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曹則賢:「誤打誤撞」的科普人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曹則賢

  在百度上搜索曹則賢,會看到學生筆下對他的描述,「黃老邪似的人物」「常常自我調侃」「有實力」「可愛」這些詞彙,放在物理學研究者曹則賢身上似乎有些「反差萌」之感。

  物理現象與人的情感問題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繫?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聽過三八婦女節講座的人,可能會說出點端倪來。從2008年到2015年,這場講座一連舉辦了8年,主講人就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則賢。

  這些年,除了研究和教學工作外,曹則賢也在不斷發表科普文章、寫科普書、開辦講座。但對於自己一直在堅持做科普這個說法,曹則賢卻說,這可能是「一個誤解或者說是誤打誤撞出了的名聲」。曹則賢坦言自己「對科普不感興趣,也沒這個能力」,他一直堅持認為,只有成就足夠高、理解足夠深的專業科學家才可以做科普,而他只是把自己學習物理過程中的困惑和一點心得寫出來,並分享給大家,僅此而已。「不過,」他轉而又說,「如果我的文字確實有一些科普的作用,我會感到很高興。對這些年鼓勵我的人們,我懷有深深的感激。」

  「談不上學霸」

  1982年,16歲的曹則賢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上大學前,曹則賢的成績一直是全校最好的,但對於「學霸」一詞,他卻連說談不上,因為自己那時讀書並不夠多。「我們老家太窮,我還輟過學,根本就沒讀過太多書。因為一些原因,那年5月底我回家收麥子,7月初回校高考,高考沒考好,全省排名竟然沒進入前十,很鬱悶了一段時間。等到進入大學,發現自己不僅不是學霸,還幾乎是學渣了。別的同學不僅聰明、基礎好,還更知道上進,實在是比不過他們。我是1992年到德國能吃飽飯以後才慢慢地讀了一點書。」曹則賢對《中國科學報》記者回憶說。

  對於如今的曹則賢來說,學習物理早已成為了不可缺少的生活習慣。但當初進入物理系,卻似乎是個沒有辦法的選擇。「我們那時候上大學,講究『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不能學化學,因為受不了刺激性的味道,也不能學數學,因為自己知道智商不夠,所以只好選擇物理系。」曹則賢說,另一個原因則是,高考成績物理最差,讓他有點不服氣,就選了物理系。「至於真正開始對物理學感興趣,那已經是讀完博士後的事情了。」

  對於曹則賢來說,做科研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我常常壓力很大,實際情況是一直感覺很焦慮。我沒有什麼像樣的研究成果。我的博士論文把濺射深度輪廓分析這種技術從根上給斃了,但這種研究成果不討人喜歡。」曹則賢說,自己在正式工作這十多年中,「好意思給人說起的工作」就是第一次在微觀世界實現了斐波那契斜列螺旋,指出瓜果外形是個力學問題而非基因問題;第一個合成了大溫區內恆電阻率的單一固體;找到了三角格子和正方格子的單向縮放對稱性,並把黃金分割數和白銀分割數統一到同一個數學問題的表達式中;找出來水溶液濃度劃分的普適物理依據。「不過,這些工作實際上主要都是我的合作者或者學生做的。」曹則賢不忘補充道。

  開辦婦女節講座的物理學者

  提到科研頗有些沉重的曹則賢,在學生眼中卻是一位風趣幽默、旁徵博引的老師。在百度上搜索曹則賢,會看到學生筆下對他的描述,「黃老邪似的人物」「常常自我調侃」「有實力」「可愛」……這些詞彙,放在物理學研究者曹則賢似乎有些「反差萌」之感。

  學生這樣的印象也許與曹則賢的講課風格有關。出版過《追根溯源學物理》《一念非凡——科學巨擘是怎樣煉成的》等書的曹則賢,在課堂上也更願意嘗試讓學生更多了解關於一門科學是被哪些人如何創造出來的問題。他的課件從不僅限於課本上的知識,還經常布滿了很多相關的歷史淵源和人物故事。

  這種教學風格的形成則與曹則賢在德國的留學經歷分不開。1992年,曹則賢赴德國凱澤斯勞滕大學留學,並在那裡獲得了博士學位。在德國學習的幾年中,除了德國人的敬業精神和工匠精神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對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學校附近的村裡就住著洪特、莫託這樣的大物理學家。「這讓我明白物理學乃至其他學問,都是由具體的、活生生的人做出來的。」曹則賢說。在他看來,一個要做科學家的人,應該主動學習一些科學問題是如何被提出的、被誰提出的之類的事情。「科學是逐步演化而來的,它本身就充滿故事。」

