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韌性 - 新華網客戶端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鄭州7月1日電 題:中國經濟的韌性|陳澤民:廉頗誠未老 壯心確未已

段世文 郭良 馮孔 任禹西

位於鄭州市天河路三全集團院內,年近八旬的陳澤民打了一口井,已經打了超過4000米。打井既不為了吃水,也不為了石油,而是為了表達自己向地熱發電進軍的決心!

周圍人都說,老爺子是不是瘋了,這麼大歲數還去搞這種摸不著底兒的事。可他心裡卻憋著一股勁兒,能玩的轉「小球」(湯圓),我也能玩轉大球(地熱)!

一位精神抖擻的老人,雙目堅定有神,早早地站在門口,身體略微前傾、緩緩地把手伸向記者。他叫陳澤民,三全食品董事長,中國速凍食品第一人,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近日,陳老在鄭州三全總部接受了新華網「中國經濟韌性」主題調研團隊專訪。

一個三全 十個三全

中國有句古話叫大器晚成,宗慶後42歲創辦娃哈哈,任正非44歲創辦華為,而陳澤民近50歲從公立醫院院長辭職創辦三全,1990年,他發明了速凍湯圓,中國速凍食品行業拉開帷幕。現如今,三全牢牢佔據行業第一,年銷售額近60億。

陳澤民的掙扎與改變,是上一代企業家的縮影。歲月的磨難,遲到的機遇,讓他們始終保持那麼一股子韌勁。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

1989年,正趕上改革開放的大潮。年近50的陳澤民借來1萬5千塊,開始賣冰淇淋,取名「三全冷飲部」。之所以叫三全,是因為「感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當時考慮的是錢的問題,孩子怎麼體體面面地談戀愛?結婚以後怎麼解決住房問題?130元工資完成不了我當父親的歷史責任。」 陳澤民告訴記者。

1990年,陳澤民發明了速凍湯圓,中國速凍食品行業拉開了帷幕。

陳澤民和妻子會做四川湯圓,每逢過年都要包很多送人。他突然想到,北方人包餃子一次會包很多,然後放室外凍著,既然餃子可以凍,那湯圓也可以。把自家做的湯圓,凍起來拿到市場上賣肯定受歡迎。

1992年5月,陳澤民辭去醫院職務,開始專心賣湯圓。當時,陳澤民已經50歲,因為腰椎骨折過,單位同事建議他開病假條,國家規定只要休病假超過半年,就可以轉入勞保,享受國家一切待遇。陳澤民卻拒絕了。

「我不能佔這個便宜,更重要的是,我不想給自己留後路,只有破釜沉舟,才更容易幹成!」談起這件事,陳澤民的眼神依然篤定。

一路來是坎坷,回頭看是風景。

當時的速凍機很貴,陳澤民就自己動手,買泡沫板、渦輪風機,壓縮機等材料,自己造了中國第一條速凍湯圓生產線。下班後,年近50的他,蹬著三輪車,拉著鍋碗瓢盆、燃氣灶,給人家現煮現嘗。方法很土,卻很有效。憑藉著優質的用料、先進的工藝、正宗的口味,三全湯圓迅速火遍鄭州,繼而在全國也小有名氣。

在談到三全的銷售火爆情況時,陳澤民講了一個故事:1995年,三全湯圓火了,當時全國各地的經銷商蜂擁而至,廠門口排起了長龍,有些經銷商點名只願要三全的貨,三天也願意等!

2008年2月,三全食品在深交所成功上市,這是中國速凍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2013年,他登上了福布斯富豪榜,以62億元身家成為「河南首富」。2018年,三全食品實現營業收入55億元,年產速凍湯圓幾十萬噸。

在三全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速凍食品企業出現在河南,除思念、科迪等一大批企業進入一線陣營,資料顯示,全國速凍米麵食品超過七成產自河南,銷售額達300億。「全國10個水餃中有5個來自河南,10個湯圓中有6個來自河南」的說法,就是一個生動寫照。

「企業不會餓死,但會撐死」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荀子·勸學》中的這段話強調的,正是「韌」的重要。

從自身條件看,柔弱的蚯蚓比「六跪而二螯」的螃蟹相差甚遠,但蚯蚓卻比螃蟹更讓人欽佩。它憑的什麼,靠的什麼?憑的就是堅持與專注。

中國第一顆速凍湯圓、第一隻速凍粽子都出自三全。三全還擁有全國最大的速凍食品生產基地,中國首家速凍米麵食品企業,也是中國生產速凍食品最早、規模最大、市場網絡最廣的龍頭企業。眾多「光環」加身的三全承載著無數人的期望。

