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磁場 吸引人才

2020-12-04 湖南民生網

脫貧攻堅離不開人才支撐。數據顯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社部門近3年共招錄公務員1419名,招引事業單位工作人員3300人,並分別將767名公務員、1771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充實到鄉鎮基層,從多方面給予政策及資金扶持,增加人才吸附力,讓這些能幹事、敢擔當的人才在一線揮灑汗水、書寫故事。

引才:回鄉助蝶變,匠心育人才

龍金高與孩子們在一起。

2013年,張培挺回到家鄉花垣縣參加「三支一扶」(支農、支醫、支教和扶貧)考試,成為該縣雙龍鎮扶貧辦的一名扶貧專幹。

雙龍鎮總人口達3.1萬,其中貧困戶9707人。這幾年,張培挺每天入戶走訪、核查信息、上傳下達、政策指導,用對待家人的態度對待貧困戶,幫他們制定幫扶實施方案。如今,全村有8647人擺脫了貧困,道路硬化了,廁所建好了,電網改造了,自來水入戶了,農戶養殖也規模化了。

近3年,湘西州人社部門公開招募「三支一扶」人員124名。自2007年以來,全省共有3400餘名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從事「三支一扶」工作。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這項重大任務,全省人社部門有針對性地向基層輸送和培養青年人才,更好發揮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創業的示範作用。

80後懷化籍青年李建軍自幼家境貧苦,2006年大學畢業後,被瀘溪縣人社局引入該縣第一中學任教。10餘年間,李建軍的教學成績突出,先後有數十位學生被清華、北大等名校錄取。

兩年前,李建軍調任瀘溪縣第五中學,成為全縣最年輕的中學校長。該校1800名學生中,80%為留守兒童,雖然他們基礎較弱,增加了教學難度,但在李建軍看來,這也讓教師工作更有意義。為此,他摸索出一條特色辦學之路,開設聲樂、書法、美術等專業,滿足不同學生的多元化需求,讓他們在家門口享受到公平有質量的教育。

作為骨幹教師和全縣學科帶頭人,每年都有外地名校向李建軍發出邀請函,然而他選擇了堅守。李建軍認為,基層天地廣闊、大有可為,「平臺培育了我,我也要利用好平臺培養更多人才」。

留才:春風化雨拔「窮根」,妙手仁心做「衛士」

張海文(左)上門為老人測量血壓。

隱匿在湘西大山深處的田灣小學,是花垣縣貓兒鄉最偏遠的教學點。鄉村教師龍金高紮根於此,一個人撐起僅有9名學生的學校。

23年前,龍金高的父親倒在田灣小學的講臺上,臨終前叮囑4個子女:「窮山溝裡不能沒有教師,你們一定要把山裡娃教好,改變這裡的貧困面貌。」1997年大學畢業後,龍金高站上父親曾經站過的講臺,成為田灣小學的教師,他的3個姐姐也相繼成為湘西大山裡的鄉村教師。

2017年,龍金高動了一場大手術,總計7萬元的花費,醫保幫他報銷了一大半。據了解,為鼓勵人才紮根鄉村建功立業,自治州人社部門為1.9萬餘名長期工作在邊遠貧困鄉鎮的教育、衛生、農業等專業技術人員,協調落實了鄉鎮工作補貼、艱苦邊遠地區津貼、農村基層教育衛生人才津貼等。

田灣村30歲以下的村民都是龍金高的學生,有的考上大學成為醫生,有的畢業後回到村上當輔警。龍金高打算再教20年,退休後還能返聘,他想用一生堅守講臺,通過教育為家鄉「拔窮根」。「哪怕最後只有一個孩子,我也會留在這裡。」

和龍金高一樣,紮根保靖縣呂洞山區24年的醫生龍顯斌,被苗鄉人民親切地譽為「健康衛士」。他是土生土長的呂洞山人,1995年從婁底衛校畢業後來到保靖縣葫蘆鎮中心衛生院工作。當時的衛生院是簡陋的土木結構危房,1個血壓計、2個聽診器、5張破爛的病床、10多名職工就是這裡全部的資源。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龍顯斌通過不斷學習取得了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和臨床醫學大專文憑,並多次去大醫院進修。2004年,龍顯斌擔任衛生院院長,將醫院硬體設施全部升級,並主動牽手湘西州民族中醫院,成為其定點業務指導和雙向轉診衛生院。