  曹則賢的課堂當然也不僅限於面對自己的學生,還有諸如三八婦女節講座等面向更為廣泛的受眾的。

  提起開辦婦女節講座的初衷,曹則賢回憶說,那時候他和朋友研究了材料應力工程的問題,獲得了一些非常有意義的研究成果。「材料應力工程和皺紋的生長有關,我們所的女同胞就要求我給大家講講,於是就有了2008年的講座《皺紋之美與尊嚴》。」讓曹則賢沒想到的是,那次報告的效果出奇的好,於是此後每年婦女節曹則賢都會開辦一場類似講座,談如何用科學的眼光看生活,曹則賢稱之為「嚴肅的玩笑」。《皺紋之美與尊嚴》基於力學;《活在極性世界》基於電磁學和等離子體物理;《誰引詩——情到碧霄》純粹談語言與文學;《婚姻——個體的社會問題》談少體問題;《天遇》基於天體力學;《看那距離》基於空間和幾何的學問;《作為時間函數的情感生活》基於時間概念以及生長—衰減現象;《情感的動力學》則是基於基本相互作用和動力學。這些講座除了在物理所外,還在中科院其他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等高校頗受歡迎。在曹則賢看來,這「可能是因為大家對嚴肅的玩笑感覺比較新奇」。

  「科普應關心科學本身」

  雖然對科普工作,曹則賢稱自己是「誤打誤撞」,但對於國內科普,他卻一直在思考。「我國的科學傳播才剛起步,該做的事情還很多,做法上也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曹則賢說,「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被廣泛傳播、為我國公眾所熟知的科學家,往往並不是從學術意義上來說最頂級的科學家。比如宣揚女科學家,我們都知道居裡夫人,但是學問更大、思想更深刻的女科學家,比如法國女科學家夏特萊侯爵夫人、德國女科學家艾米·諾德,卻鮮有人知道。男科學家也如此。我們都熟知愛因斯坦,但是對於另一個對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都有貢獻的、至少從數學角度來看學問更大的外耳,許多專業科學家也是這兩年因為外耳費米子才知道。」

  在曹則賢看來,我們的科學傳播還有個「很壞的習慣」,那就是一不談科學內容,二不談科學研究方法,三不談真正的科學精神。「一句話就是不關心科學本身。」曹則賢說,「我們津津樂道的總是科學以外的東西。還以居裡夫人為例,我們從宣傳中得到的居裡夫人的形象,就是她如何努力,不停地用一根棍子攪拌瀝青;多麼愛國,用祖國波蘭的名字來為發現的元素命名;道德多高尚,對發現的鐳元素沒有申請專利,在一戰中上戰場參與傷員救護,等等。這些都沒錯,可是關鍵的地方,她為了獲得放射性物質是怎樣選擇礦物的,她是如何做化學分離的,如何判斷分離出的物質其放射性是越來越強而不是越來越弱的,更重要的一點,買那些放射性礦物質哪來的錢,我們的科學傳播卻吝於筆墨。」

  還有讓曹則賢不解的是,「我們的科學傳播還熱衷於憑藉自己的想像給科學家的形象附加很多高尚內容」。「比如在我們的敘事中,居裡夫人的生活和研究工作都很艱苦,可這不是事實。」曹則賢解釋說,居裡夫人在巴黎遇到了居裡先生後,生活一直是很富足的,居裡兄弟的父親是大啤酒商。衣食無憂,有人指導和幫助做儀器,如居裡夫人用的驗電器就是居裡先生的哥哥給做的,他是壓電性這個物理現象的發現者,甚至一些發射性礦物都是自家花錢買的,有了這些,居裡夫人才憑著她的科學稟賦和奉獻精神做出了偉大發現。

  正因如此,曹則賢的科普雖然也講故事,但卻沒有八卦軼事。「我希望科普工作能夠讓受眾看到真正的科學、科學家和科學精神是什麼。只有關於科學家的心靈雞湯和道德情懷對於提升我國公民的科學素養可能不夠,可能我們還是應該花點時間談論科學本身。此外,我也想傳達一個事實,即便是最高深的學問,也總有一角是大眾都能理解的。」曹則賢說。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6-12-16 第2版 人物)

