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指計算出恆星與地球的距離?

2020-11-26 澎湃新聞

如何用手指計算出恆星與地球的距離?

2020-08-03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伊恩·尼科爾森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在公元前2 世紀,希臘天文學家依巴谷(Hipparchus)將恆星按照亮度分為6 個等級(稱之為星等),最亮的恆星為一等星,肉眼可見的最暗的恆星為六等星。大約2 000 年後,在1856 年,英國天文學家波格森(N. R.Pogson)對依巴谷星等的概念在數學上做了明確的定義。按照這個定義,星等差5 等相當於亮度差99 倍,即一等星的亮度為六等星的100 倍。

宇宙中有無數閃亮的星星 | pixabay

那些肉眼不可見的恆星則具有更高的星等。例如:比肉眼可見的極限亮度暗100 倍的恆星為十一等星(比六等星低5 個星等)。而那些比一等星更亮的恆星,它們則具有分數、零甚至負數星等。例如:織女星的視星等為0.03,天狼星的視星等則為-1.46,而金星(行星)亮度達到最大的時候它的視星等可達-4.4。

一幅虛構的版畫,描繪了希臘天文學家依巴谷在公元前2 世紀的亞歷山大城觀測時的景象。望遠鏡直到17 世紀才發明。

天文學家用視差原理來測量恆星的距離,下面的實驗很好地展示這個原理。將手臂伸直,閉上左眼,用一根手指指向一個遠處的物體,比如一棵樹。此時保持手指不動,在睜開左眼的同時閉上右眼,你將會發現你的手指指向相對原來那個遠處物體的方向發生了偏離。

左圖:視差測距原理圖。右圖:分別從地球公轉軌道的兩端測量目標恆星方位相對於背景恆星的偏移(即視差),利用這個偏移就可以計算出恆星與地球的距離。

這種現象是由於你的兩隻眼睛並不完全在同一個位置造成的,它們之間有幾釐米的距離。因此,當你用兩隻眼睛分別觀察同一個前景物體(比如手指)的時候,兩隻眼睛的視線方向會稍微有一點差別。這種位置差別我們稱之為視差。為了測量近鄰恆星的距離,天文學家們首先在地球位於太陽一側時(比如1 月份)先測量一次恆星的方位,當地球運動到相對太陽的另一側時(7 月份)再次測量恆星的方位。由於兩次測量時,地球位於相距較遠的兩點,因此測量的恆星方位將會有細微的差別。一年之中,恆星方位偏離其平均方位的最大值稱為周年視差。一旦測得恆星的視差,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直徑也是已知的(3 億千米),因此只要用簡單的三角法就可以計算出恆星的距離了。

由於恆星離我們十分遙遠,所以恆星的視差其實是非常微小的。通常我們用度來表示角度,1 度分成60 角分,而1 角分又可以分為60 角秒。所以,1 角秒就等於1/60 個1/60(1/3 600)度。周年視差為一個角秒的恆星距離定義為一個秒差距,1 秒差距等於3.26 光年。恆星距離我們越遠,周年視差就越小。例如:距離我們兩秒差距的恆星,其周年視差為0.5角秒;而距離我們10 秒差距的恆星其周年視差就只有0.1 角秒了,以此類推。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比鄰星)的視差為0.772角秒,相當於1.3 秒差距(4.2 光年)。

手槍星是銀河系中最亮的恆星之一。位於靠近銀河系中心的位置,距離地球25 000 光年。

我們無法僅從某顆恆星的視亮度來判斷它到底是一顆距離我們很近但實際亮度很低的恆星,還是一顆距離我們很遠但實際亮度很高的恆星。不過,如果我們知道恆星發出的光有多少能夠到達地球(通過測量視星等),同時又知道恆星與我們之間的距離(通過三角視差法測量),我們就能夠測量恆星的絕對光度[6]。已知最亮恆星的光度比太陽高几十萬倍,而最暗恆星的光度僅有太陽的幾十萬分之一。

《BBC宇宙三部曲》——宇宙起源、宇宙之光、宇宙星塵

《BBC宇宙三部曲》是一套有故事的極簡天文學,它由BBC科普王牌團隊精心打造,中科院專家團隊翻譯、審校。其內容上打破了傳統的天文學寫法,從古至今,層層推演,講述核心知識和發現過程。綜合光學、核物理等多學科知識,記述人類的宇宙探索歷程,開放式的答案啟發探索。

作者:[英] 伊恩·尼科爾森(Iain Nicolson)

