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5 21: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張莊村營商環境好,村幹部責任心強,讓我堅定了在這裡投資興業的決心和信心!」 6月2日,在蘭考縣東壩頭鎮張莊村一處200多畝的魚塘前,在此投資興業的李冬青,看著清澈的水面上水鳥飛翔、成群的魚兒在水裡遊動,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位於黃河岸邊的張莊村,新中國成立前是有名的大沙窩、大風口。新中國成立後焦裕祿帶領除「三害」工作隊在該村查風口、追風源、尋找治沙辦法,留下了寶貴的焦裕祿精神。2014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調研期間,在張莊村召開座談會,為這個貧窮小村莊注入強大精神動力,讓該村幹群認識到,只有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營造好的發展環境,吸引更多產業投入,才能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李冬青就是該村村委幹部作風轉變、思路轉變的最好見證者。2015年,經過前期考察,在鄭州搞水產養殖的李冬青將投資目標鎖定在了張莊村。該村緊靠黃河邊的一處200多畝的廢棄坑塘吸引了李冬青的目光,也撬動了該村群眾的發展思路。選好位置後,李冬青和村委會進行協商。協商過程中,該村村委一班人幹事的熱情和負責態度堅定了李冬青投資的信心,他和村裡籤訂了投資協議,走綠色養殖之路。目前,魚塘每年10多萬公斤的產量,通過網絡銷售到全國各地,讓昔日廢棄的坑塘變廢為寶,也帶動了村民水產養殖的熱情。
「總書記的話俺們時刻都記著呢!」習近平總書記在張莊村召開群眾座談會時,和總書記緊鄰的張莊村黨支部書記申學風告訴記者,村裡幹群時刻牢記囑託、踐行囑託,村委會按照「黨建引領、產業支撐、政策助力、旅遊帶動」的總體發展思路,以「支部+產業」、黨員「1+1+1+N」的模式(即1名幹部+1名老黨員+1名入黨積極分子+貧困戶),幹部和老黨員把經驗傳授給入黨積極分子的同時,也給入黨積極分子壓擔子,組成一個小組定向幫扶困難家庭。建強戰鬥堡壘。把「群眾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好用活「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提高黨員群眾參與村「兩委」決策的積極性。目前,該村黨員每戶門前都懸掛「黨員之家」門牌,黨員一律佩戴黨徽,開展無職黨員「五爭五帶頭」活動。每天早上,村幹部帶頭對村內道路進行打掃,營造良好的衛生環境,進一步縮短與群眾的距離,吸引更多投資者。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張莊村村委一班人逐漸認識到引進人才和吸引投資的重要性。「人才興則事業興,人才強則鄉村強。」申學風告訴記者,習近平總書記與張莊村幹部群眾座談時語重心長地指出,要進一步把農村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的戰鬥堡壘,多渠道發揮農村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面對百年一遇的發展機遇,該村幹群搶抓機遇、趁勢而上,在選人、留人、用人上下功夫、想對策。村裡以基層黨建為核心,緊緊抓住產業發展牛鼻子,引入上市企業、大力發展旅遊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真正實現了人人有活幹、戶戶能增收。
思路轉變了,風清氣正了,環境改善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選擇了張莊村。開封「瓜王」吳國軍在該村承包100多畝土地,建起70多座溫室大棚進行特色種植,同時帶動村裡發展日光溫室大棚171座;蘭考縣客家聯合會引進的「美麗孔雀養殖」成為村民增收新渠道;村北灘區700多畝草皮種植不僅增加了村民收入,還給他們提供了就近務工崗位……
如今,該村通過產業發展帶動,實現了1100餘人穩定就業,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3000餘元增長至目前人均年收入13139元,村集體經濟由2013年的零收入增長至現在年收入49萬餘元,張莊村實現了新的跨越。
全媒體記者:魯傑
圖片:開報集團全媒體
原標題:《【溫暖的迴響·蹲點調研採訪報導】張莊村:栽下梧桐樹 引來鳳凰棲》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