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馬克思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2288,閱讀約5分鐘
中國古代牛人眾多,很多牛人都是文理兼備的大學神。因為他們的傑出貢獻,甚至在世界各地受到廣泛讚譽。比如我們熟悉的數學家祖衝之,他不僅在數學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而且在天文學,力學,文學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具體有哪些貢獻?。
祖衝之簡介
祖衝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他的科學成就與其良好的家教密不可分。他的祖父祖昌是劉宋時期的大工匠,主要在朝廷管理土木工程。其父祖碩是「朝廷所請」。因學識淵博,經常受邀參加皇家典禮和宴會,可見其家族的學術淵源。良好的家教,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從小就對自然科學和文學,哲學,尤其是天文學很感興趣,甚至在少年時代就因博學而成名。
由於從小博覽群書,興趣廣泛,祖衝之被派往當時朝廷的學術研究機構華林學省做研究工作,後赴任。當時,宗明觀是全國最高的科研學術機構,相當於現在的中國科學院。到了明代,他接觸到了當時很難與外界接觸的書籍,為他日後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他的成就遍及當時的許多方面,如數學,天文學,力學,文學等領域。具體貢獻是什麼?。
對數學的貢獻
說起他對數學的貢獻,只要上過小學的中國人都知道,那就是大大提高了圓周率的準確性。他在前輩劉輝的基礎上,將()的數值定在現代小數點後七位的3.1415926~3.1415927之間,簡化為3.1415926。因此,祖衝之被選為世界上第一位將圓周率值計算到小數點後第7位的科學家。
為什麼我們能得到這麼大的認可,因為我們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因為圓周率的應用範圍很廣,比如在古代很受重視的天文曆法中,只要與圓有關的問題都需要用圓周率來計算和計算,它的準確性就非常重要。在《九章算術》和《周壁算經》中,中國科學家已經提出周長為三,是周長和直徑的三倍。後來在祖衝之的微積分中,它的精確度值得最大的提高,比西方領先了800年。
只是他怎麼得到的?古代沒有精密儀器?電腦是不是更不可能呢?因為他應用了中國古代的「轉曲為直」的觀念,將許多完整的等腰三角形以圓的形狀放置在同一中心點。並且數字越多,圓就越標準化,以便用等腰三角形的底邊長來求圓的周長,用周長的值來計算現實中放不下的大圓(因為圓越大,周長就越精確)。這比傳統的直接測量圓周長的計算要先進得多。
他的貢獻在古代製造業中也大有用武之地。例如,建造大型建築可以用來製作模型,以更好地計算真實的建築,因為比例的概念早在古代就已經存在了。此外,他還創造了「祖率」,「潤飾」等數學概念和著作。他還和兒子一起發現了計算球體積的方法,這是對後世的一大貢獻。
天文學成就
古代天文學家發現,過一段時間就會有閏年,所以古人把19年定為計算閏年的單位。古人稱「一章」,一章有七個閏年。也就是說,在每19年中,7年就是13個月。公元412年,北梁趙翼撰《元事禮》,認為六百年應插入221個閏月。
但祖衝之認為,這兩種方法都不準確。他提出了每391年144個閏月的新飛躍法。根據祖衝之的算法,一個回歸年的時間跨度為365.2428141天,與現代儀器計算的時間相比,只有46秒或不到一分鐘。除了他的堅強,我不知道該如何讚美他。
而且祖衝之繼承了前人的科研成果,不僅證實了歲差現象(太陽一年運行一次(其實地球一年繞太陽運行一次),而且不能完全回到前一年的冬至,總有細微的差別。根據現代天文學家的精確計算,年差約為50.2秒,每71年零8個月後移一次。)計算歲差的存在是每45年零11個月向後一個度。
祖衝之也是我國天文學史上第一次提出「月球交點」(月球連續兩次通過黃道白道同一交點的時間)的概念。估算的時間為27.2123天,與科學家用電腦計算的數據僅相差十萬分之一,甚至不到一秒。他的貢獻對古代日食和月食的預測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日食和月食都發生在黃道和白道附近。後來,祖衝之利用自己計算的天文知識,重新制定了曆法「大明曆」。他標記的日食和月食的時間與後來實際發生日食和月食的時間相差不大。
在前人的基礎上,他還更精確地計算了木,火,金等五大行星在天空中的運行軌道和一周所需的時間:木星為11.858年,現代科學家測得時間為11.862年;火星為780.031,與目前科學家計算的時間僅相差0.094天。土星為378.070天,與現代科學家探測到的具體時間僅相差0.022天,金星與目前科學家探測到的時間相差583.931天,水星為115.88天。與現在科學家探測到的時間僅相差0.002天。在古代沒有計算機的情況下,他真的很擅長得到這麼精確的時間。
機械成就
作為傑出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還設計和改進了許多機器,如:水磨,銅機傳動,計時器等,甚至說他還製造了「木牛流馬」。他的貢獻在史書中也有記載:
「使追古法。衝改造銅機,自馬軍後未有。」
文學成就
以上都是他在科學和工程方面的成就,但頂尖科學家在文學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比如,他對古代經典作注釋,整理成書,有《易學》《老子易》《莊子易》《史論語》《史孝經》等。不幸的是,它們已經丟失了。他的文學作品流傳於世,目前只能在《太平御覽》中看到,如《述異記》,《安邊論》等,其中《安邊論》仍是一篇關於邊防的文章。此外,他還精通音律和棋藝。
這樣的人貢獻很大。難怪他們頻頻被國外郵票選中,作為傑出科學家的代表出現。像祖衝之這樣的全能科學家,實在值得我們千年驕傲。
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生成為人du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