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多家用人單位組成「豪華陣容」赴京引才?甘肅「人才磁場」引力足

2020-12-05 每日甘肅

七十多家用人單位組成「豪華陣容」赴京引才——

甘肅「人才磁場」引力足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亞明

11月27日、28日,甘肅省70多家用人單位組成「豪華」招聘團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舉行專場宣介和招聘會。招聘團帶著滿滿的誠意,釋放的政策紅利,形成強大的「人才磁場」,吸引眾多高校優秀大學生前來應聘、洽談,加速各類高層次人才向甘肅聚集。

「豪華」招聘團引起應聘熱潮

報告廳內擠滿了人,走廊裡擠滿了人,樓道裡擠滿了人……

清華大學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新東方廳的情形是這樣,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的情形依然是這樣。

11月27日、28日,甘肅省選調生招錄和高層次人才引進宣介會分別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舉行。

分別可容納近300人的報告廳都湧來了近千人。擠不進室內的學生,就在走廊裡側著耳朵聽。

甘肅省28家高校及科研院所、9家衛生醫療機構、21家省屬國有企業、14個市州和蘭州新區等70多家用人單位,帶來了1000個定向選調生名額和將近5000個企事業單位工作崗位。

如此「豪華」的陣容一手提著優惠政策籃子,一手持著誠心實意的橄欖枝。甘肅省就是希望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到甘肅幹事創業。

宣介會很火爆,招聘會更火爆。

「每年在北大舉行的各類招聘會很多,但像這次一個省一下子來這麼多單位,提供這麼多工作崗位卻並不多見。」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後的霍勇揣著儲存個人簡歷的U盤趕到現場,和自己感興趣的用人單位交談後,霍勇的目光鎖定了蘭州大學,懊惱的是自己沒有列印好個人求職簡歷。「你登記一下個人信息,我們這兩天就會和你聯繫,沒有簡歷不要緊,我們不拘泥於形式。」蘭州大學負責招聘的老師一席話打消了他的顧慮。「能感受到招聘單位是誠心實意地選人招人。」霍勇說。

望著擁擠的人群,中國人民大學的高佳明感到來得有些遲了;看著眾多的用人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的包秀芳遺憾自己還有一年才畢業;和中意的企業達成意向協議後,中國政法大學的王卓感慨甘肅引進人才的誠心實意……

釋放「政策紅利」 形成「人才磁場」

「我們有政策紅利、有產業鏈磁場效應、有幹事創業平臺……」

「為吸引優秀大學生到蘭州來,我們啟動實施了『30萬優秀大學生留蘭工程』,面向國內高校有針對性地引才引智。」

蘭州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部長王旭和人社局局長方書英搶佔地利之便,在招聘會入口處現場宣講蘭州市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各種優惠政策、保障措施,「截留」諮詢、應聘的大學生。

今年以來,甘肅省採取多種措施,破解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的難題。按照「小切口、大突破」的思路,出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簡而言之——

重點扶持培養拔尖人才和領軍人才。按照科學技術領域每人每年100萬元、其他領域每人每年50萬元的標準給拔尖人才以資金資助。對有望入選「兩院」院士的拔尖人才,給予每年最高300萬元的資助,進入「兩院」院士候選人的,持續予以資助。對領軍人才的獎勵標準由10萬元提高到了20萬元,對符合省級人才引進條件並籤訂5年以上勞動合同的,給予20萬元的安家補貼。

重視獎勵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專門設立省長人才獎,主要獎勵作出突出貢獻的綠色生態產業創新人才和團隊、優秀民營企業家、技能大師和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最高可一次性獎勵100萬元。設立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津貼,首批選拔了2000人左右,每人每月給予1000元津貼補助。

支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離崗創辦企業或在職創辦企業,進入創新創業平臺的人才,到省內企業服務的,可以在一定時期內保持事業身份不變。

充分給用人主體放權、給人才鬆綁。對高校、科研院所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把過去的事前審批改為事後備案,用人單位自主制定、發布、調整人才引進計劃,自主引進人才,事後向相關主管部門備案即可,解決了長期以來存在的招聘周期長、入編程序繁、自主引進權限小等「痛點」問題。