「完善硬體,提升軟體,才能讓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10餘年間,龍顯斌選送業務骨幹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達100多人次。如今衛生院有職工62名、住院病床70張,服務葫蘆鎮及周邊農村群眾近7萬人。「我們要確保群眾小病不出鄉,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龍顯斌的目標是打造湘西一流的鄉鎮衛生院,成為一支永不撤走的醫療扶貧隊。

近年來,湘西州人社部門會同衛計、財政等部門制定基層衛生院公開招聘傾斜政策,實施訂單定向免費培養醫學本科生項目,啟動鄉鎮衛生院副高級專技人員、全日制醫學專業本科生每人每月不低於2000元生活補貼等政策措施,有效緩解了基層衛生專技人才緊缺的局面。目前,全州鄉鎮衛生院、社區醫療中心(站所)共有專技人員2797名。

用才:脫貧希望破「繭」而出,醫者幫扶贏得百姓心

6月中旬,花垣縣吉衛鎮大夯來村蠶繭收購點前,蠶農們來來往往,笑聲不斷。「如果不是親身經歷,誰知道養蠶還能發財!」貧困戶麻勝利如是說。

這兩年,一場「桑蠶扶貧戰」在大夯來村打響,農技專家龍明景成了指揮官。2000年6月從自治州農校畢業後,龍明景進入原花垣縣農業局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去年春天來到大夯來村擔任駐村扶貧工作隊員。

大夯來村是花垣縣貧困面最大的行政村之一,全村301戶1292人,貧困人口佔74.77%。入村後,龍明景深入了解當地地形、土壤、勞動力等情況,尋找適宜當地發展的致富產業。他發現,2016年春,大夯來村栽種桑樹180畝,卻沒有人養蠶。一番細究才知道,村民們沒有掌握養蠶技術,也沒有意識到養蠶能幫助增收。

「這就是村裡最適合的致富產業。」龍明景分析,種桑養蠶適合人群廣,銷路也有保障,有農業科技公司與蠶農籤訂長期服務合同,對蠶繭實行保護價收購。他找到村主任龍再齊和村會計麻建文,鼓勵他們率先在村裡養蠶,並手把手提供技術指導。

2018年,麻建文和龍再齊交售蠶繭1600多公斤,創收7萬多元,這讓其他村民看到了希望。在龍明景的指導下,村民們今年開始對原有的180畝桑園加強培管,又新擴種植面積80畝。在外務工的年輕人麻升和麻志剛也被吸引回鄉創業,成立了以栽桑養蠶為主的專業合作社,龍明景得知消息後,也為他們做了技術培訓。目前合作社已栽桑720多畝,以土地流轉、勞務就業和利益聯結等多種形式,帶動72戶386位貧困人口共同致富。

一雙救死扶傷的手,既能手握刀剪鉗針,也能伸進泥土中、融入百姓心。在永順縣中醫院,醫護人員張海文在堅守本職工作之餘,贏得了群眾的認可和讚許。

去年初,剛生完孩子一個月的張海文主動申請去扶貧一線,來到永順縣芙蓉鎮最偏遠的龍車村。龍車村家家缺水,每家每戶的屋簷下都有一個乾涸的引水槽。張海文將旱情寫成報告,向縣扶貧辦和縣水利局等單位爭取到135萬元資金,邀請專業機構鑽了一口287米的深井,再通過管道將清泉引入每戶村民家。

不僅如此,張海文還經常上門走訪村民,宣講易地搬遷安置與扶貧政策,替老人量血壓、講解用藥知識等。八旬老人彭善豐患有高血壓等慢性病,兩個兒子常年在外務工,是張海文為老人檢查病情、送藥。年近七旬的村民劉聖召意外摔斷了腿,也是張海文主動聯繫骨科醫生,為老人排除病痛。

今年2月,張海文提議在全村栽種油茶,得到村民支持。她向縣扶貧辦、油茶產業辦匯報項目規劃,300畝油茶產業項目很快啟動,預計可帶動20戶92人甩掉「窮帽子」。

近年來,湘西州人社部門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加快建設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培養「土專家」「田秀才」和鄉村致富帶頭人1.33萬名,每年選派1000多名優秀專技人員「下沉」到脫貧工作一線,助力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相關焦點