相關焦點

  • 曹則賢研究員應邀作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科普報告
    應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邀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曹則賢研究員於12月10日和11日晚在東區水上報告廳做了兩場學術報告,講述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創建歷程。報告會由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執行系主任石雲裡教授主持,校長包信和院士、副校長王曉平、曹則賢研究員的導師汪克林教授、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以及全校感興趣的師生參加了報告會。
  • 曹則賢:相對論群英譜 | 今晚直播
    掃碼觀看曹則賢教授相對論專題京東直播,抖音、快手搜索「世圖好學」,一直播搜索「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可同步收看直播10月23日18:30-20:00,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科技部973納米材料項目首席科學家曹則賢教授將做客京東、抖音、快手、一直播直播間,為觀眾帶來相對論專題直播。本次直播,曹則賢教授將依據自己學習、講授相對論的切身體會,跟大家交流如何學習相對論,重點介紹相對論的發展脈絡、重要人物、相對論的原始文獻。特別地,曹則賢教授將會對世界上流行的相對論典籍給予具體的點評。
  • 曹則賢大師與上百位聽眾漫談「材料科學是一門科學」
    保鮮膜的發明,讓夏天的西瓜可以切成兩半分別售賣;而不粘鍋的發明大大減少了廚具清洗的難度……8月20日下午,第三期「科研Café」學術講座活動現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曹則賢研究員從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出發曹則賢
  • 【中國科學報】DOU知短視頻科普知識大賽獲獎名單揭曉
    中國科學院院士匡廷雲、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中國科學報社黨委書記劉峰松及10餘位專家成員組成「抖音科普顧問團」,對入選短視頻作品進行評審。經過評審會議,「抖音科普顧問團」共評選出一等獎作品3個、二等獎作品5個、三等獎作品12個、分類獎作品15個及入圍獎作品若干。
  • 聽物理學家曹則賢講泡利與《泡利物理學講義》|直播
    在4月25日泡利生日這天,著名物理學家曹則賢教授發表了《天才與良知——那個尖銳的物理學家泡利》的泡利誕辰120周年的紀念文章。這是迄今為止網上能看到的一篇真正考證嚴謹(絕不是像很多所謂科普網文在販賣道聽途說的軼聞)、內容專業的對泡利的介紹。任何對泡利生平與科學貢獻感興趣的讀者都應該好好讀一讀這篇文章。
  • 聽物理學家曹則賢講泡利與《泡利物理學講義》| 直播
    在4月25日泡利生日這天,著名物理學家曹則賢教授發表了《天才與良知——那個尖銳的物理學家泡利》的泡利誕辰120周年的紀念文章。這是迄今為止網上能看到的一篇真正考證嚴謹(絕不是像很多所謂科普網文在販賣道聽途說的軼聞)、內容專業的對泡利的介紹。任何對泡利生平與科學貢獻感興趣的讀者都應該好好讀一讀這篇文章。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王渝生(中國科技館研究員) 三四十年前,《科學報·科普周刊》主編郭傳傑為我設了一個專欄《科技史上的今天》,每篇稿費20元。一年下來,我成了「千元戶」,高興得不得了!祝《中國科學報》,報中國科學,也報古今中外科學,多報中華傳統科學的復興!
  • 【中國科學報】觸摸真實的「科學大院」
    呂卓憶爸爸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在一臺剛剛購置的瑞士生產的劃痕儀前,鄧科峰很認真地觀察著。他是蘭州一方水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員工。「雖然工作十年了,但還是想隨時給自己充電,了解最新的設備信息。」鄧科峰對記者說,無論何時都要有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精神。  在蘭州分院的科研園區裡,有一個神秘的地下王國——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
  • 中國科學報:韓春雨事件調查結果難服眾 學界期待公布細節