甘肅省在千方百計「增人數」的同時,想方設法「暖人心」。

各市州以全省的人才政策為基準,發揮地方優勢,同時配套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在此次招聘會上,隨著這些「政策紅利」的釋放,逐漸形成了「人才磁場」,加速吸引人才聚集。

「現在大學生求職,待遇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沒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而蘭州市在這方面恰恰獨具優勢,我們放大這一優勢,為優秀大學生提供更好的平臺。」王旭說,通過探索,蘭州市在這方面也嘗到了甜頭。僅今年9月份到目前,蘭州市就引進了236名優秀大學生。

「現身說法」「主動出擊」用人單位搶佔競爭優勢地位

人才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是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支撐,也是區域競爭優勢的重要砝碼。甘肅對人才的渴望從未像今天這樣強烈。

「在甘肅發展到底好不好,我們就是最好的說明。」在金昌市招聘點前,2013年從北京大學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徐偉民和去年從清華大學畢業的碩士研究生王偉忠現身說法,用親身經歷直觀地告訴前來諮詢的學弟學妹們在甘肅發展的種種優勢。同時,金昌市把近年來從清華北大引進的優秀畢業生信息在招聘點最顯眼的地方公示出來,互相形成示範效應。

「一個人口不多、面積不大的城市近年來能持續吸引這麼多清華、北大優秀畢業生,肯定獨具魅力。」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的高麗娟聽了兩位學長的介紹,細細地琢磨起金昌市提供的各種職位以及各項用人優惠政策。專程從重慶趕來的西南大學的薛寶貴同樣被這「現身說法」所吸引,加入到諮詢大軍中。

甘肅省委黨校則另闢蹊徑,除了在清華、北大兩場招聘會現場招攬中意的人才外,他們根據自身用人特點,主動出擊,打好提前量。「26日,我們就和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對接召開座談會,爭取早早把有意向的優秀學生招攬到我們學校。」甘肅省委黨校組織人事處的李碩拿出自己的手機說,「重點的幾個人我已經加了他們的微信,時時聯繫溝通。」

