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正處於高質量發展階段,迫切需要各類人才的支撐。
今天,人民日報以《栽好梧桐樹 引得鳳來栖》以題,報導了寧波如何集聚創新創業人才。在引進高端人才的政策體系看,寧波先後出臺"泛3315計劃"與"3315計劃",吸引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形成覆蓋更全的引才政策體系。
此外,浙江餘姚市梁弄鎮黨委書記何張輝,作為新時代典型風採,受到人民日報的關注。被問為啥這麼多幹部群眾給他打好評,餘姚市梁弄鎮黨委書記何張輝摸摸後腦勺:「在基層工作,就得時時處處做群眾的貼心人。」
本網特此轉載,以饗網友。
浙江寧波合力集聚創新創業人才——
栽好梧桐樹 引得鳳來栖
在浙江寧波市鎮海區,長達6公裡的中官路創業創新大街,是人才聚集地的代名詞。以寧波國家大學科技園為核心,中官路沿線已集聚1000餘家企業和10多個創新創業平臺。
一家位於科技園內創辦僅3年的公司,目前已成為全球少數能夠提供磁共振技術方案的公司。公司的創辦人,是寧波第七批「3315計劃」創業個人。
「沒有大規模高質量的人才作支撐,就很難改變科技競爭、經濟競爭格局中的跟跑地位。」寧波市委主要負責人說,「寧波正處於高質量發展階段,迫切需要高端研發機構和科研人才的支撐。」
寧波2011年啟動的「3315計劃」,計劃用5—10年時間,引進並重點支持1000名(個)高層次人才和高端團隊來寧波創新創業;2017年底發布《2018年寧波市「3315計劃」支持民間資本引進高端創業團隊公告》,激發民間資本投資人才項目的活力;2018年1月發布《2018年「泛3315計劃」引進支持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公告》,吸引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力爭用5年時間,集聚培養高層次人才200人、高端團隊100個,帶動集聚高層次人才3000人、高端團隊500個。
「這3個計劃,彰顯了寧波對高層次人才的滿滿誠意!」寧波市委人才辦負責人介紹,入圍上述3個計劃的個人或團隊,都可獲得相應的資助。
葉寧,2015年到奉化創業,是「3315計劃」創業個人、寧波海上鮮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公司自主研發了海上WiFi終端,使用「海上鮮」APP可追溯漁船捕撈信息,捕撈品類、時間、海域、規格等一目了然。目前,海鮮B2B交易平臺整合了沿海地區2萬多艘漁船,全面覆蓋海上WiFi通信終端,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海鮮B2B交易平臺。
截至2017年底,「3315計劃」直接引進高層次人才1363人、高端團隊138個,帶動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9000餘人;創辦「3315企業」296家,去年共實現銷售54億元、利稅8.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4%、46%,其中11家企業銷售額突破億元大關。今年以來,3個計劃共吸引了1248個高端人才團隊申報,同比增長了44%。
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在寧波,用人單位與國內外專家合作形式多樣,有的專家與用人單位籤訂合同,有的專家前來參與短期項目合作。10年來,寧波通過「柔性引才」方式,累計建立院士工作站134家,柔性引進院士創新團隊162個,高層次專家1076名;幫助建站單位建立省級研發平臺55個、市級以上重點學科15個、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10個;申請市級以上科技項目850餘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900餘項。
