企業參會,為廣大畢業生提供3600多個就業崗位。據悉,這次招聘會企業共收到本科生簡歷2900餘份。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集智匯美」招才引智計劃率先走進集美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等高校舉辦大型線下招聘會。11月14日,2020年秋季福建師範大學廈門專場招聘會就來到福師大旗山校區,邀請103家企業參會,提供2800多個就業崗位。這次招聘會企業共收到本科生簡歷3200餘份。
圍繞全市招才引智工作目標,集美區結合2020年廈洽會「集美人才節」系列活動,以高校畢業生為「引才」重點對象,以福州(對口招聘基地城市)地區高校和集美轄區內高校為「引才」重點地區,推出「集智匯美」系列招才引智活動,通過開展福廈高校巡迴宣講推介、大型線下招聘會、政策推介等系列活動,千方百計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和轄區企業「用工難」問題。
事實上,從今年4月起,集美區就率先全市推出直播「帶崗」以及「雲上招聘」平臺,該平臺具備簡歷管理、職位管理、數據分析、視頻面試等功能,可實現線上、線下互動。以「集美人才節」為契機,「雲上招聘」進一步打破了時間、空間限制,實現企業和畢業生需求的「精準對接」,引導更多高校優秀畢業生進一步認知集美、選擇集美、紮根集美。
集美區兩岸青年創業人才成長計劃第一季——大咖面對面·新時代下兩岸網際網路電商的發展之路主題沙龍走進廈門大白科技有限公司。
服務兩岸青年創業:
邀請成功企業家分享「創業經」
為有創業夢想的兩岸青年搭平臺、找「教練」——11月18日下午,「青創UP!集美區兩岸青年創業人才成長計劃第一季——大咖面對面·新時代下兩岸網際網路電商的發展之路主題沙龍」在廈門大白科技有限公司圓滿舉行。作為首屆集美人才節的配套活動之一,在中共集美區委組織部、中共集美區委臺港澳工作辦公室、共青團集美區委員會、集美區工商業聯合會的組織指導下,邀請雙百企業代表、兩岸青年創業人才「齊聚一堂」,為青年人才提供實地參訪企業、與企業家們面對面交流的難得機會。
活動現場,亞馬遜企業購拓展及運營經理李彬澤、考拉海購MCN機構及跨境內容生態運營商——杭州七視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朱躍、廈門大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尹豔梅圍繞「新時代下兩岸網際網路電商的發展之路」為大家帶來了主題演講,現場嘉賓「金句不斷」,讓創業青年受益匪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主題沙龍將舉辦地安排在廈門大白衛浴科技有限公司,這個「土生土長」的廈門品牌本身就是集美人才成功創業的典範,坐落於廈門理工學院創業孵化園的「大白」,去年營收近6000萬元,今年「雙十一」當天營收超過8000萬元,預計今年營收將超過1.8億元。尹豔梅分享了她在衛浴行業摸爬滾打十幾年、從設計師做到董事長的「心路歷程」,也給廣大創業青年注入了滿滿正能量。
據悉,持續2個月的「青創UP!集美區兩岸青年創業人才成長計劃第一季」活動自9月啟動以來,已經成功舉辦大咖面對面·兩岸智能製造業的升級之路主題沙龍、大咖面對面·新時代下兩岸網際網路電商的發展之路等多場線下活動,為眾多在集美的兩岸青創人才提供了線下交流互動的機會,助力兩岸青創人才逐夢成長。
▲11月25日下午,「集智匯美夢想起航」2020秋冬季集美大學集美區企業專場招聘會舉行。(本報記者黃曉珍攝)
今年「九八」期間,首屆集美人才節正式亮相。
【數據】
圍繞重點產業鏈群招才引才
集美區連續5年年度新增市「雙百計劃」人才落戶數全市第一,人才專項投入、市對區人才目標責任制考核保持全市領先。
推動優質企業參評人才計劃
強化與工信、商務等部門的聯動,用好教育部中國高校(廈門)科技成果轉化中心、集美產業引導基金等平臺、資金資源,積極對接市區兩級重點項目落地,推動市級招商項目跳羚科技以及宜車時代、唯捷城配、國科信息、大白科技等35家優質企業參評廈門市第十三批雙百人才計劃,共有12家進入實地考察階段,數量居全市六區第一。
簡化辦事流程
修訂「聚賢集美」辦事指南,平均縮短辦事流程10個工作日以上。在高層次人才政策線上申報兌現的基礎上,實現收件後20個工作日內完成資料審核、現場走訪和資金申請工作,較原審核時限提速40%。
加快政策兌現
修訂出臺《企業人才房租補貼辦法》《「金藍領人才培養工程」實施意見》等政策,將補貼對象放寬至全日制普通教育本科畢業生,同步提升政策補貼標準。目前,已受理人才房租補貼政策申報,擬撥付3683人3355萬元房租補貼。
提升兌現效率,建立人才資金即來即審制度。截至目前,累計申請兌現高層次人才創業扶持資金、臺灣專才補助、畢業生生活補貼等各項人才補助5254萬元。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