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月亮,不必要的。
一位藝術家描繪的圍繞外行星運行的月球。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在眾多類太陽系中發現了數以千計的行星,甚至其中數不勝數的系外行星早已變的不值一提。不過,我們發現在我們鄰近的星系中至少有四分之三的行星至少有著一個衛星;但是,迄今為止這樣的衛星環繞現象並沒有在更遙遠的星系中被確切的發現——畢竟衛星相比之下體積過於渺小,而其所處星系又太遙遠。
一篇新的論文稱,六顆系外行星觀測數據中的波動或許是由其行星的衛星造成的。不過,這細微的跡象並不能武斷的指出這些衛星一定存在,且也無法僅憑目前的技術更進一步的了解這些行星和其數據波動的真實細節。不論如何,這對於任何研究都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們的確可以說這些這六個新的系統完全和系外衛星系統一致,」該論文的首席作者、加拿大西部大學的博士生克裡斯·福克斯(Chris Fox)表示,「只不過我們並沒有足夠的技術通過圖像直接的證實其存在。這也只能等待更先進技術的發展。」
哥倫比亞大學系外衛星專家亞歷克斯·提奇在與天文在線來往的郵件中說到,系外衛星實在是太令人好奇,以至於科學家們早已不願幹瞪著眼等待技術發展。
「我們相信,這些系外衛星的發現能夠使我們對其他星系的形成與演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更能幫助我們明白我們的太陽系究竟是多麼的少見或是常見,甚至還有可能使我們找到位於銀河系其他位置的外星生命。」
儘管如此,提奇也表示,在這項通過觀測數據波動尋找系外衛星的方法也許並非最佳方案。研究人員們已經仔細推敲了NASA退役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所收集的數據;目前4000多顆科學家已知的系外行星中,多數是由這一望遠鏡發現的。
克卜勒望遠鏡是通過「凝視」特定的恆星並測量其亮度的方法研究系外行星。如果恆星、行星、望遠鏡三點能夠完全呈一條直線,當行星穿過穿過恆星與望遠鏡之間時,望遠鏡所觀測到的恆星亮度會出現短暫的變暗。行星越大,此時觀測到的恆星亮度變化就會越大(恆星亮度變的更暗,這種方法被稱之為凌日法)。不過,有時通過凌日法測出的亮度數據在研究過程中似乎是一團亂麻,沒有任何規律——這有一些波動、那又忽暗忽明,而且這樣的混亂從未消失。這時,科學家們開始質疑,會不會觀測到了行星以外別的東西。研究這樣的混亂現象正是上文提到的新研究所選用的方法。這種研究在一個尚未被同行評審過的論文中所提及,且被發布到arXiv上。
研究人員發現八顆似乎有節奏地頗有失常的凌日恆星。它與完美的軌道節拍器不同,凌日偶爾出現的時間要比科學家預測的時間早些或晚些。科學家們在最新的研究中發現其中的6顆恆星的切分音可能是月球造成的。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多樣性的,尤其是這個星系中另一顆行星它恰好沒有穿過恆星也沒有出現在望遠鏡裡,所以科學家們並未辨認出它。Teachey說:「我們必須全力克服的問題就是在一個給定的系統內,一顆衛星,尤其是一顆巨大衛星它有多可信?目前為止,我們也沒有很明確的答案。
另一方面,我們知道凌日行星是很模稜兩可的。這並不意味著就是解釋,但它是可以想像到的。」Teachey說他想看到更多系外行星對凌日影響的跡象,尤其是衛星本身就穿過恆星。研究人員研究的星系對於出現的跡象而言太微不足道了。Teachey說科學家們仍然需要對克卜勒數據進行諸多分析,才會顯示出這種跡象。對於那些凌日現象,科學家們為排除更多的選擇,從而增加系外行星假說的可靠性,而不是簡單的排除系外行星造成凌日現象的可能性。Teachey還表示:「在我們想像一顆恆星之前,還是任重而道遠。」
相關知識
系外衛星是一種自然衛星,通過對太陽系中自然衛星的實證研究,推斷出太陽系中自然衛星的存在。大多數探測到的系外行星都是巨大的行星,在太陽系中,巨大的行星有很多自然衛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因此,我們有理由假設系外行星也有同樣的共性。儘管目前的技術很難探測和確認系外行星,克卜勒等任務的觀測者已經觀測到了許多的候選行星,其中一些可能是外星生命的棲息地,還有一個可能是地痞行星,但迄今為止還沒有被系外行星所探測到。然而在2019年9月,天文學家稱從塔比星觀測到的黯淡可能是由於孤星碎片而造成的。
作者:space
FY:Astronomical volunteer team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