然而,大眾對冷凍食品的要求即使在近幾年消費升級的影響下仍未降低,隨著速凍食品行業的迅速發展,行業入局者逐漸增多,行業同質化競爭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速凍食品企業出現在消費者視野中,思念、灣仔碼頭、安井食品等多家企業持續發力,不斷開發新產品搶佔速凍食品的市場。

面對壓力,三全從未停止創新,與兄弟企業共謀發展,陳澤民講了很多三全與思念的「故事」,在他看來,正是因為有了思念的追趕,三全才得以繼續前進。

他說:「鄭州這兩家離得最近的速凍食品企業,只隔著一條街,一個是中國老大,一個是中國老二,促進了行業的發展,這是好事。如果沒有思念,三全也發展不了這麼快。」陳澤民告訴記者。

2009年7月,陳氏兄弟從父親手中接過交接棒,一上來就動作不斷。

從邀請小S代言狀元水餃,注重品牌打造到提升其高端產品銷售比重。2013年2月,三全從股神巴菲特手裡接手龍鳳食品,在速凍市場佔有率大大提高。

在最新年報中,三全食品的餐飲市場業務脫穎而出。財報顯示,2018年,公司餐飲市場收入達5.58億元,同比增長45.88%,實現淨利潤3702.40萬元,同比增長997.56%。

「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打造百年老店,我們定位也在不斷變化,從湯圓之王到速凍之王,再到世界餐桌的系統供應商。現在有懶人經濟、粉絲經濟,還有女人經濟、老人經濟、兒童經濟。我們要不斷適應日益變化的消費群體,開發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陳澤民告訴記者。

很多人說陳澤民很保守,失去了很多機會,那麼大的龍頭企業,為什麼沒做房地產?為什麼沒做高速公路?為什麼沒做金融?

「說沒心動,那可能有些假。當時鄭州新區要搞建設,政府找到我說,給你一些地,去做房地產,我還是回絕了。人的精力、時間、物力是有限的,你去搞別的,可能賺了快錢,但是是不是對主業有影響?我個人認為,企業不是『餓死』的,而是『撐死』的,要耐得住寂寞、禁得起誘惑。所以三全在人家認為都很好,有發展空間時,沒有盲目搞多元化。」陳澤民如是說道。

三全「少帥」總裁陳希對父親的話有深刻的理解。他說,如果當時三全拿了地,搞多元化,有可能賺到快錢,但三全還會不會像現在這樣,不敢保證。所幸的是,如今三全還在,而且越發生機盎然,這都得益於父親的言傳身教。

食品行業是傳統製造業,與三農息息相關,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柱。

「比方說商丘的虞城縣,他們給三全生產薺菜,薺菜水餃很受老百姓歡迎,光這就幾萬畝耕地種菜,供給三全需求,這都增加了當地農民收入,一畝地可增加3000塊錢。不光是薺菜,還有苞菜、韭菜、芹菜、茴香等等,帶動三全周圍蔬菜基地的發展。三全每年要採購30多萬噸農副產品,配套的上、下遊中小企業有4600多家,配套的農民有40萬人」陳澤民舉例說道。

熬得住出眾,熬不住出局。

如今的三全始終生機勃勃,在中國的速凍食品市場中,以29.4%的份額獨坐中國市場最大。

追夢人 與「地」鬥其樂無窮

相比起大家熟知的三全食品創始人,陳澤民現在更喜歡被稱為「地美特新能源董事長」、「萬江集團董事長」。74歲時,他開始了二次創業,成立了這兩家地熱新能源公司。

2016年,萬江集團正式進軍地熱發電領域。當年鑽成當時國內第一眼最深的4300米科探1號井,收集了大量的、寶貴的第一手地熱資料。經過陳澤民的不斷創新,企業創造性地將先進的石油鑽探技術與地熱開發技術結合,並先後研發出地熱發電集成控制系統和發電機組設備模塊化技術。

2016年8月12日,企業與美國猶他大學能源與地學研究院籤署國際合作協議,標誌企業在地熱發電領域走上國際領先水平。

2017年7月5日,雲南瑞麗實驗第一臺機組成功發電,短短8個月,打破了國外地熱發電項目需要8年建設周期的論斷。只有國外開發建設成本50%,推動中國地熱發電產業取得重大突破。

「其實我從小就是溫差發電的愛好者,搞地熱是圓我小時候的夢想,為什麼要做地熱?就是因為中國工業高速發展,每年中國有近40億噸煤的消費,煉鋼、煉鐵、取暖、發電,造成空氣汙染。我想怎麼尋求一種清潔能源代替煤,代替石油。我走遍了世界考察,也走遍了西藏、青海,發現我們的地熱資源太豐富了,這麼好的清潔能源不用太可惜。一定用新的能源改變世界,用清潔能源改變我們的世界,這是我的夢想。」