「發現好的苗子,就要緊緊抓住,運用政策、感情、事業招人、留人,一些特別優秀的,我們甚至可以『一事一議』把他們爭取吸引來。」平涼市教育局局長牛啟壽說。

「對引進的人才,高看一眼、厚愛三分,甘肅省不僅以最大誠意引進人才,而且對引進的人才重視跟蹤培養,幫助他們成長成才。」

「既重視人才的引進,更重視人才的培養。既關注每一個人才的成長進步,更注重營造人才幹事創業的良好環境。」

在宣介和招聘會現場,這樣的聲音一再響起,正是這樣的承諾和現實的事例吸引更多優秀大學生選擇甘肅。

相關焦點

  • 甘肅「人才磁場」引力足!70多家用人單位組成「豪華陣容」赴京引才
    11月27日、28日,甘肅省70多家用人單位組成「豪華」招聘團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舉行專場宣介和招聘會。招聘團帶著滿滿的誠意,釋放的政策紅利,形成強大的「人才磁場」,吸引眾多高校優秀大學生前來應聘、洽談,加速各類高層次人才向甘肅聚集。報告廳內擠滿了人,走廊裡擠滿了人,樓道裡擠滿了人……清華大學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新東方廳的情形是這樣,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的情形依然是這樣。11月27日,28日,甘肅省選調生招錄和高層次人才引進宣介會分別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舉行。
  • 餘姚人才創業園加快形成「磁場」效應 今年落地院士和國家級引才...
    餘姚新聞網訊(姚界客戶端記者 施虹吉)近日,5個「姚江英才計劃」申報項目集中簽約活動在餘姚人才創業園高層次人才產業加速中心舉行。這批高端項目有望引進國家級引才計劃專家2名、博士12名、碩士9名。「基於邊緣計算的5G超大型綜合港口泛在感知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是此次籤約項目之一。
  • 三亞已形成人才聚集的「強力磁場」
    事業因人才而興,人才因事業而聚。兩年多來,三亞以落實「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為主要抓手,深入推進人才體制機制創新,堅持人才培養和引進「雙輪驅動」,加強各類載體建設,紮實做好人才服務,全市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為三亞打造自貿港建設新標杆提供人才保障。
  • 集美區:匯聚高校「智能庫」 蓄積人才「強磁場」
    集美蓄積引才、聚才、留才「強磁場」,為建設高素質高顏值跨島發展最美新市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政策推介等10大類共43場活動……今年來,集美區以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為抓手,依託獨一無二的學村人才優勢,創新打造「高校產業技術聯盟」、「集美人才節」兩大品牌,進一步蓄積引才、聚才、留才的「強磁場」,為建設高素質高顏值跨島發展最美新市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 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廈門百家用人單位攜近兩千崗位赴...
    廈門網訊(文/廈門日報記者何無痕/圖/市人社局提供)12月6日,「智匯廈門夢想起航」廈門市2020屆畢業生需求信息和入廈政策發布會在合肥工業大學成功舉辦,廈門市近百家用人單位帶著1839個崗位赴合肥招才引智,本次活動旨在集中發布2020屆畢業生需求信息和入廈政策,宣傳推介廈門的發展優勢與就業環境,深入對接安徽省豐富的高校人才資源,為加快廈門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智力支撐
  • 【「十條戰線」暨社會治理現代化】我市全力打造人才聚集「強磁場」
    我市將組織人才工作戰線列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十條戰線」,成立工作專班,制定專項方案,建立任務臺帳,堅持每月晾曬、季度調度、半年小結、年終盤點,壓實「一把手」抓「第一資源」責任,真正把黨管人才落實到崗、明確到人。
  • 打造人才集聚的「青浦磁場」 築巢引鳳
    位於上海青浦的玉蘭清苑人才公寓租客小房對東方網記者說,「能住這兒,都要感謝青浦貼心的人才政策,讓我們這些身在異鄉的『打工人』倍感溫暖。」在人才快速流動的巨大洪流中,「留住人」一定程度上比「引來人」更難。早在2017年,青浦區委區政府就印發了《青浦區人才公寓供應實施辦法(試行)》,著重緩解引進人才的階段性居住困難。
  • 築巢引鳳 打造人才集聚的「青浦磁場」
    位於上海青浦的玉蘭清苑人才公寓租客小房對東方網記者說,「能住這兒,都要感謝青浦貼心的人才政策,讓我們這些身在異鄉的『打工人』倍感溫暖。」圖片說明: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在人才快速流動的巨大洪流中,「留住人」一定程度上比「引來人」更難。
  • 提高引才「向心力」 打好人才「組合拳」——我市相關部門就支持...
    □保定日報記者 劉瀾11月17日,我市召開《關於支持高校畢業生和技能人才在保就業創業的若干措施》(簡稱「保定人才十條」)解讀新聞發布會。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住建局、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答記者問。為此,我市陸續出臺了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引進高層次人才、鼓勵柔性引才、引進外國人才、實施燕趙英才卡制度、獎勵引進高層次人才成績突出單位等方面政策文件,基本形成新時代新形勢下創新人才發展體制、創優人才發展環境的「1+N」政策體系。
