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讚嘆的系外恆星圖片

2020-09-05 天文在線

我們銀河系之外最令人震驚的恆星圖片

由NASA/E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關於仙女星系的圖片。該圖片為經過縮略後的版本,而它的原圖是目前人們所取得的關於M31星系最清晰的圖片,有約15億個像素。圖片來源:NASA,ESA,來自華盛頓大學的J. Dalcanton, B. F. Williams和L. C. Johnson,PHAT(仙女星系哈勃全景巡天)團隊,以及 R. Gendler。

即使使用了最先進的望遠鏡,大部分由數十億恆星組成星系看上去也只是一個模糊的小光點。

這張來自數位化巡天項目的圖片展示了仙女星系及其周邊的景象。圖片來源:NASA,ESA,以及來自數位化巡天2期組的Davide De Martin。

但哈勃望遠鏡有著以下的特點:

-身處地球的大氣層外;

-有對其他鄰近的星系的觀測作為參考;

-處在擁擠的銀心外進行觀測。

得益於這些原因,我們能夠使用它分辨單獨的系外星體。

這張細緻的圖片顯示出在仙女星系的星系核心有一大群藍星,圖上還能看到暗色的塵雲。這張圖片內容的跨度有740光年,是在PHAT對M31星系進行星體數量普查時拍攝的。圖片來源:NASA,ESA,以及來自華盛頓大學的J. Dalcanton。

這揭示了如下的一個事實:星系內部並不是那種實心而緊密的結構。正相反,它的內部看起來更像是一捧細碎閃耀的寶石,而其中的星體間也存在著巨大的距離。

仙女星系的星系盤的一小部分。圖片來源:NASA,ESA,以及來自STScI的T.M.Brown。

在2004至2007年間,哈勃望遠鏡為仙女星系拍下了四張高清影像。該星系是銀河系周邊的大星系中距我們最近的一個。

雖然這些照片表面上看起來很相似,但事實上,它們展示的是該星系中非常不同的部分。

仙女星系圓盤外緣上的星星。圖片來源:NASA,ESA,以及來自STScI的T.M.Brown。

仙女星系星盤的外緣(上圖)顯示出許多星星。其中包括許多和我們的太陽很相像、並且更加年長的變星。

這張照片由哈勃望遠鏡圍繞M31星系中的造父變星V1周邊拍攝。這張圖片展示了在星系盤外緣上的星星。圖片上的棕色陰影看起來像是柔軟的雲朵,其實是塵雲掩住了後面的星星。右上角的明亮藍色星團中,許多新生的恆星在放射出大量紫外線。造父變星V1是在我們在銀河系外發現的第一顆造父變星,它在照片的左下角,看起來並不是特別突出。圖片來源:NASA,ESA以及哈勃傳承計劃組(STScI/AURA)。

由於巨大的星流中有大量的星體聚集,它們發出的光使得仙女星系後方的宇宙很難被觀測。

在仙女座光環上更加恆星數量稍少些,而其中恆星更年長一些的區域,以及背景中的其他星系。圖片來源:NASA,ESA,以及來自STScI的T.M.Brown。

但在照片上,漫射暈附近的星體密度看起來較小,從而可以透過它看到很多宇宙背景中的星系。

仙女星系中另一處星體較為稀少,而其中恆星更年長一些的區域,以及背景中的其他星系。圖片來源:NASA,ESA,以及來自STScI的T.M.Brown。

這些低密度區域中包含了許多最年長的、仍處於演化早期的恆星,與在星系盤上觀測到的恆星相比,它們含有更少的重元素。

在仙女星系星流中的部分星體。圖片來源:NASA,ESA,以及來自STScI的T.M.Brown。

同時,在恆星之間的空隙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許多其他的星系。這些星系距離我們有數千億光年之遠。

使用12.5英寸RC望遠鏡拍攝的M31星系的圖片。圖片由業餘天文學家R. Gendler於2002年拍攝。

星系是由重力約束在一起的恆星、恆星遺蹟,星塵及暗物質組成的系統。英文中「galaxy」一詞由希臘文詞語galaxias (γαλαξίας)演化而來,意思是「乳白色的」,希臘人用這個詞語來描述銀河的樣貌。星系的尺寸跨度非常大,從僅包含幾億恆星(數量級108)的矮星系,到有著一百萬億恆星(數量級1014)的巨星系,大小不一。它們各自圍繞著自己的質量中心旋轉著。

這張關於仙女星系的圖片拍攝於2001年1月13日,由T. Rector和B. Wolpa(NOAO/AURA/NSF)兩位科學家使用WIYN/KPNO 0.9-metre Mosaic I望遠鏡攝於亞利桑那州的美國國家光學天文臺。

根據觀測形態上的區別,星系分為橢圓星系、螺旋星系及不規則星系。科學家們認為,許多星系的中心都很可能存在有著巨大質量的的黑洞。銀河系中心的黑洞是人馬座A*黑洞,它的質量比我們的太陽大400萬倍以上。截止2016年3月,GN-z11是我們目前所觀測到的最年長而最遙遠的星系,與地球的共動距離有320億光年之遠。根據觀測,它誕生於宇宙大爆炸後的4億年左右。