現如今,萬江集團致力於地熱資源的直接利用,專注於城市清潔能源地熱能集中供暖投資、建設、運營。企業已為12個地區的百姓提供了舒適的地熱能集中供暖服務,先後在業內創造了「陝州模式」、「周口模式」和「尉氏經驗」,在地熱能直接利用,尤其是地熱能集中供暖方面擁有雄厚的技術實力和成功經驗。

「今年萬江的訂單已經飽和了,不會再接訂單,我們不會急於求成,要穩步推進,未來萬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核心技術要攻克,企業上市要推進,可持續發展模式要解決,還有員工激勵機制......」陳澤民陷入了沉思。

任正非、宗慶後、陳澤民......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多是實幹家,什麼都身先士卒,懂技術,善業務,精打算,既是「國王」,也是將軍,有時更像一個士兵。

在中國,像陳澤民這樣的人有很多,他們看似不聰明,放棄許多機會,然而他們的堅持與執著讓他們走得更遠;他們看似不可理解,有些異想天開,然而他們的胸懷和遠見令人敬仰;他們也許是一顆小草,不會太顯眼,然而一旦有了土壤和陽光就會迸發出巨大生命力!正是有了他們,中國經濟才展現出長久不衰的韌性!

相關焦點

  • 中國經濟的韌性|阿斯利康:在中國,沒理由只做傳統藥企
    新華網北京11月5日電 題:中國經濟的韌性丨阿斯利康:在中國,沒理由只做傳統藥企  新華網 王坤朔  中國擁抱世界,世界擁抱中國。在中國經濟這片廣闊的大海上,澎湃著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海納百川的氣度,外資企業恰如多姿多彩的船帆,深度參與中國經濟,添彩中國經濟。  解碼中國經濟的韌性,就不能不深度解析外資企業在華發展的路徑。  中國是阿斯利康全球的第二大市場,也是增長最快的新興市場,憑藉擁抱本土、不斷創新的商業模式,阿斯利康邁入在華增速最快的跨國製藥企業之列。
  • 深培人才厚土 涵養經濟活力(縱深·中國經濟韌性在哪裡①)
    數據來源:人社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和本報報導等   編者按: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是中國經濟的基本特質,也是中國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態勢的底氣所在
  • 新華網發布「新華雲創」平臺戰略 聚焦大文化板塊提供六大能力扶持
    新華網博鰲12月5日電(記者張雪花)4日,在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中國文化經濟發展平行論壇上,新華網正式發布「新華雲創」平臺戰略,旨在聚焦大文化板塊,發揮中央主流網絡媒體內容生產和科技賦能優勢,以市場化方式構建產學研媒聯動機制,聚合行業資源,聯合孵化優質IP,以「內容+」打通全域傳播和流量轉化路徑
  • 中國經濟的韌性| 紅星美羚: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新華網北京8月14日電 題:中國經濟的韌性| 紅星美羚: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新華網 郭良 馮孔 曹晨 任禹西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中國羊奶看陝西」。  品質革命 對標世界  王寶印堅信中國的奶山羊產業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紐西蘭、澳大利亞的奶山羊總數遠遠比不上中國,歐洲的奶山羊大國荷蘭的存欄量甚至都沒有富平縣多,而且奶山羊產品在歐洲深受歡迎,產業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但行業如何發展?王寶印認為一靠循環經濟,二靠科技創新。
  • 百度新冠肺炎智能自測工具全面升級 攜手新華網客戶端助力全民防疫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仍在持續,為幫助用戶科學了解自身情況,緩解心理負擔,今天,百度聯合新華網客戶端推出了全新升級的新冠肺炎智能自測工具。用戶除了可繼續在百度App搜索「新冠肺炎自測」進入測試頁面,還可在新華網App首頁,進行新冠肺炎的智能自測。
  • 蔡名照:人工智慧技術的大量應用是新華社英文客戶端的突出亮點
    新華網北京1月23日電 新華社英文客戶端上線發布會23日在北京舉行,新華社社長蔡名照在致辭中表示,人工智慧技術的大量應用,是新華社英文客戶端的突出亮點。蔡名照指出,新推出的新華社英文客戶端具有幾個鮮明特色。
  • 中國經濟的韌性|陝建集團:匠心執守 築夢遠航
    新華網北京8月22日電 題:中國經濟的韌性|陝建集團:匠心執守 築夢遠航王日晨走進陝西建工集團博物館,「以人為本,敬業守信;建造精品,爭創一流」,這十六字所凝練的企業精神,讓人印象深刻。成立於1950年的陝西建工集團,與新中國發展脈搏一起跳動。如果說建築是時代的縮影,陝建則留下為國建功的精彩篇章。
  • 經濟媒體如何與「十四五」同頻共振 2020中國經濟傳媒大會再度聚首...
    以「推進『十四五』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2020中國經濟傳媒大會11月28日在浙江紹興召開。會議在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同時,揭曉了袁隆平院士領銜的2020中國經濟新聞人物和中國經濟新聞大賽評選結果。