近日在寧波舉行的2018中國浙江·寧波人才科技周,是寧波乃至浙江重點打造的高層次人才引進平臺,2006年以來,歷屆人才科技周已吸引了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計35萬人次的人才專家參與,正式引進各類人才3.2萬,正式籤約人才科技合作項目300餘項、合同金額347億元,為寧波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的人才智力支撐。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平臺好比是『梧桐樹』的枝幹,只有枝幹茁壯,才能引來四方『鳳凰』。」寧波市委組織部主要負責人說。
浙江餘姚市梁弄鎮黨委書記何張輝——
「群眾滿意了,工作才帶勁」(新時代擔當作為典型風採)
(《人民日報6版截圖)
「何書記定下的事,村民很容易就接受了,原因很簡單,他把老百姓滿意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
「在這兒幹活最爽快,何書記會追著我們問有沒有什麼需求。」
……
眾人口中的何書記,便是浙江省餘姚市梁弄鎮黨委書記何張輝(圖左,吳建炯攝)。問為啥這麼多幹部群眾給他打好評,何張輝摸摸後腦勺:「在基層工作,就得時時處處做群眾的貼心人。」
「這是我開過的最美山路!」網友們誇讚的這條「最美」山路,就是滸溪線梁弄段公路。滸溪線百裡風光帶,吸引了越來越多遊客慕名而來……
梁弄鎮位於四明山區,曾是我國最大的戶外燈具製造基地,但隨著環境保護力度加大,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鎮黨委和政府毅然決定關停、搬遷10多家企業,整治200餘家畜禽養殖場,實施四明湖環湖截汙工程。決策一出,馬上引來一片反對聲:「關了企業,財政怎麼辦,人員怎麼安置?」800多名本地工人意見更大:「本來在家門口就業,現在企業一搬走,飯碗上哪找?」何張輝苦口婆心:「只有騰出籠子,才能引來鳳凰,不壯士斷腕轉型升級,以後的路只會更難走!」
何張輝緊鑼密鼓組織工貿辦、商會共同做好分流工作,將半數職工介紹到其他企業就業,並引進企業搞來料加工,女職工不出家門就能實現就業,還引導青壯年種植特色水果。由於工作細緻全面,企業職工全部順利再就業。
四明湖的水質,引來百歲山等企業的青睞。何張輝抓住產業轉型升級的機會,在政策支持、服務對接、設備落地等環節,給予全程「保姆式」服務,從廠房破土到竣工投產,僅花了半年時間。企業老總豎起大拇指:「百歲山在全國建了好幾個基地,梁弄鎮的服務是最好的。」
「CCTV發現之旅」雲創產業基地、「山水綠活」四明山時光小鎮、健峰培訓城基地……2017年,梁弄鎮接待會議培訓人員15萬人次、營業收入1.65億元,接待遊客120萬人次、綜合收入2.01億元,儼然成為培訓、旅遊的產業高地。
2015年7月,「燦鴻」颱風過境,梁弄鎮內烏龜山山塘突然出現小面積塌方。情況緊急!山塘一旦垮壩,直接危及下遊村莊!
正感冒發燒的何張輝聽到消息,立刻前往現場,讓村幹部迅速轉移下遊村莊村民,並立即組織農辦應急搶險隊。在搶險現場,何張輝灌沙包、扛沙袋,與救援人員一起跳進壩體背水坡填沙袋……
「記得當時還在下大雨,沙袋不斷往下滑,何書記與救援人員用身體貼著斜坡平整沙袋。」鎮農辦主任張偉聞說,等搶險結束時大伙兒才發覺他臉色蒼白、腳步顫抖,勸他回去休息,但他說:「危急關頭有點小病,共產黨員不會開溜。」
說起何張輝,鎮幹部吳建炯也豎起大拇指:「何書記心繫群眾是出了名的,他每周和18個村(社)黨組織書記至少通話一次,周末和晚上喜歡去臨近的自然村和困難黨員群眾家轉一轉,問問他們的情況。」
「都說眾口難調,要讓群眾滿意,就得不斷琢磨。」何張輝笑說。2017年鎮上如意路兩側外立面改造,涉及約400戶農戶。怎麼改?何張輝在立項前就有了主意:將設計改造方案印在紙上,做了1.1萬份專刊分發給相關各戶徵求意見,以幢為單位確定改造樣式。徵得同意後,項目立馬動工,何張輝每天堅持在現場指揮,有時候直接睡在車裡,僅用21天就提前完成了任務。
類似的事情比比皆是,比如,鎮西片主幹道要建設,涉及戶數多、矛盾大。何張輝攬下徵遷最多的後陳村,駐紮在村裡,一家一戶走訪談心。有的村民情緒激動,一開始就揚言:說破嘴皮子也沒用!何張輝依然笑臉上門,耐心勸導,往往一跑就是十幾次,終於按期完成7000多平方米的房屋拆遷。
「我在街上走,老百姓都認得我。因為每逢大改造,我們都組織小分隊宣講,我也拿著小喇叭當宣講員,告訴老百姓要做什麼,需要怎麼配合。群眾滿意了,工作才帶勁。」何張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