原標題:《如何用手指計算出恆星與地球的距離?》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冷知識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如何用手指計算出恆星與地球的距離?
    天文學家用視差原理來測量恆星的距離,下面的實驗很好地展示這個原理。將手臂伸直,閉上左眼,用一根手指指向一個遠處的物體,比如一棵樹。此時保持手指不動,在睜開左眼的同時閉上右眼,你將會發現你的手指指向相對原來那個遠處物體的方向發生了偏離。
  • 科學家是怎麼計算一個恆星或一個星系離地球的距離的?
    例如,離地球最近的恆星(除了我們的太陽)是大約是40.7萬億公裡。這是最近的星星距離,還有比這更遠幾十億倍數不清的恆星存在。當我們開始談論這些類型的距離時,用英裡、公裡或天文單位(AU)已經很不實用了,因為數字變得太大,沒有人願意寫或談論有20位數字的數!
  • 如何用光學知識測算遠方恆星的距離?
    專注於用數學知識解釋宇宙萬象。想要用最簡單易懂、最本質的數學思維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希望我的解答,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今天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通過觀察恆星發出的光,來測算出恆星離我們的距離?前面的文章中,介紹過一種三角視差法可以測量遠方恆星的距離。但是,當恆星的距離過遠時,這種方法的測量難度就特別大。
  • 恆星距離我們如此遙遠,科學家是如何測量恆星到地球的距離
    我們都知道恆星和恆星之間的距離是非常遙遠的,單位長度都以光年進行計算,比如離我們最近的比鄰星也相距我們4.22光年之遙,那麼問題來了,天文學上是用什麼方法測量出恆星之間的距離的呢?下面就帶大家認識一下天文學上的一些恆星測量方法:恆星三視差法在這個方法之前,帶大家了解一個概念——視差,簡單的說就是從一定的距離的兩個不同觀測點觀察同一事物的所產生的方向差異。
  • 茫茫宇宙中,科學家如何掌握系外恆星與地球的距離?
    你知道在中世紀的航海時代,沒有雷達,航海家是如何測量船隻與遠處島嶼的距離嗎?用的是一種基礎的方法,視差法。站在甲板上,伸出拳頭,測量島嶼的方位角,橫向行駛一段距離,再重複上述動作即可得出答案。但要知道這個尺度放到宇宙中就猶如一顆沙子一般渺小。在茫茫宇宙中,尺度變大,科學家是如何掌握恆星與地球的距離的?
  • 如何測量我們到一顆恆星的距離?
    由於視差效應,恆星在夜空中的位置會發生變化。通過比較兩個位置,就可以計算視差角。視差角與恆星的距離有直接的關係。這個關係式可以用簡單的三角學方法求出:d=1/p(arcsec)[這個方程背後的數學原理相當簡單。為了計算到恆星的距離,我們從太陽的位置向恆星畫一條垂線。
  • 如何計算地球到太陽的距離?
    快來看看吧↓↓↓在克卜勒三定律提出後,人們已經能夠根據太陽系中各個行星的公轉軌道周期之比,計算出各個行星到太陽的距離之比。但是如果不知道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還是沒辦法為度量太陽系找到一把合適的「尺子」。最早「成功」計算地球到太陽距離的是克裡斯蒂安惠更斯。
  • 科普:天文學中是如何通過視差法測量地球和恆星之間的距離的?
    自從天文學誕生以來,如何測量距離就是天文學中的一個難點。即使到了現在,精確的測量天文學距離依然有著很大的挑戰性,儘管天文學中有著不少的方法用來測量距離。這裡,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視差法是如何用來測量地球(或者太陽系)到其它緊鄰恆星的距離的?當然,視差法有她的使用限制,距離遙遠的恆星,這種方法是無能為力的。
  • 宇宙那麼大,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地球到恆星、星系的距離?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幾種測量天體距離的方法,每種方法都有不同的精度,第一種方法最精確叫三角式插法,兩個人相隔一定距離觀察同一個物體時,物體到兩個人間的夾角叫時差角要想求物體到兩個人的距離分別是多少,可以把問題放進一個三角形來解決,兩個人和物體構成一個三角形,兩個人間的距離作為底邊已知底邊長和頂角視覺差就能利用三角法算出距離測量天體的距離也是同樣的原理。
  • 天文學家是如何測量天體的距離的呢?
    原標題:找一把「尺子」,丈量星辰大海 天文學家找到的距離最遠的天體,已經接近可觀測宇宙的邊緣,也即100多億光年之遙。但你有沒有想過,這麼遠的距離,天文學家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近日,利用克卜勒望遠鏡數據,天文學家又發現一顆與地球個頭相仿的行星K2-229b。這顆行星距離地球2.6億光年,即24萬億公裡。
  • 怎樣測量與恆星之間的距離?
