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離不開人才支撐。數據顯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社部門近3年共招錄公務員1419名,招引事業單位工作人員3300人,並分別將767名公務員、1771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充實到鄉鎮基層,從多方面給予政策及資金扶持,增加人才吸附力,讓這些能幹事、敢擔當的人才在一線揮灑汗水、書寫故事。
引才:回鄉助蝶變,匠心育人才
龍金高與孩子們在一起。
2013年,張培挺回到家鄉花垣縣參加「三支一扶」(支農、支醫、支教和扶貧)考試,成為該縣雙龍鎮扶貧辦的一名扶貧專幹。
雙龍鎮總人口達3.1萬,其中貧困戶9707人。這幾年,張培挺每天入戶走訪、核查信息、上傳下達、政策指導,用對待家人的態度對待貧困戶,幫他們制定幫扶實施方案。如今,全村有8647人擺脫了貧困,道路硬化了,廁所建好了,電網改造了,自來水入戶了,農戶養殖也規模化了。
近3年,湘西州人社部門公開招募「三支一扶」人員124名。自2007年以來,全省共有3400餘名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從事「三支一扶」工作。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這項重大任務,全省人社部門有針對性地向基層輸送和培養青年人才,更好發揮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創業的示範作用。
80後懷化籍青年李建軍自幼家境貧苦,2006年大學畢業後,被瀘溪縣人社局引入該縣第一中學任教。10餘年間,李建軍的教學成績突出,先後有數十位學生被清華、北大等名校錄取。
兩年前,李建軍調任瀘溪縣第五中學,成為全縣最年輕的中學校長。該校1800名學生中,80%為留守兒童,雖然他們基礎較弱,增加了教學難度,但在李建軍看來,這也讓教師工作更有意義。為此,他摸索出一條特色辦學之路,開設聲樂、書法、美術等專業,滿足不同學生的多元化需求,讓他們在家門口享受到公平有質量的教育。
作為骨幹教師和全縣學科帶頭人,每年都有外地名校向李建軍發出邀請函,然而他選擇了堅守。李建軍認為,基層天地廣闊、大有可為,「平臺培育了我,我也要利用好平臺培養更多人才」。
留才:春風化雨拔「窮根」,妙手仁心做「衛士」
張海文(左)上門為老人測量血壓。
隱匿在湘西大山深處的田灣小學,是花垣縣貓兒鄉最偏遠的教學點。鄉村教師龍金高紮根於此,一個人撐起僅有9名學生的學校。
23年前,龍金高的父親倒在田灣小學的講臺上,臨終前叮囑4個子女:「窮山溝裡不能沒有教師,你們一定要把山裡娃教好,改變這裡的貧困面貌。」1997年大學畢業後,龍金高站上父親曾經站過的講臺,成為田灣小學的教師,他的3個姐姐也相繼成為湘西大山裡的鄉村教師。
2017年,龍金高動了一場大手術,總計7萬元的花費,醫保幫他報銷了一大半。據了解,為鼓勵人才紮根鄉村建功立業,自治州人社部門為1.9萬餘名長期工作在邊遠貧困鄉鎮的教育、衛生、農業等專業技術人員,協調落實了鄉鎮工作補貼、艱苦邊遠地區津貼、農村基層教育衛生人才津貼等。
田灣村30歲以下的村民都是龍金高的學生,有的考上大學成為醫生,有的畢業後回到村上當輔警。龍金高打算再教20年,退休後還能返聘,他想用一生堅守講臺,通過教育為家鄉「拔窮根」。「哪怕最後只有一個孩子,我也會留在這裡。」
和龍金高一樣,紮根保靖縣呂洞山區24年的醫生龍顯斌,被苗鄉人民親切地譽為「健康衛士」。他是土生土長的呂洞山人,1995年從婁底衛校畢業後來到保靖縣葫蘆鎮中心衛生院工作。當時的衛生院是簡陋的土木結構危房,1個血壓計、2個聽診器、5張破爛的病床、10多名職工就是這裡全部的資源。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龍顯斌通過不斷學習取得了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和臨床醫學大專文憑,並多次去大醫院進修。2004年,龍顯斌擔任衛生院院長,將醫院硬體設施全部升級,並主動牽手湘西州民族中醫院,成為其定點業務指導和雙向轉診衛生院。
