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一句俗語: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其實,在農村,梧桐樹只是一種樹幹很高大的樹木,這種樹木的主幹可以用來製作木器。梧桐樹的優點在於具備觀賞和實用雙重價值。但總體上,梧桐樹很普通。
那麼,為什麼古人認為梧桐樹會引來鳳凰?
個人認為:
龍鳳傳說
在中國神話中,存在著很多傳說中的生物。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龍和鳳。關於龍的起源,流傳著很多神話,有學者認為這是上古時代「蛇」圖騰的一種變遷,也有學者認為,龍的原型其實是揚子鱷,後來被傳說成了龍——並且學者認為,《史記》記載夏朝的國王孔甲喜歡吃龍肉,這種龍肉,多半是鱷魚的肉。
而鳳的原型,一般認為是雞。甚至在東北農村,鄉民祭祀的時候,會把雞作為祭品,將雞稱之為「小鳳凰」。
不過,不論是龍還是鳳,本質上和蛇、鱷魚、雞存在著巨大的不同,那就是龍和鳳是尊貴的,蛇和鱷魚並非尊貴之物。
自然崇拜
最早關於梧桐樹的記錄,源自《詩經》。《大雅》部分中,有首這樣的詩歌:
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詩經》成書於西周時期,從這不難看出,早在西周時期,華夏先民就將梧桐視為一種神奇的樹木,並且認為梧桐是鳳凰這種神物的棲息之地。
至於為什麼梧桐會被視為神奇的樹木,小編認為,這或許和史前先民的自然崇拜有關。西周時期,雖然中國已經進入階級社會長達一千多年,但對於周部落來說,周這個政權進入階級社會並不久,因此很多原始社會時期所保留下來的自然崇拜,在西周人的觀念裡得以保存。如果是鳳凰崇拜的本質是動物崇拜的話,那麼,梧桐崇拜則是一種植物崇拜。
其實即便是當代世界,依舊存在動物崇拜的情況,比如泰國人眼裡大象是神物,而印度人眼裡牛是神物。因此相信當代人可以理解華夏先民的自然崇拜信仰。
文化強化
後世的統治者和文人多是按照儒家思想治理國家,因此,梧桐也在後世王朝中成為代表尊貴的一種文化符號——比如漢朝的皇宮裡,有過種植梧桐的記錄,南唐李後主投降北宋以後,雖然身為北宋的囚徒,但北宋朝廷依舊賜給他豪宅,李後主的宅子裡,也種植有梧桐樹。
因此,「栽下梧桐樹」,好比努力完善自己、發展自己,讓自己具備迎接機遇、抓住機遇的能力,而「鳳凰」可以理解為機遇。倘若自己實力不濟,即便機遇來臨,也無力把握。其實如果我們仔細想想,這世界上,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要錯失一些東西,而錯失的原因,大多數是因為條件不濟,所謂條件不濟,其實就是沒有「梧桐樹」,因此只能眼睜睜看著「鳳凰」飛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