    對此,《中國科學報》記者聯繫多名科學家,包括當時公開實名質疑韓春雨論文結果的13名科學家,他們均表示對於韓春雨論文事件的調查結果難以信服,期待公布調查細節,用證據說話。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曹則賢很快注意到一個用詞——主觀造假。「要麼造假要麼不造假,哪有主觀不主觀之分!」他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調查委員會成員都是誰,委託的第三方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哪家,這些具體信息起碼應該公布。」
  • 和網紅科學家曹則賢一起,科學跨年!
    和網紅科學家曹則賢一起,科學跨年!時光機、穿越時空、N維時空、黑洞、星際旅行讓人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這些名詞被搬上了熒幕,給看過電影的小編留下的印象只有好傢夥!好傢夥!好傢夥!
  • 曹則賢2021跨年科學演講:什麼是相對論?︱直播預告
    去年,為了講述真正的量子力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所研究員、《返樸》編委、賢說八道專欄作家曹則賢在中科院物理所2020跨年科學演講中進行了以《什麼是量子力學》為題的公眾報告,介紹了量子力學的來龍去脈,引發高度關注,大受好評。今年,曹則賢研究員將再度登臺,為我們帶來可以描述「穿越時空」奧秘的理論基礎——相對論。
  • 物理學家曹則賢:世界上80%的物理學家根本不懂物理
    這可能是每一個學物理的人都思考過的問題,物理學是一門能將你的境界提高到他人不能理解之層次的科學。看似深奧的背後,其蘊含的思想更是博大精深。 「其實這個世界上80%的物理學家根本不懂物理。
  • 【中國科學報】世界山茶屬植物品種資料庫正式開通
    【中國科學報】世界山茶屬植物品種資料庫正式開通 2019-05-23 中國科學報 高雅麗 【苗圃、商戶能夠利用二維碼進行推廣,植物園和公園也能通過二維碼進行科普宣傳和查詢。目前,工作團隊正在積極推進二維碼植物標牌自動批量列印、在線新品種註冊、移動版離線電子詞典等功能模塊和應用功能。
  • 【中國科學報】百餘院士籤名「抵制迷信」公開信引社會關注
    9月24日,一封由百餘名院士聯合籤名的公開信在《中國科學報》上發表,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百餘院士」、「抵制迷信」、「回歸科學」一時成為網絡熱詞。  這封名為《回歸科學精神,拒絕低俗迷信——致全國知識界的公開信》一經發表,隨即成為輿論焦點。中央廣播電臺在24日早間的《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中對公開信內容進行了重點播報。
  • 少年班論壇再奏新曲——曹則賢教授講授相對論
    此次邀請到中國科大傑出校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則賢教授,為廣大師生帶來一場精彩的報告《相對論:她的思想、數學與物理》。整場報告座無虛席,後排還有同學堅持站著聽完全場。為了增強與臺下觀眾的互動,曹則賢教授走下講臺,完成了整個報告。報告伊始,曹教授指出當今本科生物理學教材上一些數學方法的不完備之處,他想要幫助大家更正,因為掌握詳盡完備的數學手段是學好相對論的必要條件。
  • DIGIX TALK曹則賢:「一花一世界」背後不僅是哲學,還有你學過的...
    看到烤麵包,吃貨們首先想到的或許會是色香味,然而有些人卻能夠從中得到關於科學的啟發,並由此得出人類歷史上最天才的數學推斷。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及博士生導師曹則賢就在DIGIX TALK演講舞臺上分享了這個故事:早在幾百年前就已有人提出了六角密堆積排列方法,但直到1911年,才有人用科學的方法證實這是佔用面積最小的排列方式,而探索證明的源頭正是受到烤麵包排列方式的啟發。
  • 【中國科學報】虛擬天文臺 讓天文學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信息與計算中心主任、國際虛擬天文臺聯盟副主席、中國虛擬天文臺負責人崔辰州告訴《中國科學報》,2000年左右,隨著美國斯隆數字巡天(SDSS)等一批天文觀測項目開始啟動,天文學的觀測方法發生了重大改變,從對單個天體的精細觀測改為大天區巡天觀測。新的觀測方式帶來了海量數據,如何存儲、分析和呈現這些浩如煙海的數據成為了天文學家迫在眉睫的問題。
  • 科研Café|上百名聽眾與科普大咖面對面,漫談「材料與科學」
    曹則賢研究員不僅有深厚學術功底,曾在Science、APL、Nature子刊等多個國際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百餘篇,還是知名科普學者,發表中文物理學、材料學教育論文近兩百篇,著有《物理學咬文嚼字》(四卷)、《至美無相》、《量子力學-少年版》、《相對論-少年版》、《雲端腳下》等多個科普作品。