  • 夏浩然:「柔性引才」智匯科技創新
    明確柔性引才方向,揚起求賢若渴「尋智帆」。持續解放思想,樹牢「用」先於「有」的科技創新人才觀,發揮好人才政策槓桿作用,為柔性引才用才清除藩籬、鬆綁解絆,由剛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轉變,由「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破解人才想來不敢來、願來不能來、到來幹不來等問題,以「借腦用智」化解「嗷嗷待哺」的人才之渴。
  • 電解質|「人才淨流入」的濱州經驗:打造人才吸引「強磁場」 引得...
    去年年中,40多歲的趙劍海從北京返回廣西北海的途中,受邀到濱州參觀,立馬就被這片廣袤平原吸引:政務服務周到,營商環境和諧,交通條件便利,再加上當地政府求賢若渴,正是創新創業的不二選擇。不久,他就受聘擔任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開始了人生的「二次創業」。「哪怕早一年,他們也不會來。那時指著黃河邊大片荒灘溼地,說將誕生一座現代新城,濱州人也不會相信。」
  • 濰坊:厚植人才沃土,打造「智慧引擎」
    濰坊市在省內率先啟動了黨委書記人才工作項目,市縣鎮三級書記和成員單位主要負責人,分別研究確定各自人才工作項目,形成了大抓人才工作新格局。最大力度招才引智,濰坊市去年出臺了「一事一議」引才辦法、服務保障院士政策、支持濰柴建設國際一流人才高地9條措施、校地校企人才共享7條措施、推進中醫藥人才隊伍發展7條措施。
  • 「大同區引進人才校園宣講進行時」 走進大學「象牙塔」遞出引才「橄欖枝」
    為認真貫徹落實市委「打捆引才」要求部署,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區工作,大同區主動謀劃、大力宣傳、積極對接,組建引才分隊,於11月27日走進東北農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黑龍江大學,通過播放宣傳片、印發宣傳畫冊、現場互動答疑等方式,組織開展校園宣講活動。
  • 專業化引才 平臺化聚才 市場化用才 生態化留才 青島平度:精準引才...
    人才是第一資源。2020年,平度市堅持「適合的就是最好的」人才引育理念,培育打造「專業化引才、平臺化聚才、市場化用才、生態化留才」的人才發展環境。目前,山東財經大學雙創園主體已竣工,首家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開園運營,首家青島市級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順利獲批,新引進各類人才6666人,引進35歲以下青年人才增幅居青島十區市前列。「受新冠疫情影響,引才聚才工作面臨不小的挑戰。
  • 運用「雙聘院士」引才:國內兩高校各收穫重磅人才加盟
    運用「雙聘院士」引才:國內兩高校各收穫重磅人才加盟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嶽懷讓 2020-11-24 16:19 來源:
  • 2019年「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主題活動...
    本次主題活動的外籍專家評委團隊包括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一位圖靈獎獲得者,高端專家陣容之強大達到歷年之最。  「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主題活動每年舉辦一次。活動緊扣「城市開放與人才引進」這一主題,根據各城市在吸引外籍人才、服務外籍人才、發揮外籍人才作用等方面的總體狀況,按照外籍人才「政策環境」「政務環境」「工作環境」「生活環境」「科創環境」五大標準及23項指標展開。
  • 打造磁場 吸引人才
    數據顯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社部門近3年共招錄公務員1419名,招引事業單位工作人員3300人,並分別將767名公務員、1771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充實到鄉鎮基層,從多方面給予政策及資金扶持,增加人才吸附力,讓這些能幹事、敢擔當的人才在一線揮灑汗水、書寫故事。
  • 南京工業大學創新思路 精準引才
    >begin--> 南京工業大學高度重視人才引進與服務工作,圍繞「引得進」和「用得好」兩個中心點,結合自身發展需要,創新思路、積極行動,通過「四個一」多舉措、多途徑開展高端人才引進工作。搭建一個國際青年學者交流平臺。
  • 龍華區人才集聚「磁場」效應凸顯
    近年來,龍華區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推出「龍舞華章計劃」等一系列含金量高、針對性強的政策舉措,努力構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良好政策環境和服務體系,吸引了大批創新創業人才走進龍華、紮根龍華。  截至2020年底,龍華區人才總量已達80萬人。人才的加速集聚,為龍華創新發展、打造「創新之城」提供了有力支撐。
  • 激發人才活力動力 匯聚發展勢能動能
    截至目前,全省人才資源總量達到519.62萬人,比2010年增長1倍多,人才資源佔人力資源總量達到13.8%,人才密度為10.1%,人才貢獻率達18.02%。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繼2017年3名省高層次人才成功增選為「兩院」院士後,2019年,郝小江研究員成功當選中科院院士,在滇兩院院士達到11人,位居西部地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