2016年發布的研究更正了在之前關於可觀測宇宙內的星係數量。從此前預計的2千億個(2×1011)以上更正至了2萬億個(2×1012)以上,共計約有1×1024顆恆星(恆星數量比地球上所有的沙粒加起來還要多)。大部分星系直徑都在1000至100,000秒差距之間(約3000至300,000光年),分散在以百萬秒差距(或稱為兆秒差距)為計的距離上。相較之下,銀河系的直徑至少有30,000秒差距(100,000光年),與最近的大型星系——仙女星系的距離是780,000秒差距(2.5百萬光年)。

作者: Starts With A Bang

FY: 我們仍未知道翻這文的坑爹翻譯的名字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茫茫宇宙中,科學家如何掌握系外恆星與地球的距離?
    三角視差法是一切測量天體的基礎,目前已經測量了約10,000顆恆星。由於系外恆星大多與我們的距離都以光年光年為單位,因此恆星對地球公轉直徑的張角都十分小,幾乎都是以角秒為單位。(1度=3600角秒)角秒也同時延伸出了一種新的天文學長度單位:秒差距(pc)。
  • 哈勃望遠鏡十年觀測結果:遠處恆星系統發生碰撞,系外行星消失了
    也有可能是人類目前的目光短淺,但在哈勃望遠鏡傳來它的觀測圖像之前,任誰也不會相信一顆系外行星就此消失了。這張圖片模擬了近十年來哈勃望遠鏡的觀察結果:這是是一顆系外恆星系統,其中的系外行星與其主恆星相撞並逐漸暗淡。
  • 哈勃望遠鏡十年觀測結果:遠處恆星系統發生碰撞,系外行星消失了
    這張圖片模擬了近十年來哈勃望遠鏡的觀察結果:這是是一顆系外恆星系統,其中的系外行星與其主恆星相撞並逐漸暗淡。暗淡的行星這是天文學家首次發現系外行星與主恆星碰撞,左圖看上去像是一團巨大的冰雪碎片環,環繞的亮光距離中心約25光年,由行星碎片構成。這顆恆星非常亮眼,所以中心的眩光被哈勃望遠鏡刻意遮擋了(並非黑洞)。
  • 系外類地行星光譜中首次發現水分子
    有史以來第一次,天文學家在系外巖石行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水蒸氣。有趣的是,這顆行星位於其恆星所謂的宜居帶中,讓它成為銀河系中最有希望找到地外生命跡象的地方之一。由克卜勒太空天文臺發現的K2-18b行星位於110光年之外。初步掃描表明,這顆系外行星是一顆超級地球,也就是說,它是一顆比地球大的巖石行星,而且具有大氣層。
  • 天文學家發現6顆潛在系外衛星
    但是據《新科學家》報導,現在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六顆可能有天然衛星的系外行星。加拿大西部大學的Chris Fox和Paul Wiegert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尋找凌星時刻變化,即當一顆系外行星在其恆星前面穿過或經過時,可以觀察到恆星的亮度有所下降。如果一顆系外行星是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可以觀察到其亮度有精確地周期性下降。
  • 「科學有道理」系外恆星那麼遠,科學家如何計算它們的質量?
    在以前的欄目中,我們介紹了科學家計算系外天體距離、尋找系外行星等各種科學手段。今天咱們繼續,來研究一下科學家怎麼計算系外恆星的質量。我們知道,在天體物理學中,天體的質量是非常重要的指標,決定著一個天體的很多數據。因此,科學家一直很在乎如何計算這些天體的質量。針對不同的恆星,科學家們找到了不同的辦法。
  • 天體學家獲得了系外恆星到地球距離的精確測量值
    12月3日,宇宙和天體學家提前拿到了聖誕禮物:地球到系外恆星的精確距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亞當·裡斯因共同發現暗能量而獲得了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說:「我在zoom上聽到了這一消息,簡直幸福得難以言表。」
  • 22光年外的奇特系外行星:圍繞多達三顆恆星運行
    這顆系外行星同樣位於一個三恆星系統中,距離地球大約22光年系外行星LTT 1445Ab是一顆巖石行星,比地球稍大一些,它位於一個三恆星系統之中,圍繞其中質量最大的一顆恆星運行,距離地球大約22.5光年,每一次它從這顆恆星前方經過時,就會導致從地球上看去,這顆恆星的亮度出現輕微的下降,從而產生所謂「凌星」現象。
  • 最幼、最輕、最重、最大系外巨行星盤點!震撼靈魂
    人類目前已知 ---最年輕,系外行星,距離地球420光年,100萬歲密度最小,系外巨行星,距離地球?光年,直徑達到木星的兩倍,直徑比地球大了幾千倍,相比質量卻只有木星的0.84倍,這種體積的低密度讓該行星可以直接浮在水面上引力最強,系外巨行星,距地球400光年,體積比木星略大,但奇特的是引力卻比木星強了8倍多,如此強大的引力幾乎能使其核心發生核聚變形成恆星體積最大,系外巨行星,距地球320光年,直徑達到了太陽的65%,可以裝下30萬個地球,250個木星一、
  • 令人驚異七大系外行星:最古老行星120億年歷史
    【搜狐科學消息】 據國外媒體報導,迄今天文學家已發現數百顆系外行星,但數個世紀過去了,人們還是無法親眼近距離看到這些奇特世界的模樣。基於當前的最新數據資料,藝術家雷-米勒向我們呈現宇宙七大最迷人系外行星。