  • 電解質|「人才淨流入」的濱州經驗:打造人才吸引「強磁場」 引得...
    山東省濱州市提供了很好的「樣板」:招才引智、以智興城,通過「打造一流環境吸引一流人才,用好一流人才建設一流城市」,為「富強濱州」建設提供人才支撐。近年來,濱州通過抓實「百名高端專家、千名碩博士、萬名大學生進濱州」(簡稱「三進」工程),加速人才集聚,傾力打造人才嚮往的「智者智城」,已在人才數量、隊伍質量、氛圍營造、組織機制、平臺建設等方面形成體系,並初步顯現「人才淨流入」的良好態勢。
  • 「四輪驅動」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
    「四輪驅動」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 2021-01-11 2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武漢打造吸引外商投資強磁場
    從區域來看,以武漢為代表,加速崛起的中部地區,已成為吸引外資「新磁場」。今年,武漢發揚「跳起來摘桃子」精神,深入推進招商引資「一號工程」,吸引外資表現搶眼。一季度,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20.7%,比預期目標高8.7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實際利用外資的持續增長,表明武漢是外資看好的生產研發基地和巨大市場。」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說。
  • 臨報頭條|臨沂經開區:打造人才「強磁場」賦能打擂攻堅
    項目是第一載體,人才是第一資源。圍繞支柱產業引人才,為人才搭建成長舞臺,搞活激勵機制育人才,做優服務環境留人才……開發區牢固樹立人才為先的發展理念,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做好人才大文章,目前形成了以產業為導向、具有園區特色的人才引進培育和政企校合作體系,推動了人才高地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圍繞產業引人才。
  • 【「十條戰線」暨社會治理現代化】我市全力打造人才聚集「強磁場」
    【「十條戰線」暨社會治理現代化】我市全力打造人才聚集「強磁場」 2021-01-10 0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亞已形成人才聚集的「強力磁場」
    事業因人才而興,人才因事業而聚。兩年多來,三亞以落實「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為主要抓手,深入推進人才體制機制創新,堅持人才培養和引進「雙輪驅動」,加強各類載體建設,紮實做好人才服務,全市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為三亞打造自貿港建設新標杆提供人才保障。
  • 產業強磁場釋放"錫"引力,無錫打造"熱帶雨林式"人才生態
    上午9時多,到達2020「錫望您來」無錫市第二屆高端人才招聘會現場,李俊看著早已人頭攢動的現場,不禁讚嘆道:「無錫高端才市真是火熱啊。」資料圖產業強磁場「錫」引,外地高端人才紛紛伸來「橄欖枝」。無錫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高端人才招聘會上,華虹、中科芯、威孚等80家重點企業拿出年薪超12萬元的中高端崗位1700多個,吸引了1559名高端人才前來求職,其中碩士以上學歷或副高以上職稱的高層次人才佔比達36%,最終378人與企業達成初步就業意向。「值得一提的是,270多名求職者從北京、上海、西安、長沙等地趕來,外地求職者人數佔比達17%,再創新高。」
  • 打造人才集聚的「青浦磁場」 築巢引鳳
    位於上海青浦的玉蘭清苑人才公寓租客小房對東方網記者說,「能住這兒,都要感謝青浦貼心的人才政策,讓我們這些身在異鄉的『打工人』倍感溫暖。」在人才快速流動的巨大洪流中,「留住人」一定程度上比「引來人」更難。早在2017年,青浦區委區政府就印發了《青浦區人才公寓供應實施辦法(試行)》,著重緩解引進人才的階段性居住困難。
  • 築巢引鳳 打造人才集聚的「青浦磁場」
    位於上海青浦的玉蘭清苑人才公寓租客小房對東方網記者說,「能住這兒,都要感謝青浦貼心的人才政策,讓我們這些身在異鄉的『打工人』倍感溫暖。」圖片說明: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在人才快速流動的巨大洪流中,「留住人」一定程度上比「引來人」更難。
  • 濰坊:厚植人才沃土,打造「智慧引擎」
    人才,是一座城市的競爭之本、轉型之要、動力之源。濰坊市聚焦提升人才工作的首位度、集聚度、貢獻度,全方位提升招才引智質效,優化人才發展生態,構築區域人才高地,為加快建設現代化高品質城市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創謀機制,讓引才聚智的「源泉」活起來濰坊市將人才制度改革創新攻堅作為提升招引質效、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區域人才高地。
  • 放大「雷尼爾效應」 吸引高端人才聚集