「完善硬體,提升軟體,才能讓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10餘年間,龍顯斌選送業務骨幹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達100多人次。如今衛生院有職工62名、住院病床70張,服務葫蘆鎮及周邊農村群眾近7萬人。「我們要確保群眾小病不出鄉,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龍顯斌的目標是打造湘西一流的鄉鎮衛生院,成為一支永不撤走的醫療扶貧隊。
近年來,湘西州人社部門會同衛計、財政等部門制定基層衛生院公開招聘傾斜政策,實施訂單定向免費培養醫學本科生項目,啟動鄉鎮衛生院副高級專技人員、全日制醫學專業本科生每人每月不低於2000元生活補貼等政策措施,有效緩解了基層衛生專技人才緊缺的局面。目前,全州鄉鎮衛生院、社區醫療中心(站所)共有專技人員2797名。
用才:脫貧希望破「繭」而出,醫者幫扶贏得百姓心
6月中旬,花垣縣吉衛鎮大夯來村蠶繭收購點前,蠶農們來來往往,笑聲不斷。「如果不是親身經歷,誰知道養蠶還能發財!」貧困戶麻勝利如是說。
這兩年,一場「桑蠶扶貧戰」在大夯來村打響,農技專家龍明景成了指揮官。2000年6月從自治州農校畢業後,龍明景進入原花垣縣農業局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去年春天來到大夯來村擔任駐村扶貧工作隊員。
大夯來村是花垣縣貧困面最大的行政村之一,全村301戶1292人,貧困人口佔74.77%。入村後,龍明景深入了解當地地形、土壤、勞動力等情況,尋找適宜當地發展的致富產業。他發現,2016年春,大夯來村栽種桑樹180畝,卻沒有人養蠶。一番細究才知道,村民們沒有掌握養蠶技術,也沒有意識到養蠶能幫助增收。
「這就是村裡最適合的致富產業。」龍明景分析,種桑養蠶適合人群廣,銷路也有保障,有農業科技公司與蠶農籤訂長期服務合同,對蠶繭實行保護價收購。他找到村主任龍再齊和村會計麻建文,鼓勵他們率先在村裡養蠶,並手把手提供技術指導。
2018年,麻建文和龍再齊交售蠶繭1600多公斤,創收7萬多元,這讓其他村民看到了希望。在龍明景的指導下,村民們今年開始對原有的180畝桑園加強培管,又新擴種植面積80畝。在外務工的年輕人麻升和麻志剛也被吸引回鄉創業,成立了以栽桑養蠶為主的專業合作社,龍明景得知消息後,也為他們做了技術培訓。目前合作社已栽桑720多畝,以土地流轉、勞務就業和利益聯結等多種形式,帶動72戶386位貧困人口共同致富。
一雙救死扶傷的手,既能手握刀剪鉗針,也能伸進泥土中、融入百姓心。在永順縣中醫院,醫護人員張海文在堅守本職工作之餘,贏得了群眾的認可和讚許。
去年初,剛生完孩子一個月的張海文主動申請去扶貧一線,來到永順縣芙蓉鎮最偏遠的龍車村。龍車村家家缺水,每家每戶的屋簷下都有一個乾涸的引水槽。張海文將旱情寫成報告,向縣扶貧辦和縣水利局等單位爭取到135萬元資金,邀請專業機構鑽了一口287米的深井,再通過管道將清泉引入每戶村民家。
不僅如此,張海文還經常上門走訪村民,宣講易地搬遷安置與扶貧政策,替老人量血壓、講解用藥知識等。八旬老人彭善豐患有高血壓等慢性病,兩個兒子常年在外務工,是張海文為老人檢查病情、送藥。年近七旬的村民劉聖召意外摔斷了腿,也是張海文主動聯繫骨科醫生,為老人排除病痛。
今年2月,張海文提議在全村栽種油茶,得到村民支持。她向縣扶貧辦、油茶產業辦匯報項目規劃,300畝油茶產業項目很快啟動,預計可帶動20戶92人甩掉「窮帽子」。
近年來,湘西州人社部門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加快建設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培養「土專家」「田秀才」和鄉村致富帶頭人1.33萬名,每年選派1000多名優秀專技人員「下沉」到脫貧工作一線,助力當地群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