  • 法國統籌施政強化經濟復甦韌性 嚴防宏觀經濟大幅波動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法國統籌施政強化經濟復甦韌性2021年1月1日,一對父子來到法國巴黎蒙馬特高地迎接新年第一天。新華社記者 高 靜攝2020年,法國經濟可謂風雨飄搖,一波三折。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原已步入穩定復甦區間的法國經濟遭受了二戰後最嚴重的打擊,市場表現持續黯淡,前期結構性改革紅利消耗殆盡。
  • 崔健譚維維加盟《中國樂隊》 新華網聯手打造
    新華網北京3月28日電 28日,江蘇衛視新推出的全新原創紀實類音樂節目《中國樂隊》在京舉行新聞發布會,歌手崔健、譚維維、音樂製作人陳偉倫作為樂隊尋找人一同亮相,展示《中國樂隊》「很中國、很國際、很時尚」的全新概念。
  • ...新基建」提升中國經濟韌性活力 正在服務全球造福人類[圖]
    中醫藥在抗疫中作用顯著今年2月疫情最嚴峻的時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赴武漢一線參加抗疫。在談到抗疫為何能取得顯著成效時,王辰從文化、體制、國力三個角度進行了解答。王辰說,中華民族具有尊重生命、團結一心、共克時艱的優秀文化,醫務人員展現了專業水準和高尚的職業精神,為應對疫情發揮了重要作用。
  • 星際爭霸2Beta客戶端下載(英文版)
    星際爭霸2Beta客戶端下載(英文版) 2010-
  • 中國成為2020全球唯一實現貨物貿易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外交部回應
    中國成為2020全球唯一實現貨物貿易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外交部回應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者:吳汶倩 楊弘楊  2021-01-15 1月15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
  • 乘風破浪,在城市中感受韌性的力量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我們的城市,韌性無疑是最貼切的。各城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中,讓世人見證了韌性的中國。人們知道,城市中不僅要有便捷的交通、繁華的購物商圈、美麗幽雅的公園,更要有城市安全保障的應急醫療體系及物資供應。
  • 海關總署談我國外貿逆勢增長三大原因:經濟穩、韌性比較強、穩外貿...
    &nbsp&nbsp&nbsp&nbsp2019年全年外貿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3.4%,我國外貿逆勢增長,鄒志武表示首先是國內經濟穩。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 數字解密:疫情衝擊下,哪些城市經濟更具韌性?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捲而來,我國多項經濟活動經歷了「階段性暫停」,一季度各地區經濟普遍承壓,但也有一些城市經濟總體能保持穩定運行或甚至出現逆勢增長。我們梳理了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一季度GDP變化情況,以數字來揭秘在疫情衝擊下,我國哪些城市經濟更顯韌性。
  • 平安好學和TutorABC入選新華網教育雲聯展
    近日,中國平安旗下青少兒在線教育品牌平安好學、成人在線英語教育品牌TutorABC雙雙入選新華網「E企Online」教育雲聯展,向全國學員免費提供特色品牌課程,持續助力「雲上學」。「教育雲聯展——E企Online」是新華網推出的教育企業雲端展示空間,匯聚國內知名教育企業,集中展示企業的教學創新及育人成果,讓科學規範的教學內容檢索更便捷,讓跨越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教育資源更精準匹配學生需求,為孩子們搭建「指尖上」的瀏覽空間。
  •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主席馬宣仁:新冠疫情提醒我們保持供應鏈韌性...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主席馬宣仁作主旨演講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隨著亞洲經濟,尤其是東亞和東南亞經濟的持續崛起,這裡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新技術,新場景,新產品「試驗場」。其中,許多城市在新經濟領域扮演著領軍者的角色。
  • 中國旅遊鍛造韌性
    黃曉慧 袁永東攝挺過「寒冬」,是這個春天裡中國旅遊業界共同的目標。一場突發疫情,讓高度依賴市場的旅遊業暫時停擺,也給旅遊業未來的發展帶來複雜影響。前路艱辛,更需謀劃。如何早日迎來疫後市場振興,中國旅遊業探索前行。救市之策保障穩定「人民有需要,市場有供給,政策有支撐,暫時的困難不算什麼。」
  • 胡鞍鋼:從中國到全球,數字經濟的紅利已經發生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在「國是論壇」上參與題為「數字經濟——引領新趨勢」的圓桌對話。新華網記者 孫韜 攝  思客說:11月24日,由國務院參事室主辦、新華網承辦的「2016國是論壇」在北京召開,本屆論壇聚焦「新常態、新經濟、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