    環北京周邊地區可以通過做優環境,吸引首都高端創新人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固安在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新機遇、加快綠色崛起的過程中,需要放大「雷尼爾效應」,把環境建設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建設地綠水美、別具特色的京畿小城。通過提升綜合承載力,集聚北京高端人才,主動承接北京創新資源外溢,打造京冀創新產業鏈。  要做優生態環境。
  • 龍華區人才集聚「磁場」效應凸顯
    近年來,龍華區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推出「龍舞華章計劃」等一系列含金量高、針對性強的政策舉措,努力構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良好政策環境和服務體系,吸引了大批創新創業人才走進龍華、紮根龍華。  截至2020年底,龍華區人才總量已達80萬人。人才的加速集聚,為龍華創新發展、打造「創新之城」提供了有力支撐。
  • 做優政策 強化服務 提升水平 高新區打造獨具特色的「人才磁力場」
    原標題:做優政策 強化服務 提升水平 高新區打造獨具特色的「人才磁力場」   昨天,記者從秀洲國家高新區獲悉,在日前人社部公布的「2020年度中國留學人員回國
  • 甘肅「人才磁場」引力足
    招聘團帶著滿滿的誠意,釋放的政策紅利,形成強大的「人才磁場」,吸引眾多高校優秀大學生前來應聘、洽談,加速各類高層次人才向甘肅聚集。望著擁擠的人群,中國人民大學的高佳明感到來得有些遲了;看著眾多的用人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的包秀芳遺憾自己還有一年才畢業;和中意的企業達成意向協議後,中國政法大學的王卓感慨甘肅引進人才的誠心實意……釋放「政策紅利」 形成「人才磁場」「我們有政策紅利、有產業鏈磁場效應
  • 甘肅「人才磁場」引力足!70多家用人單位組成「豪華陣容」赴京引才
    招聘團帶著滿滿的誠意,釋放的政策紅利,形成強大的「人才磁場」,吸引眾多高校優秀大學生前來應聘、洽談,加速各類高層次人才向甘肅聚集。報告廳內擠滿了人,走廊裡擠滿了人,樓道裡擠滿了人……清華大學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新東方廳的情形是這樣,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的情形依然是這樣。11月27日,28日,甘肅省選調生招錄和高層次人才引進宣介會分別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舉行。
  • 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打造人才「發展鏈」
    剛畢業的大學生盧長豔沒想到,在她實習期間義救地鐵危重患者的先進事跡傳開後,自己提前被醫院正式聘用;聘用制人員鄭桃花沒想到,剛從崗位「擂臺賽」中脫穎而出,她便被醫院聘任為護士長;成功申報國家臨床醫學中心的腎臟科全體人員沒想到,醫院立即制訂任務匹配、權責對等的專業崗位編制、人才優選方案
  • 集美區:匯聚高校「智能庫」 蓄積人才「強磁場」
    集美蓄積引才、聚才、留才「強磁場」,為建設高素質高顏值跨島發展最美新市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本版文/本報記者應 潔 通訊員曾志偉  本版圖/集美區委組織部 提供(除署名外)  匯聚高校「智能」,成立「高校產業技術聯盟」,先後在集美大學、華僑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福州大學、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等舉辦校企對接會、專業技術論壇12場,對接重點企業136家,達成校企合作項目53個,涉及金額達2.6億元;創新推出「集美人才節」,打造校企對接
  • 安徽鳳陽:打好引進組合牌 營造人才強磁場
    鳳陽縣深入實施「人才強縣」戰略,面向社會大力開展人才引進工程,多措並舉打造「智匯鳳陽」,為「千億矽谷 大美鳳陽」發展打造強勁人才磁場。  打出政策紅利牌。地方要發展,僅僅依靠本土人才是不夠的,尤其是針對鳳陽縣存在高端人才短缺的現狀,需要主動向人才拋出「橄欖枝」。
  • 包信和:打造理工醫交叉融合的「新醫學」人才「雙通道」
    「醫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門類有其自身規律和特點,醫學人才培養必將經歷相當漫長和艱苦的奮鬥過程。」2020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就醫學人才培養、本科教育等問題接受新華網採訪。瞄準「新醫學」 培養醫學科學家如何能夠吸引優秀人才從醫?
  • 吸引人才,上海拼的是「舞臺」
    吸引人才,上海拼的是「舞臺」 日期:2018-05-23 【 來源 : 新民周刊 】 閱讀數: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