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世界,為什麼近代以後遠遠落後於西方,這一現象被稱為「李約瑟難題」。中外學者紛紛對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總結一下大體有一下七種觀點: 1.數學缺乏論。德國哲學家及數學家萊布尼茲在1697年的《中國近事》一書中說:「看來中國人缺乏心智的偉大之光,對證明的藝術一無所知,而滿足於靠經驗而獲得的數學,如同我們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種數學。」至於中國在科學方面沒有達到極高的造詣,「簡單的原因是,他們缺乏歐洲人的慧眼之一,即數學。」 [1]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裡德幾何學中),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文藝復興時期)。在我看來,中國的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2]李約瑟同樣認為「當自然科學與數學的融合成為普遍現象之後,自然科學才能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但是他研究發現:「中國數學思想基本是代數學思維模式而不是幾何學式樣的」而近代科學的發端恰賴於幾何學,如牛頓「在寫《數學原理》的時候他並沒有用微積分,他證明每一個定理時用的都是幾何的方法,跟歐幾裡德書裡很相像。」

2.文化制約說。美籍學者成中英認為:「一門新的物理科學必須開始於一個新的數學創造,完成於一個新的邏輯的誕生。」「我們甚至可主張,現代科學及因果律模型,都是西方形上學與西方文明之主流的結晶」 「猶太教及基督教傳統的超絕神學,與德謨克利特原子論的機械式模型相輔相成,共同造就了作為現代科學的基礎的因果律標準模型。……若沒有這些文化傳統作為科學知性的基礎,西方科學就不可能產生。」然而在中國,宗教意識較為淡薄。取而代之的是「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佔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與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國,哲學與知識分子人人有關。在舊時,一個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學發蒙」。而中國哲學的特點是「在表面上,中國哲學所注重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 3.語言決定論。在《風俗論》一書中,伏爾泰認為:「如果要問,中國既然不間斷地致力於各種技藝和科學已有如此遙久的歷史,為什麼進步卻微乎其微?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人對祖先流傳下的東西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崇敬心,認為一切古老的東西都盡善盡美;另一個原因在於他們的語言的性質——語言是一切知識的第一要素。」 伏爾泰所說的第一原因,屬於文化因素範疇。第二原因,則點出了語言問題。 4.態度決定論。楊振寧認為,「以後整個清朝有些大學者如戴震、阮元等都繼續發揮『西學中源』說。由於他們的影響,使中國的學者在清朝三百年間沒有真正吸取西方人的科技。……我認為,清朝的『西學中源』說產生了非常惡劣的影響。」清朝時的中國已將漢唐時因強大自信心而展示出的對外來文化包容的大胸襟喪失殆盡。

5.墨家絕世說。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墨家的學說在許多科學領域有相當大的貢獻,如時空觀如幾何學如力學如原子論如光學等等。亡了墨家即除了科技的根基,因此有文獻認為墨學終成絕世之學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誕生的主要原因。 6.社會制度決定說。教育家竺可楨先生在新中國誕生前就指出:「歸根起來講,中國農村社會的機構和封建思想,使中國古代不能產生自然科學。」 7.地理位置決定論。英國哲學家休謨在其《論文集》中認為,沒有什麼能比若干鄰近而獨立的國家,通過貿易和政策聯合在一起,更有利於提高教養和學問。中國恰恰在這一方面有很大的缺陷,從而使原來可能發展出更完善和更完備的教養和科學,在許多世紀的進程中,收穫甚微。從外部來說,其原因在於沒有更多的外貿對象。但從內部說,是由於中國處於一大位的狀態之下,說一種語言,在一種法律統治下,贊成相同的生活方式;對權威的宣傳和敬畏,造成了勇氣的喪失。假如中國鄰幫有一個獨立的王國,它研究科學,它的學者能夠揭露中國人在天文學中的錯誤,中國人也許可以從他們的昏昏欲睡中醒來,皇帝變得關注推動這門科學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