  • 為什麼系外行星的衛星上會是尋找地外生命的好地方?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 系列徵文儘管對地外生命的尋找集中在行星上,但是生命也有可能居住在太陽系中的衛星或者其他的衛星上。圖解:這張圖片展示了一顆類似地球的「系外衛星」在一顆恆星的宜居區域內環繞著一顆氣態巨行星運行的情景。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加州理工大學噴氣推進實驗室 對於地外生命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探索是對月球的偵查。
  • 系外恆星系統TRAPPIST-1,是孕育生命的搖籃?
    本文是我持續報導特拉普斯特1號系外系統的一部分。據了解,這個恆星系統是至少7顆大小和地球差不多的行星的「港灣」,而且其中至少一顆行星上可能蘊藏著液態水。大量關於此恆星系統的新信息逐漸浮出水面,以至於我幾乎跟不上科學報導如暴風雪般的快速更新。但是,這個系統周圍的不確定因素始終沒有改變。
  • 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究竟是什麼樣子?-地球,系外,行星,Kepler-186f...
    所謂系外行星是指圍繞其他恆星(而不是太陽)運行的行星,而宜居帶則是指恆星周圍距離適中的位置,在這樣的距離範圍內行星的溫度能保持在適當的範圍內,從而允許水以液態的形式存在於其地表。此次發現的這顆系外行星編號克卜勒-186f(Kepler-186f),這一發現證實了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存在於其他恆星周圍的宜居帶之中。儘管此前便已經在其他恆星周圍的宜居帶中發現了系外行星,但它們的大小都至少要比地球大出40%以上,並且要想了解它們的組成物質也將充滿挑戰。
  • 6個系外衛星會環繞於外星世界嗎?這相當複雜
    「我們的確可以說這些這六個新的系統完全和系外衛星系統一致,」該論文的首席作者、加拿大西部大學的博士生克裡斯·福克斯(Chris Fox)表示,「只不過我們並沒有足夠的技術通過圖像直接的證實其存在。這也只能等待更先進技術的發展。」
  • 6個系外衛星會環繞於外星世界嗎?這相當複雜
    「我們的確可以說這些這六個新的系統完全和系外衛星系統一致,」該論文的首席作者、加拿大西部大學的博士生克裡斯·福克斯(Chris Fox)表示,「只不過我們並沒有足夠的技術通過圖像直接的證實其存在。這也只能等待更先進技術的發展。」
  • 天文學家在研究系外恆星和行星時,算出它們與我們的太陽系驚人地相似
    天文學家在檢查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存檔數據後算出一顆可能適合居住的系外行星及其恆星,它與地球和我們的太陽比任何已知的行星對都更相似。 科學家們算出了一顆可能適合居住的系外行星及其恆星
  • 是棉花糖行星,還是系外類木行星,一起探索吧
    令人費解的是,可以在遙遠的恆星系中發現它們的蹤跡。現在,兩位天文學家或許將會解開它的神秘面紗。通過對系外行星進行精密的觀測,能夠大致確定它們的密度、質量、體積甚至是否位於恆星的宜居帶等特徵,但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來確定這些遙遠的天體是否有環。
  • 是棉花糖行星,還是系外類木行星,一起探索吧
    令人費解的是,可以在遙遠的恆星系中發現它們的蹤跡。現在,兩位天文學家或許將會解開它的神秘面紗。這兩位天文學家分別是來自卡內基大學的安東尼·皮羅和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什裡亞斯·維薩普拉加達。他們在天文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關於超級泡芙行星是否可以解釋為有環系外行星的探索」的論文。
  • 三萬光年外恆星殘餘物射線爆發
    3萬光年外磁星發出耀眼光環據美國宇航局太空網報導,目前天文學家正在利用美國宇航局的「雨燕」(Swift)衛星和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Fermi Gamma Ray Space Telescope),觀察距離地球30000光年的一個恆星殘餘物中頻繁發生的一些高能伽馬射線爆發,這種爆發宛如天國焰火。
  • 天文學家可能發現了首顆系外衛星,就在4000光年外!
    比如,二十幾年前,系外行星就是這麼一種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存在。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宇宙中必定存在行星環繞在太陽之外的其它恆星周圍。然而,苦於缺乏證據,系外行星一直都有名無分,直到1995年第一顆系外行星飛馬座51b的發現。隨後,系外行星如雨後春筍般進入人類的視野,尤其是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升空之後。迄今為止,已經有超過3000顆系外行星被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