    同樣地,當地球圍繞太陽旋轉時,離地球較近的恆星的位置會穩定地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而離地球較遠的恆星似乎就沒怎麼動過。利用這一原理,天文學家可以十分精確地計算出附近恆星到地球間的距離。注意,六個月之後,地球已經在太陽的另外一邊。由於視差效應,恆星在夜空中的位置會發生變化。比較兩次的測量結果之後可以計算出視差角。 視差角與到恆星的距離有很明顯的關係。這個關係可以用簡單的三角學建立為: d=1/p 【這個等式背後的數學原理相當簡單。
  • 怎樣測量與恆星之間的距離?
    同樣地,當地球圍繞太陽旋轉時,離地球較近的恆星的位置會穩定地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而離地球較遠的恆星似乎就沒怎麼動過。利用這一原理,天文學家可以十分精確地計算出附近恆星到地球間的距離。注意,六個月之後,地球已經在太陽的另外一邊。由於視差效應,恆星在夜空中的位置會發生變化。比較兩次的測量結果之後可以計算出視差角。視差角與到恆星的距離有很明顯的關係。
  • 天文學家是如何確定恆星的大小和距離的?
    目前,有多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丈量恆星間的距離,而最基礎的方法就是幾何視差法。在6個月的時間內,拍攝在地球軌道上點1和點2的同一顆恆星,當R = 1天文單位時,恆星相對於較遠背景恆星的位移相當於1秒弧長(3.26光年)、2秒弧長1/2秒、10秒弧長1/10秒等。
  • 科學有道理:科學家如何測太陽系外恆星的距離?
    我們介紹了測量地球質量的方法、測量地球直徑、日地距離以及太陽系其他行星距離的方法。其中,我們用到最多的,就是三角函數。在測量地球直徑和日地距離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無一例外都利用了三角函數,通過構建三角形,通過巧妙的方法測出其中某些角度和邊長,最終求出了這些看起來「根本無法測量」的數據。
  • 天文學家如何測量恆星間的距離,結果準確嗎
    另一方面,天文學家仍然可以確定一個恆星系統離我們自己的恆星系統有多遠。 你有沒有想過這是如何測量的? 其實,天文學家可以用各種方法來確定與另一顆恆星的距離,其中最可靠的是視差法,這種方法利用了當你駕車行駛在一條路上,遠處的物體似乎相對靜止,而近處的物體似乎從你身邊呼嘯而過時所體驗到的效果。
  • 浩瀚的「宇宙」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出「行星」之間距離的呢?
    在宇宙中擁有著無數的天體,這些天體距離地球動輒上百萬光年乃至上億光年,那麼我們便產生了一個疑問,那就是天文學家到底是如何測量出天體之間距離的呢?測量天體距離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在太陽系內可以通過雷達測量法,也就是對金星、火星等行星發射無線電脈衝,然後接受反射的回波,從而計算出它們之間的距離。而測量太陽系外的恆星時,就要通過三角視差法來進行測量。
  • 如果計算太陽和地球之間準確的距離?天文學家們各出奇招
    我們在地球上看太陽和月亮覺得它們差不多大,其實兩者之間的體積相差甚遠不可比較,太陽之所以看起來和月亮差不都大那是因為太陽距離我們遙遠啊。太陽到底距離地球有多遠呢?查查資料就知道日地距離為149500000公裡,這個數字是如何測量出來的呢,有很多的方法可以測出這個距離。
  • 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是多少?科學家如何測量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根據擋板與小孔之間的距離及擋板的寬度,就可以算出被測物體的相對大小,或星空中兩點的視距離。他還發明了一種星盤,可以測天體的方位和高度。人們還傳說他製作過一個天球儀,刻在上面的恆星數目比他列在星表上的還多。還是讓我們欣賞伊巴谷是如何測量日、月、地三天體的距離的。
  • 天文學上為麼要用光年來計算距離
    我們日常生活中一般都用米釐米或尺寸來作為計算長度的單位。如果是計算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米這單位就顯得太小了。這時我們就得用一個比較大的單位公裡了,例如北京到上海,火車走的全程是1,469公裡。天文學上有的地方也用公裡作單位,例如用來說明星球的直徑大小的如月亮的直徑是3,476公裡,用來作距離單位的,如月亮離地球是384,400公裡。但是拿公裡來作為計算恆星與恆星之間的距離的話,這個單位就顯得太小太小了,使用起來很不方便。
  • 銀河系的質量大約是多少,它的質量是如何計算的?科學家給出解釋
    科學家給出解釋引言:地球是一顆行星,而且地球圍繞太陽轉動,所以地球在太陽系中,太陽系中質量最大的天體就是太陽了,太陽的質量佔到了太陽系總質量的百分之98左右,剩下的天體佔到了太陽系總質量的百分之2左右,太陽系在銀河系中,銀河系的直徑達到了10萬光年的距離,那麼